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禅来禅去(亲历重塑生命的18天)
内容
试读章节

提到禅修,总有人说什么“修行在于心而不必重乎形式”,这是一种想当然的理论。“禅修”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种种花听听歌的修心养性是两回事,要有适当的环境,正确的方式,具体的步骤,善巧的法门,最好能在业处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就像唱歌或练武,不去学习怎么会进步,不去练习如何能提高?

想要成为一个作家,必须踏踏实实地去写,而不是自己觉得有创意有灵感就已经是作家了;同样的,禅修也要实实在在地去修,而不是坐在那里说两句连自己也不能真正理解的空话就顿悟了。

在曼听禅修园里,新学员入园第二天,须到法堂向指导老师领“业处”。

很荣幸,向我们传授业处的,正是全亚洲最富盛名的南传上座部长老玛欣德尊者。

尊者趺坐于佛案下,众弟子跪在堂前,有提交禅修报告的弟子会膝行而前,磕头礼拜后将笔记本放在他脚前,后面的人则依次放在下面,一如去医院挂号后把挂号单放在医生桌上的情形。

尊者每拿起一个本子,该弟子便膝行至前行跪拜礼。而后尊者会根据禅修报告的情形提些问题,给予指点,仿佛家教老师检查功课。

我仔细地倾听着他们的问题与尊者的解答,那几位交报告的学员显然已经禅修了一段时间,提的都是些关于打坐时间、妄念生灭的问题,而且每个人都提到了光,只是形状不一,有强有弱,但统一是白光。

我听得有些羡慕,之前以为禅修见到光是件极罕见难得的事,现在看来见到光的人并不在少数,不知道我会不会修到那一步。

正在听讲,昨天接待我的自然尼师凑近我,交给我一个本子,指点我把它交给尊者。我看到上面写了“我是第一次禅修”等语,后面标注着今天共有五个新人,这才知道要先提报告才能“领业处”,但不明白为什么会指定我来做这件事,昨天见她一直很冷淡还以为对我不满呢。

看着别的学员的举止,我依样画葫芦地跪行而前,把本子放在最下面,却不知道然后该去哪里,只好退后了几步傻等。但略一观察,发现学员的坐次是有分男女的,自己坐在了男众的一边,好在刚刚踩界,而且这时候再起来也更怪异,只好硬着头皮捱了。

轮到我时,尊者看了笔记,招呼我们五个新人一起上前,讲解观呼吸之法,这就是传授“业处”了。

所谓“业处”,在佛教概念上解释起来很复杂,有多重意义,但简单来说,既是工作的方法,也是工作的地方——心工作的地方,生命工作的地方,呼吸工作的地方。

禅修的基本功课是修入出息念,就是打坐、观呼吸,这便是修行的法门。

经书中对于打坐的描写是:“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现起于面前。”

打坐的最佳姿势是结跏趺坐,也就是盘腿,能双盘最好(两腿交叉,两脚心向上而坐),不行就单盘(一只脚在上,一只脚在下,一条腿压着另一条腿而坐),或者散盘(两只脚交叉,脚背都碰到地上,甚或一腿前一腿后也行)。上半身保持正直,但要姿势自然,双手平放膝上或叠起皆可,总之要采取一个自己舒服的姿势。为了容易持久,坐垫最好垫高十公分,这样不会身体前倾。

姿势正确后,就要清除杂念,舍离五盖:欲贪、嗔恚、昏沉、掉举追悔、疑心,而后开始静心修习,培养定力。《清净之道》中将培养定力的法门总结为四十种止业处,而其中最简单、最容易执行的就是修入出息念:轻轻闭上眼睛,将心思集中在鼻头、人中、上唇一带,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清楚地觉知入息、出息,但不要跟随气息进出。就这样坚持下去,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四小时……

一个精进禅修的沙门,不但打坐时要努力持定专注,平时行走坐卧也要尽量“觉知”呼吸。生命维系于呼吸,呼吸停止了,生命也就随之结束。只有心专注于呼吸,才能明白活在当下的道理,学会去杂念,断烦恼。

这就是修入出息念,是佛陀发明的修习方法。P32-35

目录

缘起

拜山——我的第一顿斋饭

孤邸

业处

义工之一:刷碗的故事

过午不食

心障

嗔恚

结缘

九戒

南传上座部佛教

尊者

佛陀的故事

托钵

幻象

闲情

色戒

义工之二:侍佛

袈裟

止语

经行

寺院的早晨

佛塔

诗心

时间

李莲姐姐

回向

义工之三:扫花

正行与自然

六岁尊者

离别

序言

2012年7月,因缘巧合我前往西双版纳勐罕橄榄坝的曼听寺法乐禅修园,闭关禅修十八天。回来后每每与人说起禅修生活,大家总是争着问吃得怎样,饿不饿,苦不苦?

