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哈佛家书(一位中国父亲写给哈佛女孩的教子课)
内容
编辑推荐

她的哈佛故事比虎妈更值得参考!比读哈佛更重要的,是拥有改变命运的哈佛精神!7位总统,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以百计的世界级财富精英。哈佛教育究竟有什么惊人的秘密?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8岁能看深奥的科技文章;10岁读完所在小学图书馆全部的书;15岁击败数百名美国学生进入圣马科斯贵族名校;18岁拿到两份哈佛历史上最高奖学金。但她只是一个普通女孩,留在激烈竞争的中国,可能考不上北大清华,甚至找不到一份好工作。是什么造就了卓越的哈佛中国女孩?继刘亦婷之后,再度重磅推出新哈佛女孩教育专家,孙云晓,诚意推荐!

聂建国编著的《哈佛家书:一位中国父亲写给哈佛女孩的教子课》把多年作为“哈佛家长”,和“哈佛儿女”的经历、见闻、书信、电邮,以及其间相关感受,交谈回忆等,以及中国读者可能感兴趣的环境背景描述汇集起来,尤其是其中中国孩子和家长们最感兴趣,疑问最多,最伤脑筋,包括中国部分校长和老师最认为不该说,中国学子或许最难得听到的故事,呈献给读者们。

内容推荐

《哈佛家书:一位中国父亲写给哈佛女孩的教子课》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把孩子送进哈佛大学的教育秘籍,作者聂建国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中国哈佛女孩与父亲之间多年来的经历、见闻、书信、电邮以及其间的相关感受、交谈、回忆等,把中国读者可能感兴趣的环境背景描述下来,尤其是中国的孩子、家长疑问最多、最伤脑筋或者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最不该说最不敢说的故事呈现出来。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留在激烈竞争的中国,可能进不了北大清华,但在美国,她是哈佛的高材生,美国的教育造就了她。不一定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念哈佛,作者认为比读哈佛更重要的是拥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哈佛精神。

《哈佛家书:一位中国父亲写给哈佛女孩的教子课》这本书为我们开启了美国教育的智慧大门,在中西教育对比中,为孩子打开更为睿智丰富的教育和人生。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哈佛书信

 一、Orientation 感受哈佛

 二、哈佛的“捣蛋”学生们

 三、哈佛的怪异教授们

 四、哈佛的争议校长们

 五、哈佛的明星和总统们

第二章 起步

 一、北京阳光和华盛顿湖水

 二、海伦小姑娘和校长大朋友

 三、绍特太太

 四、皮特森夫人

第三章 自立

 一、破巢幼雏

 二、琼斯老师

第四章 走向哈佛

 一、校长夫妇

 二、露茜老师

 三、东京巴黎和哈佛

第五章 未来人生

结束语

试读章节

用功的不一定是好学生

我希望你多睡觉,多锻炼。别让那些教授赶着你跑。我见过许多戴着厚厚眼镜的傻高材生,他们比木乃伊好不了多少。

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你们就是再天才,也不可能真把整个图书馆顶在脑袋上走,就是真把天下的图书馆都装进脑袋里,也不意味你就有能力和学识。

信息时代也带来一个好处,你只要记住一些要点,其他细节随时可以上网查取。记住了什么虽然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如何取合判断更重要。哈佛逼海量阅读,又三天两头要阅读报告,就是要逼你们锻炼这种能力。

我上大学前后看了大量书,但是自学很多,对老师布置的功课反而没有那么苦读。比如历史、经济学、文学和外语,许多同学看起来比我更用功,却一直纳闷,为何学习效果却不如“自由散漫”的我。

