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看清你的心理类型
内容
编辑推荐

《看清你的心理类型》集合了卡尔·荣格对于心理类型的巅峰理论,是他在心理学领域工作二十年的心血结晶。书中内容主要来源于荣格在治疗各种心理疾病时的经验总结以及他在实践中的无数探索,也有他和多位心理学家的接触沟通、他对心理特性的自我批判的成果。

内容推荐

卡尔·荣格著的《看清你的心理类型》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古代和中世纪时期的思想史和那个时期的人格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的心理学体系。从远古时期开始,这两种体系所分离出来的思想和性格就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到了中世纪,其影响仍然没有消退。这一时期的哲学和历史对心理类型的发展起到了可贵的启蒙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追本溯源。

书中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学、艺术所表现的心理特点,还对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理论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从唯理论和感觉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意志自由论和宿命论、一元论和多元论、教条主义和怀疑论等多种哲学和心理学上的对立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科学的态度对詹姆斯的很多心理理论进行了整理和评论,以使读者对心理类型在各个领域引发的观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目录

Chapter 01 心理类型: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自我认知

 1. 在斯比特勒类型学中找寻自己的影子

 2. 两个种性格的碰撞:斯比特勒VS歌德

 3..心理类型:和解象征的晴雨表

 4. 听斯比特勒说象征的本质

 5..心理移情——美学中的“哈姆雷特”

Chapter 02 性格哲学:叩问心灵深处的精神世界

 1. 性格类型:具体or抽象

 2. 八大对立范畴详解类型观

 3. 批判:詹姆斯类型观的总结

 4. 古典型:完美中的遗憾

 5. 浪漫型的特征——心灵的早熟

 6. 要言妙道:心理功能的归纳阐述

Chapter 03 外倾心理:吸收大自然能量的唯我意识

 1. 流于客观的外倾态度.

 2. 具有内倾特征的外倾无意识

 3. 外倾思维类型:一种廉价的思维方法

 4. 过犹不及,外倾情感的“三八线”

 5.“玩物丧志”的外倾感觉.

 6. 外倾直觉与感觉的“相爱相杀”

 7. 外倾态度:理性VS非理性

 8. 外倾VS内倾,变化的万物与不变的心

Chapter 04 内倾心理:潜藏于内心的唯我意识

 1. 内倾态度:存有精神价值的主观倾向

 2. 内倾无意识:源自幻想的恐惧

 3. 臣服主观:内倾思维的“金科玉律”

 4. 潜藏的情感:来自内倾者的否定和蔑视

 5. 主观粗暴干预下的内倾感觉

 6. 内倾直觉者:迷失在直觉中的“艺术家”

 7. 内倾态度中的理性“是非”

 8. 内倾男性:斯文面具下的狂野

 9. 内外倾女性:温柔如水的背后是什么

Chapter 05 上古哲学:在战火与经院中徘徊的心灵世界

 1. 古之心术:古代心理现象研究的得与失

 2. 经院哲学内部分歧:人是否应该被原罪束缚

 3. 由饼干和酒引发的“化体说”之争

 4. 生活在“狗窝”里的柏拉图批判者

 5. 唯实论的荒唐:认不出带面纱的爸爸

 6. 引发跨世纪争论的“波菲利”问题

 7. 为什么说神和一百个钱币是同一概念

 8. 生不逢时的折中主义者:阿伯拉尔

 9. 个体与先知,谁代表了人们共同的信仰

 10. 挑起路德与兹温格利战火的“用餐礼”

Chapter 06 本能哲学:心理革命中的先贤之音

 1. 埋藏在“希腊天堂”的心灵枷锁

 2. 大革命的罪与罚:血流成河的现实心理

 3. 寄生于潜意识中的“远古之美”

 4. 飞翔在无限之中的生命本能

 5. 情感VS感觉:本能的双重博弈

 6. 博弈之后的第三种本能

 7. 本能VS自我:当原始人遇到从不离家的孩子

Chapter 07 心灵哲学:内心温柔与狂野的双重博弈

 1. 日神精神的两极:幻想与癫狂

 2. 酒神冲动蕴藏的“醉狂”力量

 3. 名家之言:乔丹类型学的全面与片面

 4. 艺术的类型:朴素的词与伤感的诗

Chapter 08 病理类型:心理病态下的性格力量

 1.“原初功能”与“次生功能”的接力赛

 2. 心理病态低级状态的性格差异在哪里

 3. 批判视角:摆脱“脑神话”的次生功能

 4. 抽象作用:压抑生命的病理倾向

附录:心理类型的概念汇总

后记

试读章节

1.在灵魂中找寻自己的影子

如果说类型问题是合理的,那就只有一种说法:对于诗人来说,其情感生活的复杂性主题是由类型问题提供的,而除此之外,类型问题没有扮演任何角色。很明显,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类型问题在席勒身上已经做出了“证明”,作为思想家和诗人的席勒一生都在受它的影响。本章致力于探讨斯比特勒于1881年创作的诗集《普罗米修斯与埃庇米修斯》,这是一本专门讲述类型问题的诗集。

