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温州都督--徐定超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陈继达,1936年5月出生,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毕业。少年时受家父家母影响开始做起文学梦,迨至1991年调进永嘉政协后才正式进行文学创作。二十年间出版长篇小说四部、散文两部、诗词一部、传记文学一部和报告文学三部,主编四部文史资料,累计三百余万字。

《温州都督--徐定超传奇》是其创作的长篇小说之一,全书取材真实,布局得当,深入细致,波澜迭起,道义盎然,加之写作动机纯正,感情真挚,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内容推荐

徐定超,字班侯,永嘉县枫林人,出身农民 家庭。小时聪颖好学,5岁能口诵“五经”章句数百句,10岁则援笔成文。13岁应童生试,名列第二。光绪二年乡试中式,光绪九年中进土。先后任户部广东司主事,户部则例馆修纂,顺天乡试内修掌官,山东、陕西、湖北、河南道监察御史、京畿道掌印御史等职……

《温州都督--徐定超传奇》取材真实,布局得当,深入细致,波澜迭起,道义盎然,加之写作动机纯正,感情真挚,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温州都督--徐定超传奇》的作者是陈继达。

目录

第一篇 普济失事

 饯行

 圆寂

 哭望天涯

第二篇 温州都督

 辛亥风云

 走马上任

 抗洪赈灾

第三篇 不朽丰碑

 海上搜救

 公祭

第四篇 溪山震怒

 含泪回眸

 复仇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九一八年一月四日,即丁巳年十一月廿二日一,天气严寒,彤云密布,浙江省通志局提调徐定超,字班侯,因公务要在子夜乘普济轮回温州了。

