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挫指柔(陈九中篇小说集)
内容
试读章节

挫指柔

挫指柔,据说为中国北方民间流传的一种罕见神功。我曾在互联网上百度搜狐雅虎过,迄今未找到任何关于它的蛛丝马迹。我亦请教过常居纽约的武林高手华先生,他是李安导演的影片《卧虎藏龙》的武术指导之一,他也说,根本没这么个东西。不过我坚信,它确实存在,甚至就在此时此刻。

1

是的,为这事儿我和小麦克李文有过争论。

我俩在曼哈顿合开的律师事务所主要承接公司方面的法律业务,很少管个人意外赔偿这类民事案件。这些年我们做得有声有色,不久前还因打赢讯朗公司产品被侵权案上了《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讯朗公司总裁沃顿先生搂着我肩膀的照片比巴掌还大,占据不少版面。他眼含泪水,因为这是该公司多年来第一次不仅赢得官司,还终于拿到偿金,给这家苟延残喘的老牌企业争得一丝回光返照的颜面。庆功宴上小麦克李文喝得满脸通红也没忘警告我,彼得,再怎么着也别卖讯朗公司的股票,打官司我不如你,投资你可不如我,别忘了我是犹太人,记住哇。

小麦克李文这次仍然拿钱说事儿,彼得呀,咱不是说好不再接这种个人赔偿案吗,挣不到几个鸟钱,管他干屁。我俩当年在他父亲老麦克李文律师楼打工时就经常处理民事诉讼案。那时被美国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杀害的青年情侣的家人,在向辛普森索赔的民事诉讼中,老麦克李文就是律师团主将之一。他所有文件的处理和材料准备,包括陈述摘要都是我和小麦克李文做的。我们自己开业后,开始还接过这类案子。后来公司客户越来越多的确忙不过来,就把这块业务停了。小麦克李文说的正是这意思,美国律师主要还是挣钱,有理没钱再怎么也不行,这案子是为被告辩护,打赢也就挣笔律师费,没有赔偿分成,穷忙活什么呀。

可实际情况并非像他说得这么简单。首先此案知名度甚高,纽约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在报道并追踪这个案子,因为它太离奇,根本没听说过。纽约波莱顿公立初中,一个姓多尼的八年级男生和他父亲,在一次家长会后,儿子的左手父亲的右手无端就粉碎性骨折了,不是一般的粉碎性骨折,是两只手各碎十多处,几乎一模一样,非常均匀。两人都是从学校回家几小时后,突然发现手不能动了,到医院检查才知是粉碎性骨折。医生也十分困惑,说从未见过这种病例。多尼父子回忆当时情景,终于想起在学校时,曾与一位中国家长,应该叫纪季风的男士握过手,他一定是使用中国功夫或某种“魔力”将他们的手弄残,除此实在想不出还有其他的可能。于是多尼先生一纸诉状把纪季风告上民事法庭,索要伤害赔偿每人各两百万美元。纪季风一下傻了,尿裤了,说他根本记不清是否与多尼父子握过手,就算握过也不可能造成他们粉碎性骨折,因为他根本不会中国功夫。情急之下,他向纽约著名黑人民权领袖敦普夏牧师求救,呼吁他制止这桩旨在歧视少数族裔,向弱势群体转嫁灾难的不公平行为。该牧师不久前对媒体发表严正谈话,称这个诉讼案是白人的一惯伎俩,是无以复加的荒唐,并要求法庭立刻撤销此案。

P1-3

后记

后记

感谢作家出版社出版我这本作品集,感谢邱华栋老师一路鼓励并为此书作序,感谢责编王烨老师为此书付出的辛苦劳动。对我来说这意义重大,甚至不光对我,对海外写手都是莫大的鞭策。海外写手缺乏天时地利,就这么胡打乱撞蒙着写,能得到作家出版社和大师们的认同实属不易。我读缅甸史时发现,当年土司所有重要活动都得有中国皇帝的牒文,否则不正规。此刻我有点儿像土司,这本书便是皇帝的牒文。

