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刘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课
内容
编辑推荐

优人神鼓是近几年在台湾地区非常流行的表演团队,刘若瑀为该团队的艺术总监,她将果托夫斯基身体训练、东方传统武术、击鼓、太极导引、民间戏曲、技艺、宗教科仪、静坐等元素糅合进传统的东方击鼓表演,创立了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当代肢体训练法”。刘若瑀著的《刘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课》详细为大家讲述表演的36课,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其艺术的核心。

内容推荐

刘若瑀著的《刘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课》结合葛托夫斯基的身体训练、东方传统武术、击鼓、太极导引等元素,探索出大自然和禅修为表演基础的“当代肢体训练法”,在专业领域上具有开创性。她广泛地运用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祭祀仪式等素材,持续创作,不断获邀参加国际重要艺术节表演,呈现了中国台湾优质的剧场表演艺术,融合了世界观与当代美学的特点,获得国际艺坛高度重视。

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表演的实质,更是一位修行人对生命的领悟。刘若瑀将这种体会融汇于她的优人神鼓表演中,释放出不一样的能量。与其说这是三十六堂表演课,不如说这是刘若瑀带给读者的三十六段循序渐进的人生领悟。

目录

自序 三十年酿就的体悟

推荐序 是禅?还是秀?

推荐序 修行与艺术的扎实结合

推荐序 台下十年功的优人神鼓

上学期

 第一堂:打破时间

 第二堂:没有语言

 第三堂:站在起点

 第四堂:只有呼吸,爱会充满,歌会自己来

 第五堂:“看”,不是“看见”──《运行》

 第六堂:听

 第七堂:打开全身的共鸣腔

 第八堂:说出名字

 第九堂:有机的身体

 第十堂:去偷

 第十一堂:危险就是机会

 第十二堂:全然接受

 第十三堂:保持未知,不用语言

 第十四堂:知道规则,然后犯规

 第十五堂:武士——结束在胜利的时候

 第十六堂:《看》的行动

下学期

 第十七堂:去做——《神秘剧》

 第十八堂:什么是“神”?

 第十九堂:矛盾就是生活

 第二十堂:打破对称

 第二十一堂:不要伪装

 第二十二堂:要有细节——必须可以重复

 第二十三堂:三种空间

 第二十四堂:找出经验的天性

 第二十五堂:诚实的探险之旅

 第二十六堂:找到自己的家

 第二十七堂:众人同助

 第二十八堂:不要庆祝

 第二十九堂:安静、流和努力

 第三十堂:不要隐喻

 第三十一堂:上台的时候,就要找下台的时候

 第三十二堂:谁在做梦?

 第三十三堂:两只鸟

 第三十四堂:我怀疑自己

 第三十五堂:去做你觉得重要的事

 第三十六堂:放下大师

 跋 表演尚未结束

试读章节

那天,我站在老泉山上排练场的木造亭子里,望向远方的山林——那是父亲本想开辟为茶园的一片竹林地,尚未开垦。那年我从加州回来,正想寻找一个山地作为训练基地,来练习在遥远的另一座山头上,那些深刻难忘的记忆——那台小怪兽将一丛丛竹竿拔起,渐渐开辟出一小片平地。我和一些年轻人,就在这里,透过竹林的痕迹,将沉淀在心里的那个力量唤出来。双脚踏在泥泞的地上,心想,虽然没有遮雨的谷仓,但至少有一片山。望着远方即将西下的夕阳,想起遥远山头上的那位老人,牧场上的那些人和天天看夕阳的日子。

1983年夏天的暑假,第一次抵达那个牧场,大约是下午四五点。已经有一些人在那里等了,有些人看起来似乎来了一段时间,有些人则和我一样,是刚刚才报到的。之所以去那个牧场,是因为我被选上要接受一个特殊的训练课程,所以我千里迢迢搭飞机到那里,要和一位据说是非常有智慧的长者学习。那个牧场所在的位置非常偏僻,大片草原连接着树林,草原上只有一座外表看起来很老旧的大谷仓,谷仓旁只有一户人家,养了几头羊和牛。

刚抵达的时候,我以为会先点名,同伴们自我介绍、互相认识之后,就可以回家休息,沿途还可以顺便采购一些日用品,因为牧场距离我住的地方,还有一个小时车程。

结果,我们只是坐在一个有几张木头椅子的休息区等待着,原来就已经在那里的人也不太和其他人寒暄,只是很客气地互相点头。大约等了半个小时,看到一位满脸大胡子,穿着卡其上衣和裤子的老人走过来,跟在他身后是另一位穿着卡其装的人(我第二天才知道她是女性)。当他们经过我们身边时,老人看着我们,一个一个叫了我们的名字,好像在确认谁是谁。但也就这么一句而已,并没有再说其他的话。随后,我们被带进谷仓;那是一个宽敞空旷的空间,除了地上有几盏煤油灯之外,什么都没有。有几个人走过去,将灯点亮,但同样还是没有人讲话。

在谷仓里,也只是安静地坐着。坐了一段时间后,有个人站起来,开始唱歌,并跳了一种非常简单的舞步,然后走到另一个人面前,也没有手势,就只是继续跳舞唱歌,就像邀请对方起来跳舞一样,在他面前的那个人站了起来,然后跟着一起唱一起跳。虽然一句话都没有,但每个人好像都知道要跟着一起唱一起跳。就这样,我们一个一个加入,唱歌跳舞到天黑。

