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什么要萨特
内容
编辑推荐

曾与当时流行的蛤蟆镜、喇叭裤并列为“三大精神污染”;有人说“萨特热”是“80年代新一辈人的精神初恋”,也有人将其视为一次“错爱”,称与萨特的哲学“结缘”,“只可一宿,不可久眠”。……2012年,萨特进入中国30年,萨特对于我们,是否已经过时?这位东渡的西方思想家,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末日恐慌”下的人心,究竟还要不要萨特?

一个作家真正进入一个国家的主要标志应该是一定程度的本土化,一种哲理的广泛传播也还要靠通俗化、普及化,要靠有亲和力的诠释。《为什么要萨特》作者柳鸣九“撩开萨特那些抽象、艰深的概念在他的哲学体系上所组成的厚厚的、难以透视的帷幕”,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接触萨特,重温那场“现代西方哲学精神和中国新的觉醒时代的历史遇合”。

内容推荐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知识界思想解放的春天,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柳鸣九与萨特“结缘”,为萨特在文化上进入中国代办了“签证”。30年后的今天,萨特在中国的影响依然巨大甚至无所不在。柳鸣九编著的《为什么要萨特》是柳鸣九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有关萨特问题的重要论述的系统结集,带我们一起沿着当年萨特东进中国的历史足印,重温并分享那远去的、充满激情和风雨的时光。一起来翻阅《为什么要萨特》吧!

目录

代序:与萨特、波伏瓦在一起

萨特为什么重要

给萨特以历史地位——如何认识萨特

从“恶心”到“迷茫”——萨特哲理中的基本现实观

严酷无情的自我精神分析——萨特的自我认知

当以历史唯物主义度量萨特——面对萨特的应有之态

文学中的“存在”与“存在”文学——萨特文学的根本性质

萨特是否过时?——萨特声望受到的挑战与冲击

萨特的永恒价值——关于萨特的不朽意义

萨特的“另一半”——西蒙娜?德?波伏瓦

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波伏瓦的回忆录

一代知识精英的形象写照——波伏瓦的《名士风流》

萨特、波伏瓦与奥尔嘉的“三重奏”——《女客》中的自传性成分

“世纪病”的提出——波伏瓦的《美丽的形象》

萨特与中国

把萨特介绍到中国

萨特的中国行

凡俗的大师,精神的巨人

萨特与中国思想解放

萨特生平与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让-保罗·萨特于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不论是什么国度、不论是什么党派、不论是政治界、哲学思想界、文学艺术界,人们都不能不关注这一悲讯,都不能不感到若有所失。当这个人不再进行思想的时候,当他不再发出他那经常是不同凡响的声音的时候,人们也许更深切地感到了他的丢失了的分量。他在西方思想界所空下来的位置,显然不是短时间里就有人能填补的。不同观点的人,对他肯定会有这种或那种评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将来,当人们回顾人类20世纪思想发展道路的时候,将不得不承认,萨特毕竟是这道路上的一个显著的里程碑。

萨特的经历纯粹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经历,也可以说相当单纯,即始终是作为一个从事精神生产的智力劳动者。他生于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两岁丧父,母亲改嫁,从小跟随外祖父母生活,外祖父是一个学识渊博的语言学教授,萨特在他这里,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中学期间,萨特成绩优异,爱好文学,进行了广泛的阅读,曾产生过拯救人类于痛苦的浪漫理想。1924年,他进入以培养了不少杰出人物著称的法国著名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他在大中学教师学衔会考中名列前茅,取得哲学教师的资格,并认识了他后来的终身伴侣、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短期服役后,从1931到1933年,他在外省担任中学教师。1933年,他作为官费生赴柏林的法兰西学院研究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学说,开始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1934年以后,他继续从事教学并开始写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召入伍,1940年在前线被俘。1941年获释后继续任教。1945年,他创办《现代》杂志,此后,他成为职业作家,一直到他逝世。

