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罪与罚(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精彩深刻的心理描写,仿佛是与主人公一道去犯罪, 又一道去忏悔,让读者恍若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了主人公的痛苦和忏悔。

广阔的现实主义生活画面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罪与罚(套装全2册)》情节跌宕起伏,紧张曲折。

充分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杰出才能。

内容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罪与罚(套装全2册)》牢固地确立了陀氏的创作风格,这是他的第一部以刑事案件为基础的社会哲理小说,同时又是一部侧重心理描写的长篇小说。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个贫穷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拿破仑式的超人。在极度贫困之下,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自以为可以拯救苦难的现实。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并不能直面宗教的压力以及道义上的遣责,让他痛苦不堪。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自首。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尾声

试读章节

前面已经说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离群索居,落落寡合,不愿同任何人交往,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可是现在不知为什么,他又突然想与人接近了。他身上仿佛发生了新的变化,强烈渴望与人交往。

整整一个月来,他忧心忡忡,万般苦恼,心情郁闷而又亢奋。这把他折磨得疲惫不堪,他真想换换环境,去喘口气,哪怕一分钟也好,不管什么样的环境都行。所以尽管酒馆里空气窒闷、龌龊不堪,但他仍很乐意待在这里。

酒馆老板一般待在另一个房间里,也时常到店堂里来。这时,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走下台阶,首先看到的是他那双十分漂亮的擦得锃亮、有着红色大翻口的皮靴。他穿着一件紧身长外套和一件污迹斑斑的黑缎子坎肩,没有系领带。他整个脸上仿佛涂着一层油,看上去就像一把铁锁。柜台后面站着的是一个约莫十四五岁的小男孩,另一个年纪更小的小男孩正把顾客点的酒菜端到桌上去。柜台上摆着一些黄瓜丝、黑面包干和切得很小的鱼块。酒馆里闷热得叫人坐

不住,弥漫着一股浓重的酒味,仿佛只消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上五分钟,人就会酩酊大醉的。

往往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偶然与一些素昧平生的人相遇,还没来得及说一句话,不知怎的,我们便突然对他们产生了兴趣。那个坐在远处、看上去像个退职官吏的顾客,似乎就给拉斯柯尔尼科夫留下这样的一种印象。后来,年轻人曾好几次回忆起这第一印象,甚至把这次的萍水相逢归于他的预感。他目不转睛地打量着那个官吏,当然还因为那个官吏也在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显而易见,那个人很想跟他说话。那个官吏对酒馆里的其他人,包括老板在内,似乎都已看惯,看腻了,甚至对那些人抱着几分高傲的轻蔑态度,似乎认为他们的社会地位都比他低,文化修养也不如他高,他和他们没有什么好谈的。此人中等身材,体格健壮;已年过半百,头上也已出现白发,头顶上还秃了一大块;由于经常酗酒,面孔浮肿泛黄,甚至有点发绿;眼皮微肿,一双像裂缝一样细小、有点发红的眼睛炯炯放光。不过,他身上有一种十分奇怪的东西:他目光中似乎流露出兴奋和喜悦的神情,也许还蕴藏着聪明和才智,不过同时,又仿佛隐约流露出一种疯狂。他穿一件破旧不堪的黑色燕尾服,纽扣几乎已经掉光,只剩下一个还勉勉强强地挂在上面。他赶紧把那个纽扣扣上,显然是想要保持一点体面。黄土布坎肩下面露出皱皱巴巴、沾满油垢和酒污的胸衣。他的脸刮成官吏的模样,但显然已

有好多天没刮了,浓密的青灰色胡茬子已经又长出来了。言谈话语中,他颇有点官吏的派头,举止得体而且有风度。不过他心烦意乱,头发也蓬乱不堪。由于苦闷烦恼,他有时用两手支住脑袋,将磨破的肘部支在满是酒污、发黏的桌子上。末了,他直勾勾地望着拉斯柯尔尼科夫,声音洪亮而利落地说:

“先生,不揣冒昧,我可以跟您体面地谈一谈吗?您的外貌虽然并不怎么惹人注目,可是我的经验告诉我,您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并不习惯饮酒。我本人一向敬重那些教养有素而且情感真挚的人。此外,我担任公职,官衔九品。鄙人姓马尔美拉多夫,九品文官。恕我冒昧地问一句:您担任公职吗?”

