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蓬蒿人书语(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俞晓群的《蓬蒿人书语》是书房一角些列丛书中的一本优秀的散文著作。“书房一角丛书:这套丛书 装帧之美,藏书票之雅,用纸之精,均属上乘,是不多见的好书。

在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走进蓬蒿人书语,抛开白天尘世里喧嚣,找回小城里春秋,校园的徘徊,感受文字间流逝岁月里的宁静。

内容推荐

《蓬蒿人书语》是作者俞晓群一部关于书的文集。

《蓬蒿人书语》一书,如同在黑夜里开放的禁地,书中所收文字,长短不一,连载着一篇随笔体的今天和明天情节互不连贯的故事。它更像一个舞台,很多时候都是上演夜场戏,戏中的角色和传奇五花八门,里面不仅记载着作者本人从事出版的心得体会,也有对于现今图书出版的个人体会。

目录

沈昌文:知心的人,称心的书(代序)

在法兰克福八号厅落座

哲学王:在案头,在心头!

《万象》创刊的三个关键词

苏叔阳笔下的中国

王云五,梦萦中的迷离影像

王云五的三个“出版锦囊”

畅销书,抑或无书可读?

万有文库:扬起“开启民智”的旗帜

多一点贵族精神,如何?

有前生,为谁做谋士?

告别《万象》,采一点如烟的记忆

历史在“糟粕”处断裂

民间出版的文化力量

让人迷惘的“盛世修典”

委婉语词,后现代意识形态的主调

阅读的心声

二○○九年的最后一天

忆尹宣

“韬奋精神”别解

今天,我们如何选书

廿四年,在那飘雪的日子里

“仰望星空”三思

十年阅读,是谁创造了历史?

有朋,有书

《一九八四》的故事

“西方汉学”袭来时

我的阅读,我的生活

谁是我们的导师?

论策划

永远的追随者

出版十一家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一直觉得,作为从事外宣工作的政府官员,吴伟女士是一位极为个性化的人物。现在,当我读到她的新著《有朋·有书》的时候,更加强化了我的感觉。

我说她“个性”,不单是指她的性格、风度和言谈举止,在这些方面,她当然称得上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更多引起我关注的,却是她的学识与文章。在学识方面,她对于藏学的研究,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专家级的学者,因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就已经有专著《格萨尔王全传》出版了。在文章方面,我们知道,身处繁忙的政府部门,大多数官员都被每天的工作纠缠得筋疲力尽;但吴伟还能坚持写文章,在《出版广角》等刊物上开专栏。我问过她: “你这样做,时间从何而来呢?”她说:“十几年来,坚持每天早晨提前一个小时到办公室,这是最好的渎书和写作时间。”而且,她的文章写得真好,我为她总结出三个特点:一是文笔好,这当然得益于她的天赋与学者背景。二是说真话,她谈中国图书“走出去”的现状,谈西方文化传播的经验,剖析一本本图书个案的情况,从不说假话、大话、空话。三是有原则,我说的是工作中的政治原则、国家原则。她坚持原则,不是被动地顺从,而是基于她的文化自觉,基于她对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充满了真挚的热爱。

言归正传。《有朋·有书》是吴伟女士的一本工作文集,其中的内容,与她从事的外宣工作密切相关。通读全书,有纪实、有感言、有访谈、有演讲、有序跋等等。但是,它们大不同于一般官员的文集。其一,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你能够清楚地看到她行文的条理性,这大概与她本科毕业于化学专业有关。她本来是化学高才生,只是因为患鼻炎,无法嗅到化学物品的气味,才放弃她心爱的专业,转而专攻文学硕士学位。这种“由理转文”的人,写起文章来,大多比较注重方法论,逻辑性强。其二,在文章的字里行问,你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她运用自如的学术笔力,她毕竟经历过严格的科班训练,做过藏学的专题研究,有多部学术专著出版。其三,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你还能够欣赏到一种文字奇观,那就是她能够把自己“为官”的种种体验写出来,化成一篇篇优美的散文随笔,使她的工作文集,更像是一部地道的文学作品。因为她写过小说《十三世达赖喇嘛》,所以文字水准的超群之处,既是天工巧成,也是一种才情并聚的必然产物。

不过,上述的令人惊奇之处,与本书的主旨比较,都显得次要的了。作为一位重要的文化官员,无论是吴伟女士独特的工作性质,还是她个性鲜明的工作风格,都使她的经历与体验,充满了值得借鉴的故事,也充满了人生的情趣。我觉得,对于许多读者来说,这样的文章不但好看,还有用。