有一种说法指出,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内倾型的先知先觉者,而埃庇米修斯是一位外倾型的后知后觉者和实践者。对于此,我无法过早地给出定论。抛开这些说法,从本质上看,二人的冲突是外倾和内倾这两种发展倾向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了出来。而斯比特勒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从而把二人独立的人物形象与他们各自的命运类型所产生的冲突具体化了。

诗集很明确地刻画出了普罗米修斯的内倾型性格,这表现在他时刻都会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一直忠诚于自己的灵魂。

忠诚于灵魂就意味着屈从于自己,普罗米修斯个人的荣辱或是耻辱都源自灵魂,他认为自己的灵魂是他的女主人和向导,而埃庇米修斯则是使自己屈从于外部世界。普罗米修斯屈从于灵魂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把自我献给了灵魂,从而变得非个人化了;其次,他无条件地屈从于灵魂,以至于把自己置于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境地,丧失了人格面具的抗衡力,同样也使自己丧失了被外界矫正的可能,很明显,这样的情况是无法被现实情况所容纳的,这也就是天使会化作世界秩序的代表出现在他面前的原因;最后,是心理学的层面,把适应现实作为目标已经成为普罗米修斯所倾向的角色。

天使曾对普罗米修斯有过这样的劝诫:“倘若你无法驾驭自己难以战胜的灵魂,从而使得自由无望,那么你将会面临多年来所收获的荣誉、赞赏、喜悦以及成果毁于一旦的局面。你将被驱逐出荣耀之国,灵魂的眼中没有神,更没有法律,于你的灵魂而言,天堂和地狱一样,都不具备神圣的性质。”

普罗米修斯形成了一个片面的灵魂定位,也就是在他面前,所有外在世界的倾向都处于被压抑和无意识状态,即便是这些倾向可以被感知到,其表现形式也不过是投射而已,算不上是自己的人格。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普罗米修斯所信奉的灵魂存在于他的意识当中,而同时又只呈现为一种投射。

人格面具有一种联系的功能,这同样是灵魂的功能,灵魂一方面属于人,另一方面依附于相关客体当中,在后一种情况下,灵魂就是无意识的。我们都清楚,在心理因素之下,人们比较容易承认无意识只不过是一种有条件的存在——当然,这要除去一些哈特曼哲学的追随者和拥护者。在认识论中,心理学的认识范围并不包括现实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无法对它进行任何有效的陈述。因此在无意识的复杂心理之下,我们也不可能对客观现实提出任何有效的观点。但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外界的现实事物,很多人认为无意识的内容更具有现实性。人类思想史便是最好的证明。说得具体一些,在人类的实际经验当中,无意识内容与意识活动存在持久的联系,因此,我们有权利声称无意识内容是现实的,虽然这样的说法在客观世界中很值得怀疑。

既然明确了无意识内容具有特殊的现实性,我们就可以把无意识内容描述为一种客体。人格面具会受到外在客体的制约,而同样具有联系功能的灵魂也是一样,只不过制约它的是内在的客体。因此,灵魂与主体是区分开来的,灵魂在普罗米修斯的身上便表现为一种与自我主体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天使劝诫普罗米修斯按照事物的发展要求去适应事物,但条件是他贡献出自己的灵魂,普罗米修斯没有答应,于是天使所说的厄运便降临了。从本质上看,主体(也就是普罗米修斯本人)是人性的,但他的灵魂却是魔性的。无意识内容在人类的心理历史背景中融人了全部的心理印痕承续过程,这些心理印痕有一些典型特征,那正是人类心理使用最频繁和最密集的功能。它们通常会以神话主题和神话意象的形象表现出来,并且在世界所有的种族中以一种惊人的相似性出现。

无意识作为一种意识世界,和现实一样拥有范围广阔的领域。普罗米修斯屈从于灵魂,但灵魂却是无意识的恶魔的化身,当主体与这样的灵魂相遇时,意象世界的整体及其极端性和矛盾性就被体现了出来;屈从于外部世界的埃庇米修斯所信奉的现实事物的形式总会与无意识相遇,这时候,他的本性和外在世界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而以上两种极端现象都存在于常态之外,对于大多数走中间道路的常态人来说,这两种极端根本就是野蛮、无法想象的东西,在他们的认识观念中,它们是不存在的,对他们来说,灵魂是人性的,并不存在隐晦的魔性特征。

