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儿育女在北美/世界华人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从中国到北美,三个子女,三个国家,三段不同的育儿经历;从进退两难到学会因材施教,《生儿育女在北美》作者爱米用亲身经历体悟到了子女教育的真谛。本书记录了作者一家在异国化乡生活和成长的一些片段和感触,其中大部分文章是有关子女的教育和娱乐,汇成了一部美加育儿生女的交响曲。

内容推荐

爱米所著的《生儿育女在北美》为教育随笔集,《生儿育女在北美》收录了作者在美国、加拿大生活十多年里,在不同的时期零零星星写下的文章,记录了作者一家在异国化乡生活和成长的一些片段和感触,其中大部分文章是有关子女的教育和娱乐,汇成了一部美加育儿生女的交响曲。

目录

第一辑:异国他乡的别样生活

 美国的小学教育一瞥

 “留学”札记

 我所知道的美国单亲家庭

 三月三,荠菜花

 普林斯顿大学见闻

 精神会餐

 师生的情谊

 爱上图书馆

 我在美国当中文老师

 在美国过的第一个万圣节

 华盛顿印象

 看海去

 不一样的“天才班”

 简简单单的快乐生活

 我在美国读小学(儿子七岁时作文)

 美国哪里好加拿大哪里好?

第二辑: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与孩子一起成长

 多情最是伤别离

 生老三记

 幼儿教育与社区活动

 加拿大学校教育一瞥

 情人节,你准备好了吗?

 “骗下”女儿的情人节珍品

 幼儿园的如烟往事

 世界地球日

 与孩子们一起去踏青

 幼儿教育之我见

 快乐美丽的加拿大女人

 快乐能干的加拿大男人

 生活在加拿大真自由

 鼓舞:民族之魂的表演艺术

 陪女儿学钢琴

 赋予孩子学习琴棋书画怎样的使命

 儿子从当义工到暑期实习生

 小学校里的混合年级

 我在图书馆当义工

 在学校当义工的有趣往事

 端掉了后院的马蜂窝

 在多伦多义卖巧克力

 是义卖好,还是义买好?

 钢琴老师的生活

 陪女儿竞选加拿大首届达人秀

 等候搭乘校车

 小学教育的趣事

 小学生的班级工作

 小学生的作业题

 多伦多需要怎样的市长

 原子弹,该不该丢?

 老师罢课

 瀑布精神

 拯救大熊猫(大女儿十一岁时作文)

 中国龙(小女儿八岁时作文)

第三辑:吃喝玩乐长学问

 吃出健康人生

 在加拿大吃比萨饼

 在多伦多过的一次“浪漫”生日

 去新泽西看海

 偷得浮生半日闲

 春游黑溪先祖村

 我的鞋子也会发光

 五月的多伦多

 吃冰淇淋的快乐

 加东五日游,美景各不同

 令人着迷的蒙城之夜

 魁北克城印象

 渥太华旅游札记

 钓鱼的乐趣和无奈

 看龙舟赛,庆父亲节

 参加省议员的夏日烧烤

 观看106届圣诞老人大游行

 象棋人生

 左手打乒乓球的乐趣

 “功夫熊猫”与哈珀的中国之行

 在家卡拉0K的趣事

 可爱的雪娃娃

 单纯如孩童

 激情龙舟音乐会

 古老村庄的双百庆典

 绚丽缤纷的CNE

 走马安大略省美术博物馆

 买架钢琴乐趣多

 读原著,弹名曲

 体验惊险浪漫的童话世界

 梦幻乐园Marineland

 满园蝴蝶舞翩跹

 十年梦回瀑布游

 夜探大瀑布赌场

 用童心装扮圣诞

 圣诞礼物到我家

 尽情玩乐的一天

 童言无忌

 去朋友家的度假屋吃喝玩乐

 美丽的圣诞红

 开个PARTY过生日

第四辑:北美生活不是梦

 新移民孩子入学报到曲折经历

 亚裔学生毁了他人的锦绣前程?

 小留学生问题

 你会反对孩子与异族通婚吗?