“不,我在读书……”年轻人回答,他对这种与众不同、矫揉造作的说话腔调以及这种开门见山的直率态度,感到有点吃惊。虽然刚才有一阵工夫他很想同什么人随便交谈一下,可是当有人真的先跟他说话时,他又突然感到不快和气恼,平日的那股厌恶情绪又涌上心头。平时,他十分厌恶那些与他接触,或希望与他接触的人。

“原来是个大学生,或者说曾经是个大学生!”那个官吏大声喊起来。“果然不出所料!我有经验,先生,而且经验丰富!”为了表示赞许,他把一个手指头按在脑门上。“上过大学,或者在什么学堂里受过教育!请告诉我……”他欠起身来,抓着自己的酒瓶和酒杯,摇摇晃晃地走到年轻人跟前,在他身旁坐下来,身子稍微斜对着他。他已经喝醉了,但说起话来仍滔滔不绝,谈锋很健,虽然偶尔有点前言不搭后语,话语也显得有点啰唆。他甚至贪婪地向拉斯柯尔尼科夫凑过身去,好像他也有整一个月没有跟人说过话似的。

“先生。”他几乎以一种庄重的口气开口说道,“贫穷不是罪过,这是真理。我也知道,酗酒不是美德,此话更加千真万确。可是赤贫,先生,赤贫却是一种罪过呀。您在贫穷时还能保持自己天生的高尚情操,可是一旦陷入赤贫,任何人都无法保持高尚的情操。您要是陷入赤贫,人们不是用棍棒把您赶出人群,而是用扫帚把您扫出去,为的是让您遭受更大的侮辱。这样做也是对的,因为倘使我陷入赤贫,我自己就首先心甘情愿地侮辱我自己。正因为如此,我才天天进酒馆喝酒!先生,一个月以前,列别加特尼科夫先生把我太太痛打了一顿,不过,我那位太太可不是我!您明白我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再问您一个问题,就算是纯粹出于好奇吧:您在涅瓦河上,在运送干草的船舶上住过吗?”P11-13

序言

中译本序

精深微妙的心理描写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个最伟大的天才;他们以自己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个欧洲惊愕地注视着俄罗斯,他们两个人都足以与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卢梭和歌德这些伟大人物并列。”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平民医院的医生家庭里。到这所医院就医的大多是城市贫民,作家从小就在这里观察并接触到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那些下层人民引起了他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并且成了他后来作品中描写的主要对象。1838—1843年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上学期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在工程绘图处工作了仅仅一年,便自动离职,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他的成名作《穷人》发表于1846年,受到普遍好评,被别林斯基称赞为“俄国社会小说的初步尝试”。从此,陀氏便进入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作家的行列,成为彼得堡文坛上的一颗新星。就在这时,他迷醉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847年加入进步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成为该小组的活跃分子。1849年5月,他与其他小组成员一起被捕,被沙皇政府判处死刑,罪名之一便是他在小组集会上宣读了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信,即封著名的充满反农奴制思想的书信。临刑时,他被突然改判为发配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1853年刑满后,他在西伯利亚边防军当列兵;1856年升为准尉;次年,经友人斡旋,得以恢复贵族称号,并重新获得了写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将近十年的流放生活,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积累了文学创作素材,而且使他对社会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却动摇了他的革命信念,他的政治思想渐渐趋于保守,转而提倡逆来顺受,主张以道德感化代替反对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所有这些消极和反动的社会主张,在他尔后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流露和反映。

陀思妥耶夫斯基流放归来后发表的重要作品有:《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861)和《死屋手记》(1861—1862)等。前者仍保持着19世纪40年代作品的风格,除了继续描写“小人物”外,还涉及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引起的道德堕落主题;作者通过赫缅涅夫一家人以及少女涅莉的悲剧遭遇,对贵族资产阶级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同时也宣扬了逆来顺受、甘愿受苦受难的基督教精神。后者(《死屋手记》)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展示了各类苦役犯的可怕处境和精神状态;屠格涅夫把这部作品比作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赫尔岑则把它比为米开朗琪罗的油画《最后的审判》。