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看到,外国人对于我们的文化了解实在有限。比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不用害怕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国都不会给世界贡献思想。而我们的记者在对美国人的一次随机采访中发现,美国人对中国印象最深的东西:第一是熊猫,第二是长城,第三是春卷。显然,这些认识的偏颇程度极其严重。美国有一家“知识增补公司”,它把中华文明归结为“十大发明”与“九大工程”,他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翻译的排行榜上,翻译与被翻译的前十位中,都没有汉语。企鹅出版社的经典“黑皮书”系列,已经出版了一千多种,其中只有中国七本。在二零零四年,阎连科先生的《受活》就签了日、法、意、英四种语言的版权,但由于难度大,直到现在还没翻译出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哈伯·科林斯曾经签署过一个五年翻译出版五十本中国小说的计划,结果只出了二三本,因为卖得不好,就停止了合作。目前版权卖得最好的中文书是《狼图腾》(企鹅,十万美金)、 《兄弟》 (兰登,十五万美金)、《于丹(论语)心得》 (麦克米伦,十万英镑)。P193—197

序言

一九八六年我从三联书店退休,先到美国住了,一阵,带回来很多文化资源。我说过我做出版编辑工作喜欢自己做选题,什么都自己做。现在正好,也没老板也没伙计了,只有我一个人。以前我跟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关系很好。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俞晓群先生,我不认识他,也不了解这家出版社。这位俞先生是赵丽雅的朋友。他在三联书店出过一本书,我知道,但更主要的是我知道他是《读书》杂志的广告客户,仅此而已。我退休之后才跟俞晓群认识,我们谈得很投机。因而知道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利润多得不得了。于是我跟他们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利润多了全部上缴,好是好,可是非常麻烦的是,你这个一来灾难也来了:你计划利润五千万,最后你赚一亿,明后年上面就要你赚一亿五,这样你就被套上了。我有一个鬼招:尽量少赚,多的钱怎么办呢?发展文化,创造声誉,建立品牌。俞晓群非常赞成。他本身是作家,文化水平比我高许多多。他是大学数学系出身,专门研究过中国文化中的数术。我的这类“鬼点子”,他当然一听就懂的,而且说不定就是他的夙愿,只是不好直说而已。

这样我们就谈得很投机,并且进行操作了。开头还零敲碎打,无非出些我从美国带回来的书的中译本。例如《欧洲风化史》。顺便说一句,这“风化”两个字是我改的,原来叫《欧洲爱情史》。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给中央反修小组跑腿,特别喜欢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里的异端思想和人物,就是跟马恩列斯正统思想不一样的理念和代表人物。研究过一种异端的恋爱观念,叫“杯水主义”。后来我就比较注意了解现代爱情观的变迁。这本德国人写的书在当年俄国很受注意,我老看见俄国文人引用,但在北京没找到俄文译本,后来在纽约发现了俄文译本,赶紧复印带回。以后请我的老同学、俄语专家侯焕闳老兄译出,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时候俞晓群有一个创造发明,我起初很犹豫,后来完全支持。他提出来的是要向王云五学习,学习他主编的《万有文库》。他希望编一套《新世纪万有文库》,分古典、近代跟外国二三个部分。当时吓了我一跳。因为像我这样一几四几年以后习艺的出版人,非常怕同王云五这个名字挂钩,更不敢去“继承”这位老先生的事业。好像在我的前辈直到我这一辈眼里,商务印书馆可学,而王云五绝不可学。岂止不可学,简直不能提。大家只要回想一下当年改写“四角号码歌”的故事就得了。我小的时候学的四角号码歌第一句是“一横二垂三点捺”,一九四九年以后,因为王云五的关系,非得改成“横一垂二点捺三”。我知道这是政治纪律,所以记得很牢。但俞兄的识见打破了我的迷障。我由此觉得他在文化出版上确有大魄力大手笔。《新世纪万有文库》后来找了三个人来编,古代找吕叔湘先生的弟子杨成凯先生,近代找了上海的陆灏先生,我做外国部分。这套书的价钱便宜,每本八元、十元。

陆灏那时在文汇读书周报工作。他是复旦大学新闻系出来的。我的同学后来有在那里当领导的,那么陆小弟要小我一辈了。可我发现,这位年轻朋友对书真在行。从结识开始,我就以他为师。《新世纪万有文库》中,说实话,他编的近代部分最耐读。结识了他以后,我就一直存着一个念头:此人必须好好“开发”。