傍晚,沈曾植在上海的寓所设宴为他送行。跟随他回乡的还有夫人胡德淑、男仆胡益、婢女金玉奴等。他们手提肩扛,迎着呼呼的西北风,到了上海新闸路三十三号。走在前面的徐定超抬头望见题有“沈宅”两个同光体字的门匾,知道这里就是沈老的家,伸手拉响门铃。少顷,一个伛偻的老人拄着拐杖出来。他的下巴长着大把山羊胡子,裹着一身灰色肥厚的棉袍,缩着脖子,头戴一顶青呢帽,鼻梁架着一副老花眼镜,开门笑道:“呵,呵来了,来了,班侯兄。”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沈曾植,他高兴地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来就来,够朋友!”因有点儿激动,喘着气发出“咯咯咯”连串的咳嗽。“子培,你怎么出来开门呀?”一个女人闻声而出,见到徐定超,满脸堆笑连声说,“徐大人,请进,请进。”她就是沈夫人。望一眼大病初愈的沈曾植,她痛惜地嗔怪:“子培,会着凉的……”沈曾植不吭声,不满地扫了她一眼。她似有所悟,随即检讨说:“坐在房间里,没听见门铃响,怠慢了。”伸手扶着沈曾植走在前面,慢慢儿左弯右拐,将徐定超一行带到光线并不十分明亮的客厅里。厅堂不很大,布置倒是很雅致。堂桌后面墙壁悬挂着沈老《浮生客》的书法作品,两旁还有一副他撰的对联:“大地清幽山水会,此生怀抱管弦知。”客厅中央摆着一张黑漆的堂桌,上面堆放着古玩。四张坐椅在前面八字儿摆开。徐定超望了一眼厅堂后面的花园,兴奋地说:“好清幽啊!”一个婢女在厨房里闻声而出。她的腰间系着条洁白的围巾,提着热气腾腾的一壶水,笑着向客人过来,利索地在堂桌上摆开高脚细茶盏,斟了五杯茶,端着茶盘彬彬有礼地向客人一一献茶,随后灿然一笑匆匆离开。大家一一坐定,徐定超见老友的脸色消瘦难看,十分难过地说:“子培兄,你怎么病成这个样子呵。”沈曾植溢出泪水,满腹心事,难于启口地说:“我没啥,没啥。嘿嘿,一时死不了。活着要看看这个世道,到底会不会变天……”脸儿涨得通红,又咯咯咯地咳嗽起来。沈夫人急忙给他捶背并怜惜地相劝:“你急什么,事情过去了半年,还如此耿耿于怀。”沈夫人指的什么事,徐定超自然知道,还不是为溥仪复辟的事嘛。张勋在四月为溥仪搞复辟,沈曾植闻讯,竞在五月兴头十足地抱病北行,打算从溥仪那里捞到个学部尚书,然而不到十二天,张勋溥仪复辟梦破,他碰了一鼻子灰悄悄儿地}留回来,遇见弟子和熟人,他就号啕痛哭,又恨又悔,结果,却害了一场大病。定超思忖:这个声名卓著的学问家,如此欠思量,干出这等蠢事,真是匪夷所思。他着实为他感到痛心,但此时此刻,他不敢揭他的伤疤,生怕触痛他的心病。徐夫人见沈曾植神色黯然,望了一眼金玉奴。金玉奴知其意,忙从包裹里掏出一个红呢绒盒子,双手捧着献给沈夫人,说:“这点高。丽参给沈大人,滋补滋补身子……”沈曾植忙推辞:“别别别……”徐定超插上说:“那年你六十花甲,吾因政事缠身,未能:赴贵府祝贺,明年又是你的七十大寿,这点小意思……”“小弟有愧,有愧,谢谢。”沈曾植见提起十年前的事,感伤地说:“弟痴活这么大岁数,宦海浮沉,毫无建树。当年华夏风云变幻,朝廷摇摇欲坠,小弟实在毫无兴致为自己花甲祝寿。只因老家的房侄不肯,硬要为老夫摆几桌酒热闹热闹,聊聊天伦之乐。至于故朋旧友,一概不宴请,更不敢惊动你这位大忙人哕。”徐定超听了有点儿不悦,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应该想想,你同我究竟是什么关系?相知莫逆,情同手足,堪称伯仲。当年我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杂事虽忙,但杭州和嘉兴只有咫尺之遥,瞬间便至。兄遇上这等盛事,不邀我去实在理亏哟。”说罢,摆起脸孔装出生气的样子。沈夫人笑道:“今晚老沈为你和嫂夫人送行,算是给你赔礼呢。”沈曾植望了一眼徐夫人说:“这趟回温州,你同班侯兄快快乐乐过大年,在家乡要多住些日子呀。”徐夫人说:“是呵,也祝您和师妈新年快乐,吉祥如意。”言犹未尽,又说:“我跟班侯在外多年,很少在老家过春节。这次他回温州调运图书,总算有机会。”徐定超幽默地附和:“这叫公私兼顾,打回老家同叔伯侄儿过大年,同享天伦之乐。”沈曾植戏谑地说:“哼!