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莲迷踪(探访中国最后的缠足部落)
内容
试读章节

这个地处云南边塞的小村庄,就是我的故乡——通海县六一村。这里曾经生存着三百多位缠足的小脚老太太,而今她们已不足百人。但它已被人们毫无疑问地刻写在古老、落后与神秘的“史书”上。也毫无疑问地成为缠足女人们的现代乡村城堡,被外界人誉为“中国最后的缠足部落”。所以人们常常用下列词语来形容它:遥远、古朴、神秘、梦幻、深邃、充盈、可怕、残酷……

因为我的“牵引”,许多作家、民俗学家、探险家和记者,纷纷来到云南,进入这个乡村。他们用古怪的眼睛,偷窥、叩问这座乡村城堡的秘密。他们无一例外地竭力要把这群小脚女人带人他们的梦幻,伴随他们的梦游历程,留下真实的关于这个乡村的历史与现实的记忆和影像。他们进一步的行动是:触摸这个乡村城堡的衣服和皮肤,发现它的细部,即小脚女人的衣袖、裤腿、补丁、汗液、血迹、小鞋和小脚,然后,他们把这个可以相信和值得珍爱的乡村城堡,收藏在心灵里。

无可否认,他们对这座生存着小脚女人的乡村城堡,都有一种诗意的想象。他们的情感和智力活动,几乎从一进村口的那一刻起,就混沌在幻觉、直感与残酷的现实之间。他们不是寻找人间乐园,而是追寻一种即将殒没的关于女人脚尖上的边缘文化,或者说,他们关注的是一群疼跳在时间边缘上的缠足妇女,她们摇晃的、灵魂和细碎的足音。但是,因为他们是外来者,他们终于体会到了“入侵”一座乡村城堡的艰辛,他们已付出了时间、体力、情感和智慧等许多代价。他们甚至感到根本进不去,只能永远在外部企盼,遭受煎熬。

当别人正在叩开这座乡村城堡的时候,我也试图寻找再次进人它的时间和方式。这是我的出生之地,一位小脚母亲将我生养,又让我在这个小脚群落中长大成人。我进出频频,来去自由。当然,我是在离开它多年之后,再回到这里。我是为了寻找和证明自身的现代身份,才与这座古老的乡村城堡决裂。许多年过去了,这一天,我回到故乡。走进这座乡村城堡,我这才猛然发现,自己竟然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这种返本归原的意味,使我感到故乡与我的和解,并带给我一种至真至诚的感动。

所以,最近十年来,我一次次回到六一村,并一刻不停地注视着与我有关的“家史”、“族谱”一类的历史图籍。它们界定了我的血亲集团,把我限制在由特定的“姓氏”、“世系”、“亲属”等要素“钦定”的生活、生命与写作的思考之中。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意识到我处在另一个空间,我在不同的时空里呼吸和写作。我不是在研究“家史”,而是在“家史”中生活和写作。我以“家史”为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在它的作用下,我从写作“家史文学”出发,进一步阐释和延伸我们的“个体生命”,以此深入到一个理当发现“血缘”、“生命”、“命运”及“家”的地方,尽可能抵达它们的最深度。或者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以“写作”的名义,找一个“个人历史”存在的理由,以表达最普通百姓浸入生活的最纯粹的知觉感受,以表现他们最刻骨铭心的事件、场面、叹息、欢笑的记忆。我知道,我是在“从事”这样一种工作:写几篇“活的家史”、“非主流形态的家史”。让“文学”占领“家史”,让“家史”从“文学”中生长出来,让我的亲人们永远活在这种“文本”里,活在这些非我想象出来的文字中。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家谱”、“族谱”、“家史”、“纪传”之类的文本,但缺乏“个人历史”,缺乏文学对“个人历史”的“观照”。因为“家谱”、“族 。谱”乃至“家史”之类,历来就是某一族人的“花名册”,或光宗耀祖的“事迹”。它里面没有“活的生命”、“活的过程”和“活的场面”。而“纪传”的体式。虽然也是一种“文学”、一种“写作”。但它的“对象”全是帝王将相、骚人墨客,乃至贞妇烈女,一般人的面孔和姿态,既无权进入“历史”,也无法进入“史家”的眼帘。但这并不意味普通的“个体生命”和“个人历史”的“廉价”和“暗淡”,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永远忽视这种“生命”和“历史”的存在。事实上,这种“生命”和“历史”。有着它们的“质量”和“重量”,有着它们的声音和色彩,有着它们的历史尺度和艺术含量,有着它们稳固的书写价值。

