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殊死的较量--长征战役战斗
内容
编辑推荐

红军在长征途中同围追堵截的百万国民党军展开了殊死的较量,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

李世明编著的《殊死的较量--长征战役战斗》选编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征期间,各路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60余次战役战斗,展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内容推荐

红军在长征途中同围追堵截的百万国民党军展开了殊死的较量,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殊死的较量--长征战役战斗》在系统收集红军长征期间战役战斗史料的基础上,精选了其中的49次,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分别记述和介绍了战前背景、战斗经过、作战结果及历史意义,并配有26幅作战要图。

《殊死的较量--长征战役战斗》由李世明编著。

目录

信丰战斗: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

汝城战斗:突破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

郴县、宜章战斗: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

独树镇战斗:突出重围的遭遇战

强渡乌江:背水一战从飞渡

土城战斗:四渡赤水的前奏

遵义战役:长征以来第一大胜仗

四渡赤水:毛泽东的“得意之笔”

鲁班场战斗:失利的攻坚战

嘉陵江战役:强渡江河的模范战例

老木孔战斗:精心设伏的成功战例

东川战斗:不战而屈人之兵

金沙江战斗:巧妙的渡江行动

德昌战斗:打开通往彝区的门户

越西战斗:巧摆迷阵钳制敌军

强渡大渡河:撕开蒋介石防线上的缺口

泸定桥战斗:抢先飞夺铁索桥

夜村战斗:狭路相逢勇者胜

懋功战斗:扫清障碍迎会师

荆紫关战斗:出奇制胜的奔袭战

袁家沟口战斗:疲惫敌人的伏击战

毛儿盖战斗:协同作战的战例

板栗园战斗:声东击西的伏击战

慕家塬战斗:首战晋绥军告捷

定仙墕战斗:探囊取物进攻战

四坡村战斗:绝路逢生歼强敌

包座战斗:打开北上通道

腊子口战斗:奇袭巧取破天堑

劳山战役:围点打援牵“牛鼻”

青石嘴战斗:首打敌骑获全胜

白杨城战斗:出敌不意的伏击战

绥崇丹懋战役:锐不可当的进攻战

吴起镇战斗:击溃“二马”切“尾巴”

天芦名雅邛大战役:南下浴血奋战受挫

榆林桥战斗: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的范例

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红2、6军团长征第一仗

直罗镇战役:建立革命大本营的“奠基礼”

平越战斗:夜袭敌人的成功战例

扎佐、鸭池河战斗:瞒天过海过乌江

将军山战斗:灵活机动得胜利

东征战役:扩大政治影响的军事行动

乌蒙山回旋战:连走带打寻机歼敌

来宾铺战斗:出其不意的反击战

六甲阻击战:挫败滇军锐气的关键一仗

宾川战斗:打通丽江与大理的通道

西征战役:扩大和巩固陕甘苏区

甘南战役:创造三军会师的有利条件

山城堡战役:长征的最后一仗

编 后

试读章节

信丰战斗: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

(1934.10.21~25)

战前背景

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领导者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国民党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进一步加紧对中央红军进行“围剿”,使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8.6万余人,从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出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途,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国民党军为阻止中央红军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在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边境设置了四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东南起于安远、信丰,西北迄止赣州、南康、大余间,以桃江(即信丰河)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整个封锁线中构筑了数百个碉堡,每段碉堡线上设置铁丝网、深沟、暗堡三层防御工事。在防御线的最前沿,布置有当地靖卫团和“铲共”团把守。陈济棠曾称这条封锁线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第二道封锁线位于广东仁化县境内,主要是阻止红军直下,威胁韶关,保卫广东,迫使红军离开粤境。第三道封锁线位于湘粤边,主要在湖南境内良田至宜章之间。第四道封锁线主要在湖南、广西交界的湘江一线展开。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消灭在宁远天堂圩与道县之间;第二步阻击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消灭在湘江地带。

粤军陈济棠部在第一道封锁线的作战部署是:第1师,师长李振球,主力位于安西;第2师,师长叶肇,主力位于信丰;第3师,师长张达,主力位于赣县和南康;独立第2旅,旅长陈章,主力位于安远。

