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来西往
内容
试读章节

薰衣草

我认识法国是从巴黎开始的。原来想象中的梦幻之都巴黎,在我去过几次后,总是感觉晦涩、阴郁,如果赶上阴雨绵绵,自己积攒的喜悦顿时被冲淡了许多;再看到街巷里满地的宠物粪便,我真的诧然了,这难道就是我想象中的法兰西?

我想,法国的浪漫情怀,不能仅仅以巴黎为代表。在一次逛书市,我看到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系列书籍,吸引我眼球的是封面大片的薰衣草。虽然书的印刷质量不是很高,但足以让我耳目一新。我没有理由地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种花,于是买下了这套书。

这种花形如小麦穗状,细长的茎秆,末梢上开着小小的紫蓝色花朵,咋看很普通,也不名贵,中文还称之为草。但是,花朵的紫蓝色,是其特有的色调,融人了地中海蔚蓝色的精髓,彰显了其高傲的气质。毗邻地中海的普罗旺斯,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适宜薰衣草的生长。我想,这也与法国和欧洲的文化及审美特质有关,得益于人们的钟爱,这种花在这里成片成片种植,形成了陆地上的蔚蓝色海洋。

花朵里的紫和蓝两个色调,可谓相得益彰,太紫,过于娇艳,太蓝,过于深沉。纵观欧洲的文化,沉稳中不失浪漫,妩媚而不落俗套。这种文化底蕴,使得人们对这种花的偏爱,就自然而然了。因此,在服装界,这种紫蓝色,是长盛不衰的经典元素。

我曾经在北京的怀柔山区,也见过种植薰衣草,也是很大的一片,初见时觉得眼前一亮,再多看几眼,很快被周遭的景色吞噬而变得飘忽起来。当然,这是人们想营造一种异域的氛围,带有某种商业目的,但是脱离了地域文化,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如果种植一些牡丹或者月季,我想效果要好许多。

我喜欢薰衣草,是因为我对法兰西文化的喜爱,也出于我心底崇洋媚外的情节。当我去到法国尼斯和戛纳,把脚伸人地中海的海水中,我陶醉了,我无法把这掬水带回中国,我又怎样把这种蔚蓝色的视觉留存心间?当我看到普罗旺斯薰衣草的画面,我觉得我找到了。

有一次我去上海出差,在等客户的闲暇时间里,我信步走进路边的一家茶舍,服务员给我介绍不同的饮品,我猛然间听到薰衣草,便毫不犹豫地要了一杯。我从辞典上知道薰衣草可以人药,但从没有想到可以直接沏水饮用。我慢慢地品味,喝下去有种淡雅的花香,有丝丝的凉意,沁人心脾,可以一扫身上的乏意。

于是乎,回来后,我立刻到商场买回一包薰衣草干花,不是为了喝水,而是把它放进柜橱里,偶尔打开柜子,吸纳一丝淡淡的花香。当然,干花因失去水分,没有了鲜活力,但是,那紫蓝色依然依稀动人,仿佛蔚蓝色的精灵。在不能去法国的日子里,也足够聊以慰藉了。  桂中住校

记得在1980年,我们区四建子弟小学的四名学生,被桂中初中部录取,开创了子弟小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当时,桂中刚从甲山迁往市里的解放西路,我们初一年级算是第一批进驻的桂中学生,仍然同桂林三中的学生共用一个校园。

我们家住瓦窑,按照距离远近,不应该被考虑在住校生之列,因为学校住宿床位确实紧张。但是父母为了方便我们的学习和减轻奔劳的辛苦,与学校领导周旋,可能达成了一项协议,帮助桂中做一些基建,换来我们四人的住校资格。其中的细节不得而知,不过,我们着实享受了一点点“特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那时的男生宿舍,大致在奎光楼往西几十米的地方,是两大间年代不短的平房,门口是一个篮球场,往南下坡就是食堂和开水房。女生宿舍好像在旧图书馆后面,我没去过,当时可能还没到要找女生交流的年龄吧。

我记得,早晨要出操。每天一大早,体育老师,印象中是蔡体仁老师,吹着哨子,高喊着“起床了,起床了”,然后拍着门,寝室长就挨个床叫人,蔡老师也进来掀蚊帐被窝。我们赶忙穿衣、洗脸、刷牙,一会儿广播就响起来,没有完成个人卫生的人,也只好先列队做操,完成公事后再做个人的事。