186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给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声誉,标志着陀氏的文学创作走向高峰。  他于1868年创作的《白痴》发展了《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的主题,小说以鲜明的色调和广阔的画面,描绘了农奴制改革后的彼得堡社会生活。女主人公纳斯塔西娅·费利波夫娜的悲惨结局,是对资本主义金钱万恶的强烈控诉,同时也证明了梅什金公爵这个堂吉诃德式人物的一切努力是徒劳无益的。这部作品中表现的双重性格和象征色彩愈加明显,人物常常表现出一种不自觉的下意识行为,处于近似迷狂的精神状态。这种非理性的神秘性往往被后来的一些文学流派视为陀式创作的特色。

70年代初发表的长篇小说《群魔》(1871—1872),明显地暴露了作者反动的政治倾向。高尔基认为,这部小说是“70年代对革命进行恶意攻击的无数尝试中最富天才、也最恶毒的一次”。

陀氏的最后一部巨作《卡拉马佐夫兄弟》(1878—1880),是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构思于50年代初,作者通过近三十年对俄国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探索,终于把一个弑父的故事演变成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哲理小说,提出一些重要的政治、哲学、艺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并以其固有的矛盾和力量,使那些问题在作品中得到高度的艺术概括和体现。这是一部综合性的长篇小说,它给作家一生朝气蓬勃的文学创作活动做了总结;这部作品的雄浑精深,对后来各国文学流派产生了极其复杂、深远的影响。

1880年1月,陀氏在莫斯科普希金纪念铜像揭幕典礼上发表演讲,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普希金研究学和俄国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1881年2月9日,陀氏病逝于彼得堡。

除以上所举,陀氏的名篇佳作尚有:《白夜》(1848),《舅舅的梦》(1859),《地下室手记》(1864),《赌徒》(1866),《永久的丈夫》(1870),《少年》(1875),《淑女》(1876)等等。

《罪与罚》牢固地确立了陀氏的创作风格,这是他的第一部以刑事案件为基础的社会哲理小说,同时又是一部侧重心理描写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社会犯罪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道德问题为主线,深刻描写了当时俄国可怕的社会贫困,显示了金钱对于各类人物性格的毁灭性影响。这是作者最富于社会历史含义的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罪与罚》的故事内容主要包括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犯罪前后的思想斗争以及在良心和道德上受到的惩罚。这是贯穿于整部小说的中心主题,整个故事情节都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我们从小说头几段描写中就预感到,正在酝酿着一桩凶杀案。在小说第一部的前六章中,主人公完全被一种犯罪的思想动机所支配,并为之做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行凶杀人后,他极其紧张,内心充满复杂的思想斗争,在内心深处同自己的意图、自己的理论和自己的良心做斗争,在外界同以侦查员波尔菲理为首的警察局做斗争。周围的人也都渐渐卷入了这场杀人悲剧。然而故事发展的主线从未被次要情节打断过,一切都服从于中心情节,加深和加浓着它的色彩。作者几乎总是从主要人物的立场观点来叙述事件,一时一刻也不离开自己的主要人物,从而使故事情节显得既集中统一,又紧凑凝练,主人公的犯罪过程显得既完整又紧张,扣人心弦,从而使这部小说在艺术结构方面成为陀氏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部。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个贫穷的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而中途辍学。他整天躺在自己那间棺材盒一样狭小而闷热的斗室里苦思冥想,搜索枯肠,幻想着如何摆脱贫困,如何成为一个当代的拿破仑。他幻想出一套杀人的理论:他把人分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大类。平凡的人理应唯唯诺诺,俯首听命,无权违背法律;不平凡的人则有权“跨越某种障碍”,实际上,就是有权去犯法,有权去杀人。他之所以决心杀死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是一个“超人”,是一个拿破仑式的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宣布自己的思想见解时一再强调,只有那种“具有新思想的人”才算得上是不平凡的人,而且只有在为了将自己的新思想付诸实施时,他们才有权“跨越某种障碍”。这种理论的产生尽管也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社会不公平的抗议,但实际上却是资产阶级强权政治的真实写照,因而是十分荒唐和反人道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了那个老太婆、并在无意中杀死了她的妹妹利莎韦塔以后,他面前出现了一大堆纷乱如麻、无法解决的思想矛盾,种种意想不到的思想感情折磨着他的心。他那已经发展到极点的个人主义终于在充满智慧的人类生活的简单法则面前崩溃了。精神上的崩溃,证明了他的理论破产。为了使自己广阔的心灵充满生机与朝气,这位曾经做过不少好事并从大火中救出过两个小孩的穷苦大学生,终于在众人面前供出了自己的罪行,明白了行善和利他主义的最高意义。这个形象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揭露了资产阶级那种所谓“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极端个人主义理论的反动性。

