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位父亲用心书写的亲子电影笔记,教父母如何用电影引导孩子成长!发现美好价值与情感的电影之旅!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不仅开启了一场美妙的电影之旅,更提供了一种珍贵的价值熏陶。作者曹保印从爱家庭、爱生命、爱朋友、爱追梦、爱青春等五个主题出发,从家庭教育的角度重新解读20部经典的儿童电影,发掘它们所承载的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鼓励家长自觉运用它们去引导和影响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而电影特有的视听表现形式使得它所传达的思想内容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从而让家庭教育过程变得富有乐趣与情趣,使生活本身变得丰富多彩。

内容推荐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用20部经典好电影滋养孩子成长,让孩子心灵洒满雨露阳光,精神丰沛富饶,童年像花儿一样开放!

用电影触动孩子,寓教于乐教育无痕。中国最牛教育专家朱永新、杨东平、孙云晓、程方平推荐!

是否欣赏过这20部世界经典儿童电影,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乃至命运,都可能会有重大区别。

身为父母,或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与期盼——

如何让孩子深切感受家的温暖,由衷生出对家的依恋与责任?如何让孩子领悟一诺千金的意义,拥有天长地久的珍贵情谊?如何让孩子安然度过叛逆期,尽情享受青春的欢畅?如何让孩子学会在善恶交织的社会里生存,活得富有理想与激情?如何让孩子体会生命的真味,承受死亡带来的痛苦?

不妨与孩子一起读读这本《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作者曹保印满怀对孩子的爱,用心寻找那些真正能够融入孩子生命、伴随孩子成长的电影,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欣赏与解读它们,发掘其中蕴含着的美好价值与情感,启发孩子热爱家庭、珍惜友谊、敬畏生命、追逐梦想、放飞青春。

目录

序 从“亲子共赏”到“亲子共读”

自序 没有“问题儿童”,只有“儿童问题”

第1辑 让孩子成为爱家的人

 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绿野仙踪》

 失去家,就失去整个世界/《花木兰》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早当家/《天堂的孩子》

 孩子怎样才能打赢家的保卫战?/《独自在家》

第2辑 让孩子成为爱生命的人

 生命教育从热爱动物开始/《导盲犬小Q》

 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与思考/《别惹蚂蚁》

 学会在逆境中不断攀升/《宝莲灯》

 告诉孩子:你能行!/《海底总动员》

第3辑 让孩子成为爱朋友的人

 一个都不能少的幸福准则/《夏洛的网》

 给孩子一个全新的世界/《龙猫》

 21世纪教育主题的趣味呈现/《101真狗》

 爱唠叨的父母要向驴子学习/《怪物史瑞克》

第4辑 让孩子成为爱追梦的人

 “世上最美的女人”是怎样培养的?/《白雪公主》

 “世上真正的王子”是怎样培养的?/《阿拉丁》

 “世上伟大的国王”是怎样培养的?/《狮子王》

 “世上最牛的大侠”是怎样培养的?/《功夫熊猫》

第5辑 让孩子成为爱青春的人

 解读青春期男孩的成长密码/《狗脸的岁月》

 超越青春期里的诱惑/《千与千寻》

 对“问题儿童”,要坚信奇迹会发生/《放牛班的春天》

 观察孩子,玩具是一面好镜子/《玩具总动员》

后记 为了女儿,努力到底

试读章节

电影剧情简介

作为女孩的父母,如果你希望能有这样一部电影:它是写给10岁女孩的,启发她去认识青春期里的诸多诱惑,使她不但不会在青春期里迷失,还能逐渐认清外在的自我和内在的自我;更重要的是,她将知道如何通过挖掘内心的力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工作,懂得舍弃,更知道坚守……那么,宫崎骏的经典作品之一《千与千寻》就很合适。

10岁的小女孩千寻,和父母一起在野外迷了路,走进了一个小镇。镇子里空无一人,街道两旁的饭铺里摆满了各种美味的食物。父母经不起诱惑,没等到主人允许,便贪婪地吃起来,千寻却直觉到不安,便一个人到处转悠。

