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先生(书屋六年书简过往录)(精)/主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先生(书屋六年书简过往录)》是周实主编《书屋》杂志六年的书信过往实录,深情回忆与张中行、萧乾、李锐、舒芜、李慎之、资中筠、流沙河、蓝英年等28位老先生的交往始末。

首次公开28位老先生的书信手迹,从特殊视角展现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和家国情怀,为当代思想文化界影响力最大的一群“老先生”留下了宝贵存照。

通过来往书信折射大时代,触摸时代社会的发展脉络。

内容推荐

《老先生(书屋六年书简过往录)》是周实主编《书屋》杂志六年与部分作者的书信往来实录。作者如实记录、深情回忆与张中行、萧乾、李锐、舒芜、李慎之、资中筠、流沙河、蓝英年等28位老先生的交往始末,并首次公开了这些老先生的书信手迹。读者既能从这些文字交往中读到《书屋》杂志很多重量级稿件发表背后的故事,又能感受到这群老知识分子的“先生之风”。

全书近20万字,除了记录全都生于八十年前的28位老先生外,涉及到的人物更是多达上百位。堪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和家国情怀,为当代思想文化界影响力最大的一群“老先生”留下了宝贵存照。

目录

序:岳麓山下的火把(傅国涌)

张中行先生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如果用心去体会,有静心、有耐心,心思自然会细腻。

萧乾先生

尽管身体越来越差了,我却一直同疾病作斗争,始终没放下手中的笔。我曾把创

作比成春蚕吐丝——我决心吐到最后一口。

卞之琳先生

是诗使我忘不了你,是你使我忘不了诗。

胡绩伟先生

笔战报坛五十载,大半心安小半疯。“少、慢、差、费”养老诀,依然静观普世风。

李锐先生

生平为文,不说空话套话,总还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也就是说,我是一个务实的人,好说真话的人,如此而已。

吴江先生

无论你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面对自由这两个字都存在历史的共同性。

李普先生

他是一个痛快人,人太痛快了,说话太痛快了。

方成先生

你若随着他的漫话,一路听下来,听他说漫画,你会觉得你,就像在读史,在读漫画史。

谷林先生

看看他所写的信,几乎都与阅读相关,不是谈书就是论文,而且论得格外细致,喜从字里行间落笔,发现他人所忽略的。

彭燕郊先生

他是孤独的,即使身处队伍之中,即使身处潮流之中,他也是很孤独的,但他相信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声音,不孤独。

洁泯先生

文章写得辛辣犀利,一丝一毫都不退让,就像跳出战壕的战士,但是,你若读他的信,又会感到宽厚、平和、淡然处之。

戴文葆先生

天上时常下雨,同时又会显出太阳,太阳和雨交往的日子,就是我们对人生的理解。

舒芜先生

他终归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追求个性解放的人。

李慎之先生

他觉得生活本身还是需要明确区分“菜单”与“食谱”这类事情。尤其是语言,事关文化,它的错用和歪曲,它的准确和纯洁,它的变化和流行,就不是什么小的事情,绝对不可等闲视之。

朱健先生

他是有激情的,老了,还是有激情。他终归是个诗人。他于诸多琐碎之中展示出了我们平常所不注意的那些平常。

田原先生

在美术界,他可说是“文武昆乱不挡”,简直是无所不能,而且无所不精。

公刘先生

枷虽卸,锁虽开,心灵却始终被一种大孤独、大寂寞所笼罩,唯一能切近感知的是窒息,沉重而冷硬的窒息。

黄永厚先生

他是开朗的,豁达的,无论是人还是笔。

杨德豫先生

他是敏锐的,极具见识的。他是精细的,尤其对语言。

江枫先生

他的诗译得好,不仅由于他爱诗,而且由于他写诗。他认为译诗不仅应在内容上忠实于原著,在风格上也应忠实于原著,一言以蔽之,应力求形神皆似。

未央先生

他是谦逊的,更是淡定的。他的这种谦逊淡定,好像就是与生俱来的,你想学也很难学会。

资中筠先生

她不愧是百度百科名片说的“国际政治研究专家”“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朱正先生

作为一个史家,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通过他的思想的观照,在他饱含感情的笔端,历史交响着,现实奏鸣着。