红军要迈出艰难的第一步,首先要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

中革军委在突围前,曾利用陈济棠和蒋介石的矛盾,派代表与陈济棠进行了秘密谈判,达成了五项协议,其中提到“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

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7日,按照中革军委颁布的《野战军渡河计划》,分别从于都、花桥(龙石嘴)、赖公庙、大坪心(龙山门)、峡山圩(孟口)等10个渡口南渡于都河(贡水支流),向突围阵地开进。10月18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签发了关于“野战军攻占古陂、新田地域的命令”。明确了各路部队的进攻出发地和进攻前必需的准备,规定红军主力部队发起总攻击的时间为20日晚。但由于第3军团没有按规定时间到达攻击地域,于是总攻击的时间拖后到21日拂晓。作战的具体部署是:中央红军由王母渡、韩坊、金鸡、新田地段突破粤军的封锁,向湘南前进。红1军团为左路,在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的率领下,攻歼新田、金鸡之敌,向安西、铁石口方向发展;红3军团为右路,在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的率领下,攻歼韩坊之敌,占领古陂,向坪石、大塘方向发展;红9军团随红1军团后跟进,掩护左翼安全;红8军团随红3军团后跟进,掩护右翼安全;军委第l、第2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前进。19日和20日,中央红军主力先后到达国民党南路军阵地前的仁风圩(街)、双芫(园)、牛岭、长洛、桂林江等地区,完成了突围准备。

长征中的第一仗,以信丰境内突围战为标志正式打响。

作战经过

10月21日,中央红军各部按照中革军委命令,开始突围。战斗在古陂、新田等地展开。

红l军团的任务是攻占新田、金鸡。

红1军团先头部队红4师担任主攻任务,其先锋团是11团。11团由160位精英组成先遣队,由外号“小老虎”刘云彪率领。拂晓,侦察员报告拦阻的敌人约有200人,正在新田附近的山坡上挖战壕、筑工事,敌指挥部设在新田的炮楼里。刘云彪听完报告,立即下达攻击命令,并亲率部队乘敌人不备,向敌人发起正面攻击。山坡上的敌军仗着有利的地形和工事拼命抵抗,死守阵地,红军战士一时难以攻破。后来,监视敌炮楼的部分战士加人了正面进攻。在强大火力掩护下,战士们冲出掩体,一路冲杀出去。敌人见势不妙,匆忙败逃。红4师独臂师长洪超率部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洪超亲自指挥11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集中全团的轻重火力,突然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顿时,机枪声、步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敌人被突如其来的打击震懵了,赶忙组织力量进行反扑,战斗最激烈时,英勇的红军战士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很快击溃了阻击的粤军。红军战士在信丰大桥附近遇到败退下来的粤军,大声询问他们的番号和他们长官的姓名,惊慌的粤军士兵说:“我们是第二师的,长官已经跑了!”就在粤军师长丢下他的士兵跑得无影无踪的时候,红4师师长洪超身先士卒,带领部队追歼逃敌。正策马扬刀急驰在他的队伍中。朦胧的月色下,粤军士兵抬起头,看见一个一只袖子空荡荡飘舞着的红军骑在马背上飞驰而来,另一只手里举着马刀在月光中上下翻飞。战马越来越近了,惊恐万状的粤军士兵举起了枪,子弹不偏不倚击中了洪超的胸口,洪超直挺挺地跌下了战马。年仅25岁的红军师长洪超在部队刚刚出征的时刻阵亡,令红4师的官兵万分悲痛。洪超,湖北黄梅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18岁加入国民革命军叶挺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后随朱德上了井冈山。一年前,在保卫苏区反“围剿”战斗中,他身负重伤,终于从死神那里挣脱时,他少了一条胳膊。他打起仗来凶猛无比。在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苏区的时候,他率领红4师誓死不退,浴血而战,始终战斗在苏区北部阻击阵地的最前沿,成为红军师一级指挥员中少有的获得过“红星”奖章的人。P1-4

序言

波澜壮阔的战争奇观

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震古烁今的战争史诗。在长达两年时间里,国共双方统帅部斗智斗勇,摆兵布阵,共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100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战役战斗600余次,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120余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率领红军指战员英勇战斗,顽强拼搏,克服一个个困难,闯过一个个险关,取得一个个胜利,演绎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壮丽奇观。