天色渐暗,千寻忽然看到了很多幽灵、妖怪,吓得赶紧去找父母。谁知她看到的父母竟是穿着父母衣服的猪——即便千寻吃惊地大叫,他们也还是忘乎所以地吞咽着食物。无助、恐惧的千寻只能逃跑,可她的身体却开始变得透明。

这时,翩翩少年白龙出现了,他救了千寻,告诉她这个镇子是精灵的世界,人类是不许进入的。一旦人类不幸进来了,要想在这里活下去,就必须为掌管镇中大浴场的魔女汤婆婆工作,还要被剥夺名字。于是,千寻被改名为“千”,每天拼命为汤婆婆工作,耳闻目睹着大浴场里种种超乎她想象的奇幻故事。

从此,孤独的千认识了烧洗澡水的锅炉爷爷、指导她工作的小玲、勤奋善良而又调皮的煤虫、在大浴场里变坏后大肆捣乱的无脸人,以及曾污浊不堪、经千的努力工作后变得清爽的河神,还有汤婆婆最宠爱的儿子——一个巨大的只会爬行的婴儿,汤婆婆的孪生姐妹钱婆婆——她不爱钱,而且善良、朴素。

为了救被汤婆婆“绑架”和被钱婆婆追杀的白龙,千和汤婆婆达成了一项交易:她帮汤婆婆找回儿子,汤婆婆放她和父母重回人间。经过一番艰险、奇妙的努力,千救出了白龙,帮汤婆婆找回了儿子,自己和父母又回到了人类世界。离开小镇时,父母已经忘了过去的事,千寻却永远也忘不了白龙……

看电影时,请这样边看边想:

当孩子跨过10岁的门槛时,父母需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对女孩子来说,一个同样的世界,一旦跨过了10岁这道门槛,一切都会变得不同;而“新的世界”又常常会令她手足无措,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和女孩子相比,男孩子也会面临这种困境,只是要晚一两年才去跨这道门槛。

电影中,出现在森林里的那个神秘隧道实际上就是10岁这道门槛的象征,而更加神秘的、完全以大浴场为中心的小镇则是复杂社会的象征。也就是说,10岁之后的女孩和男孩,将要用一种全新的目光,来重新打量自己身处的世界和其中的所有人,父母自然更是其中最重要的人。

10岁这道门槛其实代表着神秘的青春期。《千与千寻》这部电影,用导演宫崎骏自己的话说,是献给“曾经有过10岁和即将进入10岁的观众”的。所以,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以幻梦般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以青春期变化为核心的故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宫崎骏曾对记者这样说:“我拍这部电影时,就希望看了这部电影的孩子们长大了、老了,还会想带自己的孩子重看这部电影。其实,我本来也想,让现在的老公公、老婆婆看了,也会情不自禁地建议他们的孩子去看,不过这样讲是有点厚脸皮,所以还是把希望放在下一代吧。”

事实上,全世界无数长大了、老了的孩子们,的确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了这部电影,许多老公公、老婆婆也情不自禁地带着孩子们去看了。所以,《千与千寻》这部电影在日本公映时才会引起巨大轰动,本土票房甚至超越了电影《泰坦尼克号》,并荣获了包括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内的多项殊荣。

毕竟,谁都会有一段青春期里的人生。这段人生如此珍贵,它的价值之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如何引导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彼此力量还要均衡。在这方面,《千与千寻》给人们提供了答案,只是这些答案大都隐藏在千寻与小白的故事中,需要看电影的人一一地细心发现。

比如,在小镇上,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吃而变成了两头猪。这个情节完全可以看作是青春期孩子对父母形象的再发现、再认识。当电影即将结束,汤婆婆让千寻从一群猪中找出由自己父母变成的那两头时,千寻却说自己的父母并不在里面。这个情节又完全可以看作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回归,与之一同回归的自然就是父母形象的回归——爸爸永远是爸爸,妈妈永远是妈妈。