那天晚上,除了唱歌之外,什么事都没做就结束了;没有一般接待新来的人的那种流程,没有要填一张报到表格之类的,也没有人告诉你将会在那里做什么。总之,什么都没有。

那天课程结束时,是晚上十点,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其实算是很早结束的。第二天,我问住在附近的一位比我早来的参与者,前一天晚上我们唱的是什么歌?才知道,那是混合着西班牙语和海地原住民语言的一首海地歌谣,带领我们唱歌的那个人,本身就是海地人。我问歌词内容是什么,因为一唱完就忘了,我怕第二天去不会唱。但这个人说,不用记,也不用担心,第二天去还会再唱,不断地重复唱,久了自然就会了。而且,她说不用头脑记忆、不用文字写下来、不事先学习,就是这里学习的方法。

第一天晚上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以为会有人出来大声地告诉我们,明天几点钟集合。但是,我却只看到坐在很远那边的老人小声地和离他最近的那个人说话,也不知道讲了什么。然后就这样一个人、一个人地传话过来,传到我耳边时,我才知道那句话是:“第二天下午四点要集合”。随后我也转过头去,继续告诉下一个人这句话。

被小声通知第二天下午四点要集合之后,就开始有人站了起来,安静地开门走出去。就这样,没有任何人站起来宣布任何事,这一(P15-17)

序言

三十年酿就的体悟

剧团从优剧场到优人神鼓已成立了二十多年了,从第一天开始,我就想告诉他们深埋在心中的表演者是什么,虽然断断续续的提及,却不成体系,也难以深入。

这本书终于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整理出来了。我想,除了团员们的好奇之外,还有很多对表演好奇的年轻人,想一探当年在加州的经验。其实这么多年来,在优剧团的工作中,我并没有直接按照当年老先生的方法教导,更多的是采用智慧的引导。这本书里大多数的故事与资料,都只是老先生当时的一句话或自己心中的一个感触,但多年来,真的令人记忆深刻。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直接指名老先生的名字,因为在这本书中,除了一些具体的英文字之外,大多数内容都是我的领悟与思想,所以里面的人名,也都不是当时同伴们的真实姓名,也有一些情境、故事是重新架构的。

而且,我曾经看过一篇对老先生的报道,记者在文章后面注明以上言语均为当时正确记载。我想,这本书虽然是那一年中的感悟。不过终究加了30年,已是自己的想法。

但终究,所有的灵感都来自当年在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和老先生的学习,所以我仍要将这本书献给我的老师:“老先生”。

后记

表演尚未结束

整理完这本书时,我眼中泛出泪光,已30年了,才将内心深处的记忆整理,一个很大功课完成了,感谢大师,在我生命懵懂的年纪遇见了他,虽然现在对学生的训练课程中并没有大多直接相关的方法,但,所有的观念和触动都在实时启发。

关于研究表演这门课,似乎是自己最大的直觉,虽然优人神鼓在打鼓,但所有的表演者除了鼓之外,每一个眼神、走路、举手和工作方式都在这门表演课堂的影响中,慢慢成长,表演课尚未结束,这只是上半段,一个真正的表演者,是老师终生的职业,在我心中,也早已种下基因,在对观照自己的深入了解后,有一些事已在开始。

那年阿禅到印度旅行。那是他第四次到印度,住在菩提迦耶的一座缅甸寺庙里。有一天早晨打坐的时候,他看到了稻田里有一只正在觅食的鹤。鹳的动作轻盈灵巧,让阿禅不禁看得入迷。看着,看着,阿禅发现自己和这只鹳的起心动念同步了,鹳一啄食转、转头、拾脚,他都感同身受。这是一种与物体打成一片,物我合一的阶段。我想一位真正的表演者,是需要一种真功夫。老师当年说,在东方那未知的古人智慧里。

下一阶段的表演课,我们将探讨“一位真正的表演者”。

书评(媒体评论)

很高兴读到她这本书,若你是一个对表演或生活有兴趣的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一位西方的剧场高人,参悟了东方的禅理,反刍教导东方学子,再由她从自身文化的根源,印证到她的本性,来回三十年,其内容自有许多发人深省之处。

——电影导演李安

这些年我看着刘若瑀的优人神鼓跑遍世界,赋予观众丰富的精神粮食。我非常佩服本质上是修行人的若瑀,同时本质上也是艺术家。她把这两者融合得这么巧妙,让她的艺术与人生散发出同样高度的品格、尊严、纪律与智慧。这是她的第一本书,来得实在很晚,但我相信读者朋友能够在这三十六堂课中,不仅学习表演,且学习人生的修行。

——话剧导演赖声川

从身体出发,恒久地训练着身与心,在里面慢慢找出文化的脉络,每天如一地集体训练、集体表演、控制、释放,从身体的出发到精神的接受,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过程;如果能把这种行动的力量持之以恒,它将会净化自我,洗涤人心。从一个李安眼中短片的女主角,到了今天优剧场的艺术总监,那些过程是充满艰辛与奇妙变化的。如果精神入了道,此道也付于实行,实行而得法,道可传。希望刘若瑀能持续在探索身体与空间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收获。

——电影美术指导叶锦添

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为什么优人神鼓的团员在台上演出的时候,给人那么专注、庄严、整齐划一的感觉。好像有人在击鼓,又没有真正在击鼓的“人”,因为那个人已经“空”了,看到后来,你也空了,只剩胸腔中那一股莫名的感受,让你恬然安静地处于当下,久久不能自已。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刘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若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40647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2016025444
中图分类号 J812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