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民村官沈浩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深度写作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立体的沈浩,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该书深刻反映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六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无私奉献的点点滴滴。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深入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该书以深度写作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立体的沈浩,其中,撰写了沈浩同志带领村民修路建楼、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使20年未跨过富裕门坎的小岗村在深化改革中走上致富道路的生动事迹,实现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催人泪下的动人文字和多幅珍贵图片的完美统一。

目录

引言

上篇 初到小岗

 一、上任

 二、口碑

 三、修路

 四、官司

 五、挨打

 六、让地

中篇 奉献小岗

 七、学习

 八、扶助

 九、大棚

 十、规划

 十一、办厂

 十二、留任

 十三、招商

 十四、奔波

 十五、至孝

 十六、至爱

 十七、至仁

 十八、娘家

 十九、过年

 二十、动力

下篇 长留小岗

 二十一、遗愿

 二十二、怀念

附录

 附录一:

沈浩日记摘编

 附录二:

纪念沈浩,就要把女儿培养成才

爸爸,我想对你说 

给爸爸的一封信

给妈妈的信

 附录三:

追寻沈浩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二、口碑

今天,厅领导要求我到小岗以后,要加强学习,一心为民,求真务实,严于律己。我一定要按照领导要求,引导和带领小岗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为小岗人民增富,为财政厅添彩!我相信,我一定能干好!

——2004年2月某日沈浩日记

小岗村民是一些守陵卫士的后代,身上具有果敢剽悍、胆大敢为的军人血统。当年为守护朱元璋父母的陵寝,凤阳—带驻扎着二十一卫军士,大约十四万人。至今,这一带还留有长淮卫的地名。看着生死契约上十八颗鲜红的手印,严宏昌长出了一口气,他想即使事情败露,自己被抓去蹲班房,也会有人替他把孩子抚养到十八岁了。

这些饥饿的庄稼汉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粗糙的手印连同他们的名字,日后会进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

1979年,小岗村的粮食从前一年的三万斤左右,猛增到了十三万两千九百斤,“大包干”使小岗村一年大翻身。

家家盖新房,户户娶新娘,那几年的小岗村,日子真是红火。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小岗村“一朝越过了温饱线”,却二十年跨不进富裕门,渐渐由一个全国知名的改革村,变成一个发展滞后的“落后村”,除了“大包干”发源地的显赫名头,其他一无所有。在沈浩来到小岗之前,曾有好几批下派干部,到小岗村担任村支部书记,但大都是兴冲冲而来,灰溜溜而去,始终没能改变小岗村的面貌。

尽管来小岗村之前,沈浩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到了以后才发现,村里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多了!村里已经连续多年选不出一个健全的“两委”班子,有的“大包干”带头人居功自傲,一人一条心,为了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常常大打出手,甚至连县委书记也束手无策。所以当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得到通知,去为沈浩准备铺盖时,并没有寄予多大希望,她想,还不是过来镀镀金,干个一年半载就走人了。

猴年的春节刚过,顽皮的孩子们一个一个往村道上甩炮仗,把韩巧兰吓了一跳。这时一个中等个头、白净脸膛、身穿深棕色棉夹克的男人走了过来,两下里一打招呼,原来是新来的书记沈浩。

临近晌午,太阳很好。沈浩对韩巧兰说:“我想一家一户地吃顿饭。先去关友林家吧,咱们这就走。”

一听说去关友林家,韩巧兰犯难了。关友林的老婆孩子,精神上都有点问题,家里饭食像猪食,苍蝇嗡嗡叫。韩巧兰劝他不要去:“村上人都不去,你去干啥啊?别去了!”