钟叔河先生

他是会写文章的,而且很会写,不但有思想,而且都好看。

流沙河先生

他那么瘦弱的身躯里竟然有那么一股气,那么硬的一股气。

余凤高先生

他是“厚发”的,也是“厚积”的。他的“厚发”来自“厚积”。

邵燕祥先生

他终归是个诗人,无论写随笔还是写杂文。

蓝英年先生

他就这样,细细写来,边叙边议,边议边叙,一步,一步,从容不迫。他的这种从容不迫是种透过历史风云抓住本质的从容不迫。

怀念·钦佩·感谢

试读章节

张中行先生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如果用心去体会,有静心、有耐心,心思自然会细腻。

张中行先生在《书屋》只发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谈谈周作人的文章》,发表在《书屋》1996年第4期;另一篇是《多信自己少信别人》,发表在《书屋》1997年第6期。两篇都是好文章。第一篇文章是为钟叔河先生所编的四卷《周作人文选》写的序(在我看来,钟氏所编的这套文选是目前最好的周氏选本。该选本共选文706篇,差不多是周氏一生作文总篇数的1/4。字数近170万,则约为其总字数的30%。选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选家认为的文章之美)。张先生是个聪明人,在序文的开头就说,他这篇序文可能会让“有些不如此想的人听了看了会皱眉”。为什么?张中行和钟叔河一样,认为对待周氏可以“人归人,文归文”,有些人并不认为如此。事情果然如其所料,杂志印出来后刚刚将样刊送到上面,就接到了上面的指示——这期杂志暂缓发行。为什么?因为《书屋》所配的照片,也就是周作人本人的照片,占了版面的四分之一,尺寸太大,太突出。怎么办?要发行,只能拿掉周氏的照片,将那一页重排重印。于是,我只好跑到厂里,请工人师傅连夜加班,印好后又打开杂志,一本一本地撕掉那页——那页配有照片的,再一本一本地贴上那页——那页没有照片的。一连好几天,我累得个半死,才将这事处理完毕,杂志总算如期发行。其实,我在那一期所编发的文章之中,关于为人为文的文字,前后呼应的还真不少,如丁东所写的《逢场作戏的悲哀》,舒芜所写的《杨荣国教授》,洪丕谟所写的《大胆女作家苏青》,谢泳所写的《吴晗的悲剧》等。我那一期的《书屋絮语》写得好像也有预感:

一期杂志编完了,站起来,吐口气,伸伸懒腰,抽支烟,随着了结事务的轻松,心灵深处浮上来的便是几分隐约的遗憾。

这遗憾旁人也许看不出来,即使杂志印出来了,旁人也还是看不出来,你自己却是清晰地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和它那面带善意的嘲笑:怎么样?你能拿我怎么样?确实,你不能拿它怎么样,因为这个时候的你已经颇有些力不从心。

当然,你会在下一期里,尽心尽力地去进行弥补,结果却又往往是先前的遗憾弥补了,新的遗憾又冒了出来。它还是那么固执地使你感觉到它的存在和它那面带善意的嘲笑。于是,你又在下一期里开始新一轮的弥补。

这隐隐约约的几分遗憾居然使你与过去的工作不能那么轻易分手。它总使你感觉不安,认为完成了的工作中还有未曾实现的东西。而未曾实现的东西里又有着那么多迷人的诱惑。

如果没有了这几分遗憾,那情形又会怎么样呢?

那情形一定非常可笑,那模样亦难免夜郎自大。  那才是真正的遗憾吧?是的,那才是真正的遗憾呢!

你说呢?

也只能是这样想了。不这样想还能如何?关于周作人的问题,后来我与胡真先生还曾打过一番交道。关于这番打交道的过程,也曾写过一点文字,题目就叫《胡真先生》:

想了很久,还是决定要为他写一点文字,不是因为他是领导,而是因为编《书屋》时常接到他的电话,表达他读《书屋》的看法(有的时候甚至是写信放到我楼下的信箱),虽然他的那些看法并非是我能同意的(我认为他有点左,思想也是比较旧),虽然那个时候的他已是一个退休很久早不在位的局长。

我想我还是敬重他的,只凭他在他的任内所提出的那个口号,我想我就敬重他。他所提的口号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出版如果真的能这样,尤其是一个地方的出版,那境界就不一样了,何况他提的那个时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各省的出版重心大都真的还在地方,缺乏全国和世界的眼光。

