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
内容
编辑推荐

建国初期,我们党反对野心家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惊心动魄。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严格依据史实,生动地记述了高岗和饶漱石其人,“高饶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过程,高岗和饶漱石的人生结局……以及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的思考和鉴戒。书中人物须眉毕露,情节起伏跌宕,不少内容鲜为人知。

内容推荐

本书以著名油画《开国大典》的多次改动为引子,揭示了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内发生的首起重大政治事件的始末。

全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严格依据史实,生动地记述了高岗和饶漱石其人,“高饶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过程,高岗和饶漱石的人生结局……以及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的思考和鉴戒。

目录

第一章 两个人物——高岗、饶漱石其人

第二章 一封秘信——科瓦廖夫向斯大林打秘密报告

第三章 两次会议——1953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及其前前后后

第四章 一夜心潮——毛泽东心头掠过的风云

第五章 两项决议——从《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到《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

第六章 两个高岗——尾声

主要资料来源

后记

试读章节

这里有一幅画,一幅油画。

这幅画题为《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作于1953年秋。

据说,这幅画完成的时候,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很想看看。商量的结果是,请江丰、董希文将《开国大典》连同精选的徐悲鸿、齐白石的作品,布置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厅里。

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抽出时间,兴致勃勃地观赏了这些作品。

一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来到怀仁堂后面的大厅,大家的兴趣集中在这幅《开国大典》上。 “画得很像。”大家都说。 “画得很好。”毛泽东紧握着董希文的手说。毛泽东意犹未尽,继续评论着董希文的这幅油画: “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油画拿到国际问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为了对艺术家的劳动表示感谢,毛泽东招呼摄影记者侯波,为大家合影留念。

后面还有一幅画,也是油画。标题也是《开国大典》,作者也是董希文,只是没有标明创作时间。

再仔细看看,这幅画同前面那一幅有没有什么不同?看看站在毛泽东后面的一群领导人,第一排从左到右数一数: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回过头去再看看前面那一幅,张澜的左面却多了一个人,一个留背头、戴眼镜、穿深色衣服、个子高高的人。

这个人是谁呢?

高岗。

这就是说,董希文第一次创作《开国大典》,画面上有高岗。

后来,高岗却从这幅名画上消失了。

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就在毛泽东100周年诞辰的前两天,1993年12月24日,首都一家报纸,在头版通栏的位置,发表了没有标明创作时间的《开国大典》,也就是没有高岗的《开国大典》;第二天,12月25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四版的头条位置,发表了1953年创作的《开国大典》,也就是有高岗的《开国大典》。

这件事可能没有什么人注意到,几乎微不足道。

这件微不足道的、极平常的事情,却有着极不寻常的意味。

三十多年前的1962年,有一个“利用小说反党”的重大案件,现在的年轻人,有的可能知道,有的可能不知道了。

这个案件,就是作家李建彤写了一部题为《刘志丹》的小说。小说中有个人物叫罗炎。罗炎给照金苏区送信,而高岗,在陕北闹革命时,就曾给照金苏区送过信。就为这,当时康生一伙人就认定“小说中的‘罗炎’就是高岗”,写了高岗就是替高岗翻案,替高岗翻案就是反党。康生于是编出一条“毛主席语录”:“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

由这部所谓的“反党小说”,牵牵连连,拉扯出一个“习(仲勋)、贾(拓夫)、刘(景范)反党集团”,贾拓夫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整死,又拉出一个马文瑞同志,凑成“习、马、刘反党集团”,最后升级为“彭(德怀)、高(岗)、习(仲勋)反党集团”,甚至干脆统称之日“西北反党集团”。就因为《刘志丹》小说一案,打击了几千名干部,再加上牵扯进去的文艺界、出版界的干部,以及陕甘宁老区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有上万人被打成“反党集团”的黑爪牙。P3-5

后记

这本书从1999年1月初版(原书名《权力巅峰的迷津——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到现在,已经七年多了。

1993年7月,我从一场“艰难的舞蹈”中抽出身来,8月,就着手收集材料写这部书稿。1994年1月开始写作,4月底完成。

那时候,陈云同志和邓小平同志,还都健康,所以,书中提到他们,就说他们“至今健在”。1995年春天和1997年春天,陈云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先后谢世了。然而,书中的“至今健在”四字,我仍保留着,无非是想用这点“时间的痕迹”,表示对这两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

我能完成这部书稿,并且能以出版物的形式面世,要感谢的同志很多,如人民日报文艺部的杨柏青同志,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史专家唐曼珍同志,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和党史资料室的侯惠珍同志及其他同志,还有审阅过这部书稿的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庞松同志,他们从各个方面给了我很多帮助。

我要特别感谢的是当代中国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同志们。我曾说:“如果没有当代中国出版社,我这部书稿最终不过是废纸一堆,都说不定。”这不是夸大,而是有事实为证的。这部书稿完成于1994年4月。从那时到1997年夏天送达当代中国出版社,中间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在这三番寒热里,有六、七家出版社同我有过接触。有的一听说这个选题,就派人上门来,将书稿拿走,过几天又送了回来。有的来拿书稿时,说了不少好话,可是拿走后三个月、四个月,依然举棋不定,不吞不吐;也有的找上门来,掏出现金人民币四千元,要求“买断” (我不会做买卖,没有卖)。还有一家出版社的女士,约我把书稿送去,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六个月过去了,杳无音信。待我打电话询问,那女士回答说:“我们不用了,你来拿走吧!”我只好老老实实乘公共汽车去拿“回” (在她来说是“拿走”,在我则是“拿回”)。编辑部门退稿的事,像打电话占线一样,再平常不过了。我被退稿,可谓多矣,但方式是:或者将稿子邮寄回来,或派人送来,或在稿中夹一封退稿信,或在稿中夹一张印好的纸条儿,上面有几句客套话,这些都很平常,也很正常。然而,像这位女士这样,约我把书稿送去,时间过了半年,仍然不哼不哈,等我询问,才想起来,“我们不用了,你来拿走吧”。如此派势,如此不合“游戏规则”,实在是“别开生面”,令人难忘。

1997年,书稿送到当代中国出版社后,朱元石同志和唐合俭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还进行其他必要的相关工作。这书才得以在1999年1月出了初版。

去年夏天,当代中国出版社的陈德仁同志告诉我,社里计划再版这本书。这本书出版以后,报刊上关于高、饶的材料,又有新的披露(他还给我提供了关于高岗自杀的新材料),问我是否要作些改动。

这样,我又认真将这本书看了几遍,觉得书中有几处叙述过于简约。有几处材料嫌不足,看到这几年书籍、报刊上关于高、饶事件的叙述,对照之下,觉得书中有几处不准确。此外,书中的错字、错句也不少。于是。又改错,又补充,又修正,总之是变动较大。可以肯定地说,再版比初版,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了。

在这本书稿“走投无路”的时候,是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它。现在,还是这个出版社再版这本书,给了我弥补不足和修正谬误的机会。联想到本书完稿后几年的“经历”,我要特别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领导的胆和识,大概也就顺理成章,容易理解和谅解了。

这是一本纪实文学之类的作品,书中涉及的重大、重要情节,都是尊重历史事实的,只是在细节和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进行了一些推测和想象。我的党史知识有限,文学修养也不够,虽经多次修改,缺点和问题,仍然难免。希望能看到这本书的同志,再给我一些指教。

马畏安  2006年6月13日,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畏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4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70.5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