沈浩笑了,说:“村上人不去,我得去——都说他家的日子艰难,我就是去看看,到底难成啥样了。”

关友林家的这顿饭,沈浩吃下去了,而且就韩巧兰看来,他吃得还很香。韩巧兰心说,这个书记“管”,不嫌俺农村人脏。

“管”是江淮之间方言,是对一个人最简洁的称赞。

而通过这件事,小岗人也对他刮目相看,开始从感情上接纳他了。

在初步了解了小岗的情况后,沈浩的信心更足了。从关家吃饭回来的当天夜里,他写下了本节前面的日记。

孤寂的夜晚,寒冷的陋室,屋外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吠,使人感到寂寥的乡村异乎寻常地辽阔。一盏台灯下,寥寥数语道出沈浩的决心。沈浩想用自己一颗火热的心,融化小岗村的坚冰。字里行间,表露了他对小岗的憧憬和对未来的自信。

此后不久,沈浩就安排人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原先坑坑洼洼的泥土地面也打上了水泥,还为他全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

沈浩出身农村,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对农民有一种朴素的阶级感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对2004年初见沈浩的情景记忆犹新。“他来的时候穿了个深色夹克衫式的衣服,没穿西服。要是穿了西服我就有距离感了。”

村民们眼中的新书记,没有省里干部的架子。农民递来几块钱一包的便宜烟,也是接过来就抽。遇到谁家吃饭时主妇说一声:“就‘搁这’吧?”意思是邀他同吃一点,他也能“搁这”了。他不笑不说话,爱跟老百姓拉呱,性子直爽,会开玩笑……

初来乍到的一个多月里,沈浩正是以这样的态度,起早贪黑,围绕“小岗怎么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的话题,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在小岗村民的心中,树立起了“眼皮不向上翻”,切实关心农民疾苦,一心办实事的好口碑。三十多个日日夜夜,沈浩将全村一百零八户农民家跑了两遍,将小岗村的根底全部装进了心里。

三、修路

从工地来到房间已是夜里11时了,天漆黑、寂静,还下着小雨。只有从楼顶流下的水声相伴。

今天小岗村东段1200米大道终于在万难中开工了!

由于事先灯没有装好,大家摸黑还在干。没有锹,干部们就用手捧(水泥),这难道不该表扬吗?

收工已是晚上9时多了,干部们还要留下来研究明天的工作,直至深夜11点。明早5点就要起床。

——2004年8月1 7日沈浩日记

针对小岗的现状,做什么,怎么做,是沈浩到了小岗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沈浩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广博的见识,还有良好的人际脉络,使他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以一个外来人的独特视角看小岗村,他更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先一家一户地走访,了解村民的愿望,听取群众的意见。

小岗村早年间修了一条八百米长的“友谊大道”,那是江苏张家港的长江村支援修筑的,路的两旁栽种了一万三千多株花木,把小岗村打扮得很是漂亮。那是1997年的事。而今已过去了好几个年头了。村东头的一公里多路还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民们巴望着早日能把这段“断头路”给接起来。

沈浩从省里有关部门争取了五十万元修路资金。可这条路该怎么修呢?公开公正公平的办法是招标,这样没人说闲话。但是最少的标是五六十万,最多的则要八九十万。怎么办?再要增加投入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天清晨,他在村头遇到四位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严宏昌、严立学、严金昌。沈浩先给他们一人敬了一支烟,向他们询问起这条路该怎么修。

严宏昌说:“这也不是什么大工程,自己完全可以干。”

二十多年前,严宏昌就在外面搞工程。

沈浩说:“那你给弄个预算看看。”

严宏昌二话没说,应承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沈浩就来到严宏昌家里。严宏昌把一张单据递给沈浩,修路需要多少黄沙、多少水泥、多少土方、多少工钱,写得一清二楚。

有了这张单据,沈浩心里有底了。

第二天,沈浩和两委班子几个人一起上路,再议这条路该怎么修。

初夏的太阳有点火辣辣的了。他们刚好走到路当中,水泥路到这里结束了,刚好也到了村支部副书记吴广兴的家门口。沈浩说:“干脆,这里居中,我们就在老吴家开个‘两委’会吧。”

在村“两委”会上,众人都把眼睛盯着沈浩。

沈浩吧嗒吧嗒地抽了几口烟,说:“肥水不流他人田,我看咱自个儿干吧!”  大伙一听,愣住了!这可是个技术活啊!咱这扛锄头的手,能管吗?