 比较中西方教育的区别

 猜猜你是哪国人

 我们究竟是哪国人?

 圣诞卡与邻里情

 中华文化当惊世界殊

 提倡普通话双语教学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加国遭遇的种族歧视和偏见

 在加拿大看央视春晚

 单身妈妈的故事

 爱上多伦多

 人穷力出

 在加拿大上学的零星趣事

 在加拿大学习打工记

试读章节

美国的小学教育一瞥

美国的法律规定儿童6~16岁必须入学。美国的公立学校由政府税收支持,学生免费入学。美国人认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无论学生或家长的身份如何,适龄儿童都可接受义务教育。学生免费入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不仅不需交学费,就是书本费和杂费也没有,如果学生家庭贫困,还可提出申请减免午餐费。下面我从来美一年多的切身体会,谈谈美国的小学教育。

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小孩交给学校,学校就需对小孩全权负责,如果有超出常规的活动,学校一定会提前发书面通知给每位学生家长。例如体检、秋游等,学校会让每位学生带回通知,让家长签名同意后返回给学校老师。哪怕是外出看一场电影,也要家长签字同意,并写明若发生什么意外,学校不负全责等等。一学年分三季,每季都至少要开一次家长会,有时还请家长参观教学情况。家长会是一对一的,即班主任约好时间单独与每位学生家长面谈,谈谈学生在校的表现、成绩,甚至衣着和午餐吃些什么东西等等。我的孩子来美时上小学二年级,美国小学低年级教育以兴趣为主,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达到让孩子喜欢上学的目的,因此,家庭作业很少,学校的活动和手工作业比较丰富。手工作业完全由老师负责协助学生完成,家长绝少参与,所需材料和工具基本上由学校老师准备,方法也由老师教导。孩子们拿回自己亲手做的面具、小工艺品、小木屋、小泥碗等,总是很兴奋自豪地展示给父母看。

爱国教育具体扎实:美国人在这方面也做得不错,我儿子在美国读小学二年级,才读了半年,已把美国的“忠诚的誓言”背得滚瓜烂熟。一日,他从学校回来,嘴里叽哩咕噜背了一大段英文,还唱得有声有色,我们弄了半天才明白,他背的是“忠诚的誓言”,他说在学校每天早晨都要按时背诵这篇短文,难怪他现已背熟。我们家这位小中国人的美国化进度让我们又喜又忧。

奖励方法:学生在校表现好,老师通常会在孩子的衣服上贴一个不干胶图片,上面是一个笑脸图案或一句奖赏的话语,或在孩子的手上盖一个什么印章以示鼓励。如果作业做得好,老师也会在上面贴一个小图片或写上一句夸奖的话语鼓励学生。学生在学校表现不好或没按老师的要求做事,轻则给你一个黄牌警告,重则将名字记下以示过错,再就是减免娱乐玩耍的时间或解除担任的职责(如免除班长权力,不分派当天的例常任务),孩子们很看重老师分派的任务,因此,他们在得到一个黄色圆纸片的警告后,一般都很小心以免再犯过错。

鼓励自学:学校常与社会联手开展一些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一天读十分钟课外书,由家长签名后,学生可得一张免费票多次参观科技宫,学生一个月读六本书可到pizza店领一个免费比萨饼等。

寓教于乐:美国的节假日比中国多,大多节日学校都放假,但在放假之前,学校会组织学生庆祝节日,庆祝的方式是:了解和这节日有关的风俗习惯,讲解节日的起源,看有关的录像,动手制做与节日有关的物品,参与相关活动,例如:情人节学写情人卡,万圣节学做面具,买南瓜装饰屋子,感恩节互赠小礼品,圣诞节赠贺卡开party,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印象深刻,这是美国小学教育寓教于乐的一个表现。