长征战役战斗,创造了红军灵活机动、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

古代兵书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以弱小力量战胜强大敌人,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是历代兵家的得意之作,更是红军的优良特长和经典战法。长征中,敌我双方对垒,总的态势是敌强我弱:一边是围追堵截的国民党百万大军,拥有飞机、汽车、大炮等先进武器装备,人多势众,处于强势;一边是战略转移的20万红军,以步枪、大刀为主,缺少重武器,靠双脚走天下,兵力、装备均处于弱势,而且处于无后方依托的流动作战中。面对强大敌人,红军如何走出困境、以劣胜优、以弱胜强?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紧迫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指挥下,遵循正确的作战指导原则,充分发挥运动战的优长,把“打”与“走”科学结合起来,用“走”创造战机,以“打”开辟道路,“打”则使敌闻风丧胆,“走”则让敌望尘莫及;以暂时放弃局部利益的策略保全全局利益,在运动中抓住战机,歼敌一部,又在转移中寻找新的战机,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精疲力竭。正是由于红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拖死中央军,打死滇军,脚踏川军”,从而摆脱了被动,争取了主动,以少胜多,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取得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的胜利。

1935年5月20日,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到达四川西昌以北的泸沽,准备强渡大渡河。由泸沽到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为东路,经登相营、越西到汉源的大树堡(今属石棉),这是通往雅安、成都的大道,由此渡河对岸就是富林(今汉源县城);另一条为西路,经冕宁到安顺场,这是一条崎岖难行的山道,尤其要通过一向被汉人视为畏途的彝族聚居区。蒋介石判定红军不会走西边的小道,因而将主要防守兵力部署于东路。川军刘文辉第24军第4旅在左,守泸定桥一带,第5旅在右,守安顺场至富林一带。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毛泽东和中革军委采纳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采取声东击西的打法,红军主力走西路小道,经冕宁到安顺场渡大渡河;同时以少量部队走东边大道,由红1军团参谋长左权、红2师政委刘亚楼等率领,佯装主力,沿西昌至雅安大道,经越西向富林前进,以转移敌人对安顺场方向的注意力,掩护主力行动。为了迷惑和钳制敌人,确保中央红军主力抢渡大渡河,红l军团决定由红5团担任先遣队,迅速攻占越西。越西城地处川西南部、大渡河支流越西河上游,城墙高大坚固,周围是悬崖峭壁,只有东北角有一个斜坡通道,川康边防军暂编第7师一个营驻扎在此,他们在通道入口的断崖下,设置了屋脊形铺地铁丝网,并在土崖边沿和围墙周围构筑了许多明碉暗堡,阻止红军前进。5月21日,红5团按计划开进,越过小相岭隘口后,以一天急行160里的速度向越西疾进,22日中午抵达越西城。红军以各种火器封锁压制城门敌人的火力点和炮阵地,部队沿着东北角斜坡的通道向城门发起猛烈攻击,经过40分钟的激烈拼杀,突击队员终于冲上了通道,突破了城墙、炸开了城门,红5团指战员随即冲了进去,与守敌短兵相接,白刃格斗,杀得敌人哭天嚎地,伤兵、尸体纵横城墙内外,剩余残敌连忙举出白旗投降。越西进攻战斗,红军巧施迷魂计,歼灭川军1个营大部兵力,有效地吸引了川军注意力,为红1团抢占安顺场、红4团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强渡大渡河战斗,体现了以少胜多、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强弱无常势”。战争中的强弱之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凝固不变的,而是可变动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长征中,红军牢牢把握战役战斗的主动权,善于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扬长避短,把绝对的劣势转化为不可战胜的强大优势,这是红军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闪耀着辨证思想的光辉。