从再发现、再认识到终于回归,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变化,特别需要父母的注意。在青春期前,父母是孩子眼中的“神”,是英雄的化身、完美的象征,每一个孩子眼中的父母都是世界上最高的荣耀。然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将会变得独立、叛逆,凡事都有自己的主张,于是和父母的冲突、矛盾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孩子的眼界逐渐扩大、知识逐渐增多、认识事物的能力逐渐提高,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眼中开始悄悄变化,父母的缺点将会被孩子自觉不自觉地放大;渐渐地,父母开始被孩子从“神”一点点地降为“人”,甚至像《千与千寻》一开始所展示的那样,更从“人”降为贪吃的“猪”。P219-222

序言

作为一个男人,他的生命中有两件事情是非常关键的:成为父亲和失去父亲。成为父亲是人生的第一次历练,这个时候,他会体验心理的断乳,认识到他的生命不再仅仅属于他自己,他会更加富有责任感,觉得自己开始真正长大。而失去父亲则是人生的第二次历练,他会体验生命的断乳,觉得自己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

保印的两次历练是和别人相反的。他幼年丧父,所以对亲子关系特别敏感和珍惜。他中年得女,所以对曹天健(乳名天天)特别钟爱而骄傲。自从有了女儿以后,保印似乎换了一个人:他对生命的珍爱,对教育的关注,对儿童的研究,似乎更加自觉、执着,也更加严肃、认真了。

他告诉我,教育好一个孩子固然很难,但是,毁掉一个孩子却非常容易。只要稍不留意,孩子就会养成坏习惯,而且坏习惯还多半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所以,他要求自己“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为孩子做好行为的楷模。我想,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后,他之所以不辞辛苦为地震灾区的孩子出版公益画册《风雨彩虹:5·12地震灾区儿童绘画集》,为医治他们的心灵创伤而奔走呼唤,与他的父亲情结也是分不开的。

作为资深编辑、写作和研究新闻评论文章的职业新闻评论人,保印与普通人不太一样的是,他更习惯于“批判性思索”而不是“不假思索”,更不是“肯定性或赞美性思索”。这种职业习惯,让他喜欢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凡事都要而且喜欢辩三分,也就是“较真儿”。

这样的思考,让他经常发现一些教育的真谛,发现一些别人经常忽略的问题,如关于电影的教育意义与价值。他告诉我,电影对儿童和青少年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部电影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超过一本书。在电影之外,电视连续剧的影响还会更大,但和电影相比,电视连续剧却鲜有“正面影响”的。

为此,他用反省的方法,比较深入地研究了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所看的电影,发现在他看过的电影中,不仅没有一部是真正的儿童电影,而且还多是战争片(如《南征北战》、《地道战》)、暴力片(如《第一滴血》、《少林寺》),有的甚至是看了之后好久还恐惧不已的恐怖片(如老版《画皮》)。当然,也有一些农村题材的电影,如《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等,现在看来,它们也基本上是“政治宣传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在正式电影放映前加映的科教片《热风是怎样形成的》,至今依然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相反,那部正式放映的电影,他却没有任何印象了。由此,保印认识到科教片对儿童的影响。然而,这样的科教片在当时就不多,现在更是完全消失了。这是科教片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如果能用科教片的形式,向儿童和青少年讲解知识,我相信,它的效果一定比教师捧着书本讲更好。

在天天来到这个世界以后,除了日常的编辑工作,保印最热衷的事情也许就是陪天天玩了。他所有的写作,都是在女儿进入香甜的梦乡以后开始的。他写作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为女儿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发现电影的价值,陪孩子看电影,首先大概也是为了他的天天。因此,他用心寻找那些真正能够伴随孩子成长的好电影、那些真正能够走进孩子生命的好电影。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是保印努力的初步成果。他用爱家、爱朋友、爱生命、爱追梦、爱青春为主题,全面介绍了20部世界经典儿童电影。我注意到,他完全是以儿童为中心来判断电影的价值的,而这些电影涉及了人类所有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如家庭、生命、友谊、理想、青春、诚信、合作、承诺、正义、善良、勇敢、公平、公正等。

