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弗兰肯斯坦(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全译本)(精)》这部小说不长,虽然具有哥特式小说的一些特点,但里面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那么复杂、怪诞,它以颇为传统的书信体的形式,通过三个叙述者的“自白”,讲述了一个“科学怪物”诞生、存在和灭亡的离奇故事。个被称为活跳尸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并拥有众多为之痴进的读者和观众。

内容推荐

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全译本)(精)》主角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他怀着犯罪心理频繁出没于藏尸间,尝试用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成一个巨大人体。当这个怪物终于获得生命睁开眼睛时,弗兰肯斯坦被他的狰狞面目吓得落荒而逃,他却紧追不合地向弗兰肯斯坦索要女伴、温暖和友情:接踵而至的更是一系列诡异的悬疑和命案……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我是日内瓦人,我的家庭在那个共和国里名声显赫。父辈们世代为官,长期担任议员和政府官吏。我的父亲曾身兼数个公职,声誉卓著。熟悉父亲的人都尊敬他为人正直,敬佩他处理公务不知疲倦。父亲年轻时一直忙于处理政府公务,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早早结婚,直到人到中年,父亲才娶妻生子。

父亲结婚的前因后果反映了他的个性为人,所以我有必要在此做个交代。父亲的至交中有一位商人,这位商人曾经家境殷实,后来遭遇了种种不幸,弄得流离失所。此人名叫博福特,生来自傲,不甘人下,无法忍受在曾经地位显赫、锦衣玉食的地方过着家徒四壁、默默无闻的生活。于是,他还清了债务,以最体面的方式带着女儿隐居卢塞恩城,隐姓埋名过着清苦的日子。父亲对博福特情深义重,见他命运多舛,隐居避世,不禁悲从心生。博福特为了虚伪的清高便不顾与父亲的情谊隐居起来,令父亲十分痛惜。父亲随即设法找寻他们的踪迹,希望能说服他的朋友借助自己的信誉和资助重新开始生活。

博福特隐姓埋名的办法还真管用,父亲苦苦找寻了十个月的时间才打探到他的住所。得知消息,父亲喜出望外,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他的住所。这座房子坐落在罗伊斯河附近一条偏僻的街道上。进屋后,迎接父亲的只有悲惨和绝望。破产后,博福特的钱财所剩无几,不过这些钱倒也足够帮他维持一段时间的生计,于是他希望能从当地的商行里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找到新工作之前,他一直无所事事,闲来无事他便回想往昔,变得越发抑郁悲伤,痛心疾首。隐居三个月后,他便因为悲伤过度一病不起,什么事也做不了了。

他的女儿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然而,她也只能眼看着积蓄急剧减少,找不到任何方式来补贴家用,心中甚是沮丧。卡罗琳·博福特可不是一般女子,逆境反而激起了她谋生的勇气。她找到了一份手工活,帮人编织稻草,想尽了一切办法换取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父亲的病情恶化,需要她整日在身边照顾,她没有什么时间出去讨生活。第十个月的时候,她父亲便在她怀中去世,剩下她孤苦伶仃,穷困潦倒。我父亲进屋时,正见她不堪忍受这最后的一击,跪倒在她父亲的灵柩旁失声痛哭。对于这个女孩来说,父亲的出现无异于守护神从天而降,女孩接受了他的庇护。父亲在朋友的葬礼结束后,便把女孩带到了日内瓦,托一位亲戚照料。两年后,卡罗琳成了他的妻子。

我的父母年龄悬殊,但是这一点似乎让他们更加如胶似漆,恩爱有加。父亲为人正直、仗义,因此他觉得自己必须爱得真切。也许,他早年曾经爱过某人,后来才发现自己原来错爱一场,这样的经历让他痛苦不堪,因此他对于值得自己珍爱的人倍加呵护。父亲对母亲的爱完全不同于老夫对少妻的溺爱,他的爱中闪耀着感激和崇敬。他敬重母亲的美德,希望他的爱能从某种程度上补偿她的不幸遭遇。出于这种感情,父亲也不免对母亲表现出无法言表的宠爱。父亲处处为母亲着想,事事顺着母亲的心意。他努力地呵护着母亲,就像园丁呵护美丽奇异的花朵,不让她遭受寒风的袭击,任何能够激发母亲那柔弱善良心灵愉悦之情的事情,他都乐意为之。母亲经历的磨难拖垮了她的身体,也扰乱了她那颗一直坚强的心。父母结婚前的两年,父亲逐渐淡出了公务,两人完婚之后又立即动身去了意大利,那里气候宜人,游历那片神奇的土地能够领略多样的景致,遇到各式有趣的人物,父亲很想借此机会帮助母亲恢复身心健康。