庆祝生日:美国小孩很喜欢在学校过生日,只要学生和家长提出,老师会给每一位在校过生日的孩子开一个生日party,庆贺孩子又长了一岁。过生日的孩子家长到时会送来蛋糕、饮料等食品,每位孩子都有一份,孩子们唱歌听音乐吃蛋糕,庆祝小伙伴的生日,老师给过生日的孩子发铅笔和本子以示祝贺。听儿子讲,过几岁的生日,老师就发几支铅笔给那位小朋友。我儿子的生日恰逢美国的节假日,他感到很遗憾。明年吧,也许可以提前开个生日party。

“留学”札记

到美国后,因为我持有的是探亲签证,按照规定,不能应聘工作,先生工作繁忙,儿子年幼需要人照看,我也便安心杲在家里充当起主妇的角色。

几个月后的一天,送信的人将一份招生广告放到我们的信箱里。我这才知道附近有一个学习中心,是一所学院的分支机构,这所学院设置的课程广泛,有修学分的,有不计学分的,有需要收费的课程,也有免费的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第二天我就找到这个学院,只见一座大大的红砖房,房屋前面竖着一个不起眼的小牌子,上写某某学院学习中心。难怪我们平时驾车经过它却不知那是一所学校,它除了比旁边的居民住宅大好几倍以外,实在没有什么显著的标记。

P5-6

序言

十多年前,我带着不满七岁的儿子去美国与丈夫团聚,听到人们教育小孩的语言常常有这个词——“Share”,即“分享”,分享玩具、分享图书、分享劳动、分享快乐或痛苦。孩子们在“Share”的氛围中成长,长大以后,就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懂得分享、谦让、平和、快乐。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Share 的魅力:书店和图书馆里的书,我们可以尽情翻看阅读,优雅的环境和轻松的音乐常使我们在那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开放式小公园星罗点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游玩。自觉纳税和支持公益事业也是一种Share 的体现,华人团契和各种社会慈善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分享是Share 的更高一层的展示……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更需要人们之间互相理解、尊重和分享。人毕竟不同于动物,弱肉强食的原理不能运用于人类社会,提倡Share,就是要人们从小就懂得互助互爱互谅互让的重要。在此,我把自己多年来有关子女教育和北美生活方面的文稿整理成辑,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也希望能够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探讨出一条更为理想的道路。

我有三个子女,分别出生在中国、美国和加拿大。我在中国生完儿子后,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还会再生养两个女儿。儿子虽然是顺产,我因为产后感染发高烧住院十来天,儿子则因为出生头几天护理不当,差点送命。我的大女儿出生在美国,正值我们家动荡不安之际,在她出生前一个月,我先生所在的单位倒闭,他失去工作。我们从美国移民来加拿大,恰逢9·11 事件发生,专业工作十分难找。经过一段时期的挣扎,我们决定上学深造,只好把未满周岁的大女儿送回国,请父母找人代为照看。小女儿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意外惊喜,孕育她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困苦,但是,她的到来给我们带来好运,先生找到专业工作,我也顺利从学校毕业,不久,我的父母送大女儿回加拿大,一家人终于团聚。

我在怀老大的时候,先生买来很多经典钢琴曲给我听,后来我发现儿子在音乐方面挺有天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没有及早地发掘他在这方面的才能,但是,我们还是让他跟从私人老师学习拉了三年小提琴,也培养起他对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而且对老三的音乐启蒙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在怀老二的时候,正值先生工作变动,我们被工作和身份等问题弄得焦头烂额,在缺少美好音乐的时光里,人的心情也就起伏不定。因此,我很抱歉,老二似乎对弹琴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她在画画和写作方面却颇有天赋。还有就是她年幼的时候,曾经与我们分别一年多,这次分别对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一起花费了很多功夫才使她建立起越来越强的自信心和自制力。随着她的学习成绩的稳步提高,她变得越来越开朗活泼。最让人高兴的是,她与妹妹的关系十分融洽,俩小姐妹从来不吵架,在一起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母亲的行为对胎儿的影响很直接,胎教的效果立竿见影。我的小女儿是三个孩子中接受胎教最多的一个,自打受孕以后,她就在我的腹中跟随我上课、做作业、实习工作,每天还听哥哥拉小提琴曲。我在整个怀孕期间,不仅全天候学习,还参加孕产妇培训班,遵循妇幼保健规则,如今,小女儿在音乐和学习中表现出的才干更证明胎教确实非常有帮助。

