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家的观点,通俗的阐释,一部精要的中国通史,一部经略的中国史学史。

本书为《中古时代·秦汉时期》卷。

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秦汉时期我国形成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不仅为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先河。

内容推荐

这里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成长时期,约略相当于秦汉皇朝统治时期的历史。所谓中古时代,是指以封建制生产方式占支配地位,同时还有别种生产方式存在的时代。秦汉皇朝统治时期,上限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下限到公元196年汉迁都许昌。迁都许昌后,汉仍保持着它作为一个朝代的称号,但实际上大权已归曹操掌握,历史已进入另外一个时期了。

目录

前言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1

第一讲 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3

 1.司马迁、班固的史学巨著和刘向的文献整理/4

 2.从秦始皇焚书到汉武帝尊儒/5

 3.石渠阁奏议和白虎跳奏议/6

 4.秦汉时期的史学成就/7

第二讲 中国史学第一人司马迁与《史记》/9

 1.司马迁著《史记》/10

 2.《史记》编写的特点/16

 3.《史记》的进步性/19

 4.“究天人之际”/23

 5.“通古今之变”/26

第三讲 刘向和班固与两汉之际的史学/31

 1.两汉之际的史学/32

 2.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刘向/34

 3.班固改《史记》/38

 4.《汉书》的博洽/44

 5.《汉纪》的继_出/47

第四讲 秦,第一个封建皇朝/49

 1.百年奋斗,十年“初并天下”/50

 2.强化皇权,巩固统治/52

 3.《秦律》与“三公”、诸卿/53

 4.实行郡县制,稳定秦皇朝/54

 5.实践法家的思想/55

第五讲 肯定秦始皇的历史作用/63

 1.秦的耕战政策,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64

 2.秦始皇灭六国,立郡县,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67

 3.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新圣”代替“先王”/71

第六讲 秦末农民大起义/75

 1.反秦起义的首倡/76

 2.两支力量最强的农民军/79

 3.垓下之围与霸王败死/85

第七讲 西汉皇朝的建立和巩固/91

 1.开创西汉帝业/92

 2.强本弱末,纳群臣之言/97

 3.铲除威胁,趋向稳定/97

第八讲 汉初三杰及二将/101

 1.第一功臣/102

 2.三杰之首/103

 3.国士无双/107

 4.两大主将/112

第九讲 文景之治/119

 1.“簿税劝农,与民休息”/120

 2.“与民休息”,“众建诸侯”/126

第十讲 思想家与政治家/129

 1.《过秦》与《治安策》/130

 2.“削藩”策与政论的进步/133

第十一讲 西汉的盛世/137

 1.削弱地方与加强朝廷/138

 2.少数民族与西汉地位/139

 3.中外关系与对外发展/14l

 4.学术文化与儒家学说/141

 5.人才重视与贤能辅佐/142

 6.武帝晚年,变乱变革/143

第十二讲 西汉的衰落以及绿林、赤眉军大起义/147

 1.西汉的衰落/148

 2.绿林军、赤眉军大起义/154

 3.王莽新朝的覆灭/156

 4.刘秀称帝/161

第十三讲 说豪族/165

第十四讲 东汉皇朝以及黄巾军/171

 1.东汉皇朝的建立和巩固/172

 2.国家的统一与功绩卓著/175

 3.黄巾军的大起义/176

 4.东汉的三个重要的学者/182

第十五讲 秦汉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85

 1.牛耕和铁犁及其他农具/186

 2.代田法、区田法及农作技法/188

 3.特色的农田水利/192

 4.煮盐(与石油天然气)、冶铁、纺织三大手工业/194

 5.漆器、造纸、建筑、船舶业之发展/202

 6.天文学、数学和医药学之研究/208

 7.矿业、陶塑、玻璃、酿造之新兴/209

第十六讲 秦汉时期封建关系的成长/215

 1.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216

 2.沉重的赋税徭役/218

第十七讲 秦汉时期的民族/221

 1.汉民族是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223

 2.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229

 3.东北的民族乌桓、鲜卑、夫余、挹娄和高句骊/232

 4.塞种、大月氏、乌孙等西域各族/241

 5.历史悠久与关系密切的氐族和羌族/244

 6.西南夷有夜郎、滇、邛都、雟、昆明、徙、笮都、白马、哀牢等/247

 7.蛮与越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与东南部民族之称/250

第十八讲 官吏的选用、考核/255

 1.选官制度/256

 2.任用制度/265

 3.考核制度/269

 4.赐爵制度/273

第十九讲 秦汉(及后)时代之交通/279

 1.交通与大一统政府/280

 2.版图及域外交通/281

 3.都会/286

 4.道路和河渠/293

 5.官舍和邮驿/297

 6.交通工具/299

第二十讲 在世界所处地位之重要/303

 1.中国与同时的世界诸国/304

 2.与东西方的联系/308

试读章节

第一讲 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史的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它的童年过去了,它长大成人了,它做出童年时期所做不到的事情。

