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三兄弟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氏三兄弟》中的这三兄弟都是有单独的传记的。各人的事业、成就、著作、思想等等,都是每一本传记的当然的内容。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不见得是在各人的单独传记中能够充分叙述的。这是一本三人的合传,着重写三人之间的关系,是对各人单独传记的一个有趣的补充。

内容推荐

鲁迅(周树人)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周建人都已经走进了历史,本书写了他们各自的事迹,更着重写了三个人的相互关系,一个大作家、一个大汉奸、一个大干部,三个人的际遇以及兄弟之间的爱恨情仇,折射出了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

目录

一 快乐的童年

二 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

三 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

四 大哥到日本去了

五 两兄弟在东京

六 在寂寞里

七 两兄弟与《新青年》

八 聚居在八道湾

九 兄弟失和

十 两兄弟与《语丝》

十一 许广平来了

十二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十三 鲁迅在厦门

十四 被血吓得目瞪口呆

十五 论战中的两兄弟

十六 分道扬镳

十七 在“事变”中求生

十八 反法西斯斗争

十九 文场与战场

二十 鲁迅之死

二十一 汉奸与义民

二十二 高级干部与政治贱民

二十三 两兄弟的最后岁月

主要征引和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因为这是一个“钦案”,轰动了一时,衙门方面的骚扰由于知县俞凤冈的持重,不算利害,但是人情势利,亲戚本家的嘴脸都显现出来了。大人们怕小孩子在这纷乱的环境不合适,乃打发往外婆家去避难,这本来是在安桥头村,外公晴轩公中举人后移往皇甫庄,租住范氏房屋,这时便往皇甫庄去了。鲁迅被寄在大舅父怡堂处,我在小舅父寄湘那边,因为年纪尚小,便交给一个老女仆照料同睡,大家叫她作唐港妈妈,大概是她的乡村名字。大舅父处有表兄姊各一人,小舅父处只表姊妹四人,不能作伴,所以每天差不多都在大舅父的后楼上玩耍。我因为年纪不够,不曾感觉着什么,鲁迅则不免很受到些刺激,据他后来说,曾在那里被人称作“讨饭”,即是说乞丐。但是他没有说明,大家也不曾追问这件不愉快的事情,查明这说话的究竟是谁。这个刺激的影响不轻,后来又加上本家的轻蔑与欺侮,造成他的反抗的感情,与日后离家外出求学的事情也是很有关连的。

周作人还记得,他们避居皇甫庄的时候,鲁迅聚精会神做的一件事情:影写《荡寇志》的全部绣像。大舅父有一本道光年间木刻原版的《荡寇志》,书本较大,画像比较生动,像赞也用篆隶真草各体分书,显得相当精工。鲁迅看了很感兴味,决心影写下来。他到邻近杂货店里买来一种半透明的竹纸,每张一文制钱,一大张六开。这样一张一张细心描写,像赞的字也都照样写下来。全部模写完了,装订成册,总有一百页吧。

他们在皇甫庄大概住了五六个月,到了年底,因为典屋到期或是别的原因,外婆家得搬家了。大舅父迁居小皋埠,小舅父回到安桥头老家去。于是鲁迅和周作人就跟着住到小皋埠去了。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六买新书)里回忆说:

小皋埠那里的房东似是胡秦两姓,秦家的主人秦少渔是大舅父前妻的兄弟,是诗人兼画家的秦树铦的儿子,也能画梅花,只是吃了鸦片,不务生计,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乃是败落子弟,但是很有风趣,和鲁迅很说得来,因为小名“友”便叫他做“友舅舅”,时常找他去谈天。他性喜看小说,凡是那时所有的说部书,他几乎全备,虽然大抵是铅石印,不曾见过什么木刻大本。鲁迅到了小皋埠之后,不再作影写绣像这种工作了,他除了找友舅舅闲谈之外,便是借小说来看。我因为年纪还小,不够参加谈天,识字不多,也不能看书,所以详细情形都说不上来了。总之他在那里读了许多小说,这于增加知识之外,也打下了后日讲“中国小说史”的基础,那是无可疑的吧。

他们兄弟在外婆家避难,大约不到一年,1894年上半年,大人们看到没有什么风波了,就叫他们回家来了。料想不到的是,回家之后,他们又得面临另一场家难:父亲病倒了。

《知堂回想录》(十一)中说:

伯宜公生病的开端,我推定在乙未年(1895)的春天,至少可以提前到甲午年(1894)的冬天,不过很难确说了。最早的病象乃是突然的吐狂血。因为是吐在北窗外的小天井里,不能估量其有几何,但总之是很不少,那时大家狼狈情形,至今还能记得。根据旧传的学说,说陈墨可以止血,于是赶紧在墨海研起墨来,倒在茶杯里,送去给他喝。小孩在尺八纸上写字,屡次舔笔,弄得“乌嘴野猫”似的满脸漆黑,极是平常。他那时也有这样的情形,想起来时还是悲哀的,虽是朦胧的存在眼前。这乃是中国传统的“医者意也”的学说,是极有诗意的,取其黑色可以盖过红色之意;不过于实际毫无用处,结果与“水肿”的服用“败鼓皮丸”一样。从他生病的时候起,便已经定要被那唯心的哲学所牺牲的了。

父亲的病虽然起初来势凶猛,可是吐血随即停止了,后来病情逐渐平稳,得了小康。当初所请的医生,乃是一个姓冯的,穿了古铜色绸缎的夹袍,肥胖的脸总是醉醺醺的。那时我也生了不知什么病,请他一起诊治,他头一回对我的父亲说道:“贵恙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令郎的却有些麻烦。”等他隔了两天第二次来的时候,却说的相反了,因此父亲觉得他不能信赖,就不再请他。他又说有一种灵丹,点在舌头上边,因为是“舌乃心之灵苗”,这也是“医者意也”的流派;盖舌头红色,像是一根苗从心里长出来,仿佛是“独立一枝枪”一样;可是这一回却不曾上他的当,没有请教他的灵丹,就将他送走完事了。

这时伯宜公的病还是不显得怎么严重,他请那位姓冯的医生来看的时候,还亲自走到堂前的廊下的。晚饭时有时还喝点酒,下酒物多半是水果,据说这是能喝酒的人的习惯,平常总是要用什么肴馔的。我们在那时便团围着听他讲聊斋的故事,并且分享他的若干水果。

不过这病情的小康,并不是可以长久的事,不久因了时节的转变,大概在那一年秋冬之交,病势逐渐的进于严重的段落了。

父亲的病加剧了,家里先后请了姚芝仙、何廉臣这两位当地的名医来诊治。鲁迅的《父亲的病》(见《朝花夕拾》)中那位没有写出姓名的医生是姚芝仙,何廉臣就写作陈莲河了。这名医的出诊费,一次是一元四角,隔天一次,在那时就是一笔很重的负担了。名医当然是与众不同的,每张处方上的药引就很不易得到。例如有一次用的药引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知堂回想录》(十二)里记下了当年他和哥哥怎样去弄这药引的情形:

我们忙的是帮助寻找药引,例如有一次要用蟋蟀一对,且说明须要原来同居一穴的,这才算是“一对”,随便捉来的雌雄两只不能算数。在百草园的菜地里,翻开土块,同居的蟋蟀随地都是,可是随即逃走了,而且各奔东西,不能同时抓到。幸亏我们有两个人可以分头追赶,可是假如运气不好捉到了一只,那一只却被逃掉了,那么这一只捉着的也只好放走了事。好容易找到了一对,用棉线缚好了,送进药罐里,说时虽快,那时却不知要花若干工夫呢。幸喜药引时常变换,不是每天要去捉整对的蟋蟀的。P8-10

后记

这本书原来是应东方出版社的约稿写的,于2003年9月以《周氏三兄弟》的书名,编入他们的“20世纪著名人物群体传记”书系出版。我想,这三兄弟都是有单独的传记的。各人的事业、成就、著作、思想等等,都是每一本传记的当然的内容。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不见得是在各人的单独传记中能够充分叙述的。如果写一本三人的合传,着重写三人之间的关系,倒是对各人单独传记的一个有趣的补充。于是我就接受了这约稿。当时写得匆忙,不免有点粗糙,地名人名都有弄错的,像木渎错成了木溪,给郑子瑜的信错成了给曹聚仁的信。我一直想有一个改正的机会。现在复旦大学出版社愿意出版这书,我就再校阅了一遍,改正了这些错误以及一些排校的错字,并且作了一些修改和增补,比旧版有一点改善吧。

单独的鲁迅传记,我写过几回,最近的一本是2007年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个人的呐喊》(香港三联书店出了这书的繁体字本,书名就叫做《鲁迅传》),比这一本三个人的合传讲鲁迅的部分当然要详细得多,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看看。

回忆2003年我写作此书期间,国家图书馆正因防止“非典”而暂停开放,是叶至善、王得后、陈琼芝、陈漱渝、周楠本诸位老友惠借书籍,才得以写成。现在修订重版的时候,叶至善、陈琼芝两位已经不在了,我很怀念他们。

朱正

2010年1月9日于长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三兄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66807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1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5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