P2-4

序言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荣格有知遇之恩,曾经像父亲一样指导他,并帮助他成为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但荣格骨子有一种为追求真理而无所顾忌的精神,当他发现自己的“亚父”弗洛伊德的理论陷入偏执的境地时,他毅然决然地站出来表示反对,不惜背负上“背叛老师”的骂名。之后,他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并将自己研究所得的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理论用于人格分析。

《看清你的心理类型》集合了荣格对于心理类型的巅峰理论,是他在心理学领域工作二十年的心血结晶。书中内容主要来源于荣格在治疗各种心理疾病时的经验总结以及他在实践中的无数探索,也有他和多位心理学家的接触沟通、他对心理特性的自我批判的成果。

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古代和中世纪时期的思想史和那个时期的人格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的心理学体系。从远古时期开始,这两种体系所分离出来的思想和性格就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到了中世纪,其影响仍然没有消退。这一时期的哲学和历史对心理类型的发展起到了可贵的启蒙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追本溯源。

书中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学、艺术所表现的心理特点,还对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理论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从唯理论和感觉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意志自由论和宿命论、一元论和多元论、教条主义和怀疑论等多种哲学和心理学上的对立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科学的态度对詹姆斯的很多心理理论进行了整理和评论,以使读者对心理类型在各个领域引发的观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本书体现了很强的批判精神,在对古希腊与中世纪时期的哲学进行分析时,也对贯穿于那个时代的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否定,并分别指出了两大理论的致命伤。此外,本书对席勒、尼采、康德等学者的局限性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这在大多数心理学作品中是非常少见的。

荣格在对心理类型的论述中,一改往日将个案展现出来并分条论述的写作习惯,从历史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结合起来,以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问题,从而极大地减少了阅读的困难。他突破了自己作为一名精神病医生的局限,从狭小的领域步入了广阔的世界,无论在专业化领域还是在一般的社会领域,其论点都能极大的共鸣。

在写作的过程中,荣格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于心理研究和人格分析的心理学家互通信件,以便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其中就有他的挚友,住在巴塞尔的斯米德博士。荣格表示,这位博士在心理学的很多方面都比他要优秀,他们在心理类型的很多论点上擦出了火花。这使荣格能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理论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改。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荣格也难免会对某些心理学理论做出片面的解读,为了不误导读者,我们对大多数有争议性的理论进行了保守解读,即全面、客观地阐述心理学论点对主观、偏执的理论加以修改和加工,并尽可能地还原荣格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以使读者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本书关于心理类型的论述,而不是拘泥于教条的理论知识。因为我们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带着客观和批判的态度去追求真理。

后记

我们的时代出现了一些从未有过的思想革命斗争,我目睹了法国大革命为了“自由、平等、博爱”而进行的斗争,革命者们为了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而不懈努力,他们希望通过平等主义和外部平等来消除不幸。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多么不易!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坚守着为人类创造更大幸福的信念,并为之努力拼搏,而这些信念显然是单独地定向于外部世界生命的一般态度。

我想,上述时代问题可以引申为本书所讲的心理问题。本书介绍的是心理类型的分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态度,但这些态度总能形成一种大范围的分类,不只是心理学领域,生活、科学一定也需要对态度进行分类。例如,哲学依赖的是个体心理,但个体心理往往会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也会导致偏见的产生。哲学家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如果他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受到大多数人的赏识,那么他和他的观点自然就会得到追捧和尊敬。相反,若他的观点只是个人的,那么社会中就会出现诸多的不认同,以至于他的观点无法被人们接纳。

也就是说,即便前一种情况的哲学家存在某种偏见,他仍旧会得到人们的支持,原因就是他所持有的态度与某一种类型的态度是相似的。这种类型会囊括数量庞大的某一类人,也就是说,它的态度为自己招揽了大批的支持者。而有支持便会有反对,双方交锋大多是从外部下手,然后抓住对方的言论进行“吹毛求疵”的研究,进而彼此挑刺和攻击。但是这种争论是完全没有结果的,因为外部因素并不是争论的症结,矛盾的焦点应当在心理学层面,因为这里是态度形成分歧的源头。

