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章自在
内容
编辑推荐

通过《认得几个字》一书,作家张大春曾带领我们领略“识字”的乐趣,以及文字背后深广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内涵。新作《文章自在》以七十余篇文章阐述文章之道和语言之美,示范各种写作技巧,矛头直指当前的语文教育和应试作文。作文本是练习写文章,但应试教育下的命题作文却与文章割裂开来:写文章,是我手写我口,是自主思想的训练;写作文,却要揣摩出题人之意、应和题旨,学生往往编织语言疲于应付,“修辞败其诚”。

内容推荐

写文章,不要搞作文!

有感于家中孩子苦于应试作文及语文教育,更长期受困于各种不假思索的空话、套话和口头语,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创作新书《文章自在》,以七十余篇文章演绎文章之道,既谈他对文章写作和当前语文教育的看法,剖析常人习焉不察的种种说话恶习,也示范各种写作技巧。同时征引苏洵、鲁迅、胡适、梁实秋、毛尖等古今名家文章各一篇,进一步阐述文章妙趣、语言美好。

作文本是练习写文章,但在应试教育下的命题作文却与文章割裂开来:写文章,是我手写我口,是自主思想的训练;写作文,却是要揣摩出题人之意、应和题旨,学生往往编织语言疲于应付。文章本有法,可是真正让文章有妙趣、有神采、有特色、有风格的方法,非但不能经由考试鉴别,也不能经由应付考试的练习而培养。唯有以写文章的抱负和期许来锻炼作文,方可体会文章的乐趣,也才能培养一种随身携带的能力,而非用后即弃的资格。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

目录

序 文章自在

第一部分

 语言美好

 文章意思

 写好玩的

第二部分

 命题与离题

 鹦哥与赛鸽

 引起动机

 看见八年前的吕佩琳

 设问

 作文十问

 我辈的虚荣

 八股是猜谜

 我如今才不怕你,我要考你

 思君最惹打喷嚏

 草蛇灰线

 同里湖一瞥黄昏

 用字不妄

 差不多先生传/胡适

 三个“S”

 仙女未曾下凡

 公式操作

 除非己莫为

 嵯峨野,自己的爱宕念佛寺

 齐克果句法与想象

 想起课室里的几张脸

 叙事次第

 雁回塔下雁难回

 从容

 包龙眼的纸/林今开

 强词夺理——“因为所以”、“如果就会”与“即使仍旧”、“虽然但是”

 文言、白话根本是同一种语文教育

 文言启蒙

 烧书略得风雅

 文言语感

 一种壮怀能蕴藉,无端絮语织慈悲

 将散珠串回

 高阳诗拾零

 音节历落

 川味牛肉与毛毛面

 于右老的诗法和人格

 作对子

 好春好语对门来——给无论识与不识的人祝福,乃一年大计,许为春联的风度

 兴寄

 不可亲近之人

 疑惑生感动

 青山禅院一题

 诗的发生

 意义与对位

 绿绣眼

 说事与说教

 分身和酒瓶

 连缀句子

 豆油炒千张

 狗/梁实秋

 写东西

 霜天熟柿栗,收拾不可迟

 苹果的名字

 率然

 毋相忘

 句法调度

 嘟嘟鸡

 开口便是

 口头禅四训

 胡金铨说笑

 寓意

 狄元帅不会告诉你

 借题发挥

 扪虱的人

 辨奸论/苏洵

 幌子议论

 全称词的陷阱

 吹毛求字

 一枚真字动江湖

 百无聊赖之事

 改文章

 酱肘子

 转典借喻

 应声与寄生

 匾/鲁迅

 论世知人

 老爸老妈/毛尖

 站在峭壁上的老山羊——关于马哥的一点回忆

跋 李白大惑不解

附录 你要考什么

试读章节

语言美好

我在小学五年级遇到了俞敏之老师。俞老师教国文,也是班导,办公桌就在课室后面,她偶尔会坐在那儿抽没有滤嘴的香烟,夹烟的手指黄黄的。坐在俞老师对面的,是另一位教数学的班导刘美蓉。刘老师在那一年还怀着孕——我对她的记忆不多,似乎总是在俞老师的烟雾中改考卷,以及拿大板子抽打我们的手掌心。

