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藏盲童之光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峥编著的《西藏盲童之光》是一本用爱心串起来的文字和图片。书里有德国盲人姑娘萨布利亚和保罗为创建西藏盲童学校感人的故事;有西藏摄影家车刚10多年从不间断地用镜头记录盲童们的生活足迹和为盲校带来更多爱心人士和企业家资助盲校的故事;有对西藏盲童们充满阳光的心灵世界的描述;有孩子们在黑暗中追逐阳光和梦想的故事;还有盲童们在这个爱心世界里成长的故事……

内容推荐

萨布利亚,一个12岁完全失明的德国姑娘,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藏文盲文。她27岁时只身游历西藏,并在拉萨开办了盲童学校,教孩子们汉语、英语和藏文盲文,教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和感恩。令常人难以想象的是,孩子们竟然掌握了按摩、电脑、手工编织、做奶酪等职业技能。由众多爱心交织起来的盲童学校越办越好,很多管理者都是盲人。

刘峥编著的《西藏盲童之光》记录了西藏盲童学校的历史和老师、“爸爸”、“妈妈”们无私的奉献,以及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怀。当然,还有孩子们的开朗、善良和满心的梦想。

平实的文字间闪烁着人类善良的天性,大量充满现场感的图片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阅读《西藏盲童之光》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自强自信的盲童面前,也许,一个施与者反而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

目录

序 沈开运

萨布利亚

—黑暗中的她为西藏盲童带来光明

盲校

——掀开西藏盲人事业新篇章

校园、乐园

这里是盲童的天堂

老师、“爸爸”、“妈妈”

——用心血抚育折翅的天使

爱心

——为盲童撑起一片充满光明的天空

爱心留言

爱心花絮

阳光笑脸

采访手记

——这是一次心灵洗礼的历程

后记 车刚

试读章节

她是国际女性俱乐部“诺格奖章”的获得者;她是德国政府“邦比文化奖章”的获得者;她是中国政府颁发的“国际友谊奖”的获得者;她是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奖的获得者:她是“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她是西藏盲童学校的创办人:她是藏语盲文的发明者。

生活中,她的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不管是工作中,还是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时都是这样。看着她的笑容,每个人都会被感染,你也会跟着一起笑。

她就是萨布利亚·坦贝肯(Sabriye Tenberken),一位来自德国的盲人。

萨布利亚总是说:“你们别以为创办西藏盲童学校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中国西藏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由像保罗、旺青格烈、车刚、王石、周建松、阿妈卓玛益西啦、次仁玉珍、援藏基金会等等社会上的好心人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没有今天的西藏盲童学校,我只是发起人而已。”萨布利亚——黑暗中的她为西藏盲童带来光明

1970年出生于德国,考入波恩大学研修藏学、蒙学,“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西藏盲童学校创办人,藏语盲文的发明人。

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

萨布利亚19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附近的一个小镇,在她两岁的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色素性视网膜病变,而且病情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阻挡地恶化。于是,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尽可能地带她到处旅游并有意识地让她多看一些照片。萨布利亚说,直到现在,那些山川、阳光和色彩还会偶尔出现在她的梦里,模模糊糊地好像被水浸湿了一样。

12岁那年,萨布利亚完全失去了视力,年幼的她在经历了一段痛苦和艰难的时光后,接受了自己永远也不能再看见世界的现实,同时也诞生了一个失去了视力并不意味着失去了一切的信念。

随后,萨布利亚上了一所专门的盲人学校,常规课程之外,她还学会了骑马、滑雪、划船。高中毕业以后,萨布利亚顺利地考上了德国波恩大学,她在大学里学习了英语、计算机、历史和文学,并且在研习中亚学时,依靠电脑听音分析器专门学习了藏文。萨布利亚坚信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而这也是她在1997年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

“我一直很向往西藏,常常想象骑着马在西藏的大草原上飞驰的感觉。”萨布利亚说。

在波恩大学依靠电脑听音分析器学习藏文时,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便借鉴其他语种盲文的开发经验,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藏语盲文。

l997年,萨布利亚只身到西藏旅行。她骑马穿越西藏各地,发现这里的盲童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便萌生了创办西藏盲童学校的想法。

她喜欢这座沉浸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即使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三步一叩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在其跻身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的著作《我的道路通往西藏》中,她记述说,拉萨是一个又热闹又空旷的城市。

而她的儿童读物《塔序的新世界一位盲童告诉我们的西藏》的德文版出版时,每售出一本书,她就向“西藏盲人中心促进协会”捐赠1马克。她还通过演讲和阅读挣钱捐赠给各种慈善机构。