保印选择的这些儿童电影之所以是经典,并且是世界儿童电影经典,自然首先是因为它们所承载的价值是经典的、儿童的、人性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如《绿野仙踪》承载的热爱家庭的价值,《夏洛的网》承载的合作、诚信、友谊的价值,《导盲犬小Q》承载的热爱生命的价值,《放牛班的春天》承载的对“问题儿童”不放弃、不抛弃,坚信奇迹会发生的爱的价值,《狗脸的岁月》和《千与千寻》承载的热爱青春的价值等。除此之外,才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本身。

与那些承载此类价值与情感的书籍一样,这些不仅孩子需要,成年人同样需要。这些年在推广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遗憾地发现,中国儿童极其缺乏此类充盈着人类最美好价值与情感的营养,中国孩子的父母、教师也同样缺乏。而我们的电影就更加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事实上也缺乏这些营养。有人认为,我们的一些大牌导演充其量不过是“肢体导演”,在那些场面壮观、制作精良的电影后面,缺少的就是灵魂,缺少的就是价值引领。但是,儿童的健康成长,却真的离不开这些价值,离不开这些承载着普遍价值的电影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中国确需努力追赶。

因此,保印的书,不仅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导游,而是一种价值熏陶。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够像保印一样,从家庭教育的角度重新欣赏、解读这些电影,必将会有许多新的重要发现。保印告诉我,除了为天天的成长外,让他沉下心来努力写好这本书的主要动因,还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父母、教师,甚至全社会,意识到这些世界经典儿童电影所承载的价值与情感的重要性,并自觉用它们去教育、引导和影响孩子,使他们的身心能真正健康地成长。因为就当前而言,由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在很多中国孩子身上,像诚信、合作、善良、勇敢、公平、公正,像热爱家庭、敬畏生命、追求正义等价值已经悄然远离。以敬畏生命的价值观缺乏为例,当下中国儿童非正常死亡率,如其中的自杀率、自残率、自虐率不断增高就是明证。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种趋势的发展显然令人深以为忧。

第二,他希望通过“亲子共赏”的形式,丰富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敏锐、眼界更高远;增进他们的身体健康,使他们能从高高的作业堆里抬起头来,偶尔解脱一下,轻松轻松;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制造父母和孩子能聊得来、聊得轻松愉快、聊得有价值有意义的共同话题,进而使家庭气氛更加温馨,也可以使孩子与父母互相增进了解与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苦恼于和孩子无话可说,却又不知道原因到底在哪里,自己又该怎么做。而一旦父母和孩子无话可说或者话不投机,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很难开展。在美国,很多家庭有传统的周末保留节目,如看音乐电影《夏洛的网》,这一点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的很多家庭也有这种好传统,那么整个中国教育都可能会有所改观。

我主持的新教育实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同阅读,他们很可能就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其实,“亲子共赏”就是“亲子共读”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因为这些世界经典儿童电影,大部分是根据经典的儿童读物改编的,如《再见了,可鲁》、《绿野仙踪》、《夏洛的网》等。欣赏这些电影,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优秀的儿童读物,也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走进儿童经典读物。

事实上,有许多孩子就是因为喜欢上了这些世界经典儿童电影,转而想阅读和电影有关的图书和文学作品,从而慢慢地热爱读书的。在这本书中,保印也非常自觉地结合具体电影,向孩子推荐了很多好书,尤其是那些经典原作。在视觉主导的文化时代,很多人正是在看了电影之后才去阅读和电影相关的图书的。往往随着某一部电影的热播,同名图书总是会有非常不错的销量。电影和图书“捆绑”销售,用电影票房带动图书码洋,用图书码洋反推电影票房,已经成为“时尚”。我们也不妨利用这个时尚规律,让孩子真正地从“亲子共赏”走向“亲子共读”。

当然,与所有书目选择一样,选什么总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总是众说纷纭。电影的选择也是如此。保印书中所选择和解读的20部电影,虽然是他用心研究并综合了很多读者和网友意见的成果,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完善的空间,并不一定就已经囊括了最好、最适合儿童观赏的电影,可能会有一些疏漏。不过,这样的努力是值得褒扬的。希望他继续努力,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一部父母与孩子的重要读本。

