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语言众人的密谋(精)
内容
试读章节

巧言令色

此事发生在言语产生之后,发生在人类学会察言观色之后,但其本源可以追溯到人性产生之前。

怎样谴责花言巧语,谁都爱听舒适的话儿;怎么谴责伪善的面貌,谁都喜爱温柔的目光。人本是生活在表象世界的罢。

其实想想,不奇怪,多少人都曾因为一句话,爱上一个人;因为一欢颜,挂念一整生。

难道语言不该被谴责吗?它为造假提供了条件,比世上所有针线都要紧实,使天衣无缝。难道漂亮的东西不该被谴责吗?它越接近完美就越接近虚假,真正的美不该是在时光中流动变幻的吗?那又为何要发明相片和留声机?

我们打出生起都携带某些趋向,那些趋向是人性,不是仁。

《诗》

《诗》比孔子的足迹还要早,它们几千年前在这片土地生长,长成了自己的模样。孔子使其中的一些繁衍,也使另一些死去,世间从未有过两全的办法。

孔子不知道自己后来被称为圣人,他从不崇敬自己,他崇敬先人及他们的文化。

他将诗变成譬喻,用它们作自己思想的轻骑,以传教授业的方式完成日日夜夜的祭祀。

向来是“思无邪”,向来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恰如其分——仿佛所有幸福都未过满,所有悲伤都未见底。

这是起源,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写诗了,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是诗人。

三十而立

知道中国人是如何长大的吗?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这话之前,有人;说完这话之后,也有人。但仿佛中国人一直都如是成长、变老。不知是我们总结了规律,还是规律总结了我们。

但这话有时看起来不像陈述句,像祈使句;比起单纯描述来,更像一种责任。

爱之,能勿劳乎

“父母唯其疾之忧”,“爱之,能勿劳乎”,“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汝安,则为之……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父母只会为孩子的疾病担忧(不担心别的),爱他,能不使他操劳吗?对父母温和地建议,自己的志愿没有被采纳,依然要无所减损地孝敬父母,心里悲伤但是不怨恨——瞧,为何中国历来没有被单一的宗教流派统领,各大宗教匍匐在大地上,常常在薄弱年代加紧布道,却依然难以统摄人心。并不是因为各宗教势力此消彼长,而是因为人们已有准则在心上,着眼于身边最亲近的人,它们说不需要什么别的寄托了。

人难道不是应该越长大越刚强吗?其实不然,内心的一部分,实是越来越软。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器(只有一样的用途)。这个时代的专家学者大多都是在一方面有所特长,这个时代也是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追求高精尖的时代,此“不器”显得苍白而无力,甚至当时都有人批判孔子是“博学而无所成名”。

而纵观孔夫子的大道,关于学识的内容只是不多的一部分,纵使他四处讲学,学中也多为“仁”“礼”,此不器或不是确指博文广识,而是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并重。

君子不当是尖锐者,他的智应内化于心,修养自身;他的为人处世应当化为外在的一团和气,造福人们。P2-5

后记

在这些横跨古今的文章字句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成长着呼唤着宣泄着勃发着力量的生命。这是一个自出生就被祝福被呵护被回应被爱惜的生命,在可能拥有的最好的条件下,她长成了一个生命可以拥有的非常好的形态,一个生命可以活出的一个非常好的状态:那是一个人在用生命回应世界,她要发出声音,她一定是要发出声音,她有勇气,她甚至不需要知道勇气这个概念,那是生命自发的能力,不会怯懦不会顾虑。她用这个声音跟世界打招呼,她用这个声音表达自己,她用这个声音印证自己的存在。那是一个拥有力量未被折磨从不怀疑自己的生命,她向世界喊道:“嗨,世界,我在这里!”那是一个生命因为自己的存在而高兴,她雀跃着回应外界。

本书初稿翻译于冬季,绵延的几场大雪长久没有化去,白雪覆盖之下外界隐去了种种时空的迹象。一字一句的翻译中,我看到高璨召唤了成长过程中几位重要的朋友,和他们侃侃而谈。以往的智者围坐一团,一个个都是执拗的怪老头,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古今的人与事,那是时空错乱的感觉,那是没有过往也没有未来的静止的时刻,哪里又有什么时间,哪里又有什么流逝,一切都还在,一切都在流转,这片静默很好。

