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哲学上,庄子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主张顺从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了抨击;在生存方式上,崇尚自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哲学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方便读者阅读这部经典著作,微经典编委会在保留典籍原始风貌的情况下对风貌的情况下对其部分篇目做了删减,以便让读者一举领略道家的精髓思想。
《庄子》成书于战国中晚期,《汉书·艺文志》记载其共有五十二篇,但根据晋代郭象的注本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十三篇,即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均是庄子所写,《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都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而外篇和杂篇则是庄子门人和后学所作,因为其思想内容与庄子一贯的风格不完全一致。微经典编委会编写的本书是以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为底本,同时参考了其他文献,除对原文进行校注外,还配有题解和译文,以使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感受道家思想的深邃博大。
逍遥游
【题解】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逍遥”也作“消摇”,是悠然自得的意思。“逍遥游”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在自然界中。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到“圣人无名”,这部分是本篇的主体,作者不惜笔墨,用大量的寓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将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无形地贯注于行文之中。然后以一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轻轻带出主题。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到“窅然丧其天下焉”,用两组对话来点明世俗的功名不值一提,最后画龙点睛地指出:“无所可用”、心中“无己”才是精神的最高境界。余下为第三部分,惠子向庄子请教,庄子用两个故事来论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指出要善于用大,转而又说“无所可用”,进一步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做有用,追求不受拘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构思新颖独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行文汪洋恣肆,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风格独特、主旨清晰。《庄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逍遥”二字,《逍遥游》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不妨说,通向逍遥之路,实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超脱解放,就是庄子一生要论述的思想,也是庄子留给后人最大的精神财富。
【原文】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⑦,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⑧,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⑨,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⑩,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21),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22),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 北方的大海中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身体很长,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变化成为鸟,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奋起而飞时,展开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这只鹏鸟,每当大海刮起飓风,波涛激荡的时候就会向南方的大海迁徙。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这本书专门记载怪异的事情。这本书上记载着:“当鹏鸟向南方的大海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波浪,环绕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六个月后才停歇下来。”春天的原野上蒸腾浮动着状如奔马般的雾气,低空中飞扬的尘埃,都是因为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气息互相吹拂所致。天空湛蓝湛蓝的,难道就是它原本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的高远而没法看到它的尽头?鹏鸟从高空往下看,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
水如果汇积得不够深,就没有力量浮载大船。向庭堂的低洼处倒杯水,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成为船;而搁置杯子就会粘住不动,就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风的力量不够雄厚,就无法托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鸟高飞至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才凭借风力飞行,由于背靠青天,没有什么力量能阻遏它,所以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通过榆树和檀树的树枝,有时候飞不到就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去向南飞呢?”到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去,带上三餐足以往返,感觉还是饱的;到百里外的地方去,要用一整晚的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地方去,准备粮食就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寒蝉和灰雀又怎么能懂得!小聪明不如大智慧,寿命短的不如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明白昼夜交替,寒蝉也不会明白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做春,把五百年当做秋;上古有一棵名为大椿的古树,它将八千年当做春,将八千年当做秋,这就是长寿。而彭祖到如今还是凭借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是很可悲吗?P1-6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与《老子》如双峰般并峙于道家典籍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根据晋代郭象的注本,《庄子》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十三篇,即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主张顺从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了抨击,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生存方式上,《庄子》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追求到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哲学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笔变化多端、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奇特、雄浑飞越,并善于通过生动形象、幽默讽刺的寓言故事阐述哲学思想,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鲁迅曾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为方便读者阅读这部经典著作,我们在保留其原始风貌的情况下对部分篇目做了删减,并以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为底本,同时参考其他文献进行了整理加工,除对原文进行校注外,还配有题解和译文,以使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这部道家经典,感受道家思想的深邃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