有一次,电话铃响了,又是他,又谈他的读后感,我说:“我到你那里去吧,能够谈得详细些。”他说好。于是,我去了他的家。一进门,我就说:“我要事先声明一下,我听说你爱骂人,不过,我也爱骂人。”他看着我笑了起来,没有一点爱骂人的样子,将我让进了他的书房,先是上好茶,后是递好烟,接着入正题。

那次主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即是周作人的问题,他认为《书屋》登多了评论周作人的文字。我说我的看法不同。我觉得对待周作人,今天的态度应该是:人归人,文归文。无论周作人是个什么人,他的文字在今天在以后都是有人要看的,也是有人会研究的。而《书屋》所登的都是评论其文的文字,对其人品和历史没有一文一字的涉及(这是我在当时编稿时小心切实把握的分寸)。他说登多了,就是倾向了,就代表了杂志的倾向,也表示了刊物的态度。我说历史走到今天,如果说有进步的话,那就是有一些过去不能谈的人事现在多多少少可以谈了,而历史也就在不可以和可以之间小步或者大步前进。他笑了。我又说,他也可就他的看法写点文字给《书屋》,这对世人认真思考必定是有好处的。他又笑。我又说,他所提的那个口号——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其实,也可变一变的。他问如何变,我说可以倒过来,那就是——立足世界,面向全国,走向湖南。他笑了,我也笑了。他问我如何立足世界(这可是个关键问题,可见他的行政能力,或者说是运作思维),我说我一下说不好,或者我是这样感觉的。我的看法是我们的出版应该具有世界的眼光,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以及我们湖南的出版,运用我们的出版资源,用好我们的出版能力。他说确实有点意思(后来我在有些场合也曾谈过这个想法,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得到的却是一些讪笑)。

P2-4

序言

岳麓山下的火把

傅国涌

在《方法》之后,1999年的春天,人们蓦然发现还有一本湖南的《书屋》可读。那时中文互联网尚在初起阶段,刊物仍是思想的主要载体,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其实,《书屋》的创刊号是在1995年8月出版的,当《方法》于1997年7月以崭新的面目出现时,《书屋》也在稳步的成长之中,并已渐露锋芒。这本由湖南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杂志,原先叫作《湖南新闻出版》,属于内刊。它由内部的指导性刊物转为公开之后,以“屋不在大,有书则灵”为号召,在周实的手里逐渐磨砺成了一本思想文化刊物,到1998年已开始站在时代的前端。《方法》消失之后,它成为言论史上不可或缺的主力军。2000年是《书屋》的巅峰年代,最具有标志性的就是这一年第三期的大手笔,一期只刊出两篇长文,一为何清涟的《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一为林贤治的《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十年之后,许多朋友对于那一期、那两文仍记忆犹新。在洛阳纸贵的那期《书屋絮语》中,编者只是淡淡地说:

“本期仅发文章两篇。

“发排之际,已是年关,窗外雪花纷纷扬扬。

“这两篇虽然长,读起来却不觉长,让人一口气读完了,心里还觉得不过瘾。当然,你也可以慢慢读,细细品,睡前读几节,三四天或一星期,忽近忽远,沉思默想。”

对于这一大手笔,曾多年主编《读书》的沈昌文欣羡不已,2001年他在《出于无能——忆〈读书〉》中有这样的感叹:

“还有一点,也是我多年感到不足的。1949年,我学过一些新闻学理论,听先师王季深先生说,在延安时凯丰曾对丁玲说,《解放日报》应当打破惯例,好的小说也可以上头条。我在随后几十年里总想学习这种精神,希望打破陈规旧框,在编排形式上也有一些创新而终未能如愿,始终引为一憾事。直到去年,见到一家同行某期只发两篇大作而成一期,真是大手笔,颇有革命先辈凯丰同志所说的精神。我做编辑恁多年,不只内容,为什么连形式也不敢创新一下呢?”

