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随园诗话/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袁枚的《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最大的论诗之作。此书论述广泛,从诗人先天的资质到后天的培养、从写景言情到咏物论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韵律辞章到比兴托物、从诗的修改鉴赏到诗的选篇与评论,从诗的方方面面体现其以『性灵』为主的诗歌理论批评主张。书中选录大量诗作,为反拟古、反考据为诗及使诗歌回归抒写真性情起了极大作用,扭转了一代诗风,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做出了极大的黄献。

内容推荐

《随园诗话》是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袁枚关于诗歌理论的巨著,总共有16卷1363篇。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本注译本是摘录本,选录了反映其诗论精髓的多篇,另选了一些趣闻、轶事、妙诗,并为所选篇目加上了标题、注释和翻译。

目录

卷一

 一、诗言志

 二、诗在骨不在格

 三、存是去非

 四、政简刑清

 五、切勿抄袭

卷二

 六、名未必副实

 七、改诗难于作诗

 八、诗贵深意

 九、每出必携书

 一○、须知慈母是先生

卷三

 一一、诗难事也

 一二、不能评第一

 一三、诗称家数

 一四、富贵诗

 一五、杨花诗

 一六、薄命才女许宜嫫

 一七、颂不如雅

 一八、许太夫人诗

 一九、益友情深

 二○、诗如言

 二一、论改诗

 二二、奇伟与幽俊

 二三、诗境最宽

 二四、诗亦有理

 二五、毋效古诗

 二六、诗之用典

卷四

 二七、身份与心胸

 二八、智救故人之子

 二九、取其精华,吐其糟粕

 三○、诗文贵曲

 三一、诗不可有乡野气

 三二、诗之厚薄

 三三、作诗与通经

 三四、明七子与王阮亭

 三五、论《声调谱》

 三六、诗的悟性

 三七、一字之师

 三八、自来与力构

 三九、诗文用字

卷五

 四○、得随园记

 四一、身故十年诗传世

 四二、行医与作诗

 四三、诗似人不识

 四四、论哭父母诗

 四五、勿借诗卖弄

 四六、诗的意境

 四七、作诗六疾

 四八、古体与近体

 四九、诗家各有所宜

 五○、古诗各有祖述

 五一、诗的朴淡与巧浓

 五二、评牡丹诗

 五三、余好书之癖

 五四、庸师妄评真才子

 五五、小说演义不可入诗

卷六

 五六、评王荆公

 五七、明七子鹦鹉学舌

 五八、妓女始于何时

 五九、写景与言情

 六○、好诗有好韵

 六一、词章与考据

 六二、一诗一典故

 六三、诗不可分唐宋

 六四、八股与作诗

卷七

 六五、诗之指点语

 六六、四解露筋祠

 六七、选诗的标准

 六八、无意传名情真切

 六九、上天造人

 七○、铸造得文理

 七一、无题与有题

 七二、诗歌的妙处

 七三、诗贵真切

 七四、诗歌不宜分期精雕细刻

 七五、杜甫的随兴诗

卷八.

