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画家物语
内容
编辑推荐

《画家物语》(作者:薛原)简介: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陆俨少、关山月、黄胄、石鲁、常玉、庞薰琹、潘玉良、张充仁、赵无极、吴冠中、陈子庄、李青萍、沈耀初、陶博吾、王憨山、黄新波、古元、彦涵、李桦、刘岘、汪刃锋、颜仲、林散之、启功、张光宇、马衡、陈巨来、汪曾祺、周思聪、曹辛之、顾炳鑫、墨浪、张朋、戴敦邦……他们的人生犹如殊途同归的传奇,他们创造的艺术给百年来的中国留下了璀璨的画面。他们的艺术人生也成为一个世纪的绝唱。

内容推荐

《画家物语》由薛原编著。

《画家物语》简介:

他们有的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代表,例如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他们有的为新中国美术创作了典型的绘画标志,如钱松喦、关山月、石鲁、黄胄;他们有的在民族生存的斗争中以刀为笔刻下了战斗的青春,例如古元、彦涵、李桦、刘岘;他们有的留学海外甚至漂泊终生,如常玉、庞薰琹、潘玉良、赵无极等;他们有的人生坎坷大器晚成,如陈子庄、陶博吾、王憨山、张朋……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传奇,已经成了一个世纪中国艺术的历史篇章。写在这里的,不是关于他们一生的传奇和艺术贡献,而只是从一个角度关照他们人生命运的转折:从某一个人生的“节点”触摸他们一生转折的命运。这种命运的转折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时代塑造了他们,也是时代改造了他们。

目录

001 齐白石:“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

006 黄宾虹:“落魄画家”与一代巨匠

011 徐悲鸿:独自沉沉味苦心

017 林风眠:从记忆中汲取灵感

022 蒋兆和:《流民图》与人生节点

027 石鲁:成功与悲剧

035 陆俨少:晚景的辉煌与遗憾

041 关山月:从流浪汉到螺丝钉

045 钱松喦:渲染出一个“红”字

049 黄胄:“他好像和别人赌气”

055 常玉:落魄与守望

059 庞薰琹:印象与信念

064 潘玉良:传奇之外更有艺术

069 张充仁:《蓝莲花》里的印记

074 赵无极:为“排遣”的水墨画

078 吴冠中:“我这一辈子啊,很孤独”

083 陈子庄:“我的画定会光辉灿烂”

088 李青萍:唯有画笔与我相随

094 沈耀初:大器晚成与落叶归根

099 陶博吾:大写的“人”

103 张朋:不求闻达与“在野派”

108 王憨山:“鱼为奔波始化龙”

115 黄新波:诗人气质的版画家

119 古元:进城后还是“老实人”

124 彦涵:曲折坎坷的艺术人生

128 李桦:“怒吼”与长者之风

132 刘岘:艺术与生命

138 汪刃锋:被剥夺的歌唱

142 颜仲:寂寞的木刻肖像画家

147 马衡:“忍”字功夫与“清白”

156 林散之:书成人已老

161 启功:从大字报体到“启体”

165 张光宇:做新时代的艺人

169 陈巨来:刻刀与琐忆

173 汪曾祺:未圆的画家梦

176 曹辛之:抱竹轩里品味“闲愁最苦”

181 周思聪:真诚与向往

186 顾炳鑫:追求进步与探索创新

191 墨浪:未完成的《满江红》

194 戴敦邦:不堪回首的往事

198 后记

试读章节

黄宾虹:“落魄画家"与一代巨匠

说起20世纪的中国画大家,齐白石和黄宾虹双峰并立,成为一个世纪的中国画代表在今天已成常识。齐白石和黄宾虹都享有高寿,都是在1950年代去世,去世后画名日隆。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画作都是中年之后、进入晚年才赢得越来越大的画名。在其同时代的画家里,有许多在当年其实是很瞧不上他们的,譬如当年北京的正统派画家。在他们的眼里,齐木匠的画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匠人之画;黄宾虹在同时代的画家文人眼里更是知音寥寥,被讥为“落魄画家”和“老糊涂”。

例如,在方继孝著的《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中,《马衡“附识”谈“易案”》一文介绍了马衡的一封手札——马衡对其《关于鉴别书画的问题》一文加了一则三百五十字的“附识”,说明此文是为1930年代的“故宫盗宝案”即所谓的“易案”的辩证。文中写道:“此文为易案而作。时在民国廿五年,南京地方法院传易寅村不到,因以重金雇用落魄画家黄宾虹,审查故宫书画及其他古物……”一句“落魄画家”道尽了马衡对黄宾虹的评价态度。