他们从意大利游历到了德国和法国。我出生在那不勒斯,是他们的长子,我还在襁褓之中便已随他们四处游历。很多年他们都没有再要孩子。他们彼此深爱,同时也把这份浓厚的爱意播撒到了我的身上,为我从爱心的宝库中取出了源源不绝的慈爱。我最初的记忆便是母亲温柔的爱抚和父亲端看我时慈爱的微笑。我是他们的玩具、他们的偶像,比这更胜一筹的是,我还是他们的孩子,是上天赐予他们的天真无瑕、缺乏依靠的小生命,他们可以把我抚养成才,他们的手中掌握着我的命运,我的将来是福是祸,全看他们如何履行对我的职责了。他们深知自己对于这个小生命的职责,加之生性温柔多情,两人全都跃跃欲试要把我好好培养一番。不难想象,我的幼儿时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耐心、仁爱以及自律的熏陶,我就这样被一根柔韧的丝线牵引着向前,一切都显得那么快乐。P21-23

序言

《弗兰肯斯坦》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MaryShe11ey)的代表作,被公认为是一部开创了西方近代科幻小说先河的力作。自从《弗兰肯斯坦》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文章连续不断,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内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似乎又形成了一股热潮。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批评家们如此青睐这部首次出版于1818年,横跨了190年的历史后仍然魅力犹存的科幻小说?是小说情节的曲折、荒诞,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不长,虽然具有哥特式小说的一些特点,但里面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那么复杂、怪诞,它以颇为传统的书信体的形式,通过三个叙述者的“自白”,讲述了一个“科学怪物”诞生、存在和灭亡的离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生命科学家,对生命的奥妙十分感兴趣,他在实验室里经过无数次的艰苦探索和实验,最终掌握了生命的奥秘,并创造出了一个面目可憎、奇丑无比的巨人。他满脸皱纹密布,脸色好像枯萎的黄叶,两片嘴唇仿若两条粗劣的黑线,一副魔鬼的模样,即使是木乃伊转世也不如他那么吓人。无疑,他从诞生那天起就被认为是“科学怪物”。起初,这个“科学怪物”秉性善良,对周围的人充满了善意和好奇,并努力去接近和帮助他们。但是,随着人们对他的恐惧、歧视和厌恶,对他的殴打和攻击,“科学怪物”对人失去了信任和信心,开始变得对人仇恨和残暴起来。他要求他的创造者和周围的人们给予他生命的基本权利,甚至还要求他的创造者为他创造一个女性配偶。由于受到非人的待遇,他的心理产生了扭曲,痛苦、仇恨和毁灭占据了他全部的思想和情感,他杀害了他的创造者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谋杀了弗兰肯斯坦的新婚妻子伊丽莎白和他的朋友克莱瓦尔。满腔怒火的弗兰肯斯坦被迫走上了追杀他所创造的恶魔般的“科学怪物”的道路,最终在孤独疲惫中死去。而“科学怪物”也消失在了茫茫黑夜中。

《弗兰肯斯坦》的故事情节就这么简单。然而,为什么一个故事情节看似简单的科幻小说从它问世那一天起的190年间一直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青睐?答案是这部小说给读者传达了生态伦理寓言。这里的“寓言”也是“预言”的谐音词,前者是指作者通过小说为人们揭示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人与自然对抗的结果可能会带来人和自然关系的失衡以及人类自身毁灭性灾难的到来;而后者却预言了一个“人造生命”时代的来临。

