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出书记(精)/博雅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出书记(精)/博雅文丛》收录作者谢其章的随笔20篇。谢其章先生15年中出书20种,个中酸甜苦辣,自难尽述,于是便有了写作本书的意图,专记出书经历。谢先生酷爱搜书,《一个长途电话聊出来的本书》《漫话老杂志》《珍爱是声》等篇记述因搜书而触发的写作机缘;《我的电影记忆》《悼一本杂志》《二十年搜书之自供状》《一条美丽的银蠹鱼》数篇夹叙夹议,写人写事,委婉道出著述的甘苦。

内容推荐

搜书、写书,雅人谢其章15年间出书20种,勤苦自励,人书俱老,难怪藏书大家韦力慨然叹道:“其章兄是爱书者中之有心人,不若吾之爱书仅爱书而已。”

搜书、写书,谢先生的随笔《出书记(精)/博雅文丛》一书忠实地记述了每一本书从选题策划、文章写作到书籍装帧、用材等各方面细节,不惮覼缕,其间书业的变迁、作者两代书人的勤苦自励,风霜雨雪,人书俱老。

目录

一个长途电话聊出来的本书——《漫话老杂志》

照着李英豪描红模——《老期刊收藏》

珍爱是声——《创刊号风景》

“这书还是你来写吧”——《旧书收藏》

集藏之家天生是酸葡萄家——《创刊号剪影》

封面尽可作秀,作人不秀为好——《封面秀》

我的电影记忆——《梦影集》

悼一本杂志——《终刊号丛话》

二十年搜书自供状——《搜书记》

历史的哈哈镜——《漫画漫话——一九一○至一九五○世间相》

一条美丽的银蠹鱼从《水经注》里游出来——《蠹鱼集》

一直想出本繁体字版的书——《蠹鱼篇》

做个蠹鱼太沉迷——《书蠹艳异录》

书情缘未了——《搜书后记》

古城西隅小书房——《都门读书记往》

且借赵景深一回目——《书呆温梦录》

地铁六号线慈寿寺停一站——《玲珑文抄》

这四年的书账——《搜书剳记》

书名没有专利嘛!——《风雨谈》

我一提这是鲁迅说的话……——《佳本爱好者》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长途电话聊出来的第一本书——《漫话老杂志》

如果没有一九八九年春天的那次偶遇,如果没有一九九八年秋天的那个长途电话,我的第一本书也许还是会写出来并出版的,可是也许就不会是现在这个内容,也许还要来得更迟些。

人生或许有拐点,我的拐点即上面的两个“如果”。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中国书店春季书市,我利用午休时间去书市看看有什么可买的书。姜德明先生回忆淘书生涯,多是利用午休和下班的那点儿时间逛东安市场的旧书铺,东安市场与人民日报社同处王府井大街,溜达着就去了。我供职的单位离琉璃厂不远也不近,若是晚上下班再去,书店已关门了。我的家离琉璃厂更远,古人云“勤以赴遇书之会”,可是少了“地利”,毕竟不够便捷。有时想,若“家在书坊边”(林海音语),我的古旧书启蒙说不定不会人到中年才姗姗来迟。

不管什么原因吧,四月十五日的这个中午是决定性的,我的民国书刊之旅,扬帆首航。

书市有新旧之分,如果是新华书店举办的书市,卖的多为近年所出新书,而中国书店它的经营范围以古旧书刊为主。以趣味论高下的话,当然是中国书店的书市来得有趣,古语有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书即人,人即书。虽然我知道旧书的趣味很晚,但是一旦知道,便急起直追。

从泛泛地收集旧书到专心收集民国杂志,其间的距离只是一步之遥,而我却走了较长的时间,我的另一个大爱好集邮拖了后腿。甩掉集邮专心致力于民国杂志是六七年以后的事了。可以这么讲,中国书店书市只是第一道门槛,迈进这个门槛比较容易,对我而言,第二道门槛是海王邮里的中国书店门市部。书市只有春秋两季,加起来不过二十几天,而且“甩货”(减少库存)才是办书市的真实目的,所以书市里见不到什么民国书刊,只有门市里常年摆放着较稀见的古旧书刊。所谓摆放并非触目皆是,真正的稀缺佳本明面上没有的,店家也不会拿给我这样的生客。

现在回忆,我从未享有哪怕一次的高等待遇——“延入内柜”,随便看,随便挑,随便买。吴则虞一九五八年在古籍训练班上讲了一段话,透露了一点儿旧书店经营之道:“过去琉璃厂一带古旧书店分三层,外层供一般读者浏览,第二层是供学者专家挑选的,第三层即所谓内院,是专门迎接宰相,官僚们购买名贵书籍的。”吴则虞的表达有不够恰当的地方,但主要意思说对了,“人分九等,贵贱有别。”这样的情形,今日照旧。