萨特的一生是在精神文化领域里不断开拓、不断劳作的一生。对于一个身体并不好、从三岁起就瞎了一只眼睛的人来说,要完成深造的学业并留下50卷左右浩瀚的论著,那是多么不简单的事!他是哲学家,师承了海德格尔的学说,但成就与影响远远超过了那位德国的先行者,而成为,存在主义哲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方法论若干问题》,已成为20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材料。他是文学家,他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和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他得心应手的体裁是戏剧,在这方面,他的成就显然更高于他的小说,他一生九个剧本并不为多,但如《苍蝇》、《间隔》等,在法国戏剧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也是一个文艺批评家,著有《什么是文学》和三部著名的文学评传:《波德莱尔》、《谢奈》和《福楼拜》。他又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文集《境况种种》有十卷之多,其中除了关于法国文学、欧美文学的评论和文艺理论著作外,还有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斗争的回顾,对殖民主义的抨击,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对阿尔及利亚战争、越南战争以及一系列世界政治事件所发表的意见。几乎可以说,萨特在精神文化、社会科学领域的多数部门中,都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仅仅只在其中一个部门里取得这样的成就已经是不容易了,何况是在这样多方面的领域里呢。无疑,这是一个文化巨人的标志。因此,萨特的影响不仅遍及法国和整个西方世界,而且还达到了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现在,当我们来估量萨特的历史地位时,已经就很难想象一部没有萨特的当代思想史、一部没有萨特的当代文学史,会是什么样子。P3-5

序言

到了巴黎,安顿了两天以后,我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蒙巴纳斯公墓去看让-保罗·萨特。很自然,在我向法国外交部文化技术司提名要见的作家名单中,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也就名列首位了。我想去和她谈萨特。同行的金志平同志当然也乐于陪我去会见这位当代著名的法国女作家,萨特的挚友、终身伴侣。

其实,我去看萨特并不止一次,到达的第二天,我们在蒙巴纳斯区办事时,经过那有名的公墓,我就不大合时宜地要进去先看一看。我看见了萨特就躺在进大门不远的墙根下。

正式凭吊的那天。天气阴凉,天空中迅速吹过一阵阵灰黑色的云,似乎雨意很浓,使行人有点担心,但又没有下。巴黎的10月总是这副德行,很少有晴朗的时候,不过,风倒是没有半点寒意,只使人感到凉爽而已。公墓外宽阔的人行道上。有几排高大的洋槐,在风的吹拂下奏出了和声。地面只散乱着少许刚刚发黄的树叶,如果不是前天夜间下了雨,也许它们还不会落下来。巴黎温和的10月,本来就无意于驱走绿意,更谈不上要以霜寒对枝叶相逼了。

蒙巴纳斯公墓就在艾德加·基内大道旁,外有高大的布着常春藤的围墙,看去就像一座巨大的庄院,站在大门口,面前呈一“■”形的两条柏油路,构成了墓地的主要交通干线,横路与围墙平行,从大门口往右走不上二十步,就可以看到在一大片古老的灰黑色墓碑中,有个浅黄色的石墓,墓碑只有一尺来高,上面有简单的两行字:

让-保罗·萨特

1905——1980

要是没有那浅新的颜色,让-保罗·萨特是不引人注意的,他只在一片丛立的墓碑中挤出卜块小小的地方,远远不及那些不见经传但先占好了地盘的邻居们那么有气派,和他们那些高大的“门牌号”相比,他的那块低矮小巧,也没有任何装饰性的雕塑,朴实无华。但不同的是,我每次来的时候,萨特墓上都有鲜花:水仙花、菊花、玫瑰花、鸢尾……有的是花束,有的是盆花,而他那些邻居巍峨的府第前,却缺乏这些鲜艳的有生命力的色彩。

尽管墙外的大马路上汽车来往不断,墓地毕竟是墓地。一片凄清。一片寂寞。在这个简朴的墓前,如果只是为了“到此一游”,一分钟也就够了。可是,因为墓中这个人物和我自己近两年的工作颇为有关。所以这天我在这个毫无游览观光价值的地方,却流连了将近—小时之久。

萨特的作品我早就读过一些,对他的情况也还不算陌生,因此,1978年在全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规划会议上的发言(即《关于西方现当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的几个问题》)里。专门谈到了他。那篇发言是针对日丹诺夫对西方现当代资产阶级文学偏颇的论断长期在中国的影响而发的,目的只求冲破一些不合理、不切实际的极“左”的条条框框,以促进对现当代西方文学的评介和研究。

……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住在巴黎市中心的一幢公寓里,围绕着她的有丰富的色彩,但她孤单地住在那里。每天,可能有一个做临时工的女仆来替她收拾房间、烧饭做菜。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对她来说是最宝贵、最亲切的呢?该是对躺在蒙巴纳斯公墓墙脚下的那个人的回忆。

“怎么可以剥夺掉她最宝贵、最亲切的东西呢?”

当我收到西蒙娜·德·波伏瓦赠给我的她那本新作《永别的仪式》时,我这样想。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于巴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什么要萨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鸣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4193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65.5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金城出版社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6: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