我们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那时不兴用饭票,每个人每月的伙食费是固定的,食堂统一发餐券,伙食标准大家一样,家里条件再好也白搭,在食堂伙食上体现不出来,除非父母隔三差五送点好吃的到学校,如果不吃,餐券就作废,好像不给退钱。如果去晚了,食堂没有菜了,食堂师傅每人给一块豆腐乳完事。我们没有选择,想挑食就要自己挨饿。只有把肚子留着,周末回家打牙祭。

学校似乎没有澡堂,晚自习下课后,我们回来用桶打点水,在门口找个空地,草草地清洗一下。夏天还好,冬天冻得直哆嗦,也没辙。懒点的人,就只好忍着,等周末回家再洗。所以,宿舍里终年弥漫着男生特有的腌臢味。

其实,晚上最让人头疼的是上厕所。宿舍里外都没有厕所,学校的两处公共厕所在东西两个角,宿舍正好位于中间位置,5分钟是绝对走不到的。在熄灯前,我们赶快解决完问题,之后基本上不喝水,以免半夜有事无法解决。我想应该有人晚上憋不住会起夜,是否跑那么远呢?反正,宿舍周围偏僻的地方,走近了总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住校生中午能回宿舍小憩,这是走读生羡慕的地方。有时候借床位给要好的走读生休息一下;住校生反而不是很珍惜,不会每天必睡,时常溜出校门,到街上逛逛,毕竟学校离市中心十字街很近,走路不过十分钟的路程。  我开始住校时,很不习惯,比较恋家。那时一周休息一天,按学校规定,住校生周六下午放学回家,周日晚饭后返校。开始我胆子小,不敢违反学校规定,想家时,还偷偷哭过。等初一下半学期后,我周三下午或晚上有时偷偷坐公交车回家,早晨又赶头班车到校,要赶在出操前回到宿舍,否则被老师发现要挨批评的。星期日晚上,在家吃完晚饭后,父母总是催我快点走,我总是磨磨蹭蹭,有时候错过了末班车,我走不成了,又在家赖一晚,第二天又要赶早起来。现在想起来,其实很辛苦,不仅自己受累,还连累父母休息不好。还有,如果被老师发现了,要编各种理由搪塞,真是费尽心思,得不偿失。或许,这是少年的天性。

初中二年级还是三年级,我们男生宿舍不能住了,可能属于危房,不安全,我们搬到了体育馆。桂中的老体育馆,在当时桂林市的各中学里,是首屈一指的,在那里经常举办一些市级的篮球、排球比赛,是桂中的骄傲。但是,为了解决男生的住宿问题,学校在馆内西头,用竹编席隔出一小块空间住人,很煞风景。有时候比赛或上体育课,球跑到宿舍那边,还要急急忙忙找人开门拿球。当然,这是学校的无奈之举,教育穷啊,教书匠不如剃头刀。而对于住宿男生来说,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厕所近了,晚上不用担心起夜了。

到初三后,我已脱离羞涩,开始油起来。我总是找借口,对父母说学校的伙食不好,而且晚上十点半关灯后不能继续学习,三天两头地回家,到下半学期,干脆天天回家。父母也不敢阻拦,好像如果不遂我愿,我考不上桂中高中,会同他们脱不了干系。好歹我考上了桂中高中,否则我自己就无法交待,在那段等待分数的日子里,我整天忐忑不安。其实,分数也不是很高,跟好多家在雁山、不可能天天回家的同学,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只不过为自己的惰性找些说辞罢了。

到了高中,我决绝不住校,结束了我在桂中的住校生活,每天起早贪黑地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碰到恶劣的天气,特别是淋个落汤鸡似的走进教室,看到住校生衣帽整洁地坐在座位上,我还是会偷偷地羡慕一番。

后来,在原男生宿舍旧址上建了一栋学生宿舍,好几层高,男女生都分别住在里面,我只是路过,没有进去过。不过,条件应该好了许多,起码有澡堂,有厕所,再不用担心洗澡和起夜问题了。