以后,有机会在上海同陆灏、陈子善等人在一起。陈子善带了几本旧杂志,那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老《万象》。我在做工人时见过这杂志,那时读不懂。以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些,喜欢得不得了。于是我想,我们何不承继前贤,老店新张?于是,在俞晓群支持下,一行人去拜访当年老《万象》后期的主编柯灵老先生。我同柯灵老人是老交情,自然一谈即合。接着四处奔走,一跑几年,才有了辽宁教育版的新《万象》。

说实话,我编《读书》多年,其实那不是我的夙愿。我这个上海滩出来的人,不大会做十分严肃的东西。《万象》很适合我的性格,很快就喜欢上了它。现在去找谁来编呢?起初,赵丽雅给我介绍一位在北京媒体工作的吴先生。谈得挺好,可是后来这位先生另有高就。那么再找谁呢?这时想起陆灏。其实重新创办《万象》,源于我对海派文化的认识和留恋。如同研究者所说,所谓海派文化,是在兼收并蓄各种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扎下了自己的根。从这意义上讲,陆灏是再合适不过了。

《万象》一出,舆论反心很好。有人说,同那时《读书》的愈来愈深奥庄严相比,“它有点像花边文学,可以让一闲人,身穿家居服,随意躺在沙发上、床榻上展卷阅读”。“这杂志很海派,却是在辽宁出版的。奇怪!”陈乐民先生评论说,在《万象》,“常常读到一些妙不可言的好文章”。他喜欢读尘元(陈原)的“词语密林”,王蒙连载的“玄思小说”,等等。陈先生说:“或许觉得它太休闲,确实这里没有宏大叙事、高头讲章,但却足以在轻松恬淡和谈笑之问,传递出浓郁的文化底蕴,且不乏鲜活灵动之气,可以益人心智,可以发人联想。” “《万象》的妙处全在一个‘趣’字。”

我邀赵复三先生为《万象》陆续写稿多篇。赵老那时已远走海外,但还用“常念斯”这一含意深远的笔名为国内刊物写稿。他在一九九九年五月四日来信说:“四九年前,上海刊物甚多,质量较好的却寥寥可数,《万象》是比较能做到雅俗共赏的。依稀记得,那时的《万象》好像是十六开本,每期篇幅薄得多,纸张只是普通报纸,大概并不准备人保存的。现在手上这本《万象》,内容质量格调当然高得多,能组织到这么多位名作者有质量的稿件,图文并茂,版面设计也很好,纸张也很好,足见不仅大处,连小地方也是用了心的,真是可喜可贺。”“希望《万象》的内容,还可以更宽广。”

陆灏当然还能顺应时代。记得他曾在《万象》连续两期编“同性恋”专栏,十分新潮。他约恺蒂、毛尖、须兰、陈巨来等专栏文章,也都十分引人注目。

所有这些,其实都得归功于后台老板俞晓群。

我是编书的,一直爱读好的书话文章。现在有了财力,自然想起了书话。这事委托吴彬来做。她编了一套《书趣文丛》,把我们想得起来的评书大家的作品,都收进去了,前后出了六十来本。

俞晓群和我都有意思乘这旺劲出一些大家的全集。他瞩意钱钟书。张罗了一下,没成功。我推荐出《吕叔湘全集》。吕老同我谈得来,他对此事大力支持,自然一拍即合。《全集》共出十九卷,上千万字,实在是件大工程。  

其他零星的书就更多了,简直不胜枚举。

例如英若诚的五个剧作的中译本,一九九七年前后宋木文、申辉慧等曾竭力向三联书店推荐,三联书店出于经济原因,不能出版。我得讯后向俞晓群求援,俞立即应允。以后即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知道孟湄女士翻译了昆德拉的作品出版有困难,我就接过来在辽宁出。以后我又去巴黎见了昆德拉。以后辽宁出资由我专程去巴黎洽出昆德拉全集,可惜未成。

我爱听邓丽君,在三联书店岂敢出关于此君的书。现在好歹在辽教出了一本,我自己实在暗暗地高兴。

前面说过,在美国耶鲁大学结识了康正果先生,知道他极富文才,我介绍俞晓群出了他的《风骚和艳情》。以后,又在纽约认识了一位美国史专家尹宣先生。晤谈之问,得知他个人居然把当年美国制宪会议的纪录全文译出,字数极多,而无法出版。我回国后,央诸晓群老兄,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六年写信给尹先生,他欣然同意。这大概是我当年为辽宁教育出版社做的最后一本书。

要做那么多事,自然要有一个班子。我找了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的同事,同心协力,一起来做。那时我跟人民出版社关系不错,他们给了我一问房子。排校工作也在北京成立一个班子。美术装帧我不懂,委托一位美术家张红女士来管。这一来,我们的小工作室也有不少人了。  我常称同俞晓群合作的这些年是我做出版一辈子的黄金时代。这不假。何以至此?当然首先是俞为人的民主。但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就有一种观念:搞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刘杲先生几年后明白说出的主张,其实我们两个部下,特别是俞晓群,早就在实践了。