1936年,黄宾虹被聘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后来有一段时间每日到中央银行保管库里鉴定故宫南迁古字画。之所以要鉴定,是因为要对所谓的“易培基故宫盗宝案”提出报告。黄宾虹后来在写给傅雷的信里说:“画学以故宫论之,鄙人考查近三年,每日尽早暮之力,赝者十之八九。然赝者未可尽废,有同时之赝、后人之赝,多可参考精神与面目。”但黄宾虹的鉴定在当时被许多书画家诟病。马衡的态度就是一例。

再如吴湖帆1937年3月10日的日记:“竟日天雨。叶遐庵丈、徐俊卿、徐邦达来谈。故宫之马麟画《层叠冰绡图》(绢本,至精,有宋宁宗、杨叔子题。)、江贯道《千里江山图》卷(绢本,至精,有刘后村、林希逸等跋。)、赵松雪《古木竹石》(最晚年时作。)、王烟客为其婿画杜诗意十二帧(洁白如新,每开以隶书杜诗两句,烟客中第一精品也,七十四岁作。)以上四件及黄鲁直仿怀素卷等若干件,俱被法院封存。法院根本不知,仅就一名为鉴定人之老糊涂颠倒黑白、乱点鸳鸯的判断而已。古人何罪,精神上大吃官司,冤哉枉也!法院之无识可想而知,而所谓鉴定人之无识,真该死也。”这段吴湖帆的日记,对黄宾虹的态度可谓尖酸刻薄——“老糊涂”,“真该死也”。

上边两则,都是黄宾虹同时代的学人书画家在日记题跋里对黄宾虹的态度。这样的日记题跋不是为出版的,可以说道出了他们的真实看法。1949年之前,黄宾虹在马衡、吴湖帆等人眼里并不值得尊重,更别奢望让这些人评价他为艺术大家了。

“落魄画家”用来形容黄宾虹并非过于刻薄。有一段关于黄宾虹当年寓居上海的描绘:黄宾虹寓居上海时,生活颇为艰辛,他租了问陋室,屋里无任何设备,房租却一涨再涨,以致终于负担不起,“常因觅屋不得,为之栖栖遑遑”。有时因为买不起菜,只能连吃若干天白饭了;车自然也坐不起,多远的路都走着。(《去趟民国》,122页)

1949年之前,黄宾虹只举行过一次个人画展,还是傅雷等人给他举办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上海。1943年,傅雷与友人为蛰居在北京的黄宾虹八十寿庆举办了《黄宾虹书画展》,印制了画册。傅雷还撰写了《观画答客问》,对黄宾虹的画作推崇备至,这也是那个年代对黄宾虹画作最为称道的评价。为撰写此评论,傅雷在1943年9月1日写给黄宾虹的信里说:“晚七年来蛰伏蜗居,搁笔已久,倘明公不以痴人说梦为谦,亦愿破戒为尊画略作说明。画会形式及文字宣传,愚意力主朴实,以天真淡泊之艺术家本色,一洗时下买空卖空之恶习,故将来为画展所作文字,拟侧重于研究方面……”为此,黄宾虹将傅雷引为知己。  这次画展结束后,傅雷写信给黄宾虹:“此次展览,无论在品质方面,出售方面,均为历来画会所未有,即沪上人士盲捧之张大干,亦从未有全部告罄之记录。可见吾公绝艺尚有识者,不独为先生贺,并足为艺坛前途庆。”为举办这次画展,傅雷前后与黄宾虹书信往还,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黄宾虹艺术的挚爱和激赏。今日看来,不能不说,傅雷的艺术鉴赏力是超越同时代许多艺术家的。

其实,傅雷的艺术眼光是很苛刻的。他于1946年1月29日写给黄宾虹的信里说:“迩来沪上展览会甚盛,白石老人及傅心畲二氏未有成就,出品大多草率。大干画会售款得一亿余,亦上海多金而附庸风雅之辈盲捧。鄙见大干素不钦佩,观其所临敦煌古迹,多以外形为重,至唐人精神全未梦见,而竞标价五百万元(一幅之价),仿佛巨额定价即可抬高艺术品本身价值者,江湖习气可慨可憎。尊存敝处画件,近为售去一小帧,得价五万元。”此信内容颇可玩味:傅雷对齐白石、傅心畲等画家的态度,尤其是对江湖习气的张大干的鄙视,另外还可看出当时张大千画价与黄宾虹画价之间的悬殊。