俞老师也打人,不过不用大板子,她的兵器是一根较细的藤条;有的时候抽抽屁股,有的时候抽抽小腿,点到为止。那一年“九年国教”的政策定案,初中联考废止,对我们而言,风中传来的消息就是一句话:比我们高一班的学长们都毋须联考就可以进入“国民中学”了。而俞老师却神色凝重地告诉我们:“你们如果掉以轻心,就‘下去’了!”

五年级正式开课之前的暑假里,学校还是依往例举办暑修,教习珠算、作文,还有大段时间的体育课。俞老师使用的课本很特别,是一本有如小说的儿童读物,国语日报出版,童书作家苏尚耀写的《好孩子生活周记》。两年以后我考进另一所私立初中,才发现苏尚耀也是一位老师,教的也是国文,长年穿着或深蓝、或土绿的中山装,他也在办公室里抽没有滤嘴的香烟,手指也是黄黄的。

我初见苏老师,是在中学的校长室里。那是我和另一位女同学沈冬获派参加台北市初中生作文比赛。行前,校长指定高年级的国文老师来为我们“指导一下”。苏老师点了一支烟,摘下老花眼镜端端正正插在胸前的口袋里,问了两句话,也一口浙江腔:“你们除了读课本,还读些什么书啊?除了写作文,还写过什么东西啊?”

我在那一刻想起了俞老师,想起了《好孩子生活周记》,想起了小学课堂上烟雾缭绕的日子,但是我连一句话都没来得及回答——苏老师没让我们说话——他自己回答了:“我想是没有的!”

在校长室里,苏老师并没有提供什么作文功法、修辞秘笈,只是不断地提醒:要多多替校刊写稿子,“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至于我们所关心的比赛,他也只是强调:“参加了就是参加了,得名不得名只是运气,不必在意。”

我和沈冬运气不错,拿了个全市第一。至于为什么说“我和沈冬”呢?得名的虽然是我,可是我一直认为,临场慌急匆忙,忘了检查座位,很可能我们调换了号次,错坐彼此的位子。因为我深深相信:自己写的那篇文章实在是烂到不可能拿任何名次的。然而市府和学校毕竟都颁发了奖励,我只能把奖品推让给沈冬,至于注记了我的姓名的奖状,则收了压抽屉。从此我对苏老师那运气之说深信不疑,若非如此,我还实在无法面对窃取他人名誉这件事。

苏老师却从此成为我私心倾慕的偶像。每当我在校园里、走廊上看他抱着课本踽踽独行,就会想起他的话:“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话里好像有一种很宏大的鼓励。我的确开始给每月发行的报纸型校刊投稿,每月一篇,一篇稿费十五块钱;有的时候,一个月甚至可以领到三十块。每个月都和我一起领稿费的,是另一位女同学,叫黄庆绮。后来她有了很多笔名,有时候叫童大龙、有时候叫李格弟、有时候叫夏宇——是的,就是那位风格独具而广受各方读者敬重的诗人。据我所知,她也没有代表过任何学校参加作文比赛。

非但写稿写得勤,我还央求父亲多买些东方出版社少年文库的书回来,父亲起初不同意,他认为那都是小学生的读物,字边都还带着注音符号的。我都上中学了,怎么回头看“小人儿书”呢?我说:我要看的那些,都是我的老师写的。

其实不是。他大部分的出版品都是改写故纸之作。从《孔子》到《诸葛亮》,从《班超》到《郑和》,以中国历史名人的传记为主,也有像《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或《大明英烈传》之类的古典小说。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好孩子生活周记》里那个充满现实小康家庭生活细节与伦理教训的世界不见了,仿佛他从来没有塑造过那样的一家人、那样的一个小学时代。苏老师后来更多的作品,是把无论多长多短的古典材料修剪或补充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中篇故事,总是以主人翁人格上的特色为核心,洋溢着激励人情志风骨的趣味。P7-9

