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上走自由是方向(马背上的旅程)/独行天下旅行文学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我们在乌鲁木齐碾子沟汽车站与米拉别克会合,这个有着红苹果一样的脸蛋儿和一双细眼睛的14岁哈萨克孩子在乌鲁木齐上学,我们将跟他回到他的家乡富蕴县杜热乡,和他的家庭一起转场。

经过一天的长途颠簸,我们到达北疆富蕴县城,不料米拉别克说先要独自回到杜热乡与家长联系转场的事宜和需要的马匹,其间需要两三天。而在此期间我们只能在富蕴县城休整等待,本以为立刻就能跨上马背的我们,只能将昂扬的情绪收敛起来。

可可托海是我们暂时能消磨几日的地方。我们把东沟和西沟走了个遍。西沟保留着北疆最原始的面貌,山路上铺满潮湿的落叶,河流已经被薄冰覆盖,山坡上凋落了-一半的白桦林铺陈出一种厚重忧郁的调子。而东沟已经是成熟的风景区,配备了昂贵的区间车,柏油路长驱直入。景区入口处豪华的卫生间采用了最先进的微生物分解技术,而且门厅居然配备电视和沙发!

我们住在了接待户努尔兰家。她曾经也过着游牧生活,现在定居在景区里做旅游接待生意。像这样的牧民如今也很多,虽然有牛群羊群,却将放牧以及转场的活儿承包给了别人。夜静了,游人散去,浩瀚星空下这才是真正的可可托海。院子一片漆黑,如厕需要穿过羊圈,拐过山芋地边的草垛。厕所围墙低矮,四面透风,刚生完小羊的母羊在面前与我们对视,令人忍俊不禁。这一切原始而生动,却自然地向着非游牧生活方式渐渐迈进,这是一个序曲,让我们先隐约领略了转场这一古老传统的新变化。

返回富蕴联系米拉别克,电话却怎么也接不通。我们做了各种分析:他的家在荒原上没有信号?他回家后没有和父母协调好,不好意思再联系我们?他病了?出了什么意外?想起离开乌鲁木齐的时候,同行的还有米拉别克的同伴叶尔布拉提,当时他在车上眉飞色舞地给我们讲他学柔道的事,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互留了电话。而此刻,他的电话可以打通,他说家里有车、有马,附近还有转场的牧人,于是我们前往他所在的库尔特乡。

叶尔布拉提的家在草原中,并没有具体的地名,而且路线的描述相当含糊,比如“公路边下路基走土路,到一个停着卡车的岔路走左边”之类,但我们仍然还是误打误撞找到了这个草原中孤零零的毡房。可我们的情绪还没来得及高昂起来就被打压得更低——事实上周围的牧民都已经搬迁完了,这是这片草原上唯一一个不转场的毡房,因为他家是一个商店。毡房搭在转场必经的路边,内部搭着分层的铁架子,摆着各种食品和生活用品,远处一个健壮的哈萨克女孩骑马过来买盐,又翻身上马消失在草原深处,随着马蹄声逐渐远去,我们转场的线索又像风筝断了线。

可是既来之则安之,静下心来体会,这草原的普通一隅仍有生活的规则。旁边三角形的简易毡房是真正用于游牧的移动帐篷,厚厚的毡布里传来婴儿的哭声,宝来瑞,一个应该是诞生于转场途中的婴儿,用她稚嫩的嗓音给这片草原带来新的生机。她的母亲克孜古丽,头戴鲜艳的红色头巾,挑开帐帘忙进忙出,她的笑容明朗而恬静,在她的脸上看不到任何因艰辛的游牧生活而产生的悲苦。

我们的帐篷就搭在三角毡房旁边的芨芨草丛中,这里空气纯净,繁星满天,夜覆盖着沉睡的毡房,远处的狗吠和近旁骆驼的叫声更衬托着夜的静谧。然而心里是忐忑不安的,不知明天何去何从。

草原的早晨是忙碌的,克孜古丽在晨光中挤羊奶的身影,是最美好的画面。同时我们有了新的线索,同样让人心情愉悦,重新充满了美好的希望。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到了吐尔洪乡的乡长,他很肯定地表示,乡上那么多家庭,总能找到转场的,即使都已经出发了,也能追上走到一半的家庭跟他们继续转场。  ’

乡长此时在富蕴县城办事,让我们接上他一起回乡上。可见面后他说事情还没办完,是否能在县城多等他一天。可这是最后的线索,我们也只能耐心在县城住下,等待次日和他一起出发。呜呼,此时和我们预计出发的时间相比已经过去一周多矣,我们还没见到属于转场途中的任何一撮骆驼毛儿或一堆羊粪蛋儿!

