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照片(第109辑)
内容
编辑推荐

《老照片》丛书1996年出版,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名人一瞬”“旧事重温”“故时风物”“私人相簿”“人生况味”“人与摄影”“逝鸿片羽”等栏目,专门刊发20年前拍摄的照片,辅以意味隽永的文章,图文并茂,回望历史,观照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

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第109辑)》为第109辑内容。

内容推荐

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第109辑)》中记叙了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抗战期间在重庆执教复旦大学的经历,为晚年的徐迟先生拍照,梳理了美军老照片里的青岛军火库大爆炸历史脉络,等等。

目录

照片里的母亲

穆铁柱轶事

为徐迟先生晚年影像定格

“漏网”妈妈的老剧照老故事

一张照片和父亲的临终遗言

难忘足球人生

旧影里的安徽省立图书馆

陪都三年——父亲邓广铭执教复旦大学的日子

东北军“一二·一二”剧团

梦回园林

我的大学

多彩“劳卫制”

记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

美军老照片里的青岛军火库大爆炸

祖父的遗像

惠泽他人的劳瘁一生——我的外祖父

一张八十年前的全家福

《老照片》的一位美国朋友

封面 1946年:重庆复旦小学(邓可蕴)

封二 一张特殊的合影(盛伟光)

封三 韩德常与父亲韩振华(徐泓)

试读章节

母亲的中学学业应该是在京师公立第一女子中学完成的。这所学校创建于1913年,1926年经在该校任教的李大钊争取,从北洋政府手中争得前清内务府会计司南花园旧址做校址。1931年改名为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

在学校里,母亲有了三个闺蜜(图6)。

一是夏承瑜。她的父亲夏枝巢是现代著名诗词家,在九个子女中,夏承瑜居末,昵称“小九妹”。夏家在宣武门外永光寺街置了一处房产,屋舍众多,院子里花木扶疏,有许多马缨花、白丁香,还有和南柳巷韩宅院子里同样的葡萄架、藤萝架。此宅离南柳巷不远,所以两家老辈勤于走动,小辈更是互相串门。

母亲和夏承瑜的闺蜜之情,一直延续到大学。1936年她俩一起考取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母亲主修钢琴,夏承瑜主修声乐。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外公不放心母亲孤身在外,将她转学至北平的燕京大学音乐系。1939年夏承瑜嫁给了上海音专的学长、主修钢琴的张隽伟,安家落户在上海。

夏承瑜的六哥夏承楹,没有六嫂知名度高。这位六嫂就是《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林海音一家从福建迁居北京,住在晋江会馆。这家会馆与南柳巷韩宅斜对门,不过几步之遥。《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眼里的景物与人物,重现了当年母亲家宅门之外的市井风情。

二是邵乃偲。南柳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子,不长,窄窄的。从韩宅出来向南走,百余步,东拐就到了魏染胡同。这条胡同以其30号而出名:一栋灰色的两层小楼,楼门上方中央镌刻着“京报馆”三个大字,是《京报》创始人邵飘萍的手笔,这里也是他的住宅。邵飘萍与第一任夫人沈小仍育有二子三女,邵乃偲正是邵飘萍的次女。

她是母亲在北平市立第一女中的同学,后来嫁给了陈传熙。陈传熙也是母亲上海音专的同学,当年他主修钢琴,后来才做了指挥。邵乃偲与陈传熙的姻缘,想来和母亲、夏承瑜有关,是否闺蜜牵的红线?

三是方秀卿。她的父亲方宗鳌,广东普宁人。留学日本,回国之后在各大学教书,担任中国大学教务长十多年,后来从了政。她的母亲是日本人,定居中国多年,已经说的满口流利的北京话,还写得一手好字。

方公馆位于宣武门外方壶斋五号,一个窄胡同的尽端,就此一家。院子里也是花木扶疏,仅第一进院子中的一株白丁香,据说春日花发之时,全院便化作了“香雪海”。

方家和韩家有点亲戚关系。母亲的嫂嫂方诗云,也来自广东普宁。方秀卿叫她“四姐”。

方秀卿也是学音乐的,大约1934年她从北京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肄业,又到日本东京音乐学院深造。

据此估算,照片里白衣黑裙的四个女学生,姿态各异,坐在枝叶繁茂的花树下合影,应在1934年以前。尽管年代久远,但青春的气息,力透纸背,扑面而来。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原有三四本私人相册,开本大小不一,封面装饰素洁,按照童年、少年、青年排列。对我吸引力最大的,是母亲青年时期的照片,看过一次,就忍不住想再看。

小时候的我,常常要求看“妈妈的照相本”。母亲从柜子深处小心取出来,放到我伸出的双手上。埋头翻看,情不自禁,我口里会不断吐出惊艳之下的各种语气词:啊、哇、呦、啧啧、哎呀!