当我认真地回答说真的不饿、真的不苦时,他们又总是露出怀疑的神色,觉得我在有意美化禅修生活或者美化我自己的定力。

被质疑太多次之后,我渐渐不大愿意再主动热心地向人推荐禅修了,甚至连自己也开始怀疑:我是否真的在回忆中美化了寺院生活,是否夸张了禅修的美好,就如同人们总是在记忆中夸大了初恋的缠绵感人一样?

记忆中的景象,越是清晰就越不真实,仿佛电影镜头,一点点拉长拉远,有近景,有远景,有特写,甚至还有俯拍全景——其实我不可能站到一个足以鸟瞰全寺的制高点去俯视整个禅修园,但记忆中的画面却恍惚在天上窥望,不但看到那白塔,那寺院,那树,那花,那佛殿,甚至还看到身穿白裙跪在佛堂前祈祷的我。

但我最常想起的,还是那条遮风挡雨的经行道,一边是竹篱,一边是苗圃,满目苍翠,岁月静好。我慢慢地走在长廊下,从此处到彼处,去打坐,或者做晚课。

那样的日子是清淡的,美好的,也是枯燥的,平淡的,而我终是眷恋红尘,于是逃离出寺。出来了,心又留恋着寺院的生活,一再想回去。

——是不是这种渴望让我美化了禅林的记忆?是不是不能坚持的愧疚让我夸大了禅修的法力?

于是我重新翻起以前的日记,那是在寺中即时写下的点点滴滴,如实写照,毫无矫饰,是我最真实的心路历程,不掺一点儿假。重看时,我竞被自己深深地感动了,因真实的记录只会比记忆中更加美好,更加珍贵。

虽然一年的时间并不算遥远,然而山中岁月原本奇突,与尘世截然不同,空间的天壤迥异,使得时间也被无端地拉长了。古人说“山中虽一日,世上已百年”,大约形容的便是这种感觉吧?未必真的是一个樵夫出了山,发现整个世界都沧海桑田了,而可能不过是他的眼光变了,心境变了,于是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了。

古人是喜欢夸张的,于是他们用这样极端的一种表现手法,写出了心态与环境、时间与空间的相对关系。当某人的心经过了一个节点,再回到过去的环境中,一定会有种恍如隔世的震动感,所以才会有了黄粱一梦、南柯一梦的典故。

对于砍樵人而言,那个节点是仙人对弈的烂柯山;对于陶渊明而言,节点是武陵人避难的桃花源;而对我来说,这节点却是西双版纳的曼听寺。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伏着这样一个或几个节点,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体悟并被启发到。

于是,我决定好好把这些日记整理出来,与有缘人分享,以使有兴趣的朋友了解禅修,随喜弘法。

但这不是一本关于禅修方法的书,因为我自己的修为太浅,担心过多描写自己尚未有更深体验的法门会误导了读者,所以书中主要记录的是我在寺中的生活琐事与感悟。

我的禅修,不是为了成佛,而是视之为一门学科,通过身体力行的学习来感受佛法,确切领悟它并非高深莫测的玄学。我的禅修存在于生命的每一次呼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具体到穿衣、吃饭、扫地、赏花这样的小事,从头学习待人接物的道理,并通过禅修来训练自己的心,使之平和、谦卑、柔软、恭敬,对所有人与万事万物更有诚意,在顺境中感恩惜福,在逆境时泰然处之——这便是我的修行,也是这本书的诚意。但如果你想了解的是内观心法的具体步骤与进境,则请合上此书,查阅更专业的相关书籍。

萨度!萨度!萨度!

内容推荐

《禅来禅去禅来禅去(亲历重塑生命的18天)》由知名作家西岭雪在西双版纳曼听寺禅修的日记、笔记汇集而成,讲述她在禅修过程中重塑身心的经历。作者通过一篇篇文笔优美的小文和近百幅精美的图片,介绍了禅修的对内心的涤荡,以及重塑身心的历程。

《禅来禅去禅来禅去(亲历重塑生命的18天)》从女性独有的细腻敏感角度来讲述禅修经历,解读禅修。禅来禅去,修的无非是一颗心!

编辑推荐

女性禅修入门指南,都市人身心灵修炼第一书。

《禅来禅去禅来禅去(亲历重塑生命的18天)》是知名作家西岭雪在西双版纳曼听寺禅修的经历,讲述自己在禅修过程中重塑身心的过程。作者通过一篇篇文笔优美的小文和近百幅精美的图片,介绍了禅修的对内心的涤荡,以及重塑身心的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禅来禅去(亲历重塑生命的18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西岭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23176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3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201321852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5: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