富蕴吐尔洪乡几乎是北疆最冷的地方,遭遇西伯利亚强冷空气袭击的时候,冬天气温能达到零下50度。九月底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此时庄稼收割完了,人们也放松了,村子里正酝酿着一场盛大的哈萨克婚礼。乡长劝我们不要着急走,留下来先感受下当地的婚礼,这可是难得一遇的好机会,一边参加婚礼一边再帮我们联系转场的事情。好吧,事已至此,再耽搁一天倒也无妨。

婚礼场地就在新房的门口,已经用铁架子撑起了大型的帐篷,里面可以放置十个圆桌,容纳不少客人。我们被请进来喝茶吃馕,奶茶添了一碗又_碗。零食顺序上完就该主食了,大盘的抓饭管够,米饭在大盘子里码放整齐,上面放置着诱人的手抓羊肉,吃到你不好意思吃为止。抹完嘴上的油想起来应该去交婚礼份儿钱,收钱的屋子就是婚房,里面坐了几个哈萨克大婶,每收一笔都喜笑颜开,记录在一个本子上。此时门口一阵忙碌,男人们开始往里抬各种嫁妆,有无数大皮箱子、大木头箱子,有成卷的地毯,看起来这姑娘家很是殷实。

P84-87

书评(媒体评论)

以梦为马,其实说的不是马,是梦。一直有梦,真的是件美好的事情。

——蔡景晖,穷游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

这是一个内心住着野马的女子。心中有野马,那么你面前将永远是供你驰骋的草原。

——李小坚,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中国区总经理

一个淡定的“女土匪”,跃上马背,天马行空。她的故事,却有着虔诚、平舒和淡淡的伤情。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内心淡定的人也可以活得洒脱又优雅。

——梁子,旅行家,摄影师

这本书里的每个故事都配有一个摄影专题,可以看出每个专题都是精心进行拍摄的。不仅文字生动优美,且强调视觉感受,用镜头传达了旅行之乐、马文化的延续。

——赵嘉,摄影图书出版人,报道摄影师

这年头,有美好的文字可读,实在是件幸事。

——刘航,旅游卫视总制片人

因马结缘,敬佩她的坚韧与执着,她从我们爱马人的视角,把所见、所闻、所想的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传扬出去。

——阿振,马疯窝骑士俱乐部

目录

国外:融入炫彩

 沙漠良驹——在印度的异域风情中骑行

 追寻西部的余晖——美国66号公路亚利桑那牛仔之旅

 看清内心的未知——南非马场体验

 冰峰映澄湖——驰骋法国阿尔卑斯山区

 愈简单愈幸福——探访幸福之国不丹

 匈奴遗风——观匈牙利骑射大会

国内:穿越荒凉

 寻羊记——新疆富蕴跟随哈萨克牧民转场

 花毯风暴——翻越新疆天山

 马踏春泥半是花——穿越新疆喀纳斯空中花园

 擎苍轻骑不须归——跟随新疆柯尔克孜猎人出猎

 生命的实相——云南梅里雪山外转经

 朝圣者的美好福地——青海阿尼玛卿转山

 清风吹拂的山岚——四川重走洛克路

 火的狂欢——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

 雪岭雄风——观西藏望果节骑射大赛

 驯服蒙古情人——内蒙古锡林浩特冬季驯马

 风雪之路——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冬季转场

享受马背乐趣之前要知道的事情

序言

有的人骑马是为了享受在马背上的速度与激情,有的人骑马是为了享受与心灵融为一体的协调与互动,而我骑马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深入车轮和双脚都不能轻易抵达的大自然深处,去感受不同的风景和人文。在路上,身与心的不停行走,渴望旅程的尽头是抵达内心深处的渴望,但在途中就已经收获了抚慰,换来内心的一段平和。

我是在2001年从甘南到川西的旅途中第一次尝试马背旅行的。从若尔盖到松潘的长途车上,在同车众多皮肤黝黑的藏人中有两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格外惹眼,我们从彼此的穿着和装备上断定我们都是背包客,于是也就很快熟络起来。Todd和Andriana是一对夫妇,来自哥伦比亚,他们向我大谈松潘的“快乐小路”马队,最终使我动了心,临时改变了原定的行程,决定和他们一起参加骑马旅行。

藏族马夫在马背上驮几日的物资,带我和Todd夫妇以及几个韩国和日本的背包客出发了。马队穿行在山区,经过漫长的旅程,我们寻找的高山海子很意外地出现在眼前,碧绿的水边可见已倒在水底不知多少年的枯树;水面平静如镜,周边翠林倒映其中。彩霞满天的日暮时分,我们围坐在熊熊的篝火旁,享受浓烈的青稞酒和热腾腾的马茶,耳边响起了藏族向导悠远的牧歌,让我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似乎回到了远古的游牧时代,我们像一群逐水草而居的迁徙者,物质生活虽然简单,但心灵感到无比的自由和快乐。从此我爱上了骑马露营的生活。