为了实现我的这一有关写作的“生命观”和“文学观”,我开始关注六一村里拥有同一祖籍、同一家族史、同一亲缘的人群。我与他们始终生活在同一个乡村,从上代人到本代人,从本代人到下代人。我和他们的“私事”与“底细”,都是共同知晓、共同收藏、共同出卖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我的“写作”来说,就像富有的童年时代,手中的任何一件“玩具”,都有着不确定的“意义”和“情感”,都可以让我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触摸、发掘、探索和放弃。而且,这些“东西”使我们“区别”于另一群人,使另一群人成为程度不同的“来历不明者”:我不知道他们的“血缘”、“身世”和“姓名”,更不知道他们的“行踪”、“故事”和“秘密”。他们对于我们“内部的人”来说,全是一群群“无背景”的、“飘然”而至的客人和朋友,我不可能进入他们真正的生活内部和真实的生命状态。面对他们,我只能望尘莫及,或者想人非非,然后,转过身来,返回自己的“家族”内部,写我们自己的“生命”和“历史”。

因此,我、小脚女人及乡村城堡的关系,已浓重地浸润在“血液”的神秘哲学中。乡村、城堡、水井、老屋、女人、小脚的灵魂与我的血液一起流动,并在血液中固定成形。当乡土上的人物出现时,我血液的感知就超m任何一种感知方式。人和物的形、色、光、影及最本质的美感,类似于一连串事件、一连串思想、一连串眼睛,全都血肉相连。只耍我稍稍看一眼,她们的劳苦、喜悦、命运、疼痛、奋争,就真实地颤动在我的神经和大脑里。P3-5

目录

[序言]

序一 叩开一座乡村城堡

序二 对独特文化的具体诠释

第一章[一个如此迷人的乡村城堡]

 我与六一村的血缘关系

 一张奇怪的地图

 六一村:流鱼和火把的激情故事

 缠足史的尾巴竟然蜷藏在这里

 倾听关于小脚的乡村话语

第二章[大地上的囚徒]

 当我们面对着脚的时候

 与土地接触的脚:象征力量与爱情

 认识小脚就像学习一种死亡语言

 缠足:几乎像一种疯狂的人体行为艺术

 收购秘密动词

 缠足布

 洗脚盆

 恍惚如天堂的气味

 小脚原形

 小脚里的刺痛

 小脚隐喻:对“拐”字的解读

 小脚管理学

 小脚的步伐

第三章[梦游——一个小女孩的缠足历程]

 穿上小鞋的小女孩:限制脚之生长

 长辈给小女孩上的第一课:畏惧大脚

 母亲勘破温情的时候

 缠足仪式

 残酷的夜魔

 早晨和傍晚:疼跳的时候

 逃避不掉的酷刑:淌血流脓

 乡丁来啦

 被囚在荒园里

 庭院流年:自恋、自残的岁月

 两里之外:天方夜谭

 缠足岁月里最美好的一天

 放足

 怀念之树

第四章[讲吧,那些保存在她们生命史里的故事]

 张杨氏的故事:拼接记忆的图案

 肖秀芬的故事:孩提时代的快乐时刻

 海王氏的故事:被父亲侮辱的乳名

 周周氏的故事:窘迫的称呼

 李杨氏的故事:伸出小脚的时候

 罗普氏的故事:裹脚婆

 杨赵氏的故事:为女儿缠足

 王张氏的故事:大红灯笼下的纤纤玉足

 罗王氏的故事:参加洗足大会

 周秀英的故事:小脚与大脚的对抗

 周刘氏的故事:嫁给大公鸡的女人 

 李肖氏的故事:相亲

 王肖氏的故事:楼门上的枪眼

 飞龚氏的故事:从湖里漂过的女人

 杨吴氏的故事:丈夫被保长打死之后

 李普氏的故事:小脚尖尖上的家庭重担

 罗杨氏的故事:织布

 普李氏的故事:扯水车

 王普氏的故事:苦熬与荣耀的日子

 张罗氏的故事:小脚女人与土匪和拦路贼的较量

 普飞氏的故事:救命的狗屎

 海明芬的故事:巫婆的游戏

 张罗氏的故事:人鬼之恋

 李桂珍的故事:村外来了一群美国大兵

 罗王氏的故事:被休

 普花仙的故事:与丈夫对抗

第五章[男人们的另一种记忆]

 罗朝金:小脚女人放鞭炮

 张贵龄:小脚女人上夜校

 杨万明:小脚女人爱上贫农老大哥

 张金宝:小脚女人扛红旗

 普增寿:小脚女人下田薅秧

 张家喜:小脚女人大炼钢铁

 普云宵:小脚女人被批斗

 王贵民:小脚女人骑自行车

 罗朝明:小脚女人的童话故事

 飞志成:小脚女人的绣花鞋与小脚皮鞋匠之死

 周进双:小脚女人的墙角生涯

 马晓林:小脚女人的自杀行为

 杨志高:小脚女人的西归之路

第六章[生命的芭蕾]