公私兼顾?你就不怕人家参奏,说你揩公家的油呢,我的监察御史。”两人相视又哈哈放怀大笑。随后徐定超说:“如今我老啦,不怕免职,也不怕参奏。”这话一出,又引得哄堂大笑。在沈夫人眼中,徐定超夫妇俩,一个肥胖敦实,满头银丝白发,慈眉善目,一脸富态;一个矮矮的、瘦瘦的,美髯垂在胸前,目光炯炯。两人七秩又三,又是同庚,仍然如此健壮,很使她羡慕。在徐夫人眼中,沈曾植和沈夫人,一个是裹着一身灰色旧棉袄、畏寒瑟缩的老头儿,老态龙钟;一个是穿着绛红金丝绒旗袍、高挑的俊女人,精力充沛。两人至少相差三十来岁。沈曾植透过眼镜片在客人们身上睃巡,最后目光落在胡益脚边那大堆行李,吃惊地说:“这么寒冷的天气,肩扛手提那么多东西,怎么不雇个车子。”徐定超笑着说:“寒冷天气好走路嘛,你瞧我浑身暖乎乎,还出汗呢。”沈曾植小徐定超五岁,却比定超苍老得多:两颊瘦削,颧骨突出,背儿微驼。他感叹地说:“岁月流逝,人事已非,如今吾已老矣,在同龄友人,独吾兄青春永驻,这么冷的天气,穿得如此单薄,还为调运图书忙碌着,我这个当总纂的,不知怎样感谢你呢。”沈夫人接上他的话茬说:“徐大人就是达观,什么天大的事,都想得开,放得下,顺应潮流,才有这副硬朗的身子。子培,你应该向他学习呀。”沈曾植望着定超说:“班侯兄,你听,这是她对你的恭维。”又戏谑地说:“她要我向你学习,当年光复后到革命党那里,讨个一官半职,她才高兴哩。”他朝夫人笑了笑,随后脸色渐渐地严肃起来,说:“可是我不能,食了大清朝廷多年俸禄,活着老老实实做大清的臣民,死了还要做大清的鬼。”他诡秘地小声问:“班侯,你是否参加逆党?”徐定超凄然苦笑,说:“如今提那些事有啥意思!难道只有光复会、同盟会才能革命?”沈曾植又轻声地说:“咱的同僚都说你准是,要不,温州光复怎么能顺顺当当当上军政分府都督?”徐定超笑着辩白:“真是子虚乌有的事!”徐夫人听 ,了,脸红一阵白一阵,她暗中嘀咕,真是没有隔风的墙,这样秘密的事儿,怎么会传开呢,连沈大人也知道。她还暗想,不只老头儿,恐怕连大儿子和老三都参加了呢。那三个证件,还是她在慌乱中亲自烧毁的。徐定超见大家不语,打破沉默说:“大清王朝逆天而灭亡,家乡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咱岂能无动于衷!还要呆在沪滨为大清王朝守灵不成!”沈曾植“哼”了一声,说:“哈哈,你的变节行为,不打自招哕。”他又扑哧笑了。沈夫人听他说得这么尖刻,生气似的说:“瞧你呀,真是个不思悔改的顽固派!你忠于大清,不识时务,结果还不是撞到南墙,最后被人家耻笑一场。”徐定超见两人较起真来,急忙说:“嫂夫人,也不能这样说,每人有不同经历呀,都有各走的路,也各有各的主张和想法。”停一下他又感慨地说:“我何尝不是这样,选择这条道路,也是经过一番痛苦挣扎。”沈曾植眉宇舒展,说:“逸静,你听,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呀,班侯兄在温州当傀儡不到一年,到头来还不是被人家忽悠了,菜篮打水一场空嘛……”徐定超忙说:“子培兄,也不能这样说。”沈曾植哈哈笑了一阵,说:“最后,咱俩还是殊途同归,走在一块儿翻谱牒,修身养性,玩弄文字,打发日子,是吧?”他略停又补上一句,“班侯兄,你说世道公平吗?”徐定超说:“你的话,我不能完全苟同。我问你,你我多大岁数了?都是古稀的人了,嘿嘿,早该回家抱孙子颐养天年哩。”徐夫人暗笑:“沈大人,你甭听他的话,他这个人就是不服老,闲不住,卸去温州都督那年,他正六十八岁了。谢天谢地呀,搁下这份苦差使,我再三劝告他在乡间过几年清闲日子,可他就是不肯,第二年他竞自荐当什么海上护商警察局长,没日没夜,驾着快艇在海上乘风破浪,围剿海匪,保护商船。我的天哪,全家为他的安全提心吊胆。”“还出海剿匪?”沈曾植听了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夸耀地说:“英雄呵,班侯。”徐定超自觉好笑.,说:“可如今不行了,岁月不饶人呀。”  两位朋友你一句我一言,推心置腹谈论光复后各地政坛的你争我夺,风云变幻的事,好像有说不完扯不尽的话儿。沈夫人觉得没趣,拉着徐夫人的手并对金玉奴、胡益说:“让他俩谈个够吧,咱们到后园玩玩。”P2-5

