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
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张超所著的《圆融(听南怀瑾讲人情世故)》以南怀瑾先生有关处世的见解为指导,全面细致、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快乐活在当下的处世哲学,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图书 | 圆融(听南怀瑾讲人情世故)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 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张超所著的《圆融(听南怀瑾讲人情世故)》以南怀瑾先生有关处世的见解为指导,全面细致、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快乐活在当下的处世哲学,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内容推荐 何为人情世故?明朝诗人杨基在《闻蝉》中写道:“人情世故看烂熟,皎不如污恭胜傲。”南怀谨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却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不是简单的圆滑处世,不是假意的虚伪逢迎,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圆融(听南怀瑾讲人情世故)》以南怀瑾有关人情世故的见解为提纲,结合当下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与人之间如何融洽相处的技巧,以及如何发现生命的真谛,在生活中积累做人做事的经验,并且将这些经验充分作用到后续的人生历程中。 《圆融(听南怀瑾讲人情世故)》由张超所著。 目录 第一章 学习使人进步,思考让人升华 ——听南怀瑾讲学习 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 勤奋的习惯也能改变命运 学与问要结合 学习是保持优秀的最好良方 要读书还要兼听天下 提升自我修养,方可体味高境界 学问在做人和做事的诀窍里 善于学习别人的闪光点 随时学习让你成长更快 学习要善于思考 学与思是紧密相连的 兼收并蓄让你走的更远 第二章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听南怀瑾讲处事 做事情要顺其自然 克制欲望你将收获更多 实干胜过一万次的空说 方法正确结果才会正确 内心有爱,天地广阔 心中无私才会真正地刚毅正直 走正道,尽人力 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人生渺小,名利短暂 放慢脚步,静赏自然 第三章 君子之交,容人为先 ——听南怀瑾讲交友 心怀包容天地宽 宽容对待别人的错误 付出真诚方可赢得真诚 要相信别人、尊重别人 珍惜身边的友情 知己,你最真实的镜子 做人不可傲慢 不要苛求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不要迁怒于别人 掌控自己的情绪和生活 放下心中的妄念 放下执著,人生才能超脱 不做独行侠,积极打开自己的人际网 距离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第四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听南怀瑾讲胸怀 要以诚信为本 能知人善任 坚持知人善任的原则 管理不能只局限于惩罚 妥善借力,不可借蛮力 凡事靠自己,从正道上来 要做事就要认真对待 遵从于人性来协调问题 空话成就不了大事 有了理想就必须踏实去实现 看穿人情,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 第五章 洞悉人性,拿捏分寸 ——听南怀瑾讲管理 要有自己的原则 反求诸已,提升自我 学会自察才能 凡事先想着靠自己 积极努力,实现愿望 摒弃傲慢,用谦虚攒足实力 谦虚才能赢 对自己定位要高 人生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追求对别人有益的事 勇于担当方可赢得信任 控制欲望,知足常乐 第六章 超脱事务,笃行事业 ——听南怀瑾讲事业 以乐观替代悲观 守住乐观的心态 懂得勇敢地面对挫折 寻找最真实的快乐 幸福是一种满足的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 上善若水,拥有超脱的心灵 学习水的哲学 无欲志则刚 无求品自高 保持思想的独立 第七章 荣辱不惊,清净自守 ——听南怀瑾讲心境 建立“忠”和“信”的口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忘掉过去的不快乐 抛弃患得患失的习惯 远离功名利禄 恰当取舍,才能拥有快乐 保持沉稳的心态 看淡得与失 要有自处之道 荣辱不惊,清净自守 看淡名与利 第八章 舍得名利,外方内圆 ——听南怀瑾讲为人 处世要“行方”而“智圆” 宽容对待别人 有了规矩才好办事 要遵守规矩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培养果断决策的好习惯 做事要恰到好处 中庸之道是管理的准则 利用智慧,适当调整自己 寂寞是一种清福 第九章 内心坦荡,磊落光明 ——听南怀瑾讲修身 遭遇挫折不怨天尤人 别人不理解时反省自己 保持内心的平静 做人要内心坦荡 对别人心存敬畏之心 傲慢是人生大戒 君子风骨可逝不可陷 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 内心要光明磊落 坚持君子之道 做人不可因小失大 第十章 参透人生,乐天知命 ——听南怀瑾讲道德 心有所定,专注做事 坚持自我,走好人生第一步 不要随波逐流 切莫计较太多 把持住自己,保持平常心 不要放弃修炼自己 明白地认识自己 快乐就在眼前 苛求完美就会忘记本来的目的 每一天都是新的 要乐天知命,顺其自然 第十一章 修炼心境,豁达致远 ——听南怀瑾讲淡定 人生各个阶段要做好自己的定位 要由绚烂归于平淡 留下空间,不要让自己太满 有得必有失,有生必有死 参透生和死的意义 让乐观和豁达拯救自己 处于困境中时要超然物外 以平常心做事情 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 修炼自己的心境 平平淡淡才是真 跨越人生的三重境界 试读章节 勤奋的习惯也能改变命运 越修越自在、越学越清醒、越修越勤奋,这样才是有修行。 ——南怀瑾 我们该如何做到勤奋呢?我们来看一下勤奋的具体表现: 首先,勤学。 勤学是指在学习上要花时间,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如果除了睡觉、休息和工作之外,将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说是一个勤学的人。 其次,好问。 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己钻研而得以解决,但是有的问题并不一定自己能够解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去请教比自己懂的人。向别人请教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别人也不会因为你的请教而耻笑你,反而人们会认为你是一个谦虚的人。 