沈浩见大家不理解,便耐心地说:“当然,技术人员是要请的,必要的机械设备也是要租借的。但村民们干一天的活,就可以得三四十元的工钱,又是给自家修路,谁个不愿意下劲干呢,你们想想?”

大伙儿一想,对啊,有了机械和技术员,干活可是咱庄稼人的拿手好戏啊!

修路这件事,是小岗村自“大包干”以来的第一次集体劳动,又是为自己村修路,小岗人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沈浩在开工当天的日记里写道:

开工第一天先是由村干部们带头上阵,加上十几位村民一起来干,大家都表现得很卖力。尤其是一位姓唐的四川籍妇女干得特别出色。她在用机油擦板,实在令人感动。如果都能像她那样出力,公路何愁铺不好?!谁说小岗人不能干?这位妇女的行动做出了强有力的回答!

开工当天,一直干到天黑透了才收工,人人累得精疲力竭,腿都拉不动了。这时,突然又来了一车搅拌好的水泥,而工地上的灯还没来得及装上,黑灯瞎火的,又没有装卸工具,拿什么干呢?但如果不及时卸下来,搅拌好的水泥就会凝固,白费了。

“用手捧!”关键时刻,沈浩挽起袖子,带头用手捧起了水泥!几位村干部和村民们看沈书记都带头干了起来,心想,咱还能落后吗?于是一个个都跟了上来,用手捧!

一车水泥硬是让村民们用双手捧下车了。

干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事后才发现,人人手上都让水泥烧脱了皮,十指连心,疼死个人了。

沈浩用这一车即将凝固的水泥,凝聚了小岗村民的心。大伙儿都说:“这人管,实干!”

在修路的一个多月里,沈浩几乎天天都泡在工地上,有时人手不够,就自己当小工,扛水泥、拌砂浆、推碾子、打夯,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

有一天夜里,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沈浩不放心刚铺的路面,一个人来到了工地上。路面上铺着一层塑料薄膜,密集的雨点打上去,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沈浩突然发现,薄膜底下拱起一大块,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负责看管路面的村民韩德刚,在塑料薄膜底下睡着了。

沈浩见了,心里好一阵感动:“多好的百姓啊!”他连忙走过去对老韩说:“这样会生病的,老韩,我送你回家睡吧。”接着,便开着车把老韩送回了家。

经过这件事,老韩也感动得不行,逢人便说沈书记昨天夜里,一个人冒雨去工地了。

水泥路修好后,沈浩一算账,村里人一共得到六万多元的劳务收入,修路资金还节约了一半。沈浩趁势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对修路中表现突出的村民进行表彰和奖励。虽说一等奖才两百元,可得奖的村民胸戴大红花,满面红光地上台领奖,出了一回大风头。

人活脸,树活皮,钱虽不多,是个荣誉不是?散会后,沈浩和村支部副书记张秀华边走边聊,不觉已是晚霞满天。站在村东头的岗地上,看着修路修得瘦了一圈的沈浩,张秀华忍不住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这回你来了,小岗就有希望了!”

沈浩也很有感触,他想了想说:“小岗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发展不行啊!”

修路节余的二十四万多元,沈浩拿来做了几件事:一是小岗村的牌楼,油漆已经脱落,看上去很难看。这是小岗人的脸面,反映小岗人的精神面貌,得重新修饰一下,让它焕然一新。二是修复了多年不能使用的自来水和广播电视设施。三是粉刷了“友谊大道”两旁的围墙,同时整修了村党员活动室,修建了村小学的操场。而村民们通过修路,也认识了沈浩,接纳了沈浩。用他们的话说,这才真是个干事的人嘛——早派这样的人来,小岗早好了!