那一刻,《书屋》攀到了它的最高处,浑身散发着思想的魅力,几乎每一期都有读者翘首期待的好文章,能引发广泛的共鸣和回响,这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很难想象的。

多年以后,周实早已离开《书屋》,在电话里与我聊起办《书屋》的时光,他表示:“问心无愧,我很高兴,不想多说。”

周实是个诗人、小说家,他一生的事业却是主编《书屋》的那6年。从最初不署名的常务副主编,到1999年正式署名出任主编,他和王平等人一起把《书屋》打造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公共平台,逐渐凝聚和吸引了全国各地具有独立思想和精神追求的作者、读者,尤其在《方法》之后几乎一枝独秀。

离开《书屋》将近十年,如今已提前退休的周实深知杂志要润物细无声,不能张扬,对于编辑之道他有着许多铭心刻骨的感悟,比如“别着急,慢慢来”,“表软里硬”,“每期有迷魂阵”,“意到笔不到”,等等。在不算漫长的六年中,尤其在后面的三年,他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编辑艺术,比如他说的互相呼应,从第一篇到后面不是孤立的;用心,布局谋篇,不是随意组合;隐藏,而不是什么话都说透。就连《书屋》的文章从不转版,他也有几分小小的得意。当然,他不仅讲究编辑,也讲究文字,好文章的标准离不开好文字,也许这是出于一个诗人对文字的敏感。

谈起《书屋》当年的选稿标准,周实立马想到了2001年第4期《书屋絮语》上概括的九个字:有思想、见性情、不生涩。他曾进一步解释,“有思想是说要独立思考。见性情是说文章要有个性。不生涩是说文风要明白,要晓畅,不要故作高深状”。

从《书屋》创刊号《编辑的话》提出“十八般‘文’艺(莫来‘武’艺),只要含得有一个‘真’字,《书屋》求之不得”,到公开提出九字标准,这是一个期刊成熟的标志,也是它自我塑造完成的标志。周实对我说,当时因为向继东问他择稿标准,他就说了这九个字,这是他对“单纯”的具体化。他举了一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湖南潇水河上乘船,看着水很清,以为很浅。艄公笑着一篙下去,两人长的竹篙只留下了一个篙尖。周实感叹说:“单纯不等于单薄。单纯也可以丰富和深厚……这就是美。”他说,好文章,看上去清水一潭,其实深不可测;坏文章,像小水洼,浑浊,不见底,深却不过一脚背。

当年有人夸《书屋》“编得好,有思想,有内容,文字尤其好”。据周实说,《书屋》其实没有挨过“上面”一次书面批评,这大约就与“文字尤其好”有关。这个“尤其好”的后面,应该包括了编辑将文字“处理得好”,并不单单是指作者将文字写得好。

《书屋》高峰时,每月来稿就有三四千篇,编辑几乎每篇都看。自2000年从双月刊改成月刊以后,一个月内几乎要完成三期杂志的编、印、发,工作量很大,大多数时候其实只有两个编辑,就是周实和王平,一度请了几个兼职的编辑(包括向继东、王开林、李致中),他们主要是看初稿。周实对我说,2001年夏天他离开《书屋》时,移交给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还有四千多篇可用的稿子。

然而就是那样大的工作量,《书屋》那时每篇发排的文章校样都要寄给作者校对。2001年4月初,我曾收到《书屋》寄来的《康有为的神话》一文清样,三张半清样用的都是已用过一次的打印纸。一页的背面有何清涟获得“长江读书奖”的清样稿,上面有何清涟的亲笔校正;一页是程晓农的译稿《民主的价值》的最后一页,注解中布满了他校正的密密麻麻的字迹。也许节约纸张只是小事,也许叫作者亲自校正校样也是小事,但我不知道如今有几家刊物仍在坚持?

1998年之后,那是周实、王平两个编辑最忙碌的时候,也是他们最激动的时候。合乎九字标准的好稿子滚滚而来,应接不暇,有限的版面容纳不下,稿子排队,这是《书屋》最好的时光。对于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情,对国人真正关心的许多重要问题,《书屋》几乎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做出了回应。

与《东方》强化的知识分子公共意识、《方法》特别强调的启蒙意识不同,《书屋》似乎没有特别标举什么,有之也不过是对常识的肯定。2000年第2期的《书屋絮语》最后说:“记得《书屋》创刊不久,曾经发过一篇文章,文章具体如何写的,三言两语难以尽意,但那题目却如烙印深深烙在我的心上——《胜过‘真理’的,是我们的常识》!”那是关于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的读后感,只是一篇千字短文,发表在《书屋》1996年第5期,署名“搏非”。《胜过“真理”的,是我们的常识》的确是一个好题目,它提出了一个触及我们生活本质的命题,即使在被绝对真理覆盖的地方,还有我们的常识在。《书屋》一步步攀登的过程,其实就是向常识靠近的过程,从常识出发,单纯而不单薄,最终让我们拥有了一份与时代同行的刊物。