序言

在温州的历史天空,近代文化名人群星璀璨,出版的文集和传记很多,但写成历史小说的却不多见。几年前,以孙诒让为题材创作的有《一代大儒孙诒让》的长篇纪实小说,并改编为电影《风雨玉海楼》。今天,在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到来之际,又欣喜地看到陈继达兄的长篇历史小说《温州都督——徐定超传奇》面世,读后令人为之耳目一新。

徐定超(1845-1918)是近代永嘉县首位大名人,其民国前经历,据《宫中履历考语清单》:“徐定超,现年五十六岁,系浙江永嘉县人,光绪九年癸未科进士,以主事用,签分户部。二十七年五月奏补主事。十月,题升员外郎,因留京办事。二十八年三月保奏,赏加四品衔,二十九年七月,奉旨记名以御史用。三十一年九月,题升郎中。三十二年五月,补授山东道御史。十二月,调掌江西道御史。三十三年七月,奏补署河南道御史。三十四年二月,奏补协理京畿道御史。五月俸满,裁取繁缺知府,奉旨照例用。宣统元年京察一等,四月·初引见,奉朱笔圈出,十七日覆带引见,奉旨预备召见。”后因丧母守制,改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辛亥浙江光复,应温州士绅请求,出任温州军政分府都督兼永嘉县知事。民国二年,改任旧温属护商警察局局长,民国四年,改任浙江通志局提调。民国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返温途中死于海难。究其一生,不仅是一位爱国爱民的正直谏官,而且是一位深得温州绅民爱戴的军政分府都督,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中医学大师(著有《内经注》《灵枢·素问讲义》和《内科伤寒论讲义》)。

老友陈继达兄担任永嘉县政协文史委主任期间,出于对乡贤的敬仰,在1994年,发愿整理徐定超诗文集,当时我正在搜集资料,准备撰写《温州近代史》,告以《光绪朝东华录》和《清实录》里有徐定超《更定官制办法十条折》《请速设议院保护华侨以维人心弥民变折》《请整顿各省法政学堂,谨陈大要折》《奏派汤寿潜总办浙江省团练总局呈》等奏折、呈文十二件,并建议和故宫历史档案馆联系。为此,继达兄风尘仆仆前往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又取得《中西医派不同宜分办学堂折》《江皖待赈孔急,请暂缓秋操节省经费由》《上海局董藉端苛敛列款纠察由》《司法官制关系宪法始基拟请详加厘正折》等七件,加上温州图书馆、博物馆和永嘉枫林当地所藏诗文、医籍,编成《监察御史徐定超》一书,一九九七年五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继达兄博学多能,善诗词,工书法。七十四岁加入中国作协,大器晚成。退休后十余年陆续出版《宦海孤帆》(以永嘉打击虚假广告为题材)、《圆月》(替农民工的权益鸣不平)和《海难》(以“文化大革命”中一起水上交通案件为题材)等三部长篇小说,都属主旋律文学作品。塑造了王志海、高吟辛、林惠人和林天海等主要人物,充分体现作者嫉恶如仇、敢怒敢言的性格特点和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猛烈批判性。三年前他被徐定超人格魅力所震撼,并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开始创作这部长篇。鉴于主人公跨越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背景广阔,事件纷繁,人物众多,作者在广泛搜集素材基础上,着重突出主人公在温州光复后出任军政分府都督的政绩,并以“普济失事”“海上搜救”和“复仇”为主线,调动倒叙、插叙和追叙等多种艺术手法,彰显徐定超与时俱进、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和舍生取义的精神。经十多次修改,终于大功告成。

全书取材真实,布局得当,深入细致,波澜迭起,道义盎然,加之写作动机纯正,感情真挚,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高大形象。我读了初稿,感到有一种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冲击力,深受感染。相信此书出版,对于广大人民的素质教育必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是为序。

胡珠生

二○一一年六月十八日

后记

《温州都督——徐定超传奇》,经过本人筚路蓝缕的长途跋涉,终于可以出版了!在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原《时代先锋》主编胡坚同志的重视和其父胡顺雷先生的共同关心下,这部姗姗来迟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长篇历史小说,最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以公费出版的形式在全国发行,我忍不住喊一声:谢谢。