长征战役战斗,展示了红军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

人是战争的主体。在敌对双方的互相残杀、充满艰难困苦和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面前,高昂的士气和勇猛杀敌的精神对于夺取战争胜利具有重要作用,正所谓“两军相遇勇者胜”。特别在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战争中,战斗精神往往可以弥补军事技术和装备等物质条件的不足,成为战争力量的“倍增器”。长征战役战斗,既是敌我双方枪对枪、刀对刀的拼杀,更是双方精神意志的大较量。一边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救国救民而战,目的明确,意志坚定,士气高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不怕武器装备落后,不惧高山阻隔、河流挡道,前仆后继,冲锋陷阵,用鲜血和生命铺就胜利的道路;另一边是国民党军队,为剥削阶级卖命,兵无斗志,军纪涣散,贪生怕死,上了战场,畏缩不前,在烟土、银元的刺激下,在长官手枪的逼迫下与红军打仗,能躲则躲,能逃则逃,逃不了就投降。两种军队,两种状态,精神意志迥然不同,战役战斗的结局也不相同。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长征中,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喋血遵义城,红25军政委吴焕先血洒四坡村。在损失最为惨重的湘江战役中,负责中央红军殿后的红34师被湘军截断了同主力的联系,师长陈树湘被子弹打中腹部不幸被俘。敌军欣喜若狂,准备诱降。陈师长从担架上苏醒过来,发现落入敌手,便毅然用手从腹部伤口挖出自己的肠子,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1934年10月7日,红6军团在贵州石歼县转战10多天,陷入湘、桂、黔3省敌军24个团的重重包围,红18师52团800多人,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青的率领下,奉命断后,掩护军团主力突围。他们在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一带与敌人发生激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为避免伤害被敌人裹挟的群众,100多名红军官兵砸毁枪支,宁死不做俘虏,集体纵身跳崖,壮烈牺牲。长征中,仅江西兴国县就牺牲12038人,在二万五千里征途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个兴国人牺牲。这是何等悲壮!

实践证明,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任何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无不有着坚强的意志品质及顽强的战斗作风。战场上的意志品质是敌我决斗的“试金石”,对战争胜负有着重大的影响,谁是最后的顽强者,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拿破仑常说“胜负取决于最后五分钟”。军人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战争多么残酷,都要能够忍受和克制生理上精神上的痛苦,制止可能出现的消极有害行为。“红军都是英雄汉”。长征战役战斗中,红军无论面临多么强大的敌人,面对多么严重的困难,广大官兵都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冲锋陷阵,展现了压倒一切敌人、困难而不被敌人、困难所压倒的巨大勇气,体现了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无论军官还是士兵,都有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战天斗地、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这是红军与国民党军的本质区别之一,是取得长征战役战斗胜利的重要基础。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是广大官兵同强大敌人、艰难困苦进行殊死搏斗的产物,凝结了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懈斗争的成果,展示了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顽强战斗的品格,生动体现了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红军正是有了这种伟大的精神,才弥补了武器装备的落后、物质条件的匮乏,锻造出了如此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战士,创造出了伟大的奇迹。

长征战役战斗,显示了党和红军领导人运筹帷幄的精深智谋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运用韬略计谋战胜敌人,是中外战争史上的一条基本规律。长征战役战斗,是以红军为主角演出的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红军面对数倍、有时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精心谋划,科学指挥,以奇谋方略调动敌人,利用敌人的错觉、麻痹和大意,运用以逸待劳、釜底抽薪、声东击西、调虎离山、金蝉脱壳、围点打援、关门打狗等兵家谋略,指挥红军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忽进忽退,神出鬼没,时而大踏步前进,时而大踏步后退,为了防御而进攻,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大胆地在敌重兵集团之间穿插迂回,牵着敌人鼻子走,把国民党军对红军的战略上的分进合击、改变为红军对国民党军的战役战术上的分进合击,把国民党军对红军的战略上的优势、改变为红军对国民党军的战役战斗上的优势,把封锁转变为反封锁,把防御转变为进攻,把劣势转变为优势,把不利转变为有利,把被动转变为主动,以高度的灵活机动,达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对此,蒋介石感到十分惊恐和恼火,下令部属“对飘忽不定的共军作战必须慎重”。

