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孩子你的情绪我能懂(漫画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让你翻开就想一口气读完的插画育儿书;

一部让无数亲子教育宝典黯然失色的真正经典;

一个能让每一位父母从中看到自己模样的魔镜;

阅读伊莎贝尔·菲约扎的《孩子,你的情绪我能懂》,让你的宝贝成长没遗憾。

内容推荐

情绪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是人们真实心理的反映。本书的作者伊莎贝尔是法国知名的心理学家,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研究,结合自身的育儿经验和长期的科学研究,作者在《孩子,你的情绪我能懂》中,严谨风趣地为父母们揭开了孩子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背后的真相。

全书插画由法国知名插画家阿努克所做,还不会准确表情达意的孩子,借由一幅幅插画,向爸爸妈妈们说出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极大增加了《孩子,你的情绪我能懂》的可读性。

目录

前言

伊莎贝尔·菲约扎

阿努克

本书使用指南

第1章 孩子可比一株盆景难应付得多

● 什么是任性?

● 发生什么事情了?

● 他要的爱得到满足了吗?

  -爱的语言

  -和孩子共度时光

  -肢体的接触:抚摸、拥抱、亲吻……

● 耍脾气,使性子,各种情绪大爆发

● 她总是在一个地方待不住

● 她总是在椅子上晃来晃去

● 父母的做法

● 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这样的!

第2章 12到18个月:父母说“不”的阶段

● 说“别动”而不是“不”

● 要有实际行动,而不是光动嘴

● 她不守规矩,不管界限,不理会禁令。

● 我刚刚告诉她不能做的事情,她转眼就做了,还眼睁睁地看着我!

● 他什么都要,而且马上就要!

● 他总是指东指西,什么都要!

● 摔倒后,她先看看我,然后才开始大哭起来。

● 我一走开她就大叫

● 他总是半夜醒过来!

第3章 18到24个月:孩子的反抗期

● 她开始反对

● 稍微没有满足他,他就大叫

● 她总是一大堆问题,让人招架不住

● 他总是做傻事

● 他打人,咬人,抓别人的头发……

第4章 24到30个月:要井然有序,要按部就班, 但是不要命令我!

● 她在大脑中建立这个世界的秩序

● 一切必须按部就班,井然有序!

● 她不肯离开游乐场

● 体会孩子的感觉和情绪

● 她对新情况无所适从

● 他不愿意睡觉

● 叫他的时候,他根本不搭理你

● 她不吃饭,而且把食物拿来玩

● 他开始冒脏话

第5章  2岁半到3岁:我来,我来……我自己来!

● 我自己来!

● “我要!”

● 他不知道他想要什么!

第6章 3岁:一起来!

● “我不要!”

● 她知道规矩,但就是不遵守!

第7章 3岁半到4岁:学会想象,开始做白日梦和噩梦

● 他开始做噩梦

● 她涂鸦,画画,剪东西,拿到什么都画,拿到什么都剪!而且还说“这不是我干的!”

第8章 4岁:权力,规矩,自我

● 她学会编故事和“吹牛”

● 他会害羞

● 她管不住嘴巴

第9章 4岁半到5岁:自我意识及人际交往的难题

● 她肚子疼

● 他很腼腆

● 穿件衣服要花上几个小时

● 他总有一堆的问题

第10章 设定规矩

● 拒绝,但同时理解孩子的感受

● 教他怎么做,而不是简单地禁止

● 一个词就够了!

  -让孩子感到责任感而不是负罪感

  -给孩子有用的信息

● 描述的力量

● 做“傻事”了?

  -惩罚

  -斥责

  -贬损、妄下判断、随意贴标签

  -扇耳光,打屁股,揍一顿

  -关禁闭

  -放任自流

  -原谅和弥补

  -有的放矢地处罚,合乎逻辑的结果

第11章 孩子们之间的争吵

● 比赛

● 释放压力

● 她不肯把东西借给别人

● 大家轮流玩

  -领地之争

  -不甘人后的努力

● 他学我!

● 她不愿意和小朋友玩!

第12章 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 他撒谎

● 整理房间,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 怎么办?

● 化解问题的八个步骤

● 现在的孩子比不上从前的?

结语

试读章节

第1章 孩子可比一株盆景难应付得多

瞧瞧,我一门心思照料你,可你就这样报答我!又掉叶子,又乱长杂草!我不会再给你施肥,你也别想再享受阳光。你就待在台阶底下,好好反省反省。让你看看这个家到底谁说了算!