买旧书完全不像买新书,此中门道,前人已经说了许多,我们惟有好自领会。

我为什么选择民国杂志作为主项,虽然现在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可是最初的动机是什么,不大能够说得清楚。一位德国藏书家说:“在非书籍物品中,杂志与书籍是最为接近的,需要加以特别的关注。如果我们不是想零零碎碎地买来阅读,而是意在收藏的话,就会发现,杂志收藏比书籍收藏困难得多。”

日本哲学家户坂润(一九〇〇—一九四五)在《应如何选书》里讲:“我的兴趣里有着我自己也不太清楚的某种系统,其中分布着有可能形成主题的枢纽之处(station)。将相关的书买来保存,在枢纽与枢纽之间,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发现意外的关联。”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我在海王邮买了平生第一本民国杂志《人间世》,当天日记:“晚上回到家仔细品味《人间世》,许多文章是过去从未见过的,真称得上‘开卷有益,掩卷有味’,别一下子看完,人生还长着呢。”在我的淘书生涯里,得益于北京大小书铺,海王邨惠我尤多。

自《人间世》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朝着一个无形的目标迅跑。

跑了三年,忽然想起该为这些得之不易的民国杂志写点什么了。说起作文,自忖不算外行。小学四年级,全年级就一个学生期末考试得了双百,这个学生就是我。中学,我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朗诵。大学四年,我念的不是中文系,我的作文《我读(阿Q正传)》却被中文系的老师作为范文当堂朗读,老师说:“我今天忘了带眼镜,可能念不好有损这篇文章的光芒。”夸得我不好意思起来,老师还叫我站起来认识一下。有趣的是,妻子比我低一年级,她念的是中文系,有一天她回家跟我讲:“今天上课老师念了一篇作文,老师说这位同学念的是财经,他的作文我们中文系的同学却写不出来。”我说,正是在下。

一九九四年,我的第二篇习作《我的杂志世界》刊在《收藏》杂志,还配了图片,图片是我拍的。此文的意义在于给我的文章定了一种模式,即文必附图,一文一图或一文多图。再往后我出的书也走这个模式,每书必附插图,插图必出自私藏。止庵先生曾说“你是沾了读图时代的光。”

这一年年底,我的小文《从头收拾旧河山》于《集邮》征文获得名次,并参加《集邮》座谈会,中央电视台播出座谈会剪辑,这是我第一次出镜,对着镜头我不会说话了。我明白了,当众说话与面对镜头说话非我所长。

一九九五年,我写出了两篇稍具质量的作文(《闲话(古今)》和《(杂志)杂谈》),得以刊发在《书与人》杂志。(P001-004)

序言

什么时候有了写这本书的念头?那天在电脑的文档里找到了最初的记录“《出书记》二○一○年三月十四日立项”。我记得是有这么个事,但具体时间还得查日记。那天外面刮着风,阴惨惨的天色,很适宜在家宅着,也不知动了哪根筋,抄起电话给李世文电话,世文是拙作《书蠹艳异录》的编辑,我说突然想起个好书名“出书记”,世文一句话就给否了:“出书记?早点了吧?”他是把出书记当成回忆录了,回忆于我而言确实早了点儿,但是就算到了那一把子岁数,录不录回忆还两说着呢。出书记的实质,可以看作个人生活的侧影,也是忆往的另一种形式。

鲁迅说过“一个人做到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朝花夕拾·小引》)

不担心无聊不无聊,只怕“连回忆也没有”的人生。

我今后可能还要出书,可是对十五年里已经出版的二十册单行本作一番回顾,讲讲“出书”经历的苦辣甜酸,似乎不早不晚,此正时矣。

张爱玲透露卖文为生的感觉:“苦虽苦一点,我喜欢我的职业。‘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从前的文人是靠着统治阶级吃饭的,现在情形略有不同,我很高兴我的衣食父母不是‘帝王家’而是买杂志的大众。”

导演过《钢琴师》的罗曼·波兰斯基,一九九二年导了《苦月亮》。我抄录了其中一段台词,很像为我的《出书记》私人定制:

出版商:“出版业今非昔比了,现在利润是关键,你得有之前出书的销售记录,没有人会在毫无成就的新人身上投资。”

作家:“所以不出名就出不了书,这似乎自相矛盾。”

上面的对话出现在电影的第四十五分钟,第六十四分种,作家对女友抱怨:“我都快四十了,还没卖出一本书!”

“先有名”还是“先出书”,确实自相矛盾。但是出版商说的也许是非作家专业的“名人”,这种情形在中国很普遍,某人在某领域特别出名,那么他出书就不是难事,找人代笔或口述,这样的名人不需要“销售记录”。一个北京的出版社想给我出书,她们还真是实地到书店和出版社调查过我以前书的销售情况。网络时代,似乎不劳腿力,上网一搜,作者的实力一览无遗。