伴随子女在异国他乡的成长,作为家长的我们也从中学习到不少新知识和新观念,我们在为子女付出辛劳的同时,也收获着幸福和快乐,我们的生活通过子女教育和娱乐活动得以衍生和拓展。

中国家长,特别是在国外生活的第一代移民家长,大抵都有着较强的竞争意识,对子女的要求也比本地家长严格,但是,如今我们这些移居国外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常常面临进退两难乃至不知所措的地步。

我以为,正如成功没有特定的模式,教育子女也没有一定的规范。譬如,你看到郎郎的父亲以逼儿子跳楼为威胁来强制儿子刻苦练琴,结果苦尽甘来,郎郎成为一流钢琴家,十指流金令人羡慕。但是,你知不知道确实有被父母逼疯甚至自杀身亡的孩子?

天下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深爱自己的子女的,但是,如何去爱,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教育好子女,更是一个难题。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对你就合适,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培养子女也没有完全一定的方式,即使都是自己的孩子,也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人的特点分别对待。我就有这样的经验教训,对老大合适的方式,用在老二身上便不灵了,而教育老三,还得另想对策。望子成龙的思想不能说没有,我也正在不断学习之中,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却逼迫子女去实现,是不是有点不道德?况且,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幸福?人生到底该追求什么?子女健康平安,快乐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常去教会朋友家参加团契活动,大家在一起查经学习,互相分享生活和工作中的甘苦。

在分享过程中,我知道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苦恼和辛酸,当然,更有快乐和会心的微笑。有一对从中国来的中年夫妻,告诉我们,他们的儿子在十来岁时,得脑癌不幸去世,妻子再次怀孕时,又不幸怀了个葡萄胎,几近绝望。后来,丈夫在美国找到一份工作,妻子来美国探亲时已经怀有身孕,没有医生敢接受她这位老大难孕妇,在教会朋友的帮助下,才找到一位医生答应接受她,为她接生。她的女儿是剖腹产出来的,期间也是险象环生,多亏那位医生医术高超,判断准确,干净利索地把孩子及时从母腹中取出。我在美国怀上女儿后,她就把那位医生介绍给我,果然是一位高手,他说他的四个孩子都是他自己接生的。还有一对从台湾来的夫妻,双双在美国拿到电脑硕士学位,年近四十才喜得千金,有了女儿后,妻子当即辞掉收入颇丰的工作,专心当起家庭主妇。没曾想,女儿患有自闭症,整日独自一人玩耍或看书,不与任何人交流,她伤心地说:“我当时只是向上帝祈求一个健康的孩子,无论男女美丑。”她是位虔诚的基督徒,经常打开自家的门请认识的朋友到家中过团契生活,有一天,她流着眼泪说:“其实我也是有私心的,我请大家带孩子到家里玩,也是希望能对自己的女儿有帮助,给她创造一个热烈和变化的环境。”前年我打电话去问候她,旧电话号码已成空号,找到师母的电话询问,方知他们一家人已经举家回台湾发展,很大的因素就是为了根治女儿的自闭症。

感觉在北美,人们更倾向于以家庭为重心,追求与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的美好生活。我曾经看到一位职业女性写的文章,题目是“赶快回家”,述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苦衷,论及亲情的损失以及对女儿的无限牵挂,颇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味道。

问题是: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鱼?什么是熊掌?如果根本就没有鱼,也没有熊掌,你必须为生存,为吃饭而工作时,你连思考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姑且有这两种选择:这也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能进出自如的人当然要算天之骄子,必有出众的能力游刃于事业与家庭之间。也不排除有的人安于现状,选鱼就不惦记熊掌,选熊掌就放弃鱼。