要是盆景枯黄掉叶,你一定不会认为是盆景存心和你作对,故意让别人把你看做是个不称职的园丁。你需要的是去解读盆景的“态度”,领会它想向你传递的信息:缺水或者浇水过量,光照不足或暴晒,该加肥或者施肥太多……是做得不到位,还是过量,这才是你需要弄明白的事。

毫无疑问,孩子当然比养一株盆景复杂得多。但也不是让人完全毫无头绪。孩子通过任性的表现来表达需求、需要更多,或者已经太多。他的态度不是一种挑衅,而是一种结果,一种反馈,一种回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做?往往,我们会把很正常的现象看做是问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纠结。每到秋天,花园里的树总是要落叶……不管你喜不喜欢落叶,都无须紧张。

什么是“任性”?

在大多数家长眼中,孩子都是任性的。岱奥不喜欢用蓝色敞口杯喝水,朱莉不肯换衣服出门,安东尼洗澡的时候只要妈妈陪……真是些让人头疼的家伙!

真的是孩子在“演戏”?这些典型的表现是不是说明这些孩子都很“任性”,总是提出无聊要求?或者其实是大脑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行为?三岁大的小莱亚常常造反,令人气愤,可是,这很可能只是某件事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孩子的主动意图。我们通常认为孩子知道自己的诡计可以得逞-“你瞧瞧他做坏事时看我的那种眼神!”可是实际上,我们所坚信的现象其实另出有因。你想要安静、听话、从来不吵不闹的孩子?这不可能。不过,要是你想改掉孩子的任性脾气,这倒是有可能做到!

发生什么事情了?

没错,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不会无缘无故闹脾气,他不会存心破坏。所以,在我们动怒之前,请先高声问孩子,同时也问我们自己:“发生什么事情了?”大声说出口,可以遏止我们的习惯性冲动。有一点很明确的是,孩子不会给父母设置陷阱,也不是要考验父母。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的智力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本书所要探讨的“任性”,实际上是孩子面临过于复杂的处境、无从应付时大脑的自然反应。让我们来完整地解释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任性吗?

让我们做一个测试,就明白了。

要验证你的孩子是不是想存心作弄你,可以作一个很简单的测试。你的孩子应该有一种用于辨认形状的玩具,几个不同形状的积木块,一个有着不同形状孔洞的板。给他两块积木,比如三角形和圆形,然后指定一个形状的孔,比如三角形,让他把相同形状的积木塞进孔里。大部分20个月的孩子是随意选择。40个月的孩子,大概有85%可以成功地选对形状,但即使这样,这个年纪的孩子也不是很确信自己的选择。只有到了4岁,绝大部分的孩子才有可能一次性成功。因为要准确完成这个动作,必须要在脑子里同时记住三种东西。既然孩子试图在孔里放进相同形状的积木,但是又说不出对应的是哪个形状的时候,他的任性就不可能是有意识的。

他要的爱得到满足了吗?

1~3岁孩子的极端行为反应,也可能由生理需求直接导致。这几年来,我们往往倾向于从心理角度来解释所有行为,把一切异常的行为都看做是渴望关注、斗争、抢占上风。其实,事情可能很简单。饥饿会影响大脑血糖含量,口渴、失眠、穿得太多、想尿尿或大便、过度刺激、长时间不动,也会使大脑分泌引发紧张情绪的荷尔蒙。  耍脾气,使性子,各种情绪大爆发

儿童的神经系统在超负荷的时候,为了释放体内积蓄的压力荷尔蒙,会做出耍脾气、使性子的行为,英语中专门有一个词“tantrum”(像野牛一样撒野)特指这种表现。你让他安静下来,而大吵大闹的做法就是孩子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式。一转眼,他又喜笑颜开,像个没事的人,以至于有些父母会觉得是孩子在演戏。

“听话,还是不听话”,这是一个陷阱。不论是听话还是不听话,孩子的需求都被否定了。一家超市就能很快让小孩的应对能力达到饱和状态。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声响,陌生的环境,慌张的大人……尤其当小孩必须乖乖地待在手推车里的时候,叫他怎么能够安静下来?

此时,对于2~4岁的幼儿来说,大脑接收到成千上万的感官刺激,可是他又无事可做,没有一个方向指引让他释放和调整被刺激的紧张神经元。于是,他设法让自己平静,找到一个可以专注的事物……糖果!要糖果的举动,是孩子面对超负荷刺激的时候试图控制自己的一种行为。

这个时候,你恼火地叫孩子安静下来,其实是很不合理的。用你自己的平静去影响孩子会更有效。温柔而有力地把他抱在怀里,促使产生幸福感的催产素分泌,可以让孩子平静下来,疏通神经传导,帮助他在以后的日子中学会控制情绪。

对4岁的孩子来说,一种目标在记忆中可以保存至少15分钟。对更小的孩子,就需要重复提醒。评价他的工作(当然是赞扬了!)也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对的!你选了这个橙子,把它放到袋子里。来,再选一个……”

花一小点儿时间,花一点儿精力给你的孩子,最后可以为你省下大量时间!而且,他不会大哭大闹,当着大家的面使性子。

她总是在一个地方待不住

很多大人把孩子好动的需要当做是寻求关注,或者不听话。有时候确实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不过大多情况下,孩子仅仅是“好动”!