追溯十四年前,我在永嘉政协主编《监察御史徐定超》,就被徐定超的高尚人格所震撼,如果把这个题材写成小说该多好。然而因历史积累太浅薄、功力不足,不敢动笔。迨至二○○八年,县委宣传部部长郑秋文同志指出:重视历史人物发掘,唱响一支正气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廉政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掂量这个题材,徐定超一生跨越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背景广阔、事件纷繁、人物众多,而我对清末民初的温州社会民情风俗又缺少了解,要想写出一部有血有肉的历史小说确实有难度。但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我还是提笔迎难而上。是年岁末,我轻车而出,前赴温州、枫林、水云等地调查,首先采访《溪山雨痕》作者、徐定超孙女徐章同志。她已八十七岁,但她的超强记忆力为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口头素材。我又通过网上搜索,从二○○九年三月开始动笔,至同年十二月十一日撰成《徐定超》初稿。金丽珍-女士在《今日永嘉》发表《走进(徐定超)的精神世界》,引起社会关注。二○一○年初春,我以县作协名誉主席名义,召集几位会员对初稿进行讨论。为写好“普济失事…‘饯行”这一节,在春寒料峭、细雨蒙蒙季节,我前往嘉兴、湖州等地采访,回来后赴青田太鹤城,从友人余长敏、留葆祺老教授那里了解到民国元年青田特大洪灾的情况。接着又赴瑞安拜访李秉钧先生,他所编写的《普济轮海难沉冤史料》是卢礼阳先生转赠给我的。这趟前去,李兄又给我几篇关于普济轮罹难者虞廷恺、谢鼎的文字资料。虞廷恺、黄曾枚和谢鼎都是温州精英,是徐定超的同船罹难者,他们在本书的人物画廊里不能缺席。隔了一段时间,我第二次去瑞安马屿进行实地考察。马屿江上那座九问两厢木结构平房,是浙江省军政府,佥事(财政秘书)虞廷恺的旧居。当我出现在虞宅大门台,妇女们闻声蜂拥而出,惶惑地望着我这个老头,叽叽喳喳,议论我的岁数,问我来干什么,弄得我很尴尬。我笑着说明来意后,她们连忙泡茶端凳,十分热情。惜虞廷恺后人都不在,我深以为憾,但我已感受到这座虞家大院的温柔敦厚,不虚此行。夕阳西下,我离开江上到谢鼎的故乡林蝉。林蝉也是金嵘轩的故乡,平畴辽阔,河网交错,从飞云镇上车,二十分钟即到。坐在车上,我贪婪地望着那条通向林蝉的弯弯曲曲河道,遥想起它就是当年运回谢鼎和妻儿、弟弟等七副棺木的水路,不禁黯然神伤。据李秉钧兄说,谢鼎全家遭了灭顶之灾,如今林蝉再也找不到他的后人了。我很想住下,体味当年谢鼎葬礼的凄惨情景,然而偌大一个城镇,竟然没有一家旅馆,大概这里离飞云镇和瑞安市区太近的缘故吧。星夜,我赶回上塘。

通过采访,我又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至八月份第二稿撰成,便将初稿寄给从未谋面的吴功先生审阅。吴先生发在网上的那篇《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成就与不足》的文章写得实在好,我仰慕已久。他的住址是我六月份应中国作协之邀赴北戴河疗养,从江苏作家徐良文那里打听到的。这时吴先生已从江苏省社科院退休,仍然忙于撰稿、开会。当他收到我的稿子时,正忙于张罗出国探亲,然而他竞日夜将书稿通读,并匆忙给我写了一封回信,对拙作予以充分肯定,提出了“描写上或可更开放一些,更充分一些”的中肯意见。初始我不以为然,但仔细玩味,却是金玉良言,切中肯綮。回想完成初稿时,我也已隐隐感到不少地方有点言犹尽而意不足。根据吴先生的意见,我对稿子进行认真修改,如对徐定超和汤寿潜等人的历史定位问题进行了推敲,在关节处作了深人细致刻画。