在小说中,穷人的悲惨命运主要是通过马尔美拉多夫一家人的不幸遭遇来展现的。马尔美拉多夫是个穷困潦倒的公务员,由于酗酒而丢掉了差事。在酒馆里,他含着眼泪向拉斯柯尔尼科夫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妻子病魔缠身,孩子们啼饥号寒;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忍痛将前妻留下的大女儿索尼娅推向火坑,使她被迫卖淫。他悲愤地问道:“您明不明白,先生,您明不明白,当您走投无路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滋味啊?……”马尔美拉多夫的自白不仅是绝望的哀号,而且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血泪控诉,这是小说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他妻子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的结局更加悲惨。在为亡夫举办的丧后宴上,她同女房东发生了争吵;接着,卑鄙无耻的讼棍卢仁又诬蔑索尼娅偷走了他的一张票面一百卢布的钞票,直到拉斯柯尔尼科夫站出来发表那篇颇有说服力的辩护词之后,被诬陷的姑娘才被证明是无辜的。后来,女房东又逼迫她们一家搬走,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于是到大街上去寻找公理,而寻找的结果,唯有死亡。这位被生活折磨得精疲力尽的女人领着三个失去父亲的孤儿在大街上卖唱乞讨,后来摔倒在马路上,大口大口地吐血。不久,她便怀着满腔的悲愤离开了人间。她临死前拒绝向神父忏悔自己的罪过,她说:“用不着去请神父……我没有罪!即使不请神父,上帝也会宽恕我的,他知道我蒙受了多少苦难啊!……他要是不宽恕,那就不需要他的宽恕!”在这里,这位饱经苦难的穷寡妇,变成了真正的悲剧主人公。她的形象显得高大而庄严,因为她对万恶的旧世界充满着母性的绝望和抗议。纵使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我们也未曾遇到过如此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悲剧场面。

《罪与罚》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陀氏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就是从《罪与罚》开始形成的。这部作品在艺术描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它那广阔的现实主义生活画面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悲剧是在60年代深刻的金融危机下产生和发展的。时代的冷酷经济学,把帝国首都彼得堡的一系列悲惨事件活生生地展现在他的面前。一方面是穷人麇集的干草市场及附近的贫民窟,踯躅街头的流浪汉,被强奸的少女,跳河的女人,酒鬼醉汉、妓女和穷苦的大学生;另一方面是重利盘剥的高利贷者和催逼房租的二房东以及政府滥发公债后纸币充斥着的金融市场———所有这一切在小说中都描写得像招贴画一样鲜明。作家还把当时俄国报刊上的大量新闻报道、经常引起争论的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写进自己的作品,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政论性。尽管陀氏认为他这部小说具有超时代的意义,但它首先是一部描写当代生活的作品。

其次,《罪与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张曲折。作案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尚未从昏迷状态中清醒过来,就突然接到警察局的传票,要他到警察局办公室去一趟。这次传讯并非因为杀人的事,但它却让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和一直关注他命运的读者虚惊了一场。再如,他刚把赃物掩埋起来,正准备同警察局进行一番较量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他与卢仁的冲突,紧接着又发生了他同斯维德里加洛夫的冲突。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波澜迭起,扣人心弦,读者的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在安排故事情节方面,陀氏与其他作家有所不同,他不是刻意安排一些典型的环境,然后再从容不迫地在典型环境中去描写典型性格,而是立刻就提出尖锐的矛盾冲突,将人物置于心理矛盾和内心斗争的漩涡之中,把故事情节迅速向前推进。法国作家纪德曾经把陀氏小说的这种叙事结构同其他作家的叙事结构做过比较,并且颇有见地地指出:在陀氏的作品中,“事件不是像司汤达和托尔斯泰那样总是经历缓慢和重叠的进程,而往往是混合纠缠在矛盾的漩涡之中”。他还指出,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都是向着自我的统一性前进;“对于巴尔扎克而言,重要的还是探寻没有自我矛盾的人物”,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不掩盖矛盾,而且故意将矛盾放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他笔下的人物“都意识到自己的矛盾性和自己的双重性”。