说起海外写手,不提则已,提起来难免一番感慨。我很羡慕国内专业作家的美妙人生,他们故事编得好,文字有个性,每每读起都让我感到惭愧,但不光是这些。更重要是他们潇洒自如的作家范儿,出门采风啊,请个创作假啊,不干别的也能养家糊口呀,这种肃然起敬的社会地位是我的梦想,我的理想国。海外写作可没这个好命,有些尴尬,生活本身是坚硬的,没收入就没饭吃,靠写作怎么活?海外华文报纸的副刊,千字顶多二十美元,一万字给你两百块,一万字那么容易写吗,人家还未必采用。要怎么说海外作家女士多,不打工也没人怪,能当作家何乐而不为呢。男人不行,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老小靠你养活,你倒当作家了,纯属找抽型。

这么一说就清楚了,在海外坚持中文写作得有宠辱不惊的气度。有一次我们老同学纽约聚会,我是人大工经系毕业的,同学中很多是干金融或做生意的,他们凑一块儿最爱聊股票、房子,要么高尔夫球、滑雪,他们说滑雪不要冬天去,得五月份,去科罗拉多或瑞士,那时的雪质最好,滑雪分几档,绿的、蓝的,最高级是黑的,人家专玩儿黑的,跳着芭蕾就下来了。咱没这经验,插不上嘴,一口一口喝茶。过半天有人问,九兄,还写着呢?听着就像还劳教着似的。

且不说像国内作家那般潇洒,海外写手连作家之名都难以承受。不管写得如何,出门遇见生人,你最好别用作家介绍自己。如果有人问,你是作家陈九?我得赶紧声明,喜欢,只是喜欢。海外中文写作的业余状态,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海外写手的心态,写作毕竟不当饭吃,不当饭的事都算业余,业余就什么都不算,业余京剧演员叫票友,业余作家也只是爱好者,不算作家。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自嘲,现实生活也如此。海外华人的行当五花八门,行当以挣钱为准。国内的作家能养家,所以算行当。而在纽约,作家不能养家,就不能算行当。连当地领事馆举办宴会,国庆啊,春节啊,请当地华人代表大吃一顿,有工商界的,金融界的,开超市开餐馆的,连算命的都有,就没作家。本来么,美国是个英语国家,你的中文作品给谁看,没人看你算什么作家,美国人知道你吗,主流英文媒体承认你吗,你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吗,没有,去去去,边儿待着去。

不光在海外不算作家,回国更不算。国内是中文之正统,是一条五千年不断的汉文化大河,我回国就觉得自己心里没底,不敢随便开牙。文字这东西看似形而上,其实它像韭菜大葱一样是从土壤里拱出来的。海外中文写作远离母语环境,本来就先天不足,既缺乏比较又难有借鉴,文字是在碰撞中发展丰富的,孤芳自赏很难出精品,更别说成什么大家了。顺便插一句,有些海外写手故意回避与国内文学界接触,装看不见,其结果只能是重复稚嫩,错过继承。对海外写手来说,与其孤芳自赏,不如抽些时间多关注国内文学界的发展变化,让文字感觉连着国内的脉搏,获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国内的好作家好作品层出不穷,像打喷嚏一样,哈嘁一片,哈嘁又一片,不必都看但不能不看。