 七六、戒滥评

 七七、评诗谶

 七八、描诗容易作诗难

 七九、诗之用意与下语

 八○、看题行诗

 八一、不可苛论古人

 八二、诗句平浅而意味深长

卷九

 八三、布衣诗人朱草衣

 八四、天分高者心虚

 八五、谶语诗

 八六、秀才清诗

 八七、成人之美

 八八、胡女情

卷十

 八九、苕湄诗

 九○、学问之道

 九一、梁梦善诗

 九二、相逢对面不相识

 九三、兰坡诗

卷十一

 九四、不用冷僻的典故

 九五、忙僧

 九六、关于随园

卷十二

 九七、诗人笔下出美景

 九八、笑世间残人

 九九、为人难

 一○○、一字显境界

 一○一、一诗感夫归

 一○二、言为心声

 一○三、游仙之梦,斑竹最佳

 一○四、趣雅风俗

卷十三

 一○五、不与考据家论诗

 一○六、古今幕僚

 一○七、唐诗方言

 一○八、一词多解

 一○九、诗中作料谈

 一一○、妙在空灵

 一一一、三揖学艺

 一一二、人各有趣

卷十四

 一一三、编辑七病

 一一四、诗带桀骜之气者非良士

 一一五、不可轻七古

 一一六、名声之说

 一一七、作诗能速不能迟亦是病

 一一八、诗文之道关天分

 一一九、才子尹三郎

 一二○、少而精

 一二一、曹子妙答

 一二二、诗之性情

卷十五

 一二三、“勾栏”考

 一二四、“八座”考

 一二五、“老泉”考

 一二六、贵在考证

 一二七、误传苏小妹

 一二八、言外之意

 一二九、话说月华

卷十六

 一三○、小议唐诗

 一三一、士大夫记

 一三二、著述太多转自累

 一三三、焚琴煮鹤

 一三四、文帝问鬼神

 一三五、注释难为

 一三六、转世报恩

 一三七、惺惺相惜

 一三八、收帆须在顺风时

 一三九、潮州行

随园诗话补遗

补遗卷一

 一四○、诗近取诸身

 一四一、读书为诗家要事

 一四二、作诗与穷经

 一四三、人各有性情

 一四四、诗的品味

补遗卷二

 一四五、不刻意求名

 一四六、义犬四儿

 一四七、诗贵近人情

补遗卷三

 一四八、今之论诗三病

 一四九、诗之刚柔

补遗卷四

 一五○、才高不狂

 一五一、意为主来词为奴

 一五二、强词夺理

补遗卷六

 一五三、随园先生文章魅力

 一五四、京师三怪

补遗卷八

 一五五、云凤致歉

 一五六、“多”字妙用

补遗卷九

 一五七、和八十自寿诗

 一五八、投随园诗

补遗卷十

 一五九、荒唐亦可爱

 一六○、即席赋诗

试读章节

一、诗言志

【原文】

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非止邓禹希文学,马武望督邮也。晋文公有妻有马,不肯去齐。光武贫时,与李通讼逋①租于严尤。尤奇而目之。光武归谓李通日:“严公宁②目君耶?”窥其意,以得严君一盼为荣。韩蕲王为小卒时,相士言其日后封王。韩大怒,以为侮己,奋拳殴之。都是一般见解。鄂西林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咏怀》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郎中时诗也。玩其词,若不料此后之出将入相者。及其为七省经略,《在金中丞席上》云:“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甲秀楼》绝句云:“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居然以武侯自命:皆与未得志时气象迥异。张桐城相公则自翰林至作首相,诗皆一格。最清妙者:“柳荫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扈跸》云:“谁怜七十龙钟叟,骑马踏冰星满天。”《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遥深。

【注释】

①逋:拖欠,拖延。

②宁:审视。

【译文】

古代英雄在没有找到用武之地时,大都没有立下远大的志向。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邓禹只通过文学来寄托希望,马武只希望做一名小小的督邮官。晋文公因有妻室和马匹,不愿意离开齐国。光武帝在落魄时,和李通因为拖税的事情到严尤处打官司。严尤因感到奇怪就盯着他看了几眼,光武帝回去后对李通说:“严公盯着你看了吗?”他的言下之意是,被严尤注视是一件荣幸的事情。韩蕲王还是无名小卒时,看相的人断定他日后必定被封王。韩大怒,认为看相之人是在讥讽自己,于是挥拳相向。以上这些人都表现了一个特点,即没有料到自己日后会有所作为。鄂西林相公曾在《辛丑元日》中写过这样的句子:“拿着镜子看自己快要老了,打开门却看到春草还未长出。”他还在《咏怀》中说道:“看来四十岁就已经这样了,那么老到百岁的样子也可以推知了。”这都是他做郎中时所作的诗。品味这些诗词,怎么也不会料到他日后将出将入相。他做了七省经略后,《在金中丞席上》说:“扪心自问,我们都很幸运地被提拔,屈指算一算,又有谁是真正的济世奇才呢?”他还在《登甲秀楼》绝句中说道:“袅袅炊烟像千条轻丝飘浮在中午的天空,此时正是千家万户饭香菜熟之时。请问哪年哪月会招来济世救民的火焰?只见武侯旧祠被树缝中透来的夕阳照得金黄一片。”他居然以武侯自比,与没有得志时的气象迥然不同了。张桐城相公则不然,他从做翰林一直到做宰相,所作诗歌都是一个风格。他最清秀的诗句有:“柳荫下的一湾春水曲曲折折地流淌,重重叠叠的山峦旁百花竞相开放。”“叶子底下开的花,人虽然看不见,一双蝴蝶却早已知道了。”“在溪边种花就会知道其中的意境,水中映花,一枝便化作两枝了。”他在《扈跸》上讲:“似乎让人怜悯的龙钟老头,却能趁着满天星斗骑马踏冰。”在他的《和皇上风筝》中又讲道:“风筝在九霄上空飞行,靠日光的照射而绚烂多彩,四面虽有旷野之凤的吹拂,风筝却倚仗绳子的稳定作用而逍遥自在。”此处押“绳”字韵,寄托了内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诗在骨不在格