在桂中百年校庆的时候,我回到母校,发现我离校前不久建的宿舍楼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沿解放西路装潢不错的学生公寓楼,男女生分楼住。其实,今天桂中的校园已经大不相同了。我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真的OUT了。如果说还有点旧桂中的蛛丝马迹,就是在校办公楼东边的一座三层教学楼,高一年级我是在那里度过的。我们当年引以为豪的电教大楼,也重新翻建一新。

一个时代结束了,新的时代开始了。有些同学的孩子如今进入桂中,成了我们的学弟学妹。我们回首当年,好多地方,好多事情,是他们不会知道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在浪尖上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才能展示时代的进步。但是,我们会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桂中人。(P12-16)

目录

第一部分:随笔

 坚硬的月饼和思乡的情怀

 凤在上,龙在下

 祖籍的老宅

 我的外婆

 读《莲生与阿玉——关于信仰的事》

 薰衣草

 桂中住校

 过长江,跨黄河

 一缕朝阳

 活着就是幸福

 公仔书

 11路

 走过三毛、金庸,走过琼瑶、席慕容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

 高考的日子

 我家有只小乌龟

 城市之惑

 书签

 咖啡

 夕阳西下,暮色迷茫

 父亲节快乐

 蚯蚓和屈丝

 竹叶飘香话端午

 橄榄树

 佛缘

 一棵树

 我爱你

 我的邻家大嫂

 诞生

 故土难离

 天凉好读书

 尧山登高

 旧札拾趣

 无怨的青春——看《北京青年》

 抬头望月

 窗外的那抹红

 万绿丛中一点红

 今年的雪有点多

 娘舅

 北国迎春

 清明节抒怀

 心中有景才是景

 迷茫——读西蒙的画

 我和菜贩有个约

 母亲节快乐

 双面胶

 女儿的“六一”儿童节

 又闻粽香,又吃南粽

 遥远的回忆——为了30年初中毕业聚会

 无怨的中年

 美女老师

 听雷,听雨——话儿女情

 我的工人兄弟姐妹

 七夕,送自己一朵玫瑰

 因为爱

 老师,您好!

 父亲的戒指

 月牙楼的素面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考试

 元日

 思父

 半导体收音机

 寄语马年

 2014年的第一场雪

 有女初长成

 我的高中老师

 翁牛特旗

 莫把春天辜负

 端午节,不该是一曲挽歌

 我的“六一”儿童节

 遇

 女儿,加油!

 我的高考

 相聚尽欢颜

 往事如烟,情何以堪?

 人生就是一个际遇

 为了不遗憾的师颜

 涌动的青春

 我心中的北大

 春花应得秋实

 酒是一种文化

 狗尾巴草

 今天是我的校园

 不要让遗憾成为永恒

 燕园的秋黄冬白

第二部分:游记

 Au revoir, Courchevel

 Paris est quoi?

 鸬鹚的漓江

 我是如此亲近母亲黄河

 远行,寻找一种悠闲

 崂山人家

 悠悠漓江情

 红螺寺

 法国,Je t’aime

 趁着年轻去旅游

 短暂的乡村行,如愿的新年日

 让心路铺满旅途

 在戛纳仰望星空

 凭海临风威尼斯

 美国印象

 他乡遇故知

 扬州三日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对孪生兄弟——西班牙和葡萄牙

序言

26年后,我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

(代序)

好多年前,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感触颇多。《读者》是我很喜欢的一本杂志,即便在高中最为繁忙的学习季,我也没有放弃阅读,每个月到时间就买回来,看完后珍藏起来,以至于,我在故乡的屋子里,竟攒下厚厚的一摞。那时候,刊物名为《读者文摘》,我基本上固定在桂林十字街西南角的邮局购买,如今,邮局的位置被大型百货商店微笑堂取代,我少年时期的记忆,也就断片了。

扯得有些远。当年看完这篇文章,我也信手提笔,用同样的标题写下了心中的感受,因为,那年,我也正好大学毕业后工作了18年。现在翻出来看看,通篇都是艰难的词句。不错,对我这样漂泊他乡、没有什么背景的普通人来说,在异域打拼,实属不易。不是有句话说,艰难的经历是人生的财富,既然是财富,还是秘密些好。而且,那时我还没有习惯喝咖啡。如此说来,我有点附庸风雅的嫌疑,真的没必要。

还好,我从来没有将此文示人,还算有些自知之明,这一放,就是差不多8年。哦,时间过得好快,我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啦。这几天在网上和老同学聊天,说起再过若干年要退休了,我觉得有点恍惚,这不才说起奋斗了若干年一起喝咖啡嘛,咖啡还没沏上,怎么就要退休了?