真正的骑马生活开始于2005年在北京认识了一批马友之后。在北京工作的压力很大,但每个周末我们几乎都驰骋在马背上。身体的劳顿可以忘记内心的魔鬼,一个周末的马背体验,能带来整整一周高昂的情绪。北京周边最能感受自然气息的地方就是坝上草原了,骑马行走其中,那时马也倦了,人也淡了,暖景让人感到静谧,犹如列维坦笔下的风景画。立马草原边缘,光与影是朦胧的,笼罩在淡淡的情绪里,更有一种触手可及的温度,高贵而典雅。

生活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有时它会教训你,告诉你另一种人生的存在,告诉你某些略显残酷的现实。但是大自然是永恒的,它永远安静地偏安于一隅,散发着博大宽容的气息,时时准备着接纳你、抚慰你。我喜欢和马儿在一起的感觉,但我更喜欢和马儿一起融入自然,一起去看不同的风景。在大自然中,人心才能安静下来,那些曾经的往事和沧海桑田,都在天与地之间,化为沉默。在马背上,脑海经常会滑过那些大矛盾大冲突的问题,比如关于生命与人生的纠葛,片断与整体的碰撞,自我救赎的努力与放弃。

近些年各地的马文化正在消逝。2008年我们在离拉萨不远的甲日乡观看望果节骑射,乡干部告诉我们这里已经几乎没有马了,这次望果节表演的马都是从别的地方借来的。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除了在某些边防巡逻中还用到外,马在军事中的应用也很少了。2009年我们拜访内蒙古第一骑兵营时了解到,他们在军事方面的任务几乎已经没有了,目前主要用于礼仪、影视拍摄等方面。2012年我们在青海阿尼玛卿转山,我们去的时候正值虫草季节,找到转山的马匹几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这些年我走访了若干有马的地方,能够用文字和摄影记录一些马文化传统,也是一件幸事。

除了北京周边之外,我骑马去过最多的地方是新疆,在新疆的马背记忆很多与酒有关。在新疆本地白酒肖尔布拉克和果酒穆斯莱斯掺和的作用下,我一头醉倒在柯尔克孜人家厚厚的红色羊毛毡上。这是我在南疆阿合奇和驯鹰猎人们在一起时受到的最高礼遇。热情的当地人把客人招待好的标准是一定要一起醉一回;在北疆骑马长途穿越的时候,我们喜欢自己带上几瓶伊犁特,白天我们像酒瓶包装上的那个西部牛仔一样在马背上涉过溪水,翻越高山。心里惦记的是晚上篝火旁的纵酒狂歌,伊犁特就着羊肉开怀畅饮,微醺后漫天的星斗开始在眼中旋转。夏天从北疆穿越到南疆翻越天山,路过哈萨克毡房时他们大多会给你端上马奶子,这是用马奶发酵酿制而成的,味带咸酸,有轻微的酒香,沁凉可口,虽然酒精度只有两三度,但喝多也会醉的,醉了就可以在毡房里和衣而睡了。

马背上的生活契合了我对生活的另一种期待,超越冗长,超越理性,恍若进入期待已久的绿野仙踪,有勇气放弃谦恭,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由着自己任性地去爱、去体会、去做梦。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2008年,我的梦醒了。这一年我的个人生活遭到了重创,之后度过了几乎两年患有抑郁症的黯淡时光,无法再接触与马有关的人和事。一个台湾的心理医生给了我很大帮助,她让我知道其实心理问题应该都有科学的方法去调整,不能任负面情绪洪水泛滥而不予以管理,痛苦是有期限的。这段艰难的时光,直至2010年我定居在大理苍山脚下。家就在大理州赛马场边上,经常有骑手出来遛马,门口的石板路上传来哒哒的马蹄声,也有白族人牵着上苍山的小矮马路过。对马的感觉慢慢地在复苏,马的气息又回到我的生命里,从此我知道它是无法抹去的痕迹。这是一个真正能让心安定下来的地方,之后我频繁往返于北京和大理之间,只有回到大理才能恢复内心的平静。在这里每天日出都是不同的,终年被阳光所恩惠,我在这里过着简单的生活。一天下午我骑了自行车往洱海方向去,一回头,只见天空开了几个窟窿,几条光柱从云间落下,打在苍山前的村落上,不知为何眼泪瞬间毫无预兆地倾泻而下,那一刻似乎心里黑暗的拥堵被瞬间照亮打通了。这一切都是大理给我的恩赐。