史学与美学是历史小说创作中一对难以平衡协调的永恒矛盾。此书人物生卒、出生地、职官、称谓等等尚可大体把握,但主要人物冲突以及主要历史事件等,必须在深人了解和挖掘的基础上才能展现他们的思想面貌和精神境界,故必须坚持细节要真实、情节可虚构的基本原则。普济轮失事,距今还只有九十来年,徐公的孙辈,有的尚健在,温州地方史专家大有人在,因此这部纪实作品的硬件不得有错呀。凡是有文字(包括网络)记载的资料,要严格甄别,力求准确真实。查不到资料可根据人物性格加以想象、生发。如果按照主人公一生经历写,恐怕有五六十万文字。当今社会如此浮躁,这部作品的出版,肯定没多大市场。我的良师益友黄仁柯先生事先向我建议,作品的篇幅最好控制在二十万字左右,适合读者心理。徐定超三十八岁考取进士,再过十几年后当上监察御史,正值大清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时。他最光辉的业绩是在光复后应邀出任温州军政分府都督时期。他的精神升华是普济轮在吴淞江口被撞、生死抉择那瞬间。于是我将作品围绕普济轮失事、海上搜救和复仇这条线,以此为主轴,采取经纬交错、纵横捭阖的方法,将他漫长的一生编织在二十多万文字之中,彰显他与时俱进、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和舍生取义的精神,使读来有一种波澜之感。

郑秋文同志也许考虑我年迈体衰,向我提出另请他人专门在外面调查、让我在家写作的意见。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祝万平先生又建议申报“五个一”,将作品做大做强。恕我谢绝了他们的美意,坚持走特立独行的创作道路。这出于我对长篇小说创作规律的理解,也是从我的自身条件出发。然而有人窥见我没照领导意见办,有孔可钻,发出一声声冷笑,在杂志上讥笑我陷入“盆大的泥潭里”“打滚”,是走不出路子。我主编过《监察御史徐定超》,作品主人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心底早有谱了。哪些资料缺,哪些必须躬亲采访、深人体验,也都了然于胸。在徐定超精神感召下,我虽然患有疾病,可天天凌晨起床,坐在电脑之前敲敲打打,修修改改,还是可以的。即使如此,我仍觉得这部作品是在永嘉县领导、特别是郑小小副县长的热情支持和众多友人的共同帮助下完成的。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雷达先生,他了解这个题材后,还给我发来短信,表示帮助将它列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北京永嘉籍军旅作家陈惠方先生,儿童作家、我的老师徐强华先生,也时时来电话询问创作情况。在作品修改过程中,著名温州地方史专家胡珠生兄,温州大学副校长、硕士生导师叶世祥教授,都为作品修改付出了很多心血。珠生兄忙于编纂《温州古代史》,拨冗审读书稿,并一一订正错舛,严近似酷。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星槎兄,暑天审阅拙稿,怕延搁时间,竞命女儿驾车一起光临蓬门,并同我交换阅后意见。《永嘉县志》主编、挚友徐顺旗和李昌贤兄,也付出了艰辛劳动,前后两次帮我订正文字。杨晓明兄审读此稿,时时从北京来电询问。为我提供珍贵史料者,还有温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张声和先生、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华,刘基裔孙刘天健等。特别令我得益匪浅的是《温州旅沪同乡会史料》、《温州文史资料·辛亥革命散记》、《普济轮沉冤史料》、《民国元年特大洪水纪实·查灾日记》等资料,最为珍贵。被我采访过的还有徐逸龙、胡永善、陈文黎、胡昌玉、杨文义、叶新仁人等同志。温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顺聪同志对此书出版也非常关心。郑向明、谷铁荣,王澄荣、徐时聪、徐崇统、傅朝宗、林建光、徐李送、虞若飞、徐志勇、单爱东、徐俊、徐海等朋友,以及董伟斌、徐贤’林、陈忠德、谷福林、汪凌霄、叶佩锋、陈东升、孙长芬、金志明、叶晓林、徐雪莲、陈乐燕等同志,他们以各种方式给我以帮助。徐定超裔孙徐展东先生、瑞安江上虞氏名门之后虞文藉先生和楠溪江农业集团董事长徐林先生,对这部作品的出版也寄予厚望。总之,这部历史小说凝聚了众多友人的关爱、智慧。笔者不过是把大家的力量加以凝聚释放,把他们的睿智化为一卷美的画图而已。

作者

二○一一年六月十八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温州都督--徐定超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继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46544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1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