最初,《书屋》的作者以文学界或偏重文学的人为主,包括小说家、杂文家、诗人、文学评论家,韩少功、邵燕祥、彭燕郊、何满子、刘心武、易中天、舒芜、江枫、朱健、赵玫、陈村、公刘、残雪、南帆、张远山、周泽雄等人,内容偏重于书评,趣味也偏向文学性。虽然李锐、李慎之、李冰封、陈家琪、朱学勤、朱正、丁东、邢小群、谢泳、胡文辉、智效民等以思想见长的作者也已露面,或者已发表有锋芒、有见地的文章,如陈家琪的《“文革”话语管窥》、丁东的《逢场作戏的悲哀》、朱学勤的《引进常识》等,但所占比例不高;或者像李慎之,在《书屋》前期发表的文章,比如《食谱与菜单》,但并不是最能代表他思想的文字。

《书屋》的作者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到1998年以后,思想含量明显加重。这一年第5期带头的两篇文章,景凯旋的《毫无目的的残酷》和单世联的《历史的记录与革命的反思》都受到读者的瞩目;同一期发表的江小燕写给余开伟的信,这位江南义女与翻译家傅雷素昧平生,却在傅雷自杀之后的黑暗时代,冒险认领并保存傅雷的骨灰,如果没有这封信,我们对她的命运遭遇真的一无所知。我把这前后看作是《书屋》的一个新起点,三年之后,《书屋》打开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许多名字开始悄悄出现在《书屋》的作者序列,林贤治、潘旭澜、胡绩伟、龙应台、王元化、李南央、雷池月、单正平、何清涟、程晓农、蓝英年、肖雪慧、毛喻原、王思睿、王毅、苏文、秦晖、王康(大迟)、余世存……他们的文章给《书屋》带来了新的生命。它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的公共读物,就是因为问题意识的逐渐凸显,他们讨论的问题各不相同,但问题背后都有对当下现实的关怀,都有与这块土地血肉相连的感觉,渐渐摆脱了那种被个人情趣所笼罩的书斋感,也就是走出书斋,融入书斋外那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之中,这是《东方》曾经的追求,也是《方法》接续的路子,《书屋》也走到了这一步。

我们从《书屋》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到,无论是对历史的解读还是对时代的理解都在深入,李南央的《我有这样一个母亲》对读者造成的冲击和引发的反思,也许是作者未曾料想的。2001年第6期发表的一组解读文章,王若水的《左倾心理病》、李冰封的《并非家务事》、朱正的《是家务事,是大历史》,深化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

林贤治的《五四之魂》是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最具震撼性的长文,虽然其中观点不无可议之处,但是在饱满的激情之中蕴含着作者对那个时代以及整个“五四”传统的反省和批判精神,毫无疑问能激发起许多新的思想火花。胡绩伟的长文《劫后承重任因对主义诚——为耀邦逝世十周年而作》,不仅将我们带到80年代的回忆中,更让我们体认改革的艰难与包袱的沉重,作者没有回避相关问题,而是直面真实,真诚地讲述自己所亲历的时代。

周实回忆,1999年11月,李慎之的《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五四运动八十年祭》发表之后,“反响很强烈,读者极喜欢”。2001年,李慎之的《回归“五四”学习民主——给舒芜谈鲁迅、胡适和启蒙的信》发表后,“反响也很大”,林贤治先生有不同看法,寄来了一封公开信,要与作者商榷。《书屋》将此信复印,转寄给李慎之,本来打算请他答复,将两封信一同发表。与他早年在《东方》谈全球化、全球价值、中国人如何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文章不同,此时,李慎之老人致力于重提五四启蒙价值,思考中国民主化的问题。这些文章通过《书屋》公开发表后,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到处被复印传诵。