当兵时我不到十五岁,很快被送进培养军事技术尖子的教导队。最优秀的老兵和班长、排长们天天学习和苦练,我却更多琢磨窍门和规律。

结果打靶我总名列第一。排除枪械和通讯设备故障,他们出的难题我轻易解决,我设的故障,他们急得抓耳挠腮,每次都超时还排除不了。

他们总不服气说我这个“新兵蛋子”走歪门邪道。其实理由很简单,他们用死脑筋,我用活智慧。

一个好学生,除去用功,最重要的品质是:能永远保持客观和冷静,永远运用睿智去对比分析,融会贯通所学,形成举一反三的判断能力。

 这样信息再爆炸,书海再浩瀚,将来遇到再多难题,你都能应对从容。

体魄和意志更重要

哈佛逼你们,除了积累学识和培养知性,另一个目的是锻炼意志力。

我很少对你说总统和领袖的故事,一是崇拜伟人的时代至少在我内心已经过去了;二来你是个女孩,我内心尚余几分传统,不希望你的未来太辛苦。

现在不少青年人也不搞崇拜了。去网上看,有很多玩笑话:天才是天生的蠢才,天使是天上拉下的鸟屎,偶像是呕吐的对象。

到我这个年龄,崇拜已经被敬重所取代,就如狂热已被理性所冷却。但是那些英雄传奇,尤其是他们坚忍牺牲的故事,还是能在我心底激起热流。

哈佛和美国一样,看来文采繁荣,骨子里却很尚武。

在西雅图,我不是常带你去海边抓螃蟹吗?有一天一个美国小伙子也在抓螃蟹。聊熟后,他把佩戴的手枪拿给我看。

要是有人伤害你,你会用它吗?我问。他摇头。

那你带它干什么?我问。

他严肃地说,伤害我,我不会用,但是有人要伤害我老婆和孩子,我会毫不犹豫使用它。  我敬重地看着他,明白他是个好男人。

在里根之前,许多届美国总统都当过兵。这不是偶然的。

而安妮一次在健身房里的时间,跟美国总统也差不多。

哈佛对体魄、意志的看重,绝不亚于脑力和智慧。因为到了危机关头,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更多要靠它们来生存。

残疾总统罗斯福

罗斯福是我打内心敬重的伟人。不是因为他成就了什么,而是因为他克服了怎样的坎坷。在美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他坐在轮椅上成为最伟大的总统,为什么?

被哈佛橄榄球队淘汰一点不奇怪。他本是富家纨绔子弟,堂兄是总统。年纪轻轻就做了议员和海军部长助理,成为政坛军界新星,前程一片锦绣。

但是上帝总是公平的。成人后患上的小儿麻痹症使他截瘫,有不少次,他和轮椅一起从楼梯上摔下,还有几次想自杀。但是使命的召唤和坚韧的意志使他一次次爬起来,先是成为纽约州长,继而入主白宫。

在大萧条的寒风凄雨中,他在著名的“炉边谈话”广播节目里对千百万丧失信心的美国民众说: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自身。为何美国人民听信他,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说这句话。

上哈佛有个好处,能让你近距离了解这些伟人的过去,知道他们也曾经多幼稚、多软弱、多荒唐,甚至多失败。

我十五岁之后,就再也不相信那些圣贤神话、伟人传奇,尤其不相信他们一贯有多英明。历史传记常是胜利者的赞歌,往往有意隐藏他们的缺陷和失败。

肯尼迪是激励美国一代人的偶像总统,他发起了阿波罗登月计划,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但是由于缺乏外交和军事经验,他铸成美国入侵古巴的猪湾惨败,开启了陷入越南泥沼的颓废时代。

罗斯福不光在校园橄榄球队蒙受淘汰的羞辱,他厉行改革的新政也屡屡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他甚至连婚姻都是失败的,最后死在情人露西怀里。在传统美国人眼里,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他都是个麻烦不断的人。

包括盖茨,即使在中国也被神话,但是在他扼杀的网景公司创始人、升阳公司董事们眼里,他的成功不光靠机遇,还靠冷酷无情,不择手段。

所以,那些看似玩世不恭的年轻网民,其实说的也不全错。

我想,伟人的长处,并非在其没有短处,而在于他们能避短就长,甚至变短为长,成就其理想。

因此,你站立在哈佛的总统Hall里,可以景仰,但是不必崇拜这些伟人。因为他们和你一样,都是凡人。也正是因此,才可以并值得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悲观欲绝的罗斯福,就没有睿智坚忍的伟大总统。命运在肉体上瘫痪了他,却锻造了他非常人可比的不屈性格。

中国古人也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问题是,这个道理人人知道,可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都成了小皇帝,更何谈让他们吃苦。军训几天,下个乡,家长都觉得像要了他们的命。

