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殿军编著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研究》通过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配置问题的历史溯源、学理论证、逻辑推演,描述和分析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历史传统、现实依据、价值蕴涵和政治基础。通过对历代中央王朝“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方略,考察我国古代“自治权”演变传承的历史脉络。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分析,结合相关立法的具体规定,尝试对自治权配置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阐释。主要是从实然的角度,静态分析自治权的本体问题。利用个案分析方法,分析自治权的重要内容——立法自治权的运行过程,总结自治地方立法的实际状况和立法权配置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关注立法自治权的诸多技术性细节并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
导论
第一章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自治”的历史脉络
一、宗法分封与五服之制
二、夷夏之辨与天下体系
三、因俗而治的法律与制度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自治权的确立
一、民族自决与联邦制的探索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实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第二章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内容、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建制的特点
一、“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结合
二、统一与自治相结合
三、自治权:权力还是权利?
第二节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构成
一、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
二、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机关的双重属性
三、民族自治地方府际关系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种类和内容
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
二、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自治权
三、民族自治地方语言文字自治权
四、民族自治地方人事管理自治权
五、组建公安部队的权力
六、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
七、上级国家机关职责
八、上级国家机关履行职责应当遵循的原则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功能与特点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建构
二、少数民族权利的特殊保护
三、“混沌”结构与民族属性
四、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的责任与义务导向
五、对自治权性质的再审视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运行过程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二、自治立法权配置
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完善路径
第二节 行政自治权行使过程
一、对上级国家机关抽象性规范文件的执行
二、变通执行与停止执行权的完善
三、具体行政自治权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自治权
第一节 撤州县建市及自治地方行政区划变更的总体状况
一、撤州县建市及区划调整的背景、法律依据及过程
二、民族自治地方撤州县建市的主要形式
三、撤县建市及区划调整对自治权的影响
第二节 自治州及其辖区行政体制改革中的自治权
一、自治州法律地位与权力配置
二、自治州发展的瓶颈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困境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自治权的调适与发展
一、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形式
二、通过立法解释明确自治州、自治县行政建制变更后的法律地位
三、自治州及其辖区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 协商民主:自治权实现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 协商民主与族际政治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要素与价值
二、政治协商与协商政治
三、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协商民主的法律制度空间
一、初步的法律框架
二、协商民主平台的构建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中的协商民主机制的完善
一、扩大少数民族群治参与
二、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区划调整中的协商对话机制
三、自治立法听证与重大公共政策决策听证
四、以协商民主预防和化解民族群体性事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