第三,乐读。 乐读就是要博览群书,不仅仅只是自己感兴趣的书、属于自己专业的书,还需要读各种各样的书,比如,经典文学名著、著名的哲学历史书籍、科学论著,等等,包括一些有意义的报纸杂志也可以认真拜读,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大量的信息,能够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最后,善思。 古人说过:“学贵有疑。”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只是吸收,而且还要开动脑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自己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只有认真思考才有发展的空间。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能够登上金字塔顶峰的生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其可以依靠自己的天赋和超越其他动物的能力而登上塔尖、俯视万里;还有一种就是蜗牛,依靠着自己的勤奋,也攀登到了顶峰。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更像蜗牛,我们的成功前提是建立在勤奋上的。如果缺少了勤奋的精神,就算是有很好的天赋,最终也会远离成功。 学与问要结合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读书是一种行为,读书是一件长久的事情。有人立志长大了要有所成就、有所贡献、有所作为,那么读书无疑是最快达到目的的捷径。读书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有人书读得少,知识面就窄,那么与他人谈起话来就没有了谈资。有人书读得多,与人交谈,那种学识和修养就显现无遗了,在别人心里就会留下一个很有学问的印象。 ——南怀瑾 南怀瑾曾经讲到学问需要注意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是要学,另一方面就是要问。南怀瑾主张人们多向比自己懂的人请教,多向他们学习,在接受别人经验的同时提高自己,其实这也是一种学问。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他们对接受到的知识不知道思考,就算是遇到了不懂的地方也只会闷在心里,这样虽然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却不知道应用;也有一些人每天都有一大堆的想法,但是始终不愿意付诸于行动,只知道一个人闷头苦想。以上的两种学习都不可取。 人们的知识都有限,他们的所见和所想都是囿于一个范围或者领域,所以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就需要不断学习,这也是求学的基本要求。在求学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不懂装懂,这样会让自己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一个人所从事的行业中所有的知识都属于学问。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向别人不断请教,如果不懂装懂,只能让自己自食恶果。学习是保持优秀的最好良方 学问需要懂得如何利用,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在自己的切身生活和 工作中,这才是学习根本的目的。 ——南怀瑾 南怀瑾曾经讲到很多较有天赋的人总是仗着自己的天赋而胡作非为,自认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殊不知,他们只是井底的青蛙,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古时候的“江郎才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生如果想要成就一番大作为,就需要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另外,南怀瑾还特别看重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的理念,他认为一个人就算是非常好学,也善于请教别人,但是如果不懂得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加以利用,不去思考自己学到的知识,那么这样的学问和不学没有什么区别。学问需要懂得如何利用,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在自己的切身生活和工作中,这才是学习根本的目的。 P4-6 序言 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臼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3年间,遍阅《大藏经》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现代社会,很多种压力围绕着现代人,他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疲累之中。处世的艰难、人际的复杂、快乐的难得、挫折的频繁、自我的迷失、信仰的缺乏,使得“活着真累”这句话成了大多数人的口头禅。于是,想要生活得好一点、更好一点,便成为他们心中的梦想。 可是,想要生活得好一点,就必须要懂得多一点。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位“老者”,为我们指点人生路上的陷阱与弯道;还需要一位“行者”,立足现实状况,为我们点拨为人处世的技巧与方法;更需要一位“智者”,穿透时空迷雾,为我们指引未来人生的方向。南怀瑾先生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一位“老者”、“行者”与“智者”。透过他的指点,你一定能够以全新的眼光审视身处的社会,同时还能够练就高明的手段和眼光。这样,你就会多几分机智与通达,少几许愚钝和迷惘。 南怀瑾先生出生于20世纪早期。他经历过抗日战争与国共战争;目睹了台湾由贫困到繁荣的巨变;几年旅美生活,更让他得以沐浴欧风美雨;定居香港,还让他亲睹了“东方之珠”回归的过程。这样一位饱经沧桑、历经世事百年变迁的老人,无论如何,是完全有资格给“迷路”的世人指点迷津的。 聆听智者的声音,在南怀瑾先生的指点下,相信大家会有大的收获!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圆融(听南怀瑾讲人情世故)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3264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0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8 |
CIP核字 | 2013207721 |
中图分类号 | B82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8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