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嘉兴端午习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定位为普及性读物,着重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代表人物、典型作品、文化价值、艺术特征和民俗风情等,发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彰显非遗的魅力与特色。这套丛书,力求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非遗故事”讲述得再精彩些、生动些、浅显些,让读者朋友阅读更愉悦些、理解更通透些、记忆更深刻些。这套丛书,反映了浙江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全貌,也为浙江文化宝库增添了独特的财富。

王晓初、吴文彬编著的这本《嘉兴端午习俗》就是该套丛书之一,共分六章,全面记录并呈现了嘉兴端午习俗的存在现状。

内容推荐

嘉兴地处吴根越角,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嘉兴端午习俗具有“吴越文化”、“稻作文化”和“水乡泽国”的深厚背景,百姓参与面宽,活动声势大,社会影响广。主要内容包括伍相祭、神龙祭等祭祀习俗,龙舟竞渡、踏白船等娱乐习俗,吃粽子、食“五黄”等饮食习俗,挂艾草、挂菖蒲、熏霉烟等居住习俗,以及佩香囊、穿老虎衣等服饰习俗。王晓初、吴文彬编著的这本《嘉兴端午习俗》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一习俗。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一、端午习俗与嘉兴地方传统

 【壹】嘉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贰】嘉兴端午习俗溯源

二、衣食住行习俗

 【壹】饮食习俗

 【贰】居住习俗

 【叁】服饰习俗

三、竞技娱乐

 【壹】龙舟竞渡

 【贰】踏白船

 【叁】其他娱乐活动

四、祭祀与交往习俗

 【壹】端午的祭祀

 【贰】端午的交往习俗

五、其他端午习俗

六、嘉兴端午习俗的传承与保护

 【壹】保护与传承

 【贰】发展与传播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粽子在嘉兴端午饮食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时代的推移,部分端午饮食习俗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唯有粽子始终与端午节相伴相随。端午节,有时直接被称为粽子节,可见端午与粽子的密切关系。古谚云“不食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在时节转换之际,粽子是最重要的象征。

粽子古称角黍,“粽”是俗字,原字作“粳”。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学会了将水和米盛于竹筒,或蒸或烤,烹熟食物的方法,这是筒粽的源头。下一阶段的粽子,由筒粽发展而来,筒口被塞住,筒身由五色丝线缠缚。传说,之所以如此,是屈原的主意。东汉建武年间,屈原托梦给长沙人欧回(一作欧曲),让他改良粽子的形制,以免蛟龙窃食。屈原说:“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黄石《角黍考略》拨开神话传说的迷雾,如此解读:“吴均的传述,倒是代表了角黍演进的第二期,即拿楝叶堵塞竹筒的口,并拿五色线裹扎。后世不明转变之故,因幻作一段神话,说是遵屈原之嘱,以慑蛟龙。屈大夫生而为英,死当为鬼雄,就令蛟龙争食,岂有争而不胜之理?那白日见鬼的欧回(或欧曲)显然是发明改良粽子制法的无名英雄无疑了。”接下来,粽子脱掉竹筒的粗笨外衣,改由树叶、竹叶或芦苇叶包裹,其形制已接近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粽子。由于史书缺载,不能确定这一转变发生于何时。但“角黍”的名称,透露了一定的信息。角者,有棱有角之谓也,筒粽无棱无角,严格来讲不能称为角黍,用叶子包裹的粽子,棱角分明,才真正符合“角黍”之本意。黄石《角黍考略》:“考‘角黍’之名见于载籍者,大概以宗懔《荆楚岁时记》和周处《风土记》为最早。”这可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简粽也许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有棱角的粽子已经出现。

唐宋时期,粽子成为端午节流行的美食和馈赠礼品,不仅家家要做,市面上也有各种米粽出售。唐代诗人郑谷写道:“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唐明皇吃了“九子粽”,赞不绝口,吟出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唐代粽子有锥形、菱形等各种样式,流传到日本,成为时尚,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宋代有“蜜饯粽”,苏东坡说“时于粽里见杨梅”,看来也别具风味。令人惊叹的是,宋朝人还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木车牛马的形状做广告,以招徕顾客。元明以降,粽子的品类更加丰富,也更接近今天的口味,豆沙粽、猪肉粽、松仁粽、蜜枣粽、胡桃粽等已经出现。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四》认为粽子不仅是节日美食,还是药膳食品,具有养生价值。

嘉兴有七千年的稻作生产历史,嘉兴人种稻食米,讲究精耕细作,食不厌精,作为嘉湖细点典型代表的嘉兴粽子更是内外兼修、精益求精,是享誉海内的地方美食。嘉兴历来有端午食粽的风俗,明万历《秀水县志》载:“端午,贴符,悬艾,啖角黍,饮蒲黄酒。”清项映薇《古禾杂识》卷一记端午风俗云:“是日食角黍。”