才貌出众的女子甘当贤妻良母,在家相夫教子的也大有人在,有的妈妈索性在家充当孩子的老师,她们大多嫁得好丈夫,饮居无忧,家境安康,在她们心目中,家庭是熊掌,摆在首位。这些人中,有的等孩子长大些后再外出工作,为社会发挥余热,也不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大学毕业嫁得如意郎君,她生了孩子后就不外出工作,在家安心地教育孩子,他们的孩子不到学校上学,各门功课由他们自己来教,夫妻俩分工协作,每人负责教导孩子几门学科,然后让孩子参加教育部门的考核,取得合格成绩照样拿高中毕业文凭。这种特例不多见,我也不赞成这种封闭式教育子女的方式,只是借此例说明天底下一样米养各种人。

我的一位华裔朋友,在某著名的电器公司任职,年薪十多万,她有三个子女,老大上大学,老二上初中,老三才五岁。我与她认识的时候,她刚从单位辞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工作了这么多年以后,我突然醒悟,再不回家,就错过了与小儿相处的时期,看着子女一个个长大成人,我意识到,流逝的岁月不会回头,在老大和老二幼年的时候,我已经错过与他们一起成长的快乐,现在,我不能再错过与老三分享他的童年。”

还有一位在美国的朋友,放弃高薪的电脑工程师工作,专心在家培养一双儿女,业余时间全部用在带孩子参加游泳锻炼和比赛上,俩孩子拿回家的各种级别冠军杯有一堆,颇具杀入奥运会和世界游泳锦标赛的趋势。

如果夫妻俩都工作与只有一人工作相比,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准相差不大,譬如:一人工薪所得基本上都用来支付孩子的托儿教育费用,那么,还是一人专心工作,另一人主要在家教育孩子操持家务为好。

有人喜欢鱼,有人欣赏熊掌,各取所需,是在有选择的前提下,为生活所迫,有些妻子母亲不得不外出工作,只要肯努力,也能闯出一番新天地,而拼搏的本身也给孩子作出一个榜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

有所得必有所失,反之亦然。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关键是能做到于心安然,问心无悔就行。

出国前,我是安分守己的职员,在国营单位呆了十一年,如果不是出国惹的祸,估计会在那个单位混个高级职称做到退休。出国后,我的主要工作是生养孩子加上家务劳动,偶尔打打工,说是体验生活,却是为生活所迫。如今,我又失业了,这在北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何况,出国这十来年,一多半时间我都是在家当主妇,属于自由的无业游民。现在我也认识到,只要家庭条件许可,母亲在孩子们年幼的时候陪伴他们,关照他们的学习,与他们一起解决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这样也许更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以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责任不仅是生养孩子,更重要的是培育发现孩子的天赋,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应对挫折。

父母的角色是无人可替代的,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交流与信任则是建立在日积月累同甘共苦的基础上,父母应该尽量多地与子女在一起,珍惜与孩子相处的美好岁月。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把还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国外来,希望他们能够不输在起跑线上,尽早与国际化的教育接轨。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效果也许并不尽如人意。十来岁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困惑期,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家长的关怀和指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一位在多伦多开出租车的朋友告诉我:“一些小留学生根本不爱学习,在国内不爱学习的孩子,你把他/她扔到万里之外的北美,他/她就爱学习了?有些小留学生一学期没上过几天课,在正规的高中毕不了业,便去民办学校买个高中毕业文凭,大学的入学考试也请人代考,上不了正规大学,就去社区大学或者民办大学混几年。在加拿大,吸食大麻是合法的,有一位小留学生经常要我拉他去各处游玩,我问他一年来学习怎样?他回答道:别的什么都没学会,倒是学会识别各种大麻了。”所以,家长千万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出国,让他们接受北美的高中和大学教育就算是与国际接轨,也便与外国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北美的教育,从学前班幼儿园开始,他们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愿望和习惯,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有相当的学习天赋,那么,上大学也就成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选择,不用什么入学考试,只凭高中最后两年的综合成绩和社会表现就行。北美的孩子,在上大学之前有很多选项,有的孩子选择当技工,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有的孩子早早打工进入社会,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和知识的重要性,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后,再回炉深造;还有的孩子,真正热爱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高中毕业后直升大学。