抗战时,黄宾虹在北京“谢绝酬应,唯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很少与外界来往。据《黄宾虹年谱》记载,曾有日本画家荒木石亩登门拜访,黄宾虹以“私人交情再好,没有国家的事情大”为由避而不见。1941年黄宾虹曾被日军拘捕,虽审问时间较长,但未拘押过夜。尽管黄宾虹还被北平文物研究会推为美术馆馆长,也婉辞不就。1943年黄宾虹八十寿辰时,当时北平艺专的日本主持人以学校师生名义为他举行庆寿会,黄宾虹认为日本人此举另有意图,拒绝到会。在民族气节问题上,黄宾虹的表现与当时也蛰居北京的齐白石老人一样。为黄宾虹的八十寿辰,白石老人画了一幅蟠桃图以祝贺。

1948年夏,黄宾虹应杭州艺专之聘离开北京南归。1949年10月1日后,仍任杭州艺专教授;1950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1953年黄宾虹九十岁时,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他“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称号。黄宾虹自题诗一首:“和合乾坤人不老,平分昼夜日初长。写将浑厚华滋意,民物新新见阜康。”

1955年3月,黄宾虹逝世,享年九十二岁。P6-10

序言

他们有的已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代表,例如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等;他们有的为新中国美术创作了典型的绘画标志,例如钱松喦、关山月、石鲁、黄胄;他们有的在民族生存的斗争中以刀为笔刻下了战斗的青春,例如古元、彦涵、李桦、刘岘等;他们有的留学海外甚至漂泊终生,如常玉、庞薰琹、潘玉良、赵无极等;他们有的人生坎坷大器晚成,如陈子庄、陶博吾、王憨山、张朋……

他们的人生犹如殊途同归的传奇,他们创造的艺术给百年来的中国留下了璀璨的画面。

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传奇,已经成了一个世纪中国艺术的历史篇章。写在这里的,不是关于他们一生的传奇和艺术贡献,而只是从一个角度关照他们人生命运的转折:从某一个人生的“节点”触摸他们一生转折的命运。这种命运的转折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时代塑造了他们,也是时代改造了他们。

他们的艺术人生也成为一个世纪的绝唱。

后记

在整理这本小书的目录时,恰好今年十月号的《读书》杂志到了,其中一篇题目为《一封信与一个世纪的论争》的文章谈到了1964年潘天寿的一封信和之后画家的命运转折等内容,这封信是潘天寿于1964年11月26日写给学生的,信里写道:

我于国画,受旧时代文人画的影响殊深,迄今未能脱去其藩篱,是大缺点。此次华东区美展中画花鸟仅唐侠尘葵花一帧,足见华东花鸟老画家多束于旧套,不易出新,可谓不约而同。自然,要出社会主义之新,花鸟画、山水画不及人物画易于表达思想性也。然而全国花鸟画家人才济济、年轻人继起者亦不乏人,齐心协力,若干年之后,定有好成绩出现,然否?……

写信的这年是潘天寿人生与艺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前,潘天寿画展分别在北京、上海举行,浙江美院在他的主持下把书法篆刻等列入国画专业的正式课程;在此封信之后,他的历程发生了重大改变:1966年“文革”爆发,他被关进“牛棚”监禁三年,1969年初被押往宁海等地游斗……1971年,七十五岁的潘天寿含冤去世。

在1964年,潘天寿为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特意创作了六幅国画作品参展,但全部落选。落选的原因自然是他的画作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要求。也正是在这一年,在南京江苏画院的林散之也面临着人生的转折:彻底放弃山水画的创作,只寄情于以书写毛主席和鲁迅诗词为内容的书法创作。因为林散之为响应上级领导的指示描绘的毛主席诗意山水画被上级批评为画面太黑,不能很好地表现毛主席的诗意。

正是这样的人生转折点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画家们未来的命运和人生的结局。这样的转折点和人生转折,也正是我对这些画家的人生故事的阅读点所在。从一个转折点或说人生某个阶段和侧面来走进画家的人生世界,也是这本小书的主旨所在。

这本小书的写作持续大约两年,缘由是应南京《读天下》杂志的傅野君邀约,在《读天下》杂志开设了一个随笔专栏,每期写一篇关于现代画家人生轶事的随笔。这本杂志,先是月刊,后来变成半月刊,因傅野君的偏爱,我的这个专栏也得以持续写下来,积累至今,便有了这本随笔小书,这是首先要感谢傅野君的推动和鼓励的。

我是属于喜欢在书房里发呆,为读书的兴趣而随意阅读和写作的人,所以也就注定了这本小书的性质不是为学术意义的写作,而仅仅是为夜晚的闲读和因阅读而起的“发现”的快乐,并因此有了关于这些现当代画家的随笔。鉴于这种随笔写作的性质和我所期待的读者书友,就没有在文后列出相关的参考书目和文献来源,但在每篇文章中都已经写出了所凭借的阅读的图书书目或资料出处,并对这些相关图书或文章的作者深怀感激之情。

在本书出版之际,感谢金城出版社和“蜜蜂文库”的朋友们一直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画家物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6456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