以上这些评论都比较深刻地指出了陀氏在安排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方面的独创性。

众所周知,陀氏是一位心理描写大师,《罪与罚》充分显示了他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杰出才能。他把主人公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那么真实可信,那么惟妙惟肖,仿佛他曾经和主人公一起经历过内心的种种磨难与斗争。卢那察尔斯基对陀氏的这种心理描写十分赞赏,说作者似乎是在同他的主人公一道去犯罪,又一道去忏悔,所以才能如此强有力地打动读者。陀氏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往往喜欢采用内心独白的手法,这种手法便于把人物紧张矛盾的心理活动更直接地表现出来。《罪与罚》中的很多篇章都是由人物的内心独白构成的,甚至可以说,整部小说就是主人公的一篇内心剖白。

陀氏还喜欢通过对环境和幻觉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作品中有五处用相当长的篇幅去描写主人公的梦。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或虚构一些场面,或再现一些对人物心理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对未来做象征的暗示,以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造成鲜明而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主人公在杀人前梦见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一匹驽马拉着超载的大车被人们用铁棍毒打致死的悲惨情景。这个梦很好地烘托出他对人间苦难的思索以及行凶杀人前他所感到的那种难以忍受的压抑情绪。斯维德理加洛夫自杀前的梦境和梦幻则表现了他内心的空虚以及他对自己过去罪恶的沉思,这些都称得上是心理描写的优秀篇章。此外,作家还喜欢描写人物失去控制时的下意识活动、病态心理和精神错乱等等。这些也就是文学描写上的所谓意识流手法,一些现代派作家特别欣赏和推崇陀氏的这种艺术手法,并将陀氏奉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陀氏后来把自己的创作手法确定为“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一方面,他竭力使自己的作品立足于对当前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上,创造出不少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常常在作品中提出一系列伦理道德和政治方面的问题,并竭力使之上升到对现实生活进行广泛的哲学评价,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含义深刻的象征性。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既是活生生的典型形象,同时又是某种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的体现者。这也就是高尔基十分重视的所谓陀氏“探讨根本问题、灵魂问题”的象征主义艺术。可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既是19世纪60年代俄国青年的某种典型,又是徘徊于虚无主义和俄国东正教信仰之间的时代思潮的象征。索妮娅的形象更是直接具有“人类苦难”的象征意义,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她面前下跪,正是“向人类蒙受的一切苦难下跪”。

最后,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还往往被作者通过富于个性特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卢仁在书信中使用的那种“官场文体”,充分暴露出了他那妄自尊大而又盛气凌人的市侩嘴脸;斯维德理加洛夫言语的漫不经心和冷嘲热讽,显示出他是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又诡计多端的好色之徒;同样,也不难看出法院探员波尔菲里言辞的尖酸刻薄和求实态度。马尔美拉多夫在使用官场语言时的装腔作势和咬文嚼字,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他那令人震惊的灵魂空虚和放荡堕落。在小说中,不单人物的语汇本身,就连他们的语音语调也都具有令人难忘的独特特点。

总之,不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罪与罚》都颇能代表陀氏的创作风格,因而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对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健夫

后记

关于《罪与罚》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我己在中译本序中做了简要论述和分析,这里不再赘述。现附上两首拙作律诗,供读者茶余饭后一阅,聊博一粲,也许会增加一些意趣。头一首系2001年为北大俄语系举办的陀翁逝世120周年活动而作,第二首系不久前吟成,就算是我翻译这部世界文学名著的译后感吧。

文豪我最仰陀翁,

坎坷一生著述丰。

探索心灵入微妙,

编织故事栩如生。

生前物议常相左,

死后声名逐日升。

书评(媒体评论)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个最伟大的天才;他们以自己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个欧洲惊愕地注视着俄罗斯,他们两个人都足以与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卢梭和歌德这些伟大人物并列。

——高尔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罪与罚(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王健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44130
开本 32开
页数 6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9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68
CIP核字 2015117290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0
140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