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激光先驱邓锡铭
内容
试读章节

“神舟”七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太空探索的最新成就,也是我国多项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就包括激光技术的应用。“神舟”七号飞船使用了激光焊接技术进行壳体焊接以及宇航员出舱服的精密焊接。由于激光有着无法替代的特殊性,采用激光焊接具有强度高、密闭性好的优点,加工的零部件可以在十分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正常使用。“神舟”七号正因为拥有这项技术的有力支持,使翟志刚的太空漫步有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激光,那是一束穿越世纪的科技神光,在中国激光科技史上,永远无法绕开一个东莞人,他就是中华“神光”的缔造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激光专家——邓锡铭。1961年,他带领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当那道炫目的神光穿越世纪夜空时,中华科技的年谱上永远镌刻着邓锡铭这个名字。邓锡铭以卓越的才能、独到的发现成为我国高功率激光和激光聚变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头人。

在新旧交替的节点上,我们必须借助文字来寻找故事的入口,在客观的叙述中,对历史做一次回望。我眼前是一幢建在清朝尾巴上的老屋,老屋的每一块砖瓦,都像支棱的耳朵,隐隐约约地听见了民国的声音。这幢房屋并不华丽,但门庭上却遗留着前朝的时光,它的用材、规模、结构,掩埋在村庄的深处,毫不起眼。100年之后,我们却发现了它的与众不同。在所有房屋大门上方的壁画中,邓氏祖屋是唯一摒弃福禄寿这一趋同主题而用天空和祥云作衬托的建筑。没有任何人能够看出这幅简单壁画的寓意,即使是号称半仙的占卜者,也无法参透蓝天白云与这幢房屋的玄机。

那个时候,邓锡铭刚满八岁。这个八岁的男孩,在鞭炮的喜庆中奔跑,他不时停下脚步,望着门楣上那幅蓝天与祥云的壁画出神。这个时候没有人能预料到这幅壁画与这个男孩未来人生的关联。直到数十年后,这个名叫邓锡铭的孩子成为激光科学家,将他的梦想送上了浩瀚的蓝天。由此这幅带着象征意味的壁画,也就成了邓锡铭人生的暗示和隐喻,在战火离乱的岁月中,进发出一个少年的青云之志。

色彩是延续记忆的链条,烽火连天,那是血与火的颜色。1938年10月,广州的太阳像失血的身体,白如纸片。这一年华南钱争爆发,9月7日,日军大本营在御前会议上做出进攻华南的决定,国民政府却错误地判断:日军不敢轻易进犯广州。因此,当武汉会战开始后,第四战区又调四个师北上支援武汉,广州地区坊守更加空虚,日军乘虚而入。21日,广州失陷,22日,日军攻占广州市政府,惨遭劫难的广州城,尸横遍地,火光冲天,数天数夜未曾熄火……

那场大火一直在孩子心中燃烧,直至烧成了一堆灰烬。沦陷的前夜,星光黯淡,邓锡铭随家人匆忙之中撤离了广州。幼小的邓锡铭,还是个牵衣相问的稚子,他不明白慌乱的城市究竟发生了什么,还不能理解国破家亡的疼痛和悲伤。

守军余汉谋部弃城而走,日军未至,不战而逃。老百姓在悲愤绝望中争相逃命,城内鬼哭狼嚎,一片慌乱。

那是一个让人永生难忘的夜晚,邓锡铭随家人裹挟在逃难的汪洋之中。前方是无边的暗夜,身旁是如雷的脚步,大街小巷在狂乱的奔跑中开始颤抖痉挛。

多少年过去,逃难的市民回忆那段往事时,还是那样锥心刺骨,难以忘怀。满脸哀戚的城市,深埋着哭丧的脸庞,市民如惊弓之鸟,往城外奔逃。那些漂浮在暗夜深处的目光,像枯井一样,闪烁着悲愤的寒光。

邓锡铭随家人逃往城外,时而水路,时而陆路,迂回往复,辗转多地,奔波了将近十天才抵达香港。为了一家大小的生计,邓锡铭父亲邓盛仪在香港创办了一间五金厂,生产钢钉和钢窗。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工厂刚刚有些起色,疯狂的日军又将魔爪伸进了香港。

P14-16

后记

本书作为东莞市文化精品扶持项目,从确定选题、收集资料、采访考察到动笔创作,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回想第一次见到邓锡铭的时候,这位笑容可掬的激光科学家仿佛从照片上走了下来,在梦境中与我们彻夜长谈。当这本书最后一个字落笔,我们突然有了一种隔世相望的心灵感应。“灵魂附体”这个成语最后成了我们创作的一种诠释和宿命。自始至终,邓锡铭的魂就附着在我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体温、热度和心跳。

一本书有一本书的运气,一本书有一本书的缘分。记得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过:“一本书的命运也是一个社会前进的轨迹。”其实许多看似不经意问的偶然事件,它背后都有着必然的成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梦想的追寻中,有助于我们重建信仰、塑造精神。作为南漂者,能与邓屋比邻而居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机缘。触摸沧桑厚重的历史,让我们深深敬佩东莞这块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这个创造了无数发展奇迹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张敢为人先的基因图谱,当我们用文字去追寻邓锡铭院士的足迹时,很快就沉浸在那种感动之中,灵魂被洗礼,思想在升华,信仰在延续。