沈浩在小岗的六年间,还为村民们修建了另一条道路。

由于京沪铁路隔开了小岗村与307省道的联系,长期以来,小岗人出行要绕行一二十公里,这成为制约小岗村发展的“瓶颈”。小岗人多么希望能有一座跨越铁路的桥梁啊,可要想在繁忙的京沪铁路线上架桥,又谈何容易?总不能为了修路架桥,让火车停下来吧?所以小岗人跨越京沪铁路的愿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沈浩得知这一情况以后,决定迎难而上,把这条路的问题解决了。他一次次地跑上海、跑北京,与相关的铁路部门和交通部门协调,不辞辛苦,不怕碰壁,终于把上海铁路局的总工程师请到了小岗。

这之后又花了半年时间,他终于拿到了项目批文,小岗可以修建跨越京沪铁路的高架桥了!在跨路大桥合龙时,京沪铁路线专门为此停运了四十分钟,这在一般人,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008年6月底,小岗村快速通道正式通车。乡亲们成群结队,拥到大桥之上,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对着桥下川流不息疾驰而去的车流,有人振臂高呼道:“我们小岗,有希望了!”

P11-20

序言

2009年11月5日上午,远在福州机场的温跃渊,接到了沈浩从凤阳小岗打来的电话。温跃渊是安徽省报告文学作家,三十年来,一直在写小岗。打从六年前,沈浩以省财政厅选派干部的身份,担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以来,温跃渊就一直关注着他。后来,应《农民日报》记者夏树之约,温跃渊写了一篇《小岗的新“村官”》,在沈浩的小屋里住了一周,两人成了忘年之交,此后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很快就要登机了,温跃渊不想多说,而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不想接这个漫游电话。但很难打断沈浩的话头,好几次打断了,又让他接上了。沈浩那天一上午接待了三批客商,因此很累很兴奋,絮絮叨叨讲了很多,仍然不肯放下电话。温跃渊急了,他说:“这是漫游,漫游哎兄弟!晚上再打好不好?晚上往我家里打!”

放下电话,温跃渊看了看时间,是上午10点39分。

一切都一如既往,没有任何不祥的预兆。

温跃渊经常接到沈浩的电话,有时是清晨,有时是深夜,有时在本地,有时在外地,俩人一聊起来,总有说不完的话。

两个多小时后,温跃渊回到了合肥,心里却一直记挂着沈浩的电话。晚饭后,沈浩的电话没有打过来,这有些反常。温跃渊开始着急,又等了一会儿,实在等不下去,就主动打过去了。没有人接,响了很久很久,还是没有人接。温跃渊一边放下电话一边想:这都晚上8点多了,干什么去了,也不接我电话?!

整个晚上,温跃渊都在看有关小岗的资料。半夜里,他突然醒了,想着那个没有接通的电话,有一种心神不宁的感觉。

此时的沈浩,或许还在弥留之际,或许已经走了。

没有人知道沈浩死亡的确切时间。

2009年11月6日一大早,“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学的妻子杜永兰,径直推开沈浩的房门,想找他借点钱给老伴看病,这才发现他已经不知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了。

在那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没有人知道,沈浩曾有过怎样痛苦的挣扎。让温跃渊无比懊悔的是,他当时为什么不把电话打到任何一个熟人的家里,让他过去看一看沈浩为什么没接电话。

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

接到沈浩去世的短信和电话,是11月6日的下午,这时的合肥,已经没有开往小岗的汽车了。

坐在渐渐暗下来的书房里,温跃渊泪如雨下。

这间小小的书房,沈浩来过多次。在这里,俩人脸对脸坐着,也沟通,也争论;有理解,有不解,好几次沈浩说着说着,竟然流泪了。他说,温老你别笑话我,我也只有在你这里,可以说说心里话。对温跃渊,他一直尊称“温老”,有时回到省城,连家都不回,就直接到他这里来了。作为中国农村改革最具标志性的符号,多年以来,小岗村的一举一动,都是媒体聚焦的热点,并被不断地放大。沈浩的压力很大,顾虑很大,也就是这一年多吧,心情才渐渐好起来了。就在十几天前,2009年10月19日,俩人还在这间小屋里,一起憧憬小岗的未来。当时沈浩俯下身子,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劝他道:“温老,你干脆也别在城里待了,到我们小岗去,我给你盖幢别墅,留你养老!”