但现在,只有一个开本最小、封面磨损、装订开裂的老相册还幸存,里边多为母亲的童年照。其他的大都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灰飞烟灭了。当时社会上、校园里红卫兵抄家成风。我们家在红卫兵还没有闯进之前,父亲母亲带着儿女们自己先动手抄家,把可能引火烧身的东西都撕了、毁了、烧了。

这就让我再往下写的时候很为难:照片太少,几乎没有挑选的余地,有几幅还是从别人、别处找到的。

母亲离家南下,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学时,这所学校才迁入新居不久。

新校舍1935年建成。主体楼为三层砖混结构,主立面采用对称构图,建筑外墙为清水红砖墙面,墙角粉水泥假石,屋面铺青色瓦片。立面窗洞,除两端头二层的半圆拱窗外,其余没有拱窗。主楼西翼是两排琴房,琴房中间是一大片绿草如茵的广场。

母亲主修钢琴。她说过,是流亡的白俄老师教她。查了一下资料,果然,1929年,俄罗斯裔世界著名钢琴家查哈罗夫正旅居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用比普通教授高一倍的月薪聘请他执教。查哈罗夫直到1942年病逝,再也没有回过他的祖国(当时的苏联),但在异乡带出了一批优秀的中国弟子。

除了钢琴教育,上海音专的声乐教育也很有名,教授的是经典美声唱法,据说也以白俄教师为主。母亲的闺蜜夏承瑜主修花腔女高音,母亲的一位男同学刘啸东主修男低音。

刘啸东是著名钢琴家刘诗昆的父亲。据说他在学校里追求过我的母亲,未果,但两人一直保持友谊。我在母亲后来留存下来的照片中,看到两张照片,图中是两个活泼可爱的幼童,大一点的男孩,穿着西式短裤、短袖衬衫;小一点的女孩,一身裙装,活脱脱一个漂亮的洋娃娃。母亲说:这是刘诗昆和他的妹妹。

P10-13

后记

《老照片》的一位美国朋友

2000年的一天,我接到一位美国人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对方操一口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说自己是一退休美国大学老师,现受聘首都师范大学当客座教授,已关注《老照片》有些时候,正在撰写一篇相关的论文,希望与我面谈一次。我正好有去北京的计划,便当即约定,过几天去首师大拜访他。

“可是。怎么称呼您呢?”

“我有个中国名字,叫‘高谔’。”他担心我听不懂,又在电话里好一番解释是哪两个字。最后开玩笑说:“记住《红楼梦》作者就行了,虽然字不太一样。”

因为不会英语,那天见面后与这位“《红楼梦》作者”、爱德华·克雷布(Edward Krebs)先生只好用汉语交流,连比画带笔谈……他将陆续买到的《老照片》,摊开在茶几上,有些已经翻得很旧,里面用铅笔做了标记,密密麻麻。交谈中,他不时随手翻开某辑某篇,问这问那……

那年克雷布先生已六十多岁,虽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目光炯然,活泼有神。交谈中得知,他最先从日本接触东方,曾在那里留学几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去台湾学了一年中文,开始留意并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直到改革开放始来中国大陆,先后在几所大学里当过外籍教师,还时常带团来中国旅游。他说《老照片》刚一出版他就关注了,每次来中国,第一件事便是去书店找新出的《老照片》,就怕漏下了。他指了指茶几上的书,不无得意地说:“你看。我这里可是一辑都不少哇!”

大约过了半年多,克雷布先生给我寄来他写的论文,遂请人译成中文,题目为“新近中国的旧事物:关于私人历史记忆的出版物”。在这篇提交给海德堡大学中国历史学会议的论文里,克雷布先生以《老照片》为主要研究对象,阐释了私人化历史书写在当代中国的繁兴与价值。他说道“《老照片》重视普通人,重视他们在历史中的位置,和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历史的权利,是一项谦虚的计划”。还说“《老照片》所做的,对中国的政治和国家的将来有深刻的暗示”。读罢克雷布先生的论文,直如醍醐灌顶,使我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了更清醒、更明晰的认知,并进而生发一些更深层的思考。至于克雷布先生出席海德堡大学那次会议的情形,我是在看到这篇论文之前就听说了,恰好有位朋友也参加了那次会议,她曾绘声绘色地跟我描述说,会上见一从美国来的白发教授,怀抱一摞《老照片》健步登上讲坛,翻着书,如数家珍,滔滔开讲……

后来,克雷布先生带团到中国旅游,曾抽暇来过济南,我还带他去看了黄河。在此之前,他的腿刚做过手术,行动不太方便,但他还是执意手拄拐杖走下大堤,来到水边,弯腰抓起一把泥沙攥在手里,兴奋地说:“我几次到过黄河,但从没离黄河这么近!”  那一刻,他笑得像个孩子。

就在那次从济南回去不久,他来信说,正在与朋友启动一个计划,拟从《老照片》里精选一些内容,联系一家出版社,在美国出版英文版。之后,按他的要求,我断续发了一些稿件给他。

又是几年过去了。就在上个月,克雷布先生告诉了我他来北京的行程,约我过去签署一份出版授权书:那个在美国出版《老照片》英文选本的计划,终于落实了!

在为这个选本所写的“前言”里,克雷布先生热情地向美国的年轻人推荐道:“对任何开始研究中国的人,或者寻找研究主题写毕业论文的学生,《老照片》都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宝藏。编辑们、作者们,以及《老照片》的读者们欢迎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克雷布先生自六十多岁进入这个“世界”,并已成为这个“世界”当之无愧的一员。

北京分手的时候,这位明年将满八十岁的老先生告诉我,他在美国为《老照片》所做的,才刚刚开始,他还有更多的计划要推动,只要他还活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照片(第109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克力主编
译者
编者 冯克力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20317
开本 32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42
CIP核字 2016211167
中图分类号 K260.6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04
14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