依靠光的指引,我们用一年的时间走过了邓锡铭的一生,感受着他在逆境中挣扎,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的学人风范。他甘于寂寞,埋头科研,无论命运怎样起伏沉浮,始终保持知识分子的骨气与节操。不为名、不为利,他的品格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为之激动,使正气无限蔓延,这种纯洁高尚的极限境界,只有神圣信仰方可抵达。他用尽毕生心血,不负众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品性与良知,他是技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面对不断世俗化、物质化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点燃日渐微弱的信念火光?让人们找回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高昂激情,使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多一些精神之钙,多一些人性之光。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高速发展,追逐个人价值的年代,是否还需要呼唤时代英雄?是否还需要传承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我们应该不断去拷问自己,生命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去拼搏进取?邓锡铭用他的行动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注释。他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他提示我们,在人生的坐标系里如何选择自己的参照。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纪实文学的创作与纯虚构的小说创作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它必须遵循真实的事实,所以在创作此书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为了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困难,桥头镇宣教文体局副局长、文广中心主任刘克平同志亲自联系采访对象,安排时间,提供车辆。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主动承担起本书的图片拍摄任务,先后赴广州、韶关、东莞等地。为了完成一张满意的图片,有时需要往返数次,花上几天时间,感谢他用辛勤的汗水,为本书增光添色。

为了能掌握更多的资料,我们先后深入广州、深圳、东莞等地采访,由于邓氏家族十分庞大,众多后裔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加上时间久远,长期分离,邓氏后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使资料收集遇到了不少困难。为了尽可能获得有价值的一手资料,通过刘克平主任和邓屋村村委会的共同努力,2014年5月初,阔别故乡70多年的著名邮票设计师、邓锡铭院士的胞弟邓锡清先生回到了邓屋,并愉快地接受了我们采访,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资料,在此特致谢意!

同时还要感谢中共东莞市宣传部领导和市文联、市作协的关心支持,使这个创作项目能按时完成,感谢著名作家陈启文先生,他在百忙中审读书稿,耳提面命,提出了极其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邓锡铭院士长女邓润坤、次女邓润中、三女邓润钢及女婿周征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感谢国家高技术“863-416”主题专家组办公室原秘书邵海鸥老师以及中共桥头镇党委委员陈进昌、宣教文体局局长陈广城、邓屋村村委会宣传委员邓洪辉、邓屋村老前辈邓根喜、市科协老干部邓罗苏等同志,正因为有大家的鼎力相助,才使本书顺利面世。

2015年9月16日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乡情,流水的记忆

第二章 少年立志

第三章 梦想的翅膀

第四章 红宝石的光芒

第五章 绝密任务

第六章 狂飙来袭的劫难

第七章 科技无国界

第八章 出访日本

第九章 国之脊梁

第十章 星辰陨落泪长流

第十一章 银河里的星光

后记

序言

光是神奇的,也是温暖的,它是生命的起源。所以,“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句出自《旧约·创世纪》中的话像一道咒语,为世界顿开迷雾,使人类穿越黑暗,让万物抵达光明。

一个制造神光的人,他的目光是明亮的,情感是炽热的,胸襟是宽广的,因为光象征着真理、象征着良善。

普照的光是希望的开始,是正义的化身,所以从神话到现实、从上帝到凡人,都把光视为生存的不二法门。如果这个世界一旦失去光的爱抚,万物就将枯萎,种群就会灭绝。光是生命之源、真理之源、喜乐之源。因此,上帝在创造世界的七天里,第一天就创造了光。

神赐的光,天意一样,无法言说,它藏匿了无数的谜底,象征着无限可能。任何人都离不开光的照耀,光的降临就是生命的降临。造物之神给生灵赐予一件法宝,那就是光学器官——眼睛。在人的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读书识字、工作生活、辨识世界、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是动物的导航仪,它通过不同的光线将物理形象转变成神经信号,传送给大脑,维持我们正常的运行。所以说,每一个健康的生命都需要一双眼睛,每一双眼睛都进发着光芒。生命与光发生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光在这个世界中几乎主宰了一切。

英国最负盛名的风光摄影师乔·科尼什是捕光的高手,他对光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悟。他的论著《光线第一》是由著名风光摄影家查理·韦特撰写序言,序言中有如下的描述:

“我们有很多种方式,表达外物投射于我们生命之上的镜像;也有很多种可能,让我们被各种可以用概念定义的情绪统治。第一次阅读圣经是在许多年前,而今天,所有的字句都可以模糊了,唯有一句话像不朽的印记,历久弥新,刻痕在我的印象里。

那是我对光线最初的震惊之感,它来源于一句很具创物意味的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这话简洁得有点奇怪,但开启了我对光线的全新观念。