【原文】

杨诚斋日:“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译文】

杨诚斋说:“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大都喜欢谈论诗歌的格调,而不懂得其中的风情趣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格调只是空架子,只要有嘴就能描绘出来;而风趣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十分喜欢这段话。要知道,有了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会出于性情之外。《三百篇》中有一半是劳动者及思妇直率言情的,有谁为他们定过格式呢?又有谁为他们定过韵律呢?而现在谈格调的,能超出这个范围吗?况且,皋、禹时代的歌谣与《三百篇》不同;《国风》的风格与《雅》、《颂》不同。难道风格是可以用一定的规矩来制约的吗?许浑说过:“吟诗好比求道成仙,骨子里没有诗根就不要乱吟。”可见,诗歌的可贵之处在于风骨,不在于格调。P1-4

序言

现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在19世纪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为了保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提出来的。1935年,王缁尘在世界书局出版了《国学讲话》一书,第3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曰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日‘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日‘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日《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继则有识之士,以为中国固有之学术,未必尽为精粹也,于是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研究此项学术者称为‘国故学’……”从“旧学”到“国故学”,再到“国学”,名称的改变意味着褒贬的不同,反映出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近代诸多有识之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失落的忧思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宏大志愿。

从学术的角度看。国学的文献载体是经、史、子、集。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就是从传统的经、史、子、集中精选出来的。属于经部的,如《诗经》《论语》《孟子》《周易》《大学》《中庸》《左传》;属于史部的,如《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属于子部的,如《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鬼谷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容斋随笔》《本草纲目》《阅微草堂笔记》;属于集部的,如《楚辞》《唐诗三百首》《豪放词》《婉约词》《宋词三百首》《千家诗》《元曲三百首》《随园诗话》。这套书内容丰富,而分量适中。一个希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读了这些书,一般说来,犯常识性错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崇文书局之所以出版这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不只是为了普及国学常识,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国学教育中,有一种倾向需要警惕,即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化”。“博物馆化”是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的一个术语。列文森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博物馆化了。虽然中国传统的经典依然有人阅读,但这已不属于他们了。“不属于他们”的意思是说,这些东西没有生命力,在社会上没有起到提升我们生活品格的作用。很多人阅读古代经典,就像参观埃及文物一样。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和我们的生命没有多大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这就叫作博物馆化。“博物馆化”的国学经典是没有现实生命力的。要让国学经典恢复生命力,有效的方法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崇文书局之所以强调普及,深意在此,期待读者在阅读这些经典时,努力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内外生活,努力做一个有高尚的人格境界的人。

国学经典的普及,既是当下国民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需要。章太炎曾指出,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答铁铮》)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那些与维护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思想、感情,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经常表彰“中国的脊梁”,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近代以前,“中国的脊梁”都是在传统的国学经典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读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读本,虽然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总是花大块的时间,更不必像备考那样一字一句锱铢必较,但保持一种敬重的心态是完全必要的。

期待读者诸君喜欢这套书,期待读者诸君与这套书成为形影相随的朋友。

书评(媒体评论)

此书所以传诵,不由于诗,而由于话。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

——钱锺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随园诗话/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袁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33917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5110952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3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