序言

文章自在

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说,我从来没有出版过一本“散文集”,过往纸本媒体通行而发达的时代,绝大部分非虚构的文章随写随刊,手边不留底稿,也不以为这些东西有什么结集保存甚至流传的价值。二〇〇三年之后开始用电脑写作,一键轻敲,百篇庋藏,都在硬碟文档之中,偶尔对屏卷看。不读则已,一读就想改;一改辄不能罢休,几乎除旧布新。也因之暗自庆幸:好在当时没有出书!在我的电脑里,绝大部分的散文稿都集中在一个档名之下:“藏天下录”。

这就让我想起一则九百年前改文章的老故事。南宋宰辅晏敦复是大词人晏殊的曾孙、晏几道的侄孙,可见传家文气,累世风流。有一次晏敦复为某一同朝仕宦作墓志铭,作完了拿给另一位词家朱敦儒过目,朱敦儒阅后道:“甚妙,但似欠四字,然不敢以告。”晏敦复苦苦相求,朱敦儒才指着文章里的一句:“有文集十卷”说:“此处欠。”晏敦复又问:“欠什么呢?”朱敦儒道:“欠‘不行于世’四字。”晏敦复明白了,他没有完全依照老朋友的指示修改,仍遵其意,添了“藏于家”三个字。

朱敦儒改晏敦复的文章,是“修辞立其诚”的用意。即使死者为大,也不应当予以过当的称许。文集十卷固然堪说是“立言”了,然而既未获刊行,便不可藉模糊之语谬赞。十卷文集之不得行于世,表示此人的文章尚未获公认,这就涉及作墓志者一言褒贬的文德。晏敦复大约还是不忍道破,遂宛转以“藏于家”来取代“不行于世”;既不失实,也保全了亡者颜面,如此修改,是小文章里的大判断。

然而,我毕竟还是把应该“藏于家”的一部分文字翻检出来,例以示法,针对的是那些和我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年纪、一样处境、苦于命题考作文的青少年,只为了说明一个概念,那就是“写文章,不搞作文”。

由考试领导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在每一个学科、每一个领域的教学现场,老师们都有不得不逐潮而去、恐后争先、而徒呼负负的感慨。作文当然也是如此。你可以说:本来文章无法,可是一考就考出了拘絷文词之法。你也可以说:本来文章有法,可是真正让文章有妙趣、有神采、有特色、有风格的法,非但不能经由考试鉴别;也不能经由应付考试的练习而培养。

于是学子所能悟者,反而是最恶劣的一种心思,以为写文章就是藉巧言、说假话,“修辞败其诚”。其上焉者多背诵一些能够广泛发挥的铭言事典,临考时兵来将挡,水来将也挡;中焉者多援引几句烂熟于胸的俗谚成语,临考时张冠李戴,李冠张也戴。下焉者只好闲话两句,“匆匆不及草书”,顺便问候批改老师:“您实在辛苦了!”无论何者,面对考题,只能顺藤摸瓜,捕捉出题人的用意,趋赴而争鸣。国人多以中文系所、复献身教育的先生们会写文章,自然也知道如何教文章。事实却非如此。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并不写文章,但是所有的国文科教师都必须随时教作文、考作文、改作文。我们的教育主管当局只好辩称:作文是训练基本表达能力,不是培养专业作家。而我却要说:如果不能以写文章的抱负和期许来锻炼作文,不过就是取法乎下而不知伊于胡底,到头来我们所接收的成果就是一代人感慨下一代人的思想空疏、语言乏味、见识浅薄。