温跃渊笑笑,没有说话。

沈浩认真了,脸红脖子粗地说:“真的,你别不信。温老,小岗上市指日可待,你怀疑什么?!”

一切都如在眼前,只是,沈浩不在了。

温跃渊是11月7日下午,由省文联派专车从小岗辗转赶到凤阳县城的,到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他一个人来到灵堂,看着放大了的沈浩遗像,感到揪心般的疼痛。灵堂很空阔,在缭绕的哀乐声中,温跃渊走上前去,轻声说:“兄弟,老哥哥看你来了……”

身后传来压抑的哭声,是不知从什么地方赶来的群众。

比温跃渊早一天来到灵堂的,是中国“十大名村”的当家人。2009年11月6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在安徽滁州盛大开幕,本来应该出席开幕式的沈浩,意外地没有出现在会场,随后就传来了他去世的消息。中国“十大名村”当家人强忍着悲痛,于当天夜里赶到凤阳,向沈浩作最后的告别。

沈浩的追悼会,T2009年11月8日上午举行。一大清早,高大的凤阳鼓楼下面就开始人潮涌动。很多干部群众,自发地从很远很远的乡镇赶来,为沈浩送行。那一天的凤阳县城,人山人海,遍地缟素,笼罩在巨大的悲伤与哀痛之中。温跃渊很震惊,他没想到沈浩的死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而沈浩的追悼会规格之高、场面之大、人数之多,在凤阳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县委书记马占文在致悼词时,数度哽咽。省内外上百家媒体云集,《农民日报》记者夏树当场发回了题为《凤阳万人送沈浩》的长篇报道。

这时候的马占文还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北京,胡锦涛总书记“沉痛悼念沈浩同志”的批示,正以电文的形式飞往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声势更加浩大的学习和悼念沈浩活动,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一整天,人们都恍惚如梦,大家不相信沈浩已经走了,他是那样地精力充沛,生龙活虎。天很快黑下来了,因为沈浩的离去,古老的凤阳县城,失去了往日的喧嚣。走出灵堂的人们,再一次受到震撼,只见沿街人家的门前,无一例外,都燃起了一堆火。火焰在寒风中摇摇曳曳,连成长长的一线,向着无边的暗夜蔓延。当地风俗,亲人死去之后,连续三天夜里,要给亡灵送明火,指引他回家的路。

此时,温跃渊站住了,热泪再次夺眶而出。

无数的记忆瞬间被点燃,无数的往事被泪水浸润,几年来与沈浩交往的点点滴滴,重新在他的眼前呈现,灿若天上的繁星。

后记

为大力宣传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直接关心下,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建读物出版社策划了报告文学《人民村官沈浩》。本书作为创作出版重点项目,由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文艺出版社共同组稿,党建读物出版社和安徽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本书以深度写作的方式再现了一个立体的沈浩,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优秀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安徽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审读了书稿。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徽省作家协会、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学院为该书悉心筹划、上下沟通,付出了大量心血。

感谢安徽省财政厅、滁州市、凤阳县以及小岗村的各位领导和朋友,为本书的创作提供的真实素材和珍贵图片。

感谢沈浩爱人王晓勤和女儿沈王一提供的沈浩日记和相关信件。

感谢在本书创作、出版过程中给予我们无私帮助和热心支持的各界朋友。

编者

2010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民村官沈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温跃渊//潘小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901274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31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