退休以后还做那么多事,实在高兴。可是乐极生悲,没多少年就出问题了:上面忽然把俞晓群先生调开,于是所有这些工作都停顿和撤销。上面这种措施,现在叫“改制”。是是非非,我也说不清。总之,对我来说,来得意外,去得突然。好在我也到了“占稀”之年,理该退出是非之地了。让我高兴的是,因辽宁这块宝地的恩赐,我从“耳顺”到“古稀”期间,居然成为了自己一生做出版最顺手的年代。

摘自沈昌文新著《也无风雨也无晴》,台北六块文化即将出版

后记

那天杨小洲先生来见,谈到岳麓书社拟出版一套文化随笔丛书,希望收一本我的文集。小洲兄说,他很喜欢我的那本《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尤其喜欢其中经常谈到的编一本书幕后的故事。他说:“每每读到你在组稿过程中,与沈昌文、陆灏等人密谋的故事时,我都会笑起来,多有意思啊!这样的书,很少有人写。你的手上还有类似的文章么?” 

我是一个以出版为终生职业的人。作为职业特征,我很接受钟叔河先生的观点,那就是“好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朱笔编文,蓝笔自娱。”我的“蓝笔”一直是很坚持的,但写什么?有两条线索。

一是数术研究。这是一个奇怪的领域,我最初是从数人手的,这当然是受我早年数学系毕业的影响。后来学习数学史,发现《汉书·律历志》定义: “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它是说明古人对“数”的功能有两个定义,一是算数,再一是算命。我原本是从研究“算数事物”的数学史人手的,没想到却对后者“顺性命之理”有了兴趣,我的目的当然不在算命,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古代哲学概念加以研究,就是所谓“数术学”了。为此也出过两本书《数术探秘》与《数与数术札记》。

我的“蓝笔”的一条线索是围绕出版工作和文化生活,写一些随笔。最初写此类文章始于一九九五年,那时我在李春林先生的鼓励下,在《光明日报》上开了我人生的第一个专栏“蓬蒿人书语”,从此开始了此类文章的写作。一晃十几年过去,我开过许多专栏,文章更有几百篇不止;已经出了四部集子《人书情未了》、《一面追风,一面追问》、《这一代的书香》和《前辈》。它们的书名大多是栏目的题目,像“人书情未了”是《中国图书商报》上的栏目,“这一代的书香”是《中华读书报》上的栏目等。

总体而言,我还是最喜欢“蓬蒿人书语”这个题目,它是我此类写作的“第一声”就不用说了,关键是这里面还有一段令我终生难以忘怀的故事。那是在一九七四年“文革”期间,我中学毕业,因为父亲是走资派,我是狗崽子,被造反派逼迫到农村所谓“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我离开家的那一天,心情很不好,恰好在读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就引其中李白的一句诗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歪歪扭扭地写在一张纸上,随手抛在桌上,便飘然而去了。后来父亲看到了,他很难过,就在纸上批注道:“此儿素有大志!”接着又引一句李白的诗云:“但仰山岳秀,不知江海深。”这本书和这张纸,我一直收藏着。许多年来我们家庭聚会,家人总好讲起这段故事,父亲与哥哥姐姐们总会欣然一笑。

但是,当我写本文时,这样的场景已经永远不会再现了。因为就在前些天:五月二十五日,我的父亲正在他年满一百岁的当口,溘然仙逝!所以现在,当我再回忆起这段往事时,禁不住满眼热泪,奔涌而下!

前些天为父亲出殡,许多人赶来为他老人家送行,表达他们的敬意,也溉沾仙气,保佑生者幸福!许多人安慰我们说,老爸大寿满百,仁者寿,这是家族的骄傲啊!我也为老爸成功的人生而骄傲。但是,当我想起老爸生命的最后十几天,他不肯治疗、不肯吃饭的情景时,当我听到兄长和医生们推测:他是要圆寂么?他是为了保持辞世前的尊严么?我的心底进发出巨大的哀伤。内心里呼唤着:生命的尊严啊!这样的情绪,似要从我的胸膛中喷涌出来,化成千尺白浪,万点冰花,冲天而去,从天而落……

无奈。阴阳两界,事事情情,没人划得清楚。谨以此书告慰老爸高傲的灵魂!

二零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蓬蒿人书语(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俞晓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6870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9.2-53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192
132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