没有关系呀,退休就退休,没有什么忌讳的,就如同生老病死是一种常态。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终于可以歇下来,不再为生活奔波,不再为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别扭,可以从容地、不再偷偷摸摸地、不再顾左右而言他地做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句话,可以为自己活着了,人生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还有我窃喜的事情,我不在体制中,我没有必要遵循法定退休年龄而退休。

我已经不习惯抱怨。有句俗话,不开心过一天,开心也过一天,何不让自己每天开心起来呢?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我们不需要去比较.即使要比较.也是眼睛向下,而不是向上。我们要有一个向上的、努力奋进的态势,而对于结果,不必要太在意,因为我们享受的是过程。眼睛向下,让我们学会满足,时刻保持一种谦逊的心态,从而维护一颗不断进取的心。

26年过去了,还不能说总结人生,不过,可以给自己一个小结。其实,做着什么,做过什么,做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如果没有虚度光阴,那真的没有白白来世上一遭。我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是从来没有迷失过自己,为自己活着,活在当下。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诱惑,诱惑并非都不好,但最终不能失去自我。我们是社会中人,要发生很多社会关系,有时自己是主角,有时自己是配角,但不管怎么说,自己最能看清楚的还是自己,所以,关爱自己,让自己快乐起来,应当是生活中的第一要着。其实,这不是自私的说法,不是有句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所以,我有点自以为是,有点沾沾自喜,按现在时髦的说法,是任性,但不是有钱有势的那种任性,而是过于自我的那种率性、随性。有时候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的从众性,虽然有时遭受一点排挤,甚至是冷嘲热讽,但是心无杂念,并不觉得忐忑。干嘛要活得那么累?我不妨碍别人,别人是不是也不该妨碍我呀?

我自觉是个木讷的人,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也不善曲意恭维,平生好像没有敬佩过任何人。反而,很佩服自己,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南边来,往西边走,找寻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说自恋也好,说清高也罢,自己的日子只有自己知道。

小时候听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不知道世间有这么美妙的葡萄酒,有这么香醇的咖啡,更不知道还可以同时喝。等到有机会西游,有机会被开了窍,哦,才晓得是可以有的,于是,从不会、不擅长到喜欢,而且,这些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愉悦,让自己体会到一种别样的生活。

来吧,让我们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我有点后悔起来,何必26年后才一起喝咖啡?诚然,过去我们喝不起咖啡,喝不惯咖啡,但是,我们可以喝中国传统的茶,哪怕是一杯白开水,清香,淡淡的,重要的是我们能坐在一起,叙叙往昔的情谊。  .

正因我们向往快乐,我们只说一些开心的事情,坐在一起的人,都不要叹息,因为相聚,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我们长大了,天各一方。

从前,我不喜欢言语,后来好像慢慢地改变了,也许是工作使然。但是,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自以为是的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所以,人生会有矛盾,只要你坚持自己,你会找到属于你的那份感受和快乐。尽管我梦想成为一个学者或作家,不过,我缺乏这方面的灵感和天赋,也没有诸多可以写入书中的际遇,却并不妨碍我成为一个写者。于是,我写下了这些个篇章,作为对自己夙愿的实践,也想着给自己即将到来的本命年做一份纪念,更重要的是,给予爱我和我爱的人。我不好当面说的话,都在这些文章里对他们呢喃细语,非常感激他们,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给予我的。

是序。

内容推荐

由董家桂所著的《南来西往》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2011年—2014年间作者写的一些随笔,第二部分为游记,作者在国内外旅游的见闻和图片。

编辑推荐

世界好大,真希望万水千山走遍。路,没有尽头,要多远有多远。人一直走在路上。

往事不经意间遗失在时光的段落里,对于作者自己,它是他的后花园,是夜深人静,灯下细数曾经有过的美好感悟。回头再看,因为不是一片空白,可以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幸福。

《南来西往》一书是作者董家桂的一份回忆录,善于在生活中、在旅行中捕捉幸福和美好的作者,将这样一本随笔游记集献给读者,献给爱他的家人好友以及他自己,作为一种光阴的见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来西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家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717386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9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2015159799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4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