《光线第一》这本书,很适合在正午时分阅读,让我们重新去感觉刚逝去的清晨与炽热阳光后接踵而至的薄暮。千万年的光曾塑造过无数神话,每个人的神话都有不同的讲述方式……”

摄影是光的作用,一闪即逝的光将瞬间变成永恒。

光产生了神话,神话点亮了光。有媒体排列过20世纪十项重大发明,其中有一项叫“致命的激光”。很早就有人设想制造激光,但这一梦想很长时间都停留在科幻小说里,通过众多科学家的追索与努力,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将梦想变为现实。

1960年1月18日,一束特殊的光亮在西半球北部穿透夜空。美国加利福尼亚休斯研究室的西奥多·梅曼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科技突破,从那一刻开始,一种比太阳还要亮千亿倍的光——激光宣告诞生。

由此,激光器的诞生成为20世纪科学技术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它使人们终于有能力驾驭尺度极小、数量极大、运动极混乱的分子和原子的发光过程,从而获得产生、放大相干的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紫外线(以至X射线和γ射线)的能力。

激光科学技术的兴起,开启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技术时代,人类对光的认识和利用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由于激光器具备的种种突出特点,这一技术很快被运用于工业、农业、精密测量和探测、通讯与信息处理、医疗、军事等方面,并在这些领域引起了革命性的突破。

激光在农业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与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吃、穿息息相关。激光器发明后,很快被科学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来。利用激光照射,可诱发农作物的突变和遗传变异,改变农作物品种,使品质变优,产量提高。

……

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的研究起步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进行用激光打氘冰靶出中子实验,以后主要在增大激光的能量和提高光束品质方面努力。可是正当激光科技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候,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开始了。邓锡铭等一批科学家被解除职务,剥夺了工作和科研的权利,惨遭迫害和打击。邓锡铭离开科研岗位后,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无数次的游行批斗,最后关进了嘉定看守所……

岁月蹉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重启计划,恢复科研。在邓锡铭等一批技术骨干的努力下,1985年“神光-Ⅰ”装置终于问世,之后“神光一Ⅱ”装置相继启动。可是就在项目进入关键时刻,邓锡铭不幸罹患癌症,轰然倒下。

这位催生过“863”计划、组建了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激光专家骤然离世,这是中国科学界特别是激光学界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课题组成员心情悲痛,感觉顶梁柱坍塌,失去依靠,课题进展受到了影响。

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吊唁,邓先生走了,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成为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励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

他一生为激光操劳,为科研忙碌,没有片刻的停顿。他的身影像一颗流星,倏然划过天幕,消失在远方。但他所进发的光亮、擦出的轨迹永不消失,像导航的北斗给人指引。

科技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旅行,它永远朝着前方,向着未来。追寻在前辈用生命和汗水开创的天地里,梦想有多大,目标就有多远。在邓锡铭心里,激光从问世之日起就成为一道神光,它超越了人类的梦想,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技术时代。

2014年6月,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组织本地文史专家编撰出版了《影响中国的东莞人》一书,在这本新近出版的地方文献中,邓锡铭作为激光科学事业的导师,名列其中,在他离世17年后,家乡人民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给他立传。在追逐神光的征程上,他带着未竞的事业离去,但他深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在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激光科研事业一定能抵达世界的前沿,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成为引领科学的航标灯塔。

从宗教信仰中的上帝创造光明,穿越黑暗,到人类科学实践中证明光学,找到开启未来的钥匙,这是一个创世纪的伟大发明,是人类超越地球翱翔太空的翅膀。在这场漫长的科学演变中,全能的上帝见证了人类科学精英们的发现与创造。邓锡铭是我国激光事业的奠基者、开拓者、实践者,更是人类证明光的存在和掌握光能量的先驱。从科学的意义上来说,邓锡铭和王淦昌以及中国激光科研领域的杰出专家们,虽然不是万能的上帝,但他们都提供了创世纪的神力,他们创造的科学神话正在变成人类光芒四射的现实!

内容推荐

詹文格、詹谷丰著的《激光先驱邓锡铭》运用散文的笔法,生动再现了邓锡铭院士矢志不渝、卓越追求的一生。采用以小见大的形式,展示了老一辈科学家呕心沥血、不畏艰险、不为名利的奉献精神。阅读着催人泪下的故事、感人至深的细节,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先驱的生命热度和强劲心跳,重温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家国情怀,有助于我们重建信仰、塑造精神。

全书格调高雅,文字清新朴实,在波澜壮阔的宏大背景中,保持了冷静客观的叙述,呈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观和历史观,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上,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博大胸怀、责任担当,将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永恒动力。

编辑推荐

邓锡铭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他组织并参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氦氖气体激光器,发明了“列阵透镜”,提出了“光流体模型”,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神光”激光装置,利用神光装置在惯性约束聚变、X光激光等高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

詹文格、詹谷丰著的《激光先驱邓锡铭》生动地描述了中科院院士、光学和激光专家邓锡铭带领人民在光学和激光领域非一般的进取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从而激励更多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激光先驱邓锡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詹文格//詹谷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103846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5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2015231185
中图分类号 K826.11=75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1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