由此,我们了解到,心理学领域把心理态度分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型,它们以互不相容的形态各自存在着。在态度类型面前,解决问题若只采用外部调和,就难免流于肤浅。所谓真正理解,只可能是源于心理态度的认同。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很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却难以认同他人的观点。这是人与人之间的鸿沟。生活中总是避免不了冲突和误解,好在原始的丛林法则已经演化成了今天的法庭和是非标准。我相信,有了“态度类型”这个概念,我们一定可以从中发现一种平息冲突的观点,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己的偏见,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

我为心理分出类型,是为了引导读者认识和审视生命中的多种可能性。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做出的类型分型绝不是唯一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心理类型注定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内容。但是,不管分类标准是什么,心理类型的数量都是相等的。

现如今,社会中存在着“心理过程是普遍的、有效的和复杂的”理论,而我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势必会成为这一理论的阻碍,所以,我很清楚,我的论敌会竭尽所能把我和我的观点排除在科学之外。但我想说的是,那种认为心理一致性的理论会在任何情况下赋予主客体同一性,但是在心理学领域,任何一种理论形成的时候,其心理过程都是一种主体,而不是客体。

因此,一些新出现的对立观点通常都是作者提出的不同主观观点而已,或许这种观点能够在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但充其量是符合了它所属的那种态度类型的人的观点而已——一个人属于这种类型,那他就只认同他认为是真理的观点,而其他类型的观点即便是正确的,在他眼中也是谬误。

所以,反对心理类型观点的人只是在维护自己心理一致性的观念,因为心理类型的产生会导致他坚持的观念丧失绝大部分的真理价值。例如,按照我划分的八种心理类型,他需要在坚持一种心理类型的基础上,接受另外七种心理类型的存在,至少要把这些类型放在与自己观念同等价值的、对他来说可以称为“第二种理论”的地位——他所坚持的真理的丧失率达到了八分之七,这确实令他难以接受。

在某种理由的促使下,心理同一性被奉为普遍的论据,我曾经也对此深信不疑,甚至还把它归入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中。这个观念时常出现在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无法坚持这个论断,一股强大的异质性意识心理打破了这种同质性。其实我们都清楚,原初人与现代人、教授与流浪者,他们之间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同一意识的,这是由于时间与阶层的缘故,但即便只考虑年龄和性别,我们也不会得出同质性的意识。因此,心理同一性的观念完全是学院派妄想出来的,它或许很适合在教育领域传播,但是一旦它来到现实中,其理论便会不攻自破。我们应当明白,不只是类型之间存在意识上的差别,同一类型的不同个体的意识也会有天壤之别。

当然,人类心理存在同一性的理论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这种性质只存在于意识的根基当中。倘若我在人类共同性的基础上建立理论,那么理论的依据就必然是心理的根基和源始,但是得出来的理论却存在一定的历史性,并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很显然,我忽略了心理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我否认了心理从原初状态以来的分化层面。

其实,我提出的心理类型完全可以与同一性建立某种联系,即心理类型建立在同一性的基础之上。不过,若要投射出全部的心理图像,那就需要考虑个体的差异性,意识的个体心理图像中不仅存在意识性,还存在无意识性。我有充分的理由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同一个心理过程,最开始,我的研究方向也是同一性,但是现在,我选择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说,我会提出与之前相反的观点。在之前的观点中,一些因个体差异而被排除在整体之外的东西,如今因为分化作用而变得异常重要,但是之前因同一性而存在特殊价值的东西,现在却变得毫无价值。我要关注的不是事物发展的起源,而是发展的方向,对于后者,我之前的观点并没有认知到。也就是说,我的观点是存在矛盾且互相排斥的理论,并且这两种理论解释的还是同一种心理过程,这两种观点也都是正确的,因为前一种观点被心理的同一性证明了,而后一种观点被心理的多样性所肯定。我把它们分别称为“还原”和“建构”。

为了帮助人们理解,我曾经企图通过个案来解释这两种观点,但这仍旧会引起人们的困惑——这似乎并不好理解。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两种观点在现实中有一致性,而这个事实对于那些只相信一种理论的人来说,无疑是不可思议的。

当然,对于心理过程的解释绝非只有我提出的这两种方法,我坚信还有许多“真实”的方法可以对心理过程进行解释。事实上,人们提出的每一种心理类型都会存在一个相对应的解释,因此,人类心理存在类型差异的理论是应该被承认的。

正是因为类型的存在,每一种心理过程才有了存在的依据和价值,才能清晰、系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有了理论的支持,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心理类型的自发呈现,这样材料才能聚集起来,从而通过相互运作,达到更高层次的综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看清你的心理类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瑞士)卡尔·荣格
译者 常春藤国际教育联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56748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10-01
首版时间 2017-10-01
印刷时间 201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6324325
中图分类号 B848.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