“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一生指挥的数百次战役战斗中的“得意之笔”,其商超的韬略计谋表现得出神入化。遵义会议后,红军决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由于土城战役没有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毛泽东和中革军委果断决定,放弃由赤水北上,从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避开强敌,1935年1月29日从土城附近一渡赤水,挥师川南,进入四川古蔺县境,随后又转向云南扎西。敌发现红军动向后,急调各路“追剿”军扑向扎西,这样,黔北就暴露出兵力空虚的弱点。毛泽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决定避实就虚,调动敌人,立即转兵东进,再入黔北,寻机打击尾追的薛岳兵团。2月18曰至21日,中央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二渡赤水,向敌兵力空虚的桐梓地区急进。2月24日,红军发起遵义战役,5日内连克桐梓、娄山关、遵义城,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3月初,蒋介石又重新纠集兵力,向遵义进攻。毛泽东洞察其奸,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为引诱敌人,寻找战机,16日,毛泽东指挥红军在茅台及附近地区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向古蔺方向前进。蒋介石为防止红军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前堵后追。就在敌再次扑向川南将要对红军形成包围之际,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又突然掉头向东,于3月21日在二郎滩、太平渡一线四渡赤水,向南迅速渡过乌江,直逼贵阳。此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见到红军忽然兵临城下,吓得张皇失措,手忙脚乱,六神无主,直冒冷汗,急忙调兵保卫贵阳。毛泽东则利用蒋介石的错觉,虚晃一枪,组织红军绕过贵阳急速向云南挺进。随后,红军“巧布”迷魂阵、“巧得”敌地图、“巧寻”渡河口、“巧获”两渡船、“巧过”三县城,从而巧妙地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将尾追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全部甩在金沙江以南,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渡金沙江胜利歌》唱道:“金沙江的流水哗啦啦地响,常胜的红军来过江,不怕他水深洪流急,更不怕山高路又长。……铁的红军勇难挡,胜利渡过金沙江,蒋介石吓得大恐慌,帝国主义弄得无主张”。

1934年11月16曰,红25军奉命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撤离鄂豫皖根据地,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17日,红25军突然行动,迅速越过平汉线,直抵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蒋介石闻讯红25军西进,十分震惊,他判断红25军有经象河关及独树镇、保安寨之间西出的可能,急忙调动30多个团,总兵力七八万人,设下层层包围,前堵后追,企图围歼红25军于西进途中。红25军只有4000余人,面对lO多倍于己的强大敌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与敌人比智慧、比勇敢、比毅力,最终胜利突破敌人的合围,进入伏牛山区。

事实说明,谋略是政治、军事斗争的制胜法宝。只有精通文韬武略、足智多谋,方能稳操胜券。红军长征中进行的战役战斗,充满了谋略和智慧,创造了许多以奇制胜、以谋取胜的光辉战例,充分表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和红军领导人,具有雄才大略、智谋超群的领导才能和驾驭复杂局面、统帅千军万马、善于“用兵如神”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这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长征战役战斗,为我军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长征中进行的战役战斗,红军无论在决策谋划、作战指挥,还是开展政治工作、组织各类保障和群众支援等方面,都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这是我党我军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经久不衰地流传于世,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胜利的政治基础。参加长征的红军指战员,都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知道当红军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尽管他们开始还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无数先烈战死沙场,很多烈士临终前深情地说:“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历史昭示人们:懂得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一支军队一旦抱定了科学的政治理想,抱定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就有了英勇无畏、不怕苦不怕死的气概,其战斗力是无穷的,就可以战胜任何装备强大的敌人。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我们只有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军魂意识,才能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更好地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正确的作战方针是胜利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曾经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中,正是党对红军的坚强领导,不断增强了红军的凝聚力、战斗力,使红军能够在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拖不垮、打不烂,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战役战斗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都制定明确的作战方针,作出一系列具体指示和要求。各级紧密结合实际,广泛进行思想发动,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作战方针统一官兵的思想,引导大家认清作战的目的意义、有利因素,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各级领导、机关深入实际,靠前指挥,组织部队缜密地搞好情报侦察工作,深入细致地做好作战计划、战前准备等,做到敌情明、任务明、环境明、打法明,为作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广大指战员斗志高昂,精神焕发,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杀敌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实践表明,上级的作战方针一为官兵所掌握,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未来信息化战争,作战的地域、规模、样式、方法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但只要我们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的决定、指示、命令办,胜利就有可靠的保证。