按形状分,嘉兴粽子主要有三角粽和四角粽,四角粽又称枕头粽。嘉兴本土居民多包四角粽,绍兴等地的外来移民多包三角粽。三角粽较小,重量一般不超过100克;四角粽较大,重量一般在150克以上。主料是糯米,可以在糯米里面填以各种馅料,制成风味各异的粽子,嘉兴人常吃的粽子有红枣粽、赤豆粽、蚕豆粽、黄豆粽、肉粽、蟹黄粽、蛋黄粽、火腿粽、笋干粽等。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年代,寻常百姓家吃得更多的是不加馅料的灰汤粽和白水粽。灰汤粽的制法如下:“选比较好的稻草(不腐烂,没经过发酵,颜色青黄,梗硬实,有亮泽)或者老蚕豆壳、桑树条烧制成灰。然后将灰用纱布包住放盆里用热水浸泡,待沉淀后滤出清水待用。取少量灰汤水泼入糯米里搅拌均匀,然后用来包粽子。粽子包好后放锅里,将剩余的灰汤水倒入锅里煮三个小时,之后再焖三个小时就好了。”粽子放在灰汤里煮,是一种古老的烹制方法,《玉烛宝典》引《风土记》云:“先此二节(指端午、夏至)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白水粽则是直接在清水里煮熟,由于未加任何馅料与辅料,需要蘸着白糖吃。

P24-27

序言

嘉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7000多年前,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生息,形成了被誉为“江南文化之源”的马家浜文化。嘉兴地处江南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稻作与蚕桑并重,自古以来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吴根越角”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嘉兴文化兼具吴风越韵之美,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嘉兴端午习俗是嘉兴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较大的影响。

嘉兴端午习俗源远流长,历经干百年的传承发展,演绎出丰富的民俗事象,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文化被抛在时代的身后,许多饱含民族记忆和珍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面临存续的危机。近年来,嘉兴市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形成了具有可持续性和前瞻性的保护机制。嘉兴端午习俗,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受到嘉兴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部门与普通市民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了有利于端午习俗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传播的环境和氛围。

2009年10月,端午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第一届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举行。自2010年起,端午民俗文化节由国家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成为规格更高的节庆文化活动。端午习俗是民俗类遗产,传承主体是人民大众,历届端午民俗文化节将嘉兴传统的优秀文化底蕴和现代的办节理念、组织方式结合起来,通过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吸引市民和游客参与,在全社会营造了品味端午文化、保护端午习俗的良好氛围。

嘉兴市在立足于端午习俗的民俗性与群众性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深挖其学术内涵,在繁华的现象之外,致力于对其本质的探究,为端午习俗在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嘉兴加强与中国民俗协会的合作,成立了全国首个“端午文化研究基地”,基地的一大成果是2013年出版的《中国端午节》专著,六卷,二百多万字,是中国传统节日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一套资料集成。此外,还组织召开了数次国际性端午学术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根据省文化厅的要求编著而成的这本书,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嘉兴端午习俗的面貌,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嘉兴市近些年来端午习俗保护工作的一次总结,成绩如何,有待读者慧眼鉴察。

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金琴龙

后记

嘉兴是保存端午习俗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丰富的端午民俗事象涵盖了衣食住行各方面,构成了嘉兴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嘉兴市特别重视端午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召开了数次国际性的研讨会,出版了几本论文集,其中很大一部分论文的主题都是关于嘉兴端午的。这些论文为本书的编著提供了启示。嘉兴与中国民俗协会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立了端午研究基地,并完成了六卷本《中国端午节》系列丛书。丛书的“嘉兴卷”意义尤为重要,数位民俗学界一流学者带领学生走遍嘉兴,探访端午遗韵,形成了方法科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且反映时代特点的调查报告,全面记录并呈现了嘉兴端午习俗的存在现状。这套丛书,特别是其中的“嘉兴卷”,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

除了利用当代调查研究的成果之外,本书还从历史文献中寻找论说的支撑,引以为据,梳理端午习俗传承发展的脉络。嘉兴历来是人文渊薮,地方文献库藏丰富,明清两代的地方志书以及像《古禾杂识》这样专门记录嘉兴地区物产、风俗、掌故、逸闻的书籍是编著本书的重要依据。

根据图文并茂的编写要求,本书附有大量图片。要特别感谢嘉兴市文联陈双虎先生、嘉兴市美术馆张觉民先生,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很多照片。同时也要感谢这些照片的拍摄者,他们用镜头留下了反映嘉兴端午习俗的珍贵画面。

嘉兴市文化局领导特别重视本书的编著,提供了许多资料,并不时过问成书进度,最后还审读书稿,督促修改,在此表示感谢。

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免有舛错之处,敬请读者教正!

编著者

2015年11月1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嘉兴端午习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王晓初//吴文彬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411714
开本 32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2015296469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