现在从头回忆的话,我的文字第一回变成铅字,好像还是八十年代末的事情。《足球报》有个“读者来信”栏目,我写信去问了两个问题,不久,报纸刊出了我的信,并且由专家回答了我的问题,虽然只是短短的几行字,却让我异常兴奋。具体刊出的时间我刚刚查出来了,一九九○年十月三十日《足球》报。  纪果庵在《北游记》里说到一件小事,一九四四年冬他来北平,“于削面北风中两次访谒知堂老人。”此时周作人主编《艺文杂志》,纪果庵乃作者,正好当期刊有纪果庵的文章,周作人便把杂志送给他“特别翻出我的文字来告诉我已经发表了,大约很明白作稿人的心理,无论何时均以先覩自己作品为快罢?”所谓“先睹为快”,有两层意思,一种是读别人的文章,一种是读自己的文章。两种感觉兼而有之,此人必是作稿人。

真正投稿性质的文字变铅字,是一九九二年的《燕都》杂志,这一期刊发了我的处女作《金受申与〈立言画刊〉》。那时东四北大街有家书店,好像就叫“燕都书店”,除了专售《燕都》杂志之外,还有不少文学书。我一下子买了六本,想想还得送给谁,又买了几本。现在回想只觉得可笑,不就是一篇文章么,至于乐成这样?可是当初的兴奋劲儿,至今还记着。如今在某某杂志登一篇文章,稀松平常,已不会心生涟漪。

人们常说回忆是靠不住的,这话属于钱钟书所云“局部真理”。我上面那段话是靠回忆写的,对比一下当年当天我的日记。

一九九二年二月十八日星期二

上午趁便去了北京艺术博物馆,一般极了,只有明清瓷器还稍稍吸引我,并不强烈。叶子上写的佛教语挺有意思。中午食客盈门。Z君的快译通坏了,让我去东四顺便修修。路过新太平胡同,迎头碰上了赵承寿,那个下午我会忘记吗。胡同里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礼堂里人声鼎沸。经历了奇特的十五分钟和几分钟,使劲儿保持镇定。接着到了服务部,仍是冷冰冰的“没有”二字。只得去东四南大街。在燕都书店我的预感再次灵验,九二年第一期《燕都》,我半年前的作文《金受申和〈立言画刊〉》赫然入目,太令我激动,在秦河都没忘记的事情如今梦想成真了。一气儿买了五本,又五本,又五本,我想到了要送给哪些人……。在旁边的青年书店买《语文修辞讲话》,在中国书店买《上海报刊史话》。来的路上在文化艺术出版社买丰子恺画周作人诗的图文书,不错,要是彩色就更好了。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大街上全是卖汤圆和元宵的。想打个电话告诉她《燕都》的好消息,竟无一处电话可打,唉,这座现代化的大城市。

我喜欢作统计,不论是生活,还是写作,我都作有详细的记录,譬如说自成家以来每年的生活帐均有统计,籍此可以知道三十几年来生活指数之轨迹。很久以前有位领导对我说“统计,统计,就是统计加估计。”他的意思是某些数据不必那么精确,大估摸即可。我所记录的各项数据,对本书的写作可是帮了大忙,也就是说没有这些数据本书根本写不成。

十五年的二十本书,总共得了多少稿费,书中均有精确到角分的统计。前几天一位当年睡一炕的插队知青打来电话,我们已几十年失联,他说我出了这么多书一定挣了大钱,我说了一个数,他好像将信将疑。好吧,等我这书出了送他一本,让他知道我没有哭穷也没有炫富,如实记录生活而已。

自二○○○年第一本书至今的第二十本,基本是一年一本的节奏。二○○二年二○○七年二○○八年没出书,二○○六年和二○○九年都是一年出了三本。

二十本书,最少的印数是三千,最多的是八千。我估计这二十本书的总印数不超过十万册。定价最低的是十五元,最高的是四十六元。

加印的有三种,《老期刊收藏》《搜书记》《书蠹艳异录》。

一九七三年,我一整年都待在青海一个偏远的农场,我读了十几本书,其中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半懂半不懂,却抄了好些书中的话搁在日记本里。有这么一段话:“啊,一个伟大的策略,从计划到实行,当中的一段时间是多么残酷啊!多少无谓的恐惧,多少犹豫不决。有关生命,还有比生命更重大的——就是荣誉。”

我的一本书的“计划到实行”,当然比不了于连的野心勃勃,我就是很想把这段话抄在这。

二○一五年三月到十月断断续续写就

后记

后记

听说我要写这样的一本书,止庵建议我买川端康成的《独影自命》,他说川端这书其实就是“出书记”,又说我不参考此书就写不好“出书记”。我听从他的建议把《独影自命》买了,读了读,发现需要补好多课。

开始的设想,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我写的书”,第二部分“我编的书”,现在决定第二部分去掉不要。我编过的书有《邓云乡讲北京》《东西两场访书记》《朴园日记》《世载堂杂忆续篇》,这四种里后三本确实值得一编,邓云乡那本则编得过于容易,年代太近。

与我以往的书不同,原本最不费脑筋的插图,这回却颇费思量,不知道该用哪些图片,没有太好的办法,尽量选一些较特别的图片罢。

谢谢韩慧强先生的邀稿和督促,日夜兼程二百四十六天,这书总算写完了。

二〇一百年十月二十六日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出书记(精)/博雅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其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8333
开本 32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2015266347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8
14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