既没面子也没里子,在海外坚持中文写作确实并不容易。为了写下去,我必须努力工作,让妻子儿女有体面的生活。在美国我读过两个硕士专业,一个是国际事务,这个专业未能让我找到体面的工作。另一个是信息系统管理,这个学位才给了我养家糊口的本钱,成为一名公共部门的主任数据师。这个工作好坏兼半,坏的是责任重大,数据系统出问题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须慎之又慎。好的是,责任大工作相对稳定,收入也相对合理,小康生活不必赊账,妻子能安心地画画,她是画家,这本书里的所有插图均出自她手,儿女能用上新款手机。这样我的长夜就安宁了,我可以当之无愧地躲进角落里,不接电话,别人叫我我敢装听不见,我怕被打扰,尤其在我施展变身术的时候,我在偷偷将自己变成故事中的主角,随着情节一同飞翔,乘着想象的翅膀在无边的自我中翱翔,把从小到大的恩爱情仇,把所有通过阅读和道听途说获取的信息符号,浸在情感里,再像撒尿和泥一样重组,一个光屁股小男孩在残阳如诉的绚烂中,纯净地玩耍。别让漂泊的恭卑暗淡我生命的意义,别让逼仄的文化氛围刺伤我的自尊,让一切孤零零的感觉滚开,把所有赞美和轻蔑置之度外。

我的内心是我的梦,是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

或许这正是我当下的写作状态,一个幽灵,一个孤独的幽灵在纽约徘徊。我在纽约从事中文创作二十多年,经历过很多写手来来往往潮起潮落的过程。但无论如何,仍有不少人执着行走在这条无助的寂寞之路上,包括我自己。有人说文学是功利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我看未必。我的感觉恰恰相反,海外中文写作虽说不伦不类,但起码有一利,写作动机是纯粹的,因为热爱,为构筑生命而记录情感,能发表固然好,即便无人欣赏,只贴在自己的博客上,还会继续写下去,这正是海外中文写作经久不衰愈演愈烈的原动力。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对孤独的逃避,一种内敛自省的苦度,清风明月的独白,是无边无际的安静与放手,是为保持内心平衡,不被平庸的居家生活逼得去偷情或到大街上放枪,而给自己创造的宗教。我觉得自己是一部蒸汽机车,所有煤炭都已填进炉膛,就这一锅了,一槽烂,能烧多久烧多久,能跑多远跑多远,把所有滚烫的世俗抛开,天地悠悠长风浩荡,让我的多情和丰富在内心开花结果,然后腐烂。

如果说我是荡起双桨的小船,心底绝无“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浪漫轻松。只愿孤舟苦渡,早日成为伟大中华文化的沧海一粟。

谢谢阅读。

陈九

2016年4月8日 于纽约随波斋

目录

抡吧,你就使劲抡吧(代序)/邱华栋

挫指柔

老史与海

同居时代

水獭街轶事

跟尼摩船长出海

后记

序言

抡吧,你就使劲抡吧(代序)

邱华栋

几年前,是天津作家赵玫夫妇向我推荐的陈九,说他是一旅美华人,长居纽约,小说写得很好,还立马给我发来一个他的中篇小说《跟尼摩船长出海》。那段时间里,《人民文学》杂志正在为推动第二波“新海外华人作家群”的稿子而四下打听,寻找目标呢,所以,欢迎朋友推荐稿件。

这陈九的中篇小说《跟尼摩船长出海》我一读,就有些放不下了,还真是不错,读起来有王朔的那种幽默、凌厉、机智的文风,但我还想呢,怎么这海外华人中间,也能有京油子卫嘴子的风格冒出来呢?他们应该是典雅范儿、英伦风、或美国大陆风格才对啊?难道我看花眼了?难道,是一个年轻的小说天才冒出来了?一身小汗直往外冒,我读到好小说,就是这种兴奋劲儿。

后来,《跟尼摩船长出海》由《人民文学》杂志发出了来,很快就受到诸多好评,这部中篇被多家选刊选载,说明我们对他的推动被广泛关注,他的几部中篇也四处开花,声名鹊起。

过了几个月,有一天,一个儒雅、精干的中年男人,模样有点像公务员,走进了我稿件比人高的办公室,说:“我是陈九。”

我愣了一下:“您真是陈九?”