西藏有着令人羡慕的耀眼阳光,但强烈的阳光也使这里眼病的发病率很高,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人口仅240万的西藏约有1万名视障者。萨布利亚在拉萨旅游时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在当地人的信仰里,盲人是因为前世造孽而在今世受到神的惩罚,恶魔的灵魂住进了身体夺走了光明。因此盲人在当地象征着一种厄运,有的在生下时就被溺毙,而活下来的,也在周围人的冷漠和歧视中体会不到一点做人的尊严。

萨布利亚决定留下来,为这里的盲人做点什么。

萨布利亚的第一个追随者保罗

萨布利亚和保罗(Paul Kronenberg)的相识很有戏剧性。

在拉萨的一家名叫巴朗学的旅馆里,萨布利亚结识了之前在非洲救助儿童的保罗。萨布利亚告诉保罗,她要在西藏办一所盲童学校,保罗回答说:“如果你筹到资金的话,我愿意立刻加入。”

“我很感激保罗,他是第一个相信并支持我能创办盲童学校的人。”萨布利亚说。

后来,经过长期接触,萨布利亚和保罗相恋了,并最终结为夫妻。

在西藏旅游时,萨布利亚的一位刚认识的朋友也很喜欢保罗,还曾经请萨布利亚当红娘。当时萨布利亚觉得保罗很不错,但她并没有言明自己喜欢他。回到家里,她把在西藏拍的照片给家人看,家人问她那个金发的小伙子是谁,萨布利亚一下子愣住了,“在我的心里,我一直认为保罗是黑头发的小伙子,当时我没问,保罗也没有说,没想到他是一位金发的小伙子。”萨布利亚笑着说。

1998年,萨布利亚的盲童学校终于得到了德国政府的赞助。在飞往西藏之前,萨布利亚给保罗打电话:“我有资金了,我要到西藏去办盲童学校。”“当时保罗沉默着没说话,我心里很失望,其实我是很希望他能和我一起去的。”萨布利亚说,“没想到沉默过后,保罗说:‘那好,等我办理一下辞职手续。’你不知道我有多高兴,保罗信守了他的诺言,为我的梦想放弃了他那份待遇优厚的工作,我知道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萨布利亚的丈夫保罗,拥有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通信系统科学和商业技术等4个学位,曾在荷兰参特帕克公司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数据库维护等服务项目。保罗曾参与过荷兰在西南非洲的援助项目,包括在津巴布韦、博茨瓦纳、赞比亚等国建立乡村小学,以及在南非等国设计、建造医院和居民房。

在非洲他深受震撼,因为孩子们总是在死掉。“因而我意识到自己非常幸运。”他说。如今他反复强调,自己在西藏的行为完全是为了“Happy”。

“这不是付出,而是快乐。我是为了开心而从事这个工作,我从中获得了很多。我喜欢起床时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听到‘谢谢’,那是给我的回报。”令保罗最开心的是,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探访,他们原本认为残疾人什么都做不了,结果却大开眼界。

“我从事这个工作是为了萨布利亚,盲童们的命运是我与她结婚的理由之一,因我们俩志同道合。”保罗说,“而且我相信她一定能够成功。”P3-7

序言

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

因为信念:一位12岁完全失明的德国姑娘,在盲人学校学会了骑马、滑雪、划船。高中毕业后,考上波恩大学,在学习英语、计算机、历史和文学的同时,依靠电脑听音分析器学会了藏文。学习藏文时,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于是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藏文盲文。

因为向往:这位姑娘27岁时只身到西藏旅行,她骑马穿行西藏各地,用心灵感受高山、雪域、阳光、藏文化,并且,她决定留下来在拉萨开办盲童学校。

因为热爱: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建立盲人创办的盲童学校,教孩子们汉语、英语和藏文盲文,教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和感恩的生活理念,并且,让盲人管理盲人学校的相关工作。

走进这所盲童学校,看到这些天真无邪盲童们灿烂的笑脸,欢快的生活,听到他们纯净的歌声,我被深深地触动。过去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曾有同样的感动,但那仅仅是一个人的奋斗经历,现在,却是一个群体在爱心哺育下,以更加生动直接的方式,用奋斗改变命运,演绎着光明、希望、爱心、信念的升华。

西藏对盲童事业给予极大关注,在一次国际助残日活动期间,时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大主任热地亲自了解盲童学校的办学情况,给他们以信心和鼓舞。

