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这也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和一波三折的仕途埋下了伏笔。杜甫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杜甫一生有一千四百余首诗和二十余篇文章传世,诗风沉郁顿挫,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影响衣被后人,直至现代而不衰。
杜甫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其在诗《壮游》中写道: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I’他少时也很顽皮,如其诗《百忧集行》中写道: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干回。”青年时代的杜甫在盛唐中度过,南北漫游,裘马轻狂。20岁的杜甫南下吴越,24岁回到洛阳,举进士不第;第二年东游齐赵,30岁时又回到洛阳,筑室偃师,在那里成婚,往来于偃师、洛阳之间;33岁在洛阳遇到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建立了千古传诵的友谊。不久杜甫又北上齐鲁,登泰山,在《望岳》中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
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杜甫有着远大的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但是他的幻想却在天宝五载到长安后彻底破灭。到长安的杜甫参加了李林甫操纵的一场考试,落入骗局;落第之后回到偃师,后又来到长安,献赋上书,但都落空。屡屡不得志的杜甫历尽辛酸,甚至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日子。在长安的十年,杜甫看尽了世态炎凉。他看到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安危。他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情怀在这些年的颠沛流离中不减反增,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有巨大的意义。就在这段时间,他写下了《丽人行》《前出塞九首》《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名作,反映了天宝后期动乱即将到来时的社会风貌。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在沦陷的长安,他写下了千古名乍,《春望》便是人们所熟知的一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寸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次不胜簪。”诗人睹物伤感,黍离之悲强烈,忧国忧民、感时伤怀。刁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曾评价: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k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京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乏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杜甫历尽艰辛,奔赴凤翔行在,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后又因为赢救房管,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期间,他目睹了唐军九节度使邺成战役溃败,大肆抓丁以补充军力。杜甫就沿途所见所感,写成著名l拘组诗“三吏” “三别”。至德二年七月,杜甫弃官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开始了“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苦旅。在漂泊的旅途中,杜甫全家备尝艰辛,一度濒临绝境。十月,缺衣少食的杜甫携家离开秦州,南赴同谷(今甘肃成县),想解决衣食之陇。不料到同谷后,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完全辂入饥寒交迫的绝境之中。杜甫在诗歌中用字字血泪记录了这段最为艰苦的岁月: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