 在幻象中散步

 观者与景象之间

 老房子的守望者

 乡村小木匠的思想

 老来俏的爱情

 美丽和脆弱的绝唱

倾听一种最另类的“足音”——关于写作《金莲迷踪》与中央电视台记者的对话

序言

近年来,有关文化视点的著作很多,但有的太艰深、晦涩,有的又太具体、太滥、太俗,有的完全是象牙之塔里的闭门造车,伪课题、假问题,有的则又一味迎合文化市场的需要去炒热点,有的“非学术激情膨胀”,有的则又缺乏诗意。

《金莲迷踪》是一本非常另类的、独特的文化文本。

第一,文化视点、关注对象独特。云南高原上有一个古堡式的村庄——六一村。村中曾生活着近三百位旧时代被缠足的妇女,她们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小脚部落”。该书作者将目光聚焦这一独特的地域与群体,从追寻一种即将殒没的关于女人脚尖上的生态文化和一种边缘生存人手,透视了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怪胎——缠足文化,包括小脚女人作为另类的存在,她们的生活方式、生理及心理特征的独特性和怪异性,等等。这不仅为“中国缠足史”提供了一种非常另类的文本,也使读者大开眼界,经历了一次奇特的文化巡礼和梦幻般的游历。

第二,阐释、描述的内容独特。小脚,曾经作为审美的对象、历史研究的对象和文化批判的对象。此书在阐释、描述这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时,采取了整体的文化观,即集历史追溯与现实透视、自然生态与社会心理、审美观照与文化批判于一体,从现代乡村城堡——六一村的演变史、小脚妇女的旧时代故事和回忆、男人眼中的小脚女人的故事、小脚妇女们的今天等不同侧面,立体地再现了小脚与大地的“生命之舞”、小脚与肉体的“苦难之舞”、小脚与历史的“时间之舞”。作者在真实而诗意地描述了“中国的汉民族成为世界上最早把脚纳入审美范畴,并最终把它推向极致的民族”的同时,从对男权社会的剖析人手,对丑恶、畸形的小脚文化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批判:“女人的脚从此在一个很长很大的时空里失去了本质的符号和美好的象征,终极意义让位于变质的审美文化,成为一个恶毒的寓言。”

第三,文化阐释、叙述方式独特。中国最后的小脚部落——六一村是作者的生身之地,一位小脚母亲将他生养,又让他在这个小脚部落中长大成人,作者“进出频频,来去自由”。这种特殊的身份使作者避免了通常文化研究者“田野调查”式的隔膜与枯燥,而是对关注对象能够从容地凝视、虔诚地倾听、潜心地采掘和幽默地诉说。正由于作者的亲历性,所以他的阐释和叙述不是外部的,而是内部的;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仿佛伴作者置身其中,对六一村和小脚女人们做一次文化的巡礼和透视。

第四,文本独特。阅读此书的读者也许会对其文体感到困惑,是纪实文学?是历史演义?是人类学学术著作?是文化散文随笔?是,又都不是。作者熔叙事、描写、历史考证、文化剖析、哲学思考、诗意抒情于一炉,创造了一种契合其要阐释的独特对象、内容的独特文本。而作者自己拍摄的有关六一村和小脚女人的多幅图片,不仅印证、烘托、丰富、补充了文字阐释和叙述的内容,也大大调动了读者阅读时的“视觉效应”,增强了“文化现场感”(余秋雨语)。而就其装帧设计而言,该书则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充满诗意的文化文本。

内容推荐

《金莲迷踪(探访中国最后的缠足部落)》内容介绍:云南高原上有一个古堡式的村庄——六一村。村中曾生活着近三百位旧时代被缠足的妇女,她们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小脚部落”。

《金莲迷踪(探访中国最后的缠足部落)》的作者杨杨,将目光聚焦这一独特的地域与群体。从追寻一种即将殒没的关于女人脚尖上的生态文化和一种边缘生存入手,透视了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怪胎——缠足文化,包括小脚女人作为另类的存在,她们的生活方式、生理及心理特征的独特性和怪异性,等等。

编辑推荐

杨杨编著的《金莲迷踪(探访中国最后的缠足部落)》是一部关于缠足史、乡村史、灵魂史的最边缘、最诡异、最准确、最原生态的记录。作者熔叙事、描写、历史考证、文化剖析、哲学思考、诗意抒情于一炉,不仅为“中国缠足史”提供了一种契合阐释的独特对象、内容独特的精彩文本,也使读者经历一次奇特的文化历险和灵魂探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莲迷踪(探访中国最后的缠足部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41799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