今天自以为身处新时代进步社会的我们每每取喻“八股”二字以讽作文考试。殊不知眼前的考作文还远不如旧日的考八股——因为八股讲究的义法,还能引发、诱导并锻炼作文章的人操纵文气,离合章句;条陈缕析,辨事知理。而当前的各级升学作文考试,却由于不只一代的大人普遍不会写文章、教文章,而任令中文系所出身的学者,运用文法学、修辞学上极其有限的概念,设局命题,制订评分标准,刻舟求剑,胶柱鼓瑟,更进一步将写文章美好、活泼以及启发思维的趣味完全抹煞。达官显贵一至于贩夫走卒,在这一点上倒是齐头立足皆平等:不会作文章而乃不知如何表达,遂成举国累世之共业。

有文藏于家,时或欠公德。毕竟我眼里还看着:年复一年、有如必要之恶、不得不为之的各种作文考试依旧行之如仪;而举目多有、也只能听任其各申己说,致使作文不断公式化、教条化的补习教育也依旧大兴其道。实难想象: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大概除了等待天才如果陀、却永无可期之外,安能启迪造就愿意独立思辨且乐于真诚书写的人们?就一个写了四十多年、自负各体文章无不能应心试手的我来说,是可忍而孰不可忍?即使自私地从一职业作家的角度来说:一代又一代,不能识我之文的人愈来愈多,能够体会我意的人愈来愈少,也着实大不利己。

于是搜筩发箧,检点篇什,编而辑之。在这本书里,除了序文之外,还包括概论三篇,引文三十四篇、例文四十篇,兼收苏洵、鲁迅、胡适、梁实秋、林今开、毛尖等古今诸家文各一篇,以及跋文、附录各一。

小子何莫学夫散文?即使一生尽写一部书,而不行于世,但能博得三数学子青眼,以为比课本讲义教材评量等物有趣,便值得了。是为序。

后记

李白大惑不解

从开始编写这本书起,我例行的长篇、中篇小说和其他时论文字都放空了,今天早上打了个盹儿,朦朦胧胧发觉两年多来天天在我书房打转的李白还晾在我书桌对面。我居然一上午没理他,只顾着写令我满心焦虑的文章,这种与时事实务牵动紧密的文章大约没有传世的价值,李白则大惑不解。

“胡为而作此文?”

“胡”在此处是指“为什么”,李白的意思是:你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听来虽然并不是指斥我胡作非为,不过比起应该写的《大唐李白》、或是应该交稿的《西施》音乐剧歌词来说,这种检讨高中、大学入学考作文的东西实在没什么价值。

我只好这样回答他:“《诗》日:‘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礼》日:‘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汉书》日:‘胡为废上计而出下计?’君谓仆‘胡为’,盖何所指?”

李白极不耐烦地说:“某身在贱贾,向不能与科考,而心雄万夫,不碍鸿鹄之行。汝锱铢于考制细故,白首而后,犹不能穷一经之旨;千言俱下,复不能干群公之政,何苦来哉?”

我只好搬出勉强能够同他一较地位的老古人来说嘴:“王安石有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故权伸螳臂,以挡公车,勉为其难而已。”

“拗相公”这几句话的意思,原本是提醒帝王:宜深切反思自己用人的动机,世上的人才不可谓不多,人才之进取不可谓不切;但是主政者权衡士子、陟黜官僚,一旦用错了手段,反而会使干才一空、良骥不前;有时所取、所用之人,还恰恰是群奸群小。今天的人不相信文章和思想的价值,可是道理就是道理,没有时尚流行为然否的问题。

“王安石何人?”

“汝生也早,彼生也晚,两不相及。”

“论固甚佳。”李白接着说,“‘患上之不欲’、‘患上之不使’,此千古之大患,古今皆然。”

“有解乎?”我问。

“无。”

“某作一文,万人追踪,千人按赞,仍无解乎?”

“何谓按赞?”

“欢喜同意也。”我猜想:英文的“like”就是“喜欢”,则翻成“欢喜”也不算错吧?

“欢喜同意而不免于患,直是无解。”李白道,“汝小子胡为乎?胡为耳!”

我应该就是这样被骂醒了。但是——当我醒来时,恐龙还在那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章自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大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87612
开本 32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622111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