那是生命之间的对话,那是没有边际的话题,可以是一朵刚刚开放的木桥之上的小花,可以是鱼塘之中密集的金鱼,可以是午前的太阳,也可以是混沌之道。这样的对话、这个生命发出的声音需要有多少人听懂吗?这不是一个问题,更不需要答案。写作发声就是存在的表现,最为珍贵的是这个声音本身。

每个人都曾回应过这个世界,当然不全都是用诗歌做表达,有可能是唱歌,是微笑,是一个清澈的眼神,或者是欢快的蹦跳。那是一个生命自发的声音,跟外界互动的状态,想告诉世间我在这里。在遭遇到种种冷淡奚落折磨虐待之后,这个自发的声音突然就停止了,或者被掩藏,或者被自己歼灭,或者彻底退化消失,永远被遗忘了。之后再说出来的声音,那是求生必须的话,是外界教给的话,是不说它就无法存活的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没有说过自己的语言,他们终日重复的是别人的话,别人的话讲得久了,自己的心就没有了,没有了心该如何感知世界?没有了语言该如何描绘世界?那个行走匆忙的人又是谁呢?

停止了回应,停止了表达,心就被上了锁,想出去的出不去,想进来的进不来,但是锁上了就安全了,可以活下去了。那个原本蹦跳歌唱的生灵,那个只是因为自己存在就兴奋自豪的生灵走了,接下来的就是傀儡的人生。

如果,有足够的禀赋、足够的造化……

初始的时候,用美好的词汇作诗。生命的进程中,某一日就抛掉了词汇,诗就在一呼一吸之中。活成生命原有的状态,活出生命原有的力量,已然就是最好的诗。  然而,哪个生命在初始之际不曾有过成为诗歌的所有可能呢?

最后再说说翻译,德文长于逻辑阐述,支系结构复杂,严格的语法规则决定了语义的清晰和确定,文字篇章呈现出凝固的建筑之美。相比之下,中文疏于结构,诗性文字非叙事非推理非论述,更是没有结构和逻辑,那是跳动的色彩,是变幻的气息,是不可言说的感觉和字里行间跳动着的空灵,诗意恰恰存在于文字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之中。两者之间的转换带有极大的难度,尤其是翻译成非母语,自是一件十分辛苦之事,然而专注其中却也感到很是微妙。

是为译后记,纪念那些咬文嚼字的日子。

目录

“贵族的开端”——读高璨《语言,众人的密谋》有感

声入心通

世界,我在这里

和光同尘

译后记

序言

“贵族的开端”

——读高璨《语言,众人的密谋》有感

1

认识高璨十年有余,从她上小学四年级到现在读大学三年级,年年看着她长高,看着她长聪明长智慧长才华长美丽,再不断从她智慧而美丽且天生朗逸的微笑中,接过她新出版的书,读,读十年有余。

这期间,得高璨信任,还为她的一本诗集和一本散文集写过评沦,从阅读感受和学理层面,充分肯定这位“小诗人”的天才位格,相信她有着不可估量的未来。

如今,“小诗人”长成青年学人,治学与写作双修并进中,自然而然生成积累另一些文字,示于我先看看。说老实话,此前两次为小高璨撰文作评,多少有些居高临下而轻车熟路之心境与语境使然,此次则不同,愚长高璨四十多岁的老书生,面对“九零后”的这部读孔子《论语》、读老子《道德经》、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系列“札记”,不由生出些肃然的惊叹来,而后诚诚恳恳先做了一回读者,再而后,于不知该如何说来中,试着勉强说说。

2

读书做笔记,即时记录感想与思考,是一切读书人和为学者,也理应包括作家和诗人的日常功课。这功课一则积累知识,扩展学养,为自我的修行增华加富,一则借由与经典之作之灵魂的对唔而丰富精神,调理思想,为后学的言说别开界面。是以至少近现代以来,以“读书心得”为文为论,乃至由此建构体系独成格局者,已成学界文坛之盛。

如此“读得”之盛,到了早晨八九点钟的高璨这里,轻直透脱为独一份的悄然而得:看似惯常“读书札记”,一小段一小段体例相近的清亮文字,可慢慢深入读进去了,却由不得叹服这一抹晨光的简净而高华,朗逸而丰赡——这些一小段一小段的文字,是札记也是散文,是散文也是诗歌,是学问也是文学。由文生文,而文生情,而情生文,而文生思之诗或诗之思;言之有物,有情有理;物外有言,有韵有致。骨脉相适,秀炼无懈笔;水流花开,浑然如天成。清流一溪,石头是石头,水是水;石头是思之得,水是诗之得;思之“石头”来自心得,诗之“水流”来自语感,且都独一份的清实而澄明。