乖乖地排队等候,遇上塞车,在餐厅用餐,甚至是坐3个小时的火车……这些要求都在2~6岁孩子的神经中枢应对能力之上。

一个总是动来动去的孩子,不一定非要让他“安静下来”,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消耗精力。惩罚,对孩子的身心平衡毫无用处,只会有百害而无一利。给他安排一项任务,帮助他的大脑更有效地集中精力。

大脑无事可做,最终孩子往往会找到一件完全不对你口味的事去做……给她一个有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促进处理任务的大脑额叶区和联合区之间的联通。

她总是在椅子上晃来晃去

孩子坐在椅子上晃来晃去,不一定是要引起你的关注或者作弄你。摇晃刺激了内耳,而内耳是控制身体平衡的器官。有时她是在玩耍,无聊的时候自己找乐子,也有可能是大脑本能地需要建立控制身体平衡的系统。简单地叫她一动不动,只会增加她的压力,最终毫无控制地爆发出来。

建议孩子以另一种方式动起来才能真正帮到她(比如荡秋千,或是让她坐在电脑椅上、闭着眼睛,然后你慢慢地帮她转圈儿……)。如果遇到这样的系统性平衡行为,那么就引导她,而不要一味地埋怨。

有些孩子虽然已经长大了,却还总是抱着娃娃、布偶或大拇指不停地吸,这不是因为情感需要,而是本能练习吮吸、刺激味觉。

这种情况下,找一位有资质的牙齿矫正医生,让他妥当地帮助小孩改掉毛病,而不是惩罚孩子。

父母的做法

在火车上,虽然女儿并没有要求什么,但妈妈向两岁半的女儿承诺说:“等我们到了,我就给你买羊角面包。”于是,几分钟后,女儿问:“我的羊角面包在哪里?”

妈妈徒劳无益地激起孩子的欲望,而实际上孩子还没有前瞻意识,也就是说孩子没有设想未来的能力,没有在途中用脑子设想面包店的能力。

激烈的反抗,不仅仅是为了释放压力,寻找刺激,还有可能是反抗家长的控制企图。我们的孩子只是想早点儿长大。后文会继续谈论家长的命令、表达不当的禁令、不符合孩子年龄的要求对孩子造成的极大影响。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妈妈问:“3岁孩子老是发脾气,该怎么办?”如此泛泛的问题我无法马上回答,我问道:“为什么生气?”妈妈说不清楚:“就是一般的生气……”生气,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一种反应,一定有事情刺激了孩子。重新回顾孩子是怎么生气的,当然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于是我让妈妈回想一下儿子最近一次发怒的情形。“因为我不给他糖果。”-常见的理由。我继续问:“是在什么情况下你不给他糖果吃?”妈妈说:“他站在凳子上,爬上椅子,去够柜子顶上的糖果罐。那柜子很高,几乎有屋顶那么高。”情况很清楚了!瞧瞧,我们(所有妈妈,不仅仅是这位女士)总是习惯于面对结果(孩子生气)时着急问“怎么办”,却没有想到如何预防。孩子发火真的就是因为妈妈不给他糖果吃?让我们分析一下情况。孩子3岁,一眼就能看到柜子顶上有一罐糖果,还有靠着柜子的搁脚凳,椅子……我请大家想想3岁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笑着说(他们都明白了):

“证明他的能力。”

孩子当然要拿到糖果。我们大人的脑子里想的都是他的行为,他的目的……孩子自己更感兴趣的是冒险。妈妈没有看出,糖果罐不过是他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锻炼身体的行动能力是更重要的目的。明白了孩子的举动,答案就是:“哇哦!你能够到那么高了!都快拿到糖果罐了。太让我惊喜了!很棒!你拿到了糖果罐。我帮你拿着,你选一颗,吃完晚饭后就可以吃了。吃之前你想放在哪里?放在厨房桌子上,还是放到你的小箱子里?还是你想让妈妈先替你保管?”这样一来,我们再不用愁孩子发火的问题,因为孩子不会发火了。这时候,这位妈妈插话进来:“可我根本不想让他晚上的时候吃糖果!”既然如此,为什么把糖果罐放在柜子顶上,放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让他垂涎欲滴呢?这明显是在刺激3岁孩子的脑神经。然而我们却说是孩子在惹我们生气!