你跟我们来到美国,作为小新移民一起吃过苦,从小又离家,在圣马科斯的成群富豪子女里独自求学打拼,中学还没毕业就尝试打工。你爷爷去世前曾心疼你来美吃了很多苦。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我感到你比堂兄表妹们“幸运”。

我认识的不少家长都合不得孩子出国留学,更不可能让他们去打工吃苦,自立求生,摔跟头掉几层皮。所以不管如何望子成龙成凤,要出大贤大能也难。

父母既非英雄亦非狗熊

“文革”是一段悲惨扭曲的历史,当时除了少数的“黑五类”,几乎人人都有份,所以我们讳莫如深,很少对下一代人说。

我那时才十岁。学校有个赵老师,刚从音乐学院毕业分配来教音乐课。她活泼可爱,更像我们的大姐姐。不久,校长、老师都被打成反革命,刚来没多久的赵老师也陪着背黑锅。

有一天我和一群孩子一起去学校,远远看见赵老师,大家就喊起来:“赵玉清,反革命!”我和孩子们还捡起小石块扔过去。

赵老师站着没有动,她穿着连衣裙,满面泪水哭着说:“我不是反革命,我不是!”

我当时呆呆地看着。以后很多年我都忘不了当时的情景。赵老师的身影总是在我眼前,说不出是美,是凄凉,还是悲愤。

我们的班主任是教语文的王老师,他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循循善诱,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是后来我们都喊他“王老财”,尽管他父母是北京郊区的农民,放假回来还总是给我们带地瓜干吃。

很多年后我从美国回来去看自己的故校和老师,惊讶地发现,时代变了,昔日的小学生都成了父母,我们给老师起的骂人外号却一直流传。似乎象征着我们的永久伤害。

这样你就知道我为何如此反对盲从,如此重视自我反省和理性的独立判断了。

如果我说自己从小就是好孩子,先知先觉,此生没有做过错事,你不必听我。如果我带着反省和追悔在说话,里面可能有更多道理。

在和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心目中有两类家长:

一类是偶像和榜样,尤其像小男孩看自己的爹。

一类是狗熊和坏蛋,最多也只是个碍事的人,恨不得少管自己,赶快逃得远远的,此生少见面,更谈不上积极的影响和交流。

我有几个学生,有男有女。住校一年半载不回家,家长来学校也躲着。我问他们想不想父母?他们说,只有缺钱花时才会想。

我更希望你把我看成前两类人之外的另一种人:寻常人和至友,和自己一样,有长处和局限,有责任也有需要被原谅的地方,彼此需要谅解和支持。

P52-56

序言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是怎么把孩子送进哈佛的?

我通常回答:那不是我“送”,是她自己“走”进去的。

在我看来,小静的确聪明,可爱,努力上进。

她八岁看的科技文章之深奥,足以让我这位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惊掉眼镜。十岁已看完所住城市图书馆所有的书。初中时,她击败数百名竞争美国学生,进入贵族名校圣马科斯,成为该校百年历史第一个“中国女孩”。

考哈佛前,我对她说:拿到奖学金上,没有奖学金也供你上。她只说了两个字“I will!” 结果她以优异成绩拿到两份哈佛历史最高的奖学金。其中一份“匀”给了他人。

有一次她假期回国,我合作的一个项目的中方专家给她起了个绰号“阳光灿烂”。因为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对谁,她总是报以加州阳光般灿烂的微笑。

尽管这样,我还是会说,她只是个普通女孩,并不比我在中国见到的许多孩子更优秀。要是留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她可能进不了北大清华,甚至难以找到好工作。是美国的教育造就了她。

但是不管面对美国,还是中国的家长们,有一点我很自豪,小静至今不只视我为父亲,也是她最知心的朋友。学习,事业,交友,都和我讨论。她甚至认为,我带她看过的电影,都比圣马科斯和哈佛老师建议的好。

比之她相对严格,更多呵护在身边的母亲,我因为忙,更像放任失职的父亲。

但是在“无心插柳”之中,也许有某种影响?