北美小学教育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督促家长定期给孩子体检、查牙齿、视力和听力,并且不许家长任意打骂孩子,施行家暴的人是会受到法律制裁的。再说一件小事,从中我们也许得到些启示。我的小女儿正处于换牙的年龄段,作为家长的我们并不觉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小时候换牙,听从大人的话,上面掉的牙往下丢,下面掉的牙往上抛,统统一扔完事。加拿大则不同,学校每年免费给小学生检查牙齿,发现问题就会主动与家长联系,并且医疗卫生部门会跟踪督促家长带孩子就诊。有一天,小女的一颗牙在学校掉了,她不小心给弄到地上。放学前同学们清理东西时,一位白人小女孩发现了地上的牙齿,她把牙齿交给老师。老师问:“谁今天掉了颗牙?”小女说是她掉的牙。于是,老师把那颗牙交给她,并且让那位女同学陪着她去校办公室,说是可以领到一个特别的礼物。回到家,小女无比珍惜地给我看她得到的礼物,一个穿着丝带的挂件,打开一看,那个雪白的造型如牙齿的塑料小盒,里面躺着一颗小小的门牙。

中国的家长太看中面子和文凭,而北美本地的家长不太在乎学历和文凭。在北美,蓝领也能挣够令人羡慕的钱,垃圾工和持证的技工都可以轻松地一年赚个十来万加币。北美的人也不太关心别人从事的职业,只要自己开心满意就好,职业、收入和年龄都是个人的隐私,轻易不与外人道也。

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她的客户中有不少蓝领富翁,修电梯或者维修空调电器,一年净收入几十,甚至上百万,比在银行工作的白领挣的钱多得多。她劝说他们给子女买些教育基金,以备子女上大学时支付学费,结果,那些本地人不解地反问道:“为什么要买教育基金?我还不知道我的子女要不要上大学,为什么要考虑那么多那么远?再说,子女上不上大学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家长用不着管那么多。”

北美本地人中,高中毕业直升大学的比例并不很高,但是,这里健全的成人教育和开放的大学竞争体制,使得想上大学深造的人总有机会入学,活到老学到老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普通的思维。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高精尖的科技人才,而能够达到科学顶峰的人向来都是寥寥无几。“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警句,它出自美国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之口,出国后我才知道,这话的全句翻译是“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但有时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国人的本意大概是想激励人们的学习潜能,用勤能补拙来弥补先天的不足,可是,每个人首先得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才干究竟在哪里,然后才能够去挖掘开发,并且及时抓住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也就是用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点燃理想的灯塔。

中国的教育要想借鉴北美的成功经验,国人先得从观念上转变思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自学能力、分享感恩的品德以及诚实善良的心灵。家长切忌盲目攀比,更不可只重视学业与成绩,须知,天才毕竟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能够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就很不错,而每个人的天赋和兴趣,长处与短项皆不一样,只有根据自家情况以及孩子的特长作出相应的教育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专长,给孩子一个宽松温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远比成绩分数和出国留洋要重要得多。

华人移民的第一代是十分艰辛的创业族,不少人经历过迷茫、失望的挣扎,经历过拼搏奋斗的磨砺,才逐步在陌生的国度站稳脚跟,建设起新家园。由于华人重视文化和教育,对子女大多倾力培养,华人的后代往往会一代更比一代强,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比起中国早期的留学生,现代留学生和移民海外的华人不知道要幸运多少,发达快捷的交通和通讯使得万里之遥不再那么令人生畏,互联网和视频的普及运用更拉近了海外游子与国内亲朋好友的距离。优秀的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时间和距离都割不断血浓于水的情感。

生儿育女在北美,几多幸苦几分乐,风风雨雨过眼云,人生最惜平常心。

这本书里的文章是我在国外生活十多年,在不同的时期零零星星写下的,记录了我们家在北美生活的一些片段和感触,其中不少文章是有关子女的教育和娱乐,偶尔翻看,时光也会倒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儿育女在北美/世界华人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爱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22568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2013184940
中图分类号 I711.65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8: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