1.司马迁、班固的史学巨著和刘向的文献整理

这个时期出现了两部史学巨著: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史记》有130卷,52万多字。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的天汉年间,是一部通史,也是一部取各种史体之长的综合体史书。特别应当指出来的,这是史学领域里有意识地要“成一家之言”,而在史学实践上也做到了“成一家之言”的第一部史书,在历史观点、史料搜集、文字表述上都有显著的成就。这是中国史学已成长起来的显著标志。《汉书》有lOO卷,80万字,上起秦汉之际,下至王莽之灭,备记了西汉兴亡的史事。在史体上,它基本上继承《史记》,而断代为史,为后来所谓“纪传体”史书中断代史的开山之作。但《汉书》中的“志” “表”部分.仍多保留通史的形式。《史》、《汉》两家在学风和文风上,各有自己的风格。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迁书“圆而神”,班书“方以智”。这个评论是相当精到的。这两部书反映了当时皇朝空前统一的规模和政治要求的特点。它们对于后来史学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作。刘向奉命跟任宏、刘成、李柱国校定皇家藏书。每校一书,刘向总是采取异本,合并重复,订其讹误。校完一书,总要作出叙录,叙述作者生平、内容大旨和篇章目录。他重视学术流别,把校定的古籍分为六类,38种。他和任宏等校定的书达13000多篇,亦即13000多卷。刘向的儿子刘歆,按着书的分类,概括为《七略》一书,而刘向为各书所作叙录,则汇为《别录》。刘向等人的工作,开创了大规模校书的范例、大规模缮写定本的范例。这对于后来的“校雠学”、“目录学”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刘向是q-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他在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的地位,有类于《史记》、《汉书》在中国史学编纂史上的地位。

2.从秦始皇焚书到汉武帝尊儒

在这时期,历史观有前后阶段性上的不同。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建帝制时起,他就露骨地表现出来害怕真实的历史记载,他要抓紧历史阵地为他的统治服务。第一,他要宣扬统一的功绩是超越自古以来的帝王,不止一次地刻石颂德。第二,他的皇朝是应五德之运而生,是以水德胜周之火德,衣物尚黑,不惜让朝堂之上黑压压的一大片。第三,焚《诗》、《书》、百家语和一切非秦国所记的历史。第四,他要永保封建统治,并建立封建的永恒秩序。这就是所谓“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就是“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秦曾经在过去奉行过的变革思想,这时因历史条件的变化,秦始皇一脚把它踢开,在刻石颂德时就说:“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秦始皇使用暴力去推行他的主观愿望,焚书坑儒是他采用暴力控制思想的最明显的形式。他的这种办法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但他的愿望和他采取的手段,却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表明了史学跟政治联系的新的阶段的开始。一般对于秦始皇跟史学的关系,没有足够的注意,未免是一种疏忽。

秦亡汉兴,历史实践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秦累代经营,灭六国而成帝业,但陈涉揭竿而起,秦一下就垮了。刘邦无尺寸之封,起兵讨秦,又经过对楚的战争,五年而建立汉朝。秦何以亡得这样快?汉何以兴得这样暴?这些问题,是秦始皇时候的人所遇不到的,但却正是汉代前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所共同关心的。关心的原因,不只是要了解这种重大变化的原因,还为的是要观察汉朝的统治是否可以巩固下去。当时人对问题的答案,或归之于民心的向背,或归之于历史的条件,而司马迁则由当时所提出的这个问题而提高到“通古今之变”,以考察悠久的历史过程。显然,民心向背的观点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影响下的看法。汉人遇到了新问题,却并没有解决老问题。统一问题,五德之运问题,思想控制问题,永保统治和永恒的封建秩序问题,在汉仍是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但汉处理这些问题的办法,跟秦始皇不一样,效果要好得多。

汉代秦后,在政策上要比秦宽得多,在思想领域里也是如此。在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摆出了重视学术文化的样子。他又表示尊崇儒术,“以经术缘饰吏事”。就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出现了董仲舒和司马迁这两位大师。董仲舒是代表儒学正宗的大师,他发挥了春秋公羊学大一统的论点为汉皇朝的统一事业服务,宣扬了三纲的论点为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辩护。他于五行说之外,又宣扬三统说,以补五行说之不足。他倡言“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封建统治的永恒秩序。

董仲舒在历史观上,有他自成体系的理论,对于后来的正宗史学有很久的影响。司马迁曾从董仲舒问春秋公羊学,他也拥护汉的统一,尊重孔子在历史上的成就,也有历史循环论的观点,但他的历史观中有不少的唯物主义因素和朴素的辩证观点,这跟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有区别的。在维护汉家统治利益上,两人是一致的,而在如何维护这一具体问题上两人有不同的看法。董仲舒和司马迁的思想分歧,决定了二人在史学发展上的不同地位。但从汉武帝控制思想的效果说,在这两人身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从秦始皇抓史学领域的失败,到汉武帝尊崇儒术,以至宣帝石渠阁奏议以前,这可说是秦汉时期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秦汉时期史学与封建政治结合的新形式之初步形成。

P4-6

序言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

这里论述的是中国中古时代成长时期,约略相当于秦汉皇朝统治时期的历史。所谓中古时代,是指以封建制生产方式占支配地位,同时还有别种生产方式存在的时代。秦汉皇朝统治时期,上限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下限到公元196年汉迁都许昌。迁都许昌后,汉仍保持着它作为一个朝代的称号,但实际上大权已归曹操掌握,历史已进入另外一个时期了。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秦是第一个封建皇朝,传二代,二帝,15年,约当于公元前22l至前207年。汉,有西汉、东汉。西汉,传十代,12帝,中有执政的皇后一人,208年,约当于公元前202至公元6年。东汉,传八代,14帝,195年,约当于公元25至220年。从公元196年起,汉已名存实亡,三国的局面在开始形成。秦汉之际.还有4年时间是楚汉相争。西、东汉之际,有18年时间,先后出现了王莽和更始的政权。

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秦汉时期我国形成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不仅为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先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至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7663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