不光作为“哈佛家长”,也作为中美教育合作项目的参与者,多年来我接触了许多中国家长,学生,校长和老师。在回答各种疑问,提及自己“哈佛家庭”的琐碎经历时,我总能在他们眼神里看到某种东西。是惊讶,疑惑,兴奋,感悟,还是渴求?我说不清楚。但那总使我意识到,也许,我真有某些东西值得拿出来分享。

也有不少次在中国讲台上,我把自己的见闻,感知,包括哈佛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一如他们是我的孩子或朋友,结果不光有赞同,也有批评怀疑。有的家长要把孩子托付给我,有的校长则提醒我不要讲“老师和家长通常不说的话”。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很肯定的是,在我引起孩子,包括家长用疑惑的眼光来看我的时候,我已在影响这些孩子的一生。

哈佛与我有多年缘分。在美办报期间我是那里的常客。孩子入学后,我更被连带也成为最具观赏价值的校园“鱼缸中的金鱼”。

多年来,那里的怪异教授,天才学生,毕业总统,创业首富,乃至各色面孔来自全球的“哈佛家长”,以至于查尔斯河畔风格独特的哈佛校园建筑和风景,都会引我感慨和思考:哈佛与古老的中国,与那些年轻而充满渴求的中国孩子,他们的家长和老师校长们,究竟有那些关联和异同?中  国有句老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至今还是哈佛家长会的一员,小静已从哈佛毕业,但还是遍布世界各地哈佛俱乐部活动的组织参与者。看着她和她的哈佛同学,我时常会想:究竟是哈佛的杰出成就了这些天才的学生,还是这些充满奇思异想的天才师生成就了哈佛的百年杰出?

哈佛经验也在印证中国的古老哲言。

哈佛的盖茨们和奥巴马们像中国北大清华走出的历届学子泰斗领袖们一样,不光在大学,也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光在校园里,也在家里,在社会中,修成感悟和心性之身,建立和睦富强的家国,奉献人类社会和历史。

因此当我迎视每个中国孩子,每位中国家长的目光时,我总是隐隐地意识到,你在通过他们,我们在一起,因为我们今天所修,所学,所悟,在或多或少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而要分享,最重要的是真诚。

我并不“写作”此书,只把多年作为“哈佛家长”,和“哈佛儿女”的经历、见闻、书信、电邮,以及其间相关感受,交谈回忆等,以及中国读者可能感兴趣的环境背景描述汇集起来,尤其是其中我发现中国孩子和家长们最感兴趣,疑问最多,最伤脑筋,包括中国部分校长和老师最认为不该说,中国学子或许最难得听到的故事,呈献给读者们。

这种做法不光是哈佛,也是中国古典教育所奉的方要:

对纯真智慧的心灵,不需要告诉其所有答案,只需要给其少许点拨。

后记

此书完稿前,哈佛校友奥巴马当选总统了。我收到一位朋友,美籍华人培训大师发来的短信,说他正在培训中国学生学习奥巴马的成功利器:魔鬼口才。

我原来喜欢凯恩,大选前夕听了奥巴马一次演讲,就被征服了。不过与其说是被口才,不如说是被他的信念、热情和决心所打动。

奥巴马是中国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西方世界典范,也是哈佛精神的又一个代表。

世界走进二十一世纪,马克思梦想的时代在物质上似乎已经实现,信息日益膨胀,财富充分涌流。在多极均富的国际潮流中,中国也迅速崛起。

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空前的幸福,世界却也空前危机重重。

作为学子和个人,我们如果不自思,不修身齐家,先奢望治国平天下,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都可能是负数。

反之,如果我们自信、自尊、自强、坚韧而谦和、乐观而思危,则像古人说的,于己于家于国,都善莫大焉。

书评(媒体评论)

★什么才是适合中国的“美式教育”?如果能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那我们就不必再万里迢迢去哈佛接受美国的教育,而直接在家门之内就可以用他们的先进理念来指导下一代。令人欣喜的是,《哈佛家书》虽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却带给我们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比读哈佛更重要的。是拥有改变命运的哈佛精神!

——东北师大附中教师 田字

★经常读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书,但总觉得其中的方法离自己的实际情况比较远,放下书后还是不知道如何做。这本书很生活,也很真实,原因就在于它以真实的书信为基础,而不是大段的理论说教。这些信件看上去都是一些父女之间的私人对话,可实际上却让我读后产生了非常大的感触和共鸣,也才真正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给孩子以正确的启发和引导。

——北京家长 赵客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哈佛家书(一位中国父亲写给哈佛女孩的教子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建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0265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