他笑了,很谦虚很内敛,“可不,我就是陈九。”

可能在我的想象里,这陈九一定是一个青年帅哥,二十多岁,三十出头,长发飘飘,潇洒至极,没想到啊没想到,眼前的陈九年龄稍大,中年人,而且文雅、稳重。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让我大跌眼镜,虽然我不戴眼镜。

这真的是和小说风格不相符哎,这“文如其人”简直就说不过去哎,怎么这就是陈九呢?我错愕了好一阵子,就笑了。

然后,就宾主言谈甚欢。然后,我才知道,陈九在京津两城都生活过,生于天津长在北京,在纽约居住了很多年,人家还真是公务人员——在纽约市政府工作,是标准的美国政府雇员。哎呦妈,这新华人作家群中真是什么人都有哎。陈九还给了我一本他在三联书店出版的谈纽约的散文集《纽约第三只眼》。

所以,说到陈九,假如要给他的文学身份定位的话,就一定要说说“新海外作家群”的出现。

当时,2010年前后,我们已经推动了第一波的新海外华人作家,这些作家有不少,如陈谦、陈河、张翎、薛忆沩、袁劲梅、张恵雯等等二十多位,大部分住在欧美,少部分住在亚非拉,却都用中文写作,写的又都是海外华人在广大的世界里的人生新经验,给当代华文写作提供了新鲜而独特的文本,这是在全球化时代里,必然出现的一种写作现象。

新华人作家无论生存状态,还是精神面貌,都和前辈华人作家不一样。他们笔下的世界,是美国硅谷故事、是巴黎的夜晚、伦敦郊区的暗黑世界,是对历史上华人劳工的重新打量,是新加坡的故事和沙捞越的战事记忆,是从内心到外部世界迥然变化的华人景象。

而且,随着中国大陆的日益开放强大,海外华人的群体自然也越来越壮大,人群大了,中间肯定有写东西的人,这“新海外华人作家群”也就日益壮大,不断有新人冒出来。

陈九就是他们中间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正在冉冉升起的好小说家。他以他的风格和题材的独特性,让我们为他叫绝。比如《跟尼摩船长出海》中这段:

“晚秋的长岛变幻莫测,气温像海浪一样跌宕不定,昨天还暖洋洋,今天就可能穿棉袄。在这里住久了,你会对“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说法有更深的感受。气候,环境,土地,海洋(没海洋江河也行),尤其后两样儿,才是决定性的。而所谓人,文明,不过是派生物而已。就像种庄稼,人本质上其实是从水土里拱出来的,跟韭菜大葱完全一回事,我和尼摩船长就是大葱洋葱的关系,都觉得自己是棵葱,正好葱爆肉,大葱爆还是洋葱爆,于是谁也不服谁。”

我一边读着他的小说,我一边笑:抡吧,你就使劲儿抡吧!陈九的语言风格我在前面说了,带有京油子、卫嘴子的混不吝,但内里却有一种现代精神,他笔下的华人,在精神状态上非常积极进取,再比如:

“黄昏的海面笔直又舒缓地横陈在我面前,恣意挥洒。浓烈的落日被海水放大得铺天盖地,像万花筒,也像哭泣一样令人动容。我的目光,被一个虚拟的终极目标牵引,伸向远方。这是长岛湾一年中最妩媚的时刻,只有收获的季节,成熟的季节,海水才如此丰盈多情。仿佛女人,只有收获季节的女人,成熟欲滴的女人才真正懂得温柔。海风很凉了,它把遥远的汽笛声轻轻推向我的脸庞,仿佛冰可乐的瓶子擦过面颊,惊异又爽朗。浪花从深处赶来,漫过我的赤足,宛如衷情的追求者一波波向我倾吐。我想到尼摩船长,不禁弯腰尝了口海水,的确非常苦涩。尝海的感觉与看海不同,份量和质感是很难看出来的。无论男人女人包括尼摩船长,只有尝过才知,他们究竟是顶着门儿的手枪,还是柔软的指甲油。我情不自禁站起来,绷直身体打开胸襟,从最本质的地方体验岁月轮回时光如晦的男性感觉。此刻我需要这种感觉,就像需要空气一样。憋住这口气,我就敢一猛子扎进海里,看看冒出来的地方到底是利物浦还是上海。”