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这样的!

2~4岁孩子的一些发火或过激的举动,往往会让专制的家长认为是动机不纯,大胆放肆,甚至是不良嗜好。另一个极端则是过于放纵孩子的父母,总是担心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觉得自己是碌碌无为的父母,产生负罪感。还有其他原因吗?

14个月总是做一些要妈妈不断喊“停”的事,要一刻不离地看着,3岁了还是怕黑,4岁大就会撒谎。对父母来说,确实不容易,但是要知道,这种事都是很正常、很自然的现象!

1岁的孩子可以让爸爸抱着安安静静地乘船,可是到了3岁,她可能就会害怕坐船……大脑的发育不是直线型,而是在不断的调整、反复中成长。也就是说,在一个年龄已经学会的事,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又需要反复学,因为脑神经元的路径重新建构了。

当你想要对1岁的孩子发火的时候,请先想想他的大脑每秒钟需要形成上百万个神经元突触a!绝对是一项大工程。请不要马上发火,想象一下他的大脑正处于繁忙的大工程中。先让自己深呼一口气……

……

序言

前言1:

伊莎贝尔·菲约扎

我有两个孩子。作为妈妈,我拥有很多和孩子共度的幸福时光,同样也有很多紧张时刻。我也曾经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那时,我很希望有一本书可以给我信息,让我知道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情况下怎么去引导孩子,或者给我方向,让我树立正确的处事观。我不接受那些好心人过于草率的论断:“她在使性子,她想控制你,你要让她看看到底谁说了算……”但是,因为我对孩子的大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和我耍心眼,而且同一年龄的孩子行为方式很相似,所以很具有代表性。让父母们头疼的行为是否可以解释为和父母之间的权力较量?比如两岁的孩子大部分都会性情大发,18个月的孩子你明明告诉他不要做,他却偏偏当着你的面做,12岁的男孩几乎都不愿洗澡,15岁的女孩总是把脏兮兮的碗筷囤积在房间里……所以,既然这些行为如此普遍,我还需要认为是孩子在刻意针对我?于是,我推测,孩子们的行为,即使是那些极端的行为,也首先是出于成长发育的需要。对我来说,了解孩子的动机是基本,因为我们对孩子行为的阐释(我们的理解)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

而且,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可见的成效。我的心理治疗室每天遇到的案例能印证这一点,从你们每天的生活经历同样也能得到验证。不是所有成年人都具备自信、内心的安全感、和谐的关系。而我希望孩子能具备这些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独立的人,愉快地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而不是像有些人,一想到在公众面前说话就紧张不堪,或者因为害怕被交警逮到才会遵守交规。

我希望能够形成一种教育态度,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种情况。所以我要三思而行,而不是随意而为。

本书讲述的就是我的思考。这不是一本菜谱,没有一款“教育菜谱”可以一蹴而就!经常,当我在电视上和广播里做节目的时候,有家长会询问解决问题的“万用良方”。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良方,看待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式,也就有多种解决方法。若有人教授你,解决某一次关系冲突只有“唯一一种方式”,那么请不要轻信。

有一位妈妈站起来提问:“3岁的孩子发脾气,该怎么办?”孩子的行为,比如刚才说的发脾气,应该视为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即使这个孩子总是发脾气,而且是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也一定有背后隐藏的问题。我们假定有一种有效的技巧可以应对孩子出于各种原因的闹脾气。读者可以在本书第1章最后的部分看到,当妈妈不了解这个年纪的孩子是如何体验生活的,而急着应付孩子的各种发脾气时,你们会惊讶地发现,其实父母们往往就是肇事者。答案早就摆在眼前。当我明白我和孩子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更加确信,孩子很多抵抗的行为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孩子的反应就和那些受了命令约束的成年人一样,他们体验着和成年人、和我一样的情感……调整了我对孩子的行为之后,我才可以掌控局面,至少可以有把握。这就是我将要在这本书中为您揭示的发现。

“我什么都试过了。”我经常会听到这句话。这意味着:我耗尽了习惯性能量,试图阻止问题再次发生。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写一本书,让大家看清问题的起源,同时介绍给大家一些解决方法,一些大家往往在问题发生当下想不到的方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孩子你的情绪我能懂(漫画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伊莎贝尔·菲约扎
译者 蔡宏宁
编者
绘者 (法)阿努克·迪布瓦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34234
开本 32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JC Lattes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