盲校的孩子们,因为失去视力,他们无法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他们的心灵感受或许更加细腻。天地无私,人间有爱,国际国内、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善举,抚慰着这些孩子们先天残疾的创伤,带给他们自强不息的希望。盲童们坚信只要拥有生活目标,盲人同样可以做很多事。于是人的潜能被一步步挖掘出来,悲观压抑的情绪被进取开放的信心所取代,这是爱心的魔力,信念的魔力,闪耀着人性中最美好的纯洁的光辉。

西藏文联的车刚同志10多年来,为西藏盲童们奉献了一片诚挚爱心。是他把我带进了盲校,他说,能走进盲童生活是他的运气,对此,我感同身受。和盲童们在一起的经历令人终身难忘,很多人讲是一次心灵洗礼的历程,在不知不觉问让浮躁减退,心态平和沉稳。诚如王石所言,在这些开朗、自信、感恩的盲童面前,我们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更多,在相当意义上,我们是被给予者。

中国正在实现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快的发展,在物质财富迅速增加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亟须同样得到丰富。一滴水可以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许许多多的人为盲童事业奉献了大爱无私的善举,他们共同展现了人类社会的爱心,展现了中华民族善良的天性。我执着地坚信,在和谐社会的天空下,无论是给予者还是被给予者,每一个人都将因日益增多的爱心善举而生活在更加美好的世界上。

后记

从1998年的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我走进拉萨市江苏路朗顿巷lO号小院,与萨布利亚、保罗和盲童们相识结缘,至今已经有十二年了。能为盲校出点力做点事,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那财富是萨布利亚、保罗还有那些心中充满阳光的盲童们给予我的。

我是个职业摄影师,能走进盲童们的生活是我的运气。刚开始,只是想拍个专题,从视角上总想夸张盲童们的缺欠,时间一长,与盲童们成了朋友,发现他们虽患有眼疾,但内心善良、阳光、充满美好梦想。从那以后,我开始用相机去赞美盲童美丽而阳光的心灵。

我成功了,不仅仅是摄影的成功。

我的朋友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到了拉萨,我都会给他们讲盲校的故事,感兴趣的我就带他们去盲校看看。王石、连辑、裘山山、周建松、张朝阳、王秋扬、孙冕、曹小竹、王悦、高琴、文莉、王建军、李冰冰、王宏伟等等一大批企业家、作家、摄影家、艺术家等各界人士,走进盲校,走近盲童。他们又带来了身边的朋友,给予了盲校更多的支持,给予了盲童们更多的关爱。这也就印证了萨布利亚常说的一句话西藏盲童学校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全社会所有爱心人士共同关爱的结果。

2010年6月,法尔胜泓昇集团董事局周建松主席一行到西藏进行摄影采风创作,我有幸陪同。闲聊时谈起了盲校,周建松主席听后很兴奋,他说他的企业为赈灾、为扶贫、为教育捐过很多善款,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为盲人做点事情,因为他本人是高度近视,近乎是盲人,让我一定带他去盲校看看。

在盲校,周建松主席马上决定要为盲校做些事情,并征求我的意见看看做些什么好。我告诉周建松主席,盲校里无论是创办者萨布利亚,还是管理者保罗,还有盲童们每个人都有非常感人的故事,加上我又有跟踪拍摄了十多年的图片资料,如果能出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一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盲校;二是把书捐给盲校,售书的全部收入留作盲校发展用。周建松主席很赞同我的建议,马上决定只要把书出好,经费不封顶。

这本书的采写和出版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大力支持。西藏商报的文体副刊编辑部副主任刘峥,利用节假日时间四处奔走采访,并承诺此书不要稿费,纯为献爱心,还表示能为盲校付出些辛苦,是一大幸福和快乐。

我又找了去过盲校的摄影师,请求图片支持,摄影家李泛、蔡辉、杨耀明、史根平、吕宇理、刘斌、胡子豪、赵关深、娄勇智等无一不慷慨相助。

万科集团公司丁福源书记听说此事后,专门安排会议,把大家拍的盲校照片组织起来并刻成光盘发了过来。

西藏文联对此书也十分关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沈开运认真审定书稿;西藏自治区残联党组书记、副理事长旺青格烈对此书的采写给予了大力支持。

曾经为西藏肓童学校进行免费电路改造做了大量协调工作的国网西藏公司的陈宁华女士,也对书稿加以润色。

在此,本人代表盲校全体师生深表谢意。

但愿此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盲童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充满阳光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在黑暗中追逐阳光的梦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藏盲童之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21114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64
CIP核字 2011075528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5
19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