陈九小说所涉及的,大都是中西文化上的交融和冲突,互相辨识和最终认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都有有趣的人物形象,有意思的人物故事,有特点的环境背景。这些叠加起来,就给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印象,那就是,新华人不悲催、不血泪、很努力,而且,有意思。像《老史与海》中的这段:

“每年八月中下旬是飓风肆虐的时刻。这时的海洋,骚动不安热血澎湃,似乎急不可待渴望某个重大庆典的来临。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上空形成的热带风暴,胁云劫雾以两百公里的时速,伴大量雨水,与其说哭嚎不如说亢奋,如期而至。此刻的世界根本分不出海天的区别,海水长天完全混然一体,浪在向上翻云则往下卷,泪水汗水连同巨大的呼吸与咆啸,把世间一切来他个扫膛腿。人们爱说天人合一,格局太小了,一听就是陆地语言,在海上生活过的人绝不会说这种话,能够与天合一的唯有海洋,天只有与海狂欢才能高潮迭起淋漓尽致。老史称这种景象为海天在做爱。有一次返航正赶上暴风雨,船体在浪尖上圆舞曲似的跳动,尾部的海志旗呼洌冽发出惊恐的颤抖声。我拉紧扶栏一动不动,心底一片空白。可老史却跳到船头,脱下亮黄色雨衣狠命一抛,双臂伸向天空大喊起来,“做吧,做吧,做你该死的爱吧!”雨水迅速裹挟了他,赤裸的上身湿漉漉闪着白光。就在浪花把船头掷向空中的一刻,老史的身影笔直地刺向激悦的云层,分明就像大海挺起的阳具一样。那真是个惊险的时刻,我被震撼得灵魂出窍目瞪口呆。现在,飓风真的来了,这是海天一年一度的浪漫时节,说到底也是大自然的浪漫时节。中国牛郎织女的故事发生在每年七夕,恰恰是公历的八月中下旬。在同一时间段里,东方在银河中陷溺,西方在海洋上交媾,东方想上天,西方欲下海,这是何等奇妙的巧合啊。”

陈九的小说有意思。这是我的总体感觉。做了那么多年的编辑,我读了很多没意思的小说,所以,我想,无论是对于我这个职业编辑、作家来说,还是普通的读者来说,有意思的小说,肯定都是很重要的。

读读收在这本集子里的五部中篇小说,读者肯定认为我此言不虚。你看,无论是《同居时代》《老史与海》《挫指柔》《水獭街轶事》《跟尼摩船长出海》,每一篇都很有意思。能做到这一点,陈九,你已经是个大手笔了。

祝贺陈九这本小说集的出版,也感谢慧眼识书的作家出版社。

2016年3月

内容推荐

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多年的海外生活,让陈九的小说具有非常独特的韵味,文风诙谐幽默,但谈笑间又不失优雅。《挫指柔(陈九中篇小说集)》收录的5部中篇小说《挫指柔》《老史与海》《水獭街轶事》《同居时代》《跟尼摩船长一起出海》,描写了华人在海外求学创业的生活,但内容绝不落俗套。每篇文章都是悬念迭起,令读者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不忍释卷。其中代表作《挫指柔》讲述了内家拳传人纪季风在纽约用绝世武功惩治美国恶棍,并在同胞王彼得律师的帮助下,最终打赢官司的故事。另外几篇也是从不同侧面给读者介绍了华人在美国的真实经历,既贴近生活又趣味横生。

编辑推荐

陈九所著的《挫指柔(陈九中篇小说集)》一书可称为创作精品,得到知名作家邱华栋老师的高度评价并亲自做序。

《挫指柔(陈九中篇小说集)》一书的作者陈九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杂文集《纽约的第三只眼》,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市场销售也不错。本次出版的小说集,内容新颖,文风幽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挫指柔(陈九中篇小说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89440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2016113587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