顽强的战斗精神是胜利的重要因素。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也不是通常意义的打仗,而是征途漫漫,险象环生,毫不停歇的苦斗。红军指战员凭着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面对凶恶强大的敌人和重重险山恶水,以舍生忘死、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迈开双脚,边行军,边筹粮,边打仗。一路上,天当房,地当床,日晒雨淋,风餐露宿;以坚强的毅力、不胜不休的意志,忍受着伤痛、饥饿和严寒的煎熬,战胜了人间罕见的艰险,一往无前。长征战役战斗的胜利,从本质上讲,是红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胜利。未来信息化战争,武器装备将更先进,科学性、技术性和战争的突然性、残酷性、破坏性将更强,各级要深入开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教育,帮助官兵打牢思想基础,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卫国激情;开展敌我力量对比,帮助官兵认清正义在我们一边,战场的主动权在我们一边,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帮助官兵强化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自觉克服“恐高”心理,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

紧密的团结协同是胜利的强大力量。高度的阶级友爱和革命责任感,使红军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英雄集体。官兵之间、上下之间、同志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同甘共苦、生死相依。长征中的各路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虽然是独立进行的,但在长征这块总棋盘上,他们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协同作战,并非孤军远征。“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每次作战行动,各级、各单位都增强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把人员的组合变成力量的凝结、智慧的集中,紧紧围绕主攻方向和主要任务,领导、机关、部队统一步调,步兵、工兵、炮兵相互协同,主攻、助攻、友邻紧密配合,形成拳头,共同战斗。在此过程中,各路红军先后分别有6次会师,每次会师都成为红军团结战斗的象征。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曾发生过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事件。党中央为了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采取“团结—一批评——团结”的方针,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终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维护了红军的团结和统一。长征战役战斗的胜利,正是红军将士同心同德、团结战斗、协同作战的结果。今天,我们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仍然要高举团结的旗帜,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互相配合,团结协作,为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提供强大力量支撑。

坚强的政治工作是胜利的力量源泉。长征中,红军的主体成分,是刚刚从农田和山沟里走出来的农民。他们有的稚气未消,有的大字不识一个,有的甚至是从国民党军队中过来的“解放战士”。是什么使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是什么把他们凝聚成无坚不摧的钢铁集体?从根本上讲,是红军特有的、持续不断的、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发挥了威力。各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见缝插针,采取开短会、办快报、发传单等办法,运用诗词、歌曲、标语、口号等形式,加强革命理论、党的北上抗日方针、革命英雄主义、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革命纪律等宣传教育,提高红军官兵的思想觉悟,坚定大家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决心和信心。积极开展战场宣传鼓动工作,开展火线立功、火线入党入团活动,使干部战士受到鼓舞,增添信心,保持持久高涨的杀敌热情。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能献得出来”,做战士的排头兵。红军还通过召开祝捷大会、组织军民联欢等活动,大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动员群众积极支前参战。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震慑瓦解敌军。红军的这些工作,扮亮了红军长征的鲜活面貌,为壮大红军队伍、夺取长征战役战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推动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做好军事斗争各项准备,有效履行新的历史使命,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有效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努力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提高运用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配合军事行动的能力,才能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确保戍边卫国、教育训练、处突维稳、抢险救灾等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后记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成都军区组织编写出版了《历史的决策——长征重要会议》、《催征的号角——长征诗词歌曲》、《指路的明灯——长征标语口号》、《殊死的较量——长征战役战斗》四册长征文化系列丛书,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通俗读物,以飨读者。

红军在长征途中同围追堵截的百万国民党军展开了殊死的较量,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本书在系统收集红军长征期间战役战斗史料的基础上,精选了其中的49次,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分别记述和介绍了战前背景、战斗经过、作战结果及历史意义,并配有26幅作战要图。这些精彩纷呈、影响深远的战役战斗,充分表现了党和红军正确的军事路线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的高超指挥艺术,充分展示了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红军长征有关专著和史料,中央党史研究室、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有关专家参与了书稿审核,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殊死的较量--长征战役战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世明//田修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防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619949
开本 16开
页数 3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7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2012132973
中图分类号 E297.2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0: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