早在古时候,《圣经》就记载了人被创造的情况,那是神在创造生命。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旧约·创世纪》1:26)在西方的文化里,神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创造者,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这是一条不可颠覆的真理。但是,文艺复兴之后,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工业革命的迅速崛起,西方人的思想、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的形象逐渐失去了往日在人们心中的光彩,开始变得暗淡起来。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人们逐渐摆脱了神的束缚后,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加速膨胀,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站在科学肩膀上战无不胜的巨人。而弗兰肯斯坦就是这么一个科学巨人,他凭借着掌握的科学知识孜孜不倦地去探索生命的本源和死亡的奥秘。“骤然间,一道灵光如同闪电般划破了周遭的玄冥幽暗,它是如此耀眼绚丽,神秘莫测,却又如此简洁明朗。”这道科学的灵光让他发现了创造生命的秘密,并创造出了一个连他自己都惊愕不已、连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的“怪物”。

这个“科学怪物”诞生在英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那个时候工业革命对英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由、平等、博爱的进步思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思想家们都朝着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性的、正义的、乌托邦式的社会奋斗。这些充满了革命激情的理念让不断摆脱宗教枷锁的人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的召唤下,时刻梦想着与上帝置换角色,书写一个可以与神对抗的“大我”。这时候的人“被自我思维天性驱使着去窥视自然的法则,而人则是那个法则的中心”(Drabb1e 252)。弗兰肯斯坦就是那个法则中心的人,他努力创造条件,渴望新的秩序尽快诞生。正如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那样,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秩序:新创造出来的物种将把他奉为造物主,对他顶礼膜拜;许多幸福、完美的生命将因他应运而生,对他感恩戴德。在这一点上,弗兰肯斯坦几乎做到了可以与上帝媲美的地步,但是另一方面,他的“大我”始终超越不了上帝的“大我”,反而与上帝的“大我”相形见绌。

……

《弗兰肯斯坦》之所以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中产生震撼和共鸣,让他们读而不厌,玩味无穷,是因为小说在颠覆人类社会基本伦理道德的同时,还预言了人类创造生命的时代的到来,弗兰肯斯坦创造生命的科幻故事为后来一些相关科幻小说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1932年,英国小说家赫胥黎在他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的新世界》中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处于2532年的社会中发生的故事。那时,人类社会发展成为了“基因乌托邦”,由于基因技术非常发达,生儿育女的事情全部由“生命工厂”负责。在一条条生命生产流水线上,首先是基因设计,然后是克隆(c1one),最后是在人造子宫中孕育成长。那时,人类从繁衍后代的传统责任中彻底解放出来,只有在“荒蛮之地”才能够见到大腹便便的孕妇,而这种十月怀胎的自然生育方式早已经被“文明世界”嘲笑为“动物行径”或“禽兽行为”。我们不敢说《弗兰肯斯坦》或《美丽的新世界》里的故事肯定会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现实,但是,“试管婴儿”被广泛接受和克隆技术的迅速发展的确部分地颠覆了当下人类社会的母性生理功能,导致了传统伦理道德的衰退,引发了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当代人的精神危机。这不能不说是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情。

正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弗兰肯斯坦》这部里面并没有什么怪诞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科幻小说,“决不是对历史、绘画和神话中的恐惧的沉思,它的魅力和力量在于它的预见性的思考”(桑德斯506)。这个预见性的思考是作者的思考、读者的思考,也应该是生命科学家的思考,它通过弗兰肯斯坦毫不隐晦地直接道了出来:“我豁然醒悟,第一次意识到允下这样的承诺实在罪大恶极。子孙后代会视我为瘟神,诅咒我自私自利,不惜以整个人类的未来作为代价,换取自己内心的宁静。”这是弗兰肯斯坦的醒悟,也是读者的醒悟,同时给正在从事着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敲响警钟的正是那个在《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里创造出了“科学怪物”的生命科学家,难道这样的警钟还不够响亮,还不够震撼人心吗?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教授

曹山柯

2014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弗兰肯斯坦(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国)玛丽·雪莱
译者 耿智//刘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0448
开本 32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9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4038973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7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