如今我能再次跨上马背,还能写成这样一本书,我为此感到欣喜,这说明我心里的阴影已经逐渐被大理的阳光驱逐出去了,这期间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经过了多么艰辛的心路历程。再次回到马背上,那些美好的感觉又重新回到我的生命里。这一次,我的心里充满平和的喜悦,没有任何的附加。纯粹,才是最真实的爱。我反而觉得现在是四十年来最好的状态,不焦虑不迷茫,不痛苦也不乐观,不把未来想象得太好也不怨恨过去受到的伤害,活得自由开怀。经过失恋、创伤,而后愈合,可尽管如此,我依旧孤身一人走在路上。也许我的命运终究是孤独的,但我现在也能接受,毕竟这个世界有各种生活的形态,有花团锦簇的繁盛之美,也有花瓣离开花朵的凋零静谧之美。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就要承担什么样的结果。有些注定的事情是不能随便跨越的,要学会承受并享受寂寞,何况还有马儿相伴。

有人说热爱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不知道什么东西能留下,生命中很多东西都会被遗忘,我们失去了太多,在平淡如水的生活面前,有多少人能坚持热爱呢?大多数人耐不住寂寞,得到的都是一种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热爱能坚持多久?是一个疯狂的夏天,还是整个人生?骑马也许是一个可以保持一生的爱好,直到很老。我曾和一群马友在关外迎接过一位65岁的英国女人。她叫Megan Lewis,是一位对培育良马和骑马旅行乐此不疲的老人。她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之后不久便开始了从北京到伦敦长达八千多公里的征程,在四年的长途跋涉中,她与马儿们朝夕相处,途中先后换乘了几匹具有独特性格的漂亮马匹,它们先后陪伴Megan的队伍横跨亚欧大陆,担负起长途旅行中最沉重的包袱。那年她经过中国境内,见到她时我确实担心她在这个年龄,以这样的身体以及心态她能坚持走到哪里。可她最终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之前抵达终点伦敦,这不仅给所有人带来了意外,更带来了鼓舞。至少有人做出了榜样,我们的马背生活可以持续到六十岁不止。

每个人的梦中都有一匹奔腾的马,渴望像马儿一样自由地奔向远方,但总是被各种现实牢牢套住。自由的代价有时候是放弃一定的物质追求,有时候是忍受一定的孤独寂寞。弗洛伊德说大部分人是为了不寂寞而选择了不自由,所以这自由的味道也许注定只有少数人能彻底享用。只要不被孤独打败,就能持久地享受自由。自由是毫无抗拒地度过此生,不依赖外部的人和事,活出喜悦。

相信自己,也许半路我们看到了更好的风景而走到了另外一条路上,也许遇到了难以预料的困难停滞下来而无法到达终点,但我们仍然要感谢自己,因为我们善待了自己的内心,并为之付出过努力,人生会因此丰盈而没有遗憾。

马背生活已经十余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原来,一阵风雨,一杯烈酒,便足以让人甘心飘摇江湖。人只是瞬间的留存,只有大地永在,默默记存所有的发生。行马天下,岁月如风在耳旁。

何亦红

2014年7月于云南大理

内容推荐

何亦红编著的《马上走自由是方向:马背上的旅程》为二十几篇随笔,包括体验新疆柯尔克孜骑马猎鹰文化,法国阿尔卑斯山骑行,不丹骑马登虎穴寺,南非太阳城休闲骑马,内蒙古锡林郭勒冬季转场,新疆富蕴县秋季转场,四川牟尼沟骑马露营,新疆翻越天山之旅,四川木里骑马重走洛克路,探访中国最后的骑兵营等精彩内容。

《马上走自由是方向:马背上的旅程》通过马这一人类的朋友为主线,写出了马匹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变化,以及关于马背上的各种有趣的精彩故事,通过骑马走过了不同的文明与文化,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编辑推荐

国内第一本马背主题旅行手记。《马上走自由是方向:马背上的旅程》作者系一温婉女子,却热爱狂野不羁的马背生活,旅行足迹遍及包括美国、不丹、南非、印度、匈牙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或深入高山草原深处体验纯粹的自然,或融入边地少数民族地区探访独特的民俗,记录即将消失的马文化。走遍万水千山,最终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体会到平淡简单才是自由生活的真谛。本书集作者何亦红十年旅行之精华,视角独特,图文兼备。在她的笔下,是触动人心的旅行故事,她的镜头中,是罕见绝美的风景。以梦为马,这本书说的是梦,不是马,有梦,真是件很美的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上走自由是方向(马背上的旅程)/独行天下旅行文学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亦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测绘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035845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9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2014257930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