——一时读得激动,跳出这些套话判语瞎比喻,其实都不如高璨自己说得好:“我们读书,这书中的思想就走到我们的脑子里,你让他们都住下了,那么你的脑子就成了社会;你挽留了一部分精华的基因,让另一部分成为过客,才是贵族的开端。”(《消化一切》)

是的,“贯族的开端”!这开始充满自信——

早晨八九点钟的年轻诗人青年学人,读老子、读孔子、读尼采,大多有如踮起脚跟抬望眼读远方,不免吃力的,然而在二十岁的高璨这里,却有一种“宾至如归”的自在,“尼采说有些人不畏远方,是因为无论身处何方都宾至如归。我读尼采,大抵也是如此”《宾至如归》)。

这里的关键是彻悟了“读”与“得”的关系:“上千年的知识与记忆是不会自己开出花来的,他们都需经过现代人的咀嚼消化,融进带有生命力的血液,重新绽放。”(《枷锁》)

如是,化“枷锁”为“绽放”,高璨在“宾至如归”——

3你看她如何阐释“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名言总出现在最吻合的场合,有时为了一类人,有时为了一些事,其实这世间的形容词,大多人都没有缺席。

因为人类不是平面,我们都如是——一脚长一脚短地行进,时而坦荡,时而戚戚。

试图用不完善的圆规构造完美的圆,尽量将不平和的人性打磨成平坦大道。

没有人离开,君子和小人都还在,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在每件事中,在每个人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

人的思想是谎言产生的先决条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产生与养成,更是根深蒂固地隔绝了人与真实的世界。事情“本来的样子”变成了事情“我们以为的样子”。所以历史“本来的样子”,一直都是记录者“眼中的样子”——狭义的历史可以理解为广义的人类思想史,真正的历史只有幽灵和幽灵知道。(《幽灵》)

沉重的事物都会再次起舞,因为他们最终负担了自己的沉重。(《起舞》)

5

由不得当了一回“文抄公”,最后还得总结点自己的感想。

读高璨的《语言,众人的密谋》,既惊喜她的“思”的升华和深入,又欣然她的“诗”的生长与精进。说老实话,初见《语言,众人的密谋》,私心里生怕由诗人转而为学子的高璨,一时为学问“枷锁”,委顿了诗的“绽放”。待得读完全书,方放下心来,叹赏即或深入到如此学问境地,那一种诗人的气质、诗人的语感,依然跃跃如故。是以通篇《语言,众人的密谋》,文字干净而又富质感,语感精确而又不失委婉,语境笃诚而又通透静澈。如木,素直亲和;如玉,坚实莹润。既是思之诗,又是诗之思。

原来担心是多余的,而高璨对此早已了然:“诗人和哲学家总在血液中有着秘密的联系。真正的诗人必有哲思,真正的哲学家必有诗意。”(《他的思想不会步行》)

只是,作为十几年看着高璨成长起来的长辈诗友,由不得要想:至此境地,未来的高璨,到底是要成为诗人学者,还是做学者诗人呢?  还得引高璨自己的话做结:“我离自己时远时近,我是一座活火山,岩浆尚没有冷却成新的地形。”(《火山》)

说得多好——既是作者的自诩,也是对青春年华绝妙的说辞和命名!

由此可以想见,未来的高璨,无论生成怎样“新的地形”,都自会是“贵族的开始”,而“宾至如归”,而“温润如玉”。

内容推荐

《语言众人的密谋(精)》是作者读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曙光》等书的系列札记,以读书心得的形式呈献给读者。在书中,作者高璨以独到的视角阐释了上述经典,富有哲理且妙语连珠,见解独到而不落窠臼,文字干净而又富质感,语感精确而又不失委婉,语境笃诚而又通透静澈。既是思之诗,又是诗之思。本书后半部分为前半部分的德文翻译。

编辑推荐

读高璨的《语言,众人的密谋》,既惊喜她的“思”的升华和深入,又欣然她的“诗”的生长与精进。

《语言众人的密谋(精)》是作者读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曙光》等书的系列札记。本书文字干净而又富质感,语感精确而又不失委婉,语境笃诚而又通透静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语言众人的密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璨
译者 高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439310
开本 32开
页数 49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中德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54
CIP核字 201620236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17
153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