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瑶专著的《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无疑可以看作是从中西跨越的视角搭建中国新文化、改造中国文化体系的集中表现。它是作者刻意在现代语境中运用跨学科的研究途径,结合西方现代研究与中国传统研究的方法,打通“上下古今”的脉络,以此充分实现对中国翻译文化传统的自我再现。
图书 |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通天塔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张佩瑶专著的《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无疑可以看作是从中西跨越的视角搭建中国新文化、改造中国文化体系的集中表现。它是作者刻意在现代语境中运用跨学科的研究途径,结合西方现代研究与中国传统研究的方法,打通“上下古今”的脉络,以此充分实现对中国翻译文化传统的自我再现。 内容推荐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的作者是张佩瑶。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共分为三部分,其中“宏观篇”从跨文化语境和翻译史视角剖析翻译研究和翻译活动对文化交流和社会流变的影响。作者以香港的翻译活动和社会发展史为例,探讨了翻译如何影响社会和文化建构,进而阐述如何以“丰厚翻译”方法来处理传统译论的英译,并以此作为其中一项时间文化再现的手段。在此基础上,以“中华性”的论证为切入点,联系当代译学研究中本土与他者的二元对立之讨论,从跨文化的视角提出“太极推手”翻译是研究的新途径,作为缓解二元对立的可行方法。“反思篇”以《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早前到佛典翻译》为主轴,分别从传统”翻译“的”虚函数意“。“软实力”和翻译话语等角度提出问题,引导读者烦死传统译论在当代中国译学建构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与角色。“微观篇”以文学翻译案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透过不同案例的文本分析,讨论翻译评论和赏析的若干原则,为翻译实践所面对的困难提出对策;同时作者通过这些案例剖析探讨了现代译论、翻译话语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 目录 宏观篇 第1章 从二元对立到相反相济:谈翻译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太搦瓣丰的翻译史研究路向 第一节◎翻译史研究最关键的理论问题 第二节◎回应挑战” 第三节◎翻译史的“推手”路向 第四节◎结论
第2章 “文革” 后的文化政治语境与中国大陆翻译学有关“中华牲"的论争 第一节◎“中华性”的概念 第二节◎“中华性”进入中国大陆话语系统的过程 第三节◎“中华性”论争在中国大陆文化政治语境下的涵盖范畴及其展现形式 第四节◎“中华性”论争在21世纪中国内地的最新发展 第五节◎当代中国翻译学有关“中华性”的讨论 第六节◎茶杯里的风波?
第3章 译得丰实厚重?译得笨钝臃肿?翻译与文化再现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丰厚翻译的理论意义与来龙去脉 第二节◎丰厚翻译——知易行难? 第三节◎双重含意的益处 第四节◎丰厚翻译:实践时的考虑 第五节◎丰厚翻译局部的策略与全盘的调动 第六节◎结语
第4章 翻译与文化身份—早期(1842.1900)香港的翻译活动看翻译与权力的关系 第一节◎译者——权力运作者和政策制定者 第二节◎译者——意识形态传播者 第三节◎译者——知识斗士和意识形态把关者 第四节◎结语
第5章 翻译活动在香港教育及社会滨变中的角色 第一节◎翻译活动与香港教育 第二节◎殖民地社会重英轻中功利心态的形成 第三节◎翻译活动与华人精英阶层的形成 第四节◎翻译活动在社会演变中的新角色 第五节◎翻译活动与香港的语文政策 第六节◎翻译活动与社会演变互为影响 第七节◎结语
反观篇 第1章 钱钟书对翻译概念的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第一节◎“虚涵数意”的含义 第二节◎《礼记》及《周礼》中有关翻译的记载 第三节◎佛籍译论中翻译的定义 第四节◎理论探讨
第2章 重读传统译论——目的与课题 第一节◎重读传统译论与本土翻译学的发展 第二节◎传统译论可供研究的课题” 第三节◎结语
第3章 从“软实力” 的角度自我剖析《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 译》的选,译,评、注 第一节◎何谓“软实力” 第二节◎软实力在中国的讨论 第三节◎翻译与软实力 第四节◎软实力学说中“环境”的概念与文化的吸引力 第五节◎凸显差异 第六节◎“丰厚翻译”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七节◎异中有同 第八节◎文化的亲和力 第九节◎结语 第4章 传统译论英译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传统译论”的“论”字应否译为“theory”? 第二节◎以“DiscoUrse”(话语)取代“Theory ”(理论) 第三节◎目的如何在运作层面影响翻译决策 第四节◎“寄”“象”“狄鞮”“译”的理论含义 第五节◎何谓“出经”?“出”与“译”字的语义差别 第六节◎结语
第5章 对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节◎思维的现代化 第二节◎重审翻译理论 第三节◎翻译话语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结论与后语
微观篇 第1章 现代派小说的汉译手法——理论的无知与理论的反思 第一节◎现代派小说的汉译手法 第二节◎理论的无知与理论反思 第三节◎结语
第2章 翻译小说评赏方法举要 第一节◎书名的翻译 第二节◎关键词眼的翻译 第三节◎披露主题的过程涉及的翻译问题 第四节◎译者如何处理原著的小说类型和写作风格 第五节◎文化差距 第六节◎整体的处理 第七节◎结语 附录1 附录2 第3章 西方主义的话语?——《黑奴吁天录》个案研究 第一节◎“话语”的定义 第二节◎原著的写作目的及话语功能 第三节◎译本对宗教内容的处理 第四节◎保留了什么? 第五节◎删除了什么?淡化了什么? 第六节◎是删繁去冗还是知识管理的痕迹? 第七节◎译本的话语功能 第八节◎东方主义话语和西方主义话语 第九节◎总结:理论探讨——有关西方主义话语的几点思考
第4章 “寸疑?释疑?”——谈翻译福克纳作品的困难与对策 附录1 附录2
第5章从《蝇王》的译本看译者对小说中“困惑成分”的处理手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通天塔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佩瑶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388812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5 |
出版时间 | 2012-09-01 |
首版时间 | 2012-09-01 |
印刷时间 | 2012-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H059 |
丛书名 | |
印张 | 1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