2000年第3期《书屋》只发两篇长文的大手笔注定要载入报刊史、言论史和思想史,何清涟和林贤治分别从经济学和文学出发,抵达了时代最核心的问题:公正与自由。十年后重读《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我们仍然会有被子弹击中的感觉,何清涟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活的、当下的、令人心惊肉跳的。无论是利益集团的多元化趋势及强势集团的形成,还是两极分化和中间阶层的不发达状态,相隔十年,大家都可以看得更为清晰,但在那个时候,何清涟就已写出来了,而且看清了时代的走向。那是一篇无愧于时代的文字,是一个知识分子出于良知的表达。在林贤治自由的标尺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不留情面的褒贬,他的评点因为个性张扬而充满真性情,他的解读因为有血性而显得血肉饱满,不流于我们常见的那种冷冰冰的文学批评。这是一部他“私人治史”的50年散文史,如他在文中说的,“文学史就是自由史,自由精神的蒙难史和解放史”。张远山、周泽雄、周实化名“庄周”连载的《齐物论》,对当代文坛各类人物、各种作品无所顾忌、痛快淋漓地评点,也是自由精神的一次实践,颇受读者的喜爱,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读者说自己每次“都是急读之而后快”。

作为一个公共平台,《书屋》并不是只发表一种观点的文章,各种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哪怕针锋相对,也都有同等表达的机会。肖雪慧关于纳税人意识的《喻先生,请另出招吧!》在2000年第6期发表,2001年第2期发表喻权域的《反驳肖雪慧,何须用新招?》。毛喻原的《论汉语的险境和诡谬》在2000年第9期发表之后,持不同观点的江枫的《汉语啊汉语,危机,却在哪里?》也于2000年12期上发表。当然更多的是回应与商榷。

1995年《书屋》创刊之初只有1500个订户,到1996年发展到5000个订户,1997年订阅了15000册,如果算上各地书商的零售,突破了2万,之后的发行量达到3万多册。《深圳商报》曾有这样的评论:“长沙根本就不是文化中心,《书屋》也没有闻名天下的主编,该杂志甚至是没有什么好的历史渊源,……它紧紧地抓住中国知识界所关注的全球化、市场化、大众文化、后殖民问题、腐败问题、民族主义、农民问题、女权主义等问题,一跃而成为了读书杂志的自由中坚。……办刊物最重要的是刊物本身,而不是技术层面的更新、商业层面的包装或国外流程的引进。只有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寻找到杂志的最锐利的诉求点,才能让一份杂志站稳,而不是其他别的要素。”

从1997年第2期起,“读书人的心灵家园,思索者的精神领地”,这句话出现在《书屋》每期的目录页上,显然《书屋》的读者定位就是读书人、思索者,他们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学历。周实曾有文章写到过《书屋》的一个忠实读者单剑锋先生,他是一个很好的山水画家。更多的是普通读者,2001年第3期的《书屋絮语》,讲述的就是读者的故事。一个冬季的雨天,中南工大土木建筑系的一个大二学生,乘公共汽车花了1小时20分钟,专门赶到编辑部买合订本,挑选再三,最后只挑了1997年的《书屋》合订本。因为他的钱不够多买。那篇絮语写得很平淡,也很温暖。

有读者在报纸上这样评点《书屋》:“有人说近年《书屋》风头之劲,几乎要超过老牌的《读书》了。作为一本诞生不久的刊物,这是对《书屋》最大的褒奖。”  天南地北甚至海外的中文读者,今天,他们心中仍保存着《书屋》的记忆一定不少,我身边的朋友中就有不少是《书屋》的读者。台州有个老中医曾是《书屋》的热心读者,与编辑部有书信、电话往来。当然,《书屋》与读者的互动,最重要的大概是每年的推荐好文章,1999年第2期就以头条的位置刊载了读者的意见,这也是比较少见的。这位叫作刘畅的读者最初接触到《书屋》1998年第5期,从此他的心被抓住,他以屈原《橘颂》中的句子“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来形容《书屋》,他在信中说:“忧人也好,忧天也好,忧社会也好;质朴也罢,尖锐也罢,深奥也罢,其背后体现的编辑思想却是一致的:关心人,关注生命。影响读者的,不仅是作者的观点,还有编者的思想;文章中凝结的,不仅是作者春蚕吐丝般的劳动,还有编者蜡烛燃烧般的热情。”

对于刊物后来的命运变迁,编者也并非毫无察觉。2001年第1期的《书屋絮语》曾以哲学或诗的语言做过这样的预言:“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世界要‘无’,连政治家、哲学家都没有办法,我有什么办法——譬如,要是《书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书屋》今日还在,只是从2001年第6期出版之后已换了主办单位,换了编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先生(书屋六年书简过往录)(精)/主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83711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2015002174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2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