尤其需要提出的是,与我们选择学生读物时出现的窘境一样,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作品始终太少。这本书虽然选择了国产动画片《宝莲灯》,而且它是唯一一部入选的中国儿童电影,但是坦率地说,它离“世界经典儿童电影”还有不小的距离。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正是《阿凡达》在中国的影院全线飘红、一票难求的时刻,心中的情感难免非常复杂。我衷心希望我国的电影工作者能够不断努力,用心为孩子拍一些富有真正的教育价值与情感的好电影,也希望保印的书中有朝一日能够出现更多好的国产原创儿童经典电影作品。

2010年2月15日

写于姑苏滴石斋

后记

敲下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句号,再过一天,就是2010年的除夕了。窗外,夜色深沉,空中时有零星的烟花绽放,耳边偶有零星的爆竹炸响。

年来了。此时此刻,空中、地上、水里,无数中国人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风雪挡不住他们急切的脚步,冰霜冷不却他们体内的热血——回家!回家!回家!人世间,没有比家更有魅力的地方,没有比家的屋檐更能安魂的地方。

特别耐人寻味而又十分巧合的是,从欣赏本书所要解读的20部世界经典儿童电影,到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一一解读它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家中的书房里完成的,这篇后记却是写在春节值班的办公室里。

从家里开始,却在办公室中结束,也许冥冥之中的神想启示了我什么。如果真有所谓神启,那也许就是告诉我,年来了,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工作吧,过年时好陪家里的亲人们过一个轻松年,过一个幸福年,过一个吉祥如意年。

在写作《平凡的世界》时,已故著名作家路遥曾说他的早晨总是从中午开始:“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到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于是,早晨才算开始了。”(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

虽然我没有取得路遥那么好的创作成绩,但是,在写作这本书时,我的早晨也总是从中午开始,而且比路遥的还要开始得更早。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五点后入睡,延伸到六点后,看到晨光微微,听到鸟鸣声声,都是平常事。

尽管由于长期在日报值夜班,我早已经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习惯,但正常情况下,凌晨两点以前也就睡了。可这一次,我却不得不一再推迟入睡时间,否则便不可能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朋友交代的这个写作任务。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白天基本上无法写作:只要见我打开计算机,女儿天天必定马上跑过来,拉着我的手向我请求:“爸爸,让我看巧虎吧?就看一个,不看许多。”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我只能让位于她。自然,一看之下,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成三个。等她终于看够了,我也该上班或疲倦了。

而当我开始着手写作这本书时,女儿又因为上呼吸道感染,连续病了一个多月。在那段时间里,我和妻子更是每天都要跑医院,有时候一天还要跑两趟,几乎耗尽心力。没办法,不敢相信一家医院(事实也证明,如果我们只跑一家医院,天天的病会被严重耽误。因为在北京儿童医院,女儿的上呼吸道感染竟被诊断成了鼻炎,其实那时她的扁桃腺已开始化脓了),只好“医比三家”,北京著名的儿童医院和儿科门诊全跑遍了,数得着的儿科专家也看了个遍,才算终于健康如初。

好在我是如此喜欢孩子,喜欢儿童电影,喜欢思考儿童教育问题,并且也像女儿一样喜欢巧虎,所以即便一再推迟入睡时间,也一样有够用的思考和写作精力。后来,我干脆彻底放弃白天写作的念头,转而自觉地在白天陪女儿玩。等她一入睡,我马上和心爱的宠物狗铁蛋一起冲进书房,开始写作。

现在,这本书终于完成了,照理说,我该彻底放松了。然而,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了更多的“儿童问题”,而且书桌上也积累了两堆小山一样高的未读新书——有朋友赠送的,也有自觉购买的,还有正在就读的清华大学EMBA课程的教材。所以,轻松必定是暂时的,而充电将是永远的。这其实也是为了给女儿做出表率:工作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努力是永远的。

最后,衷心感谢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大年初二的凌晨为本书撰写了长篇序言;感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孙云晓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以及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程方平教授,他们也在过大年的时候认真阅读了本书,不但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而且撰文向读者郑重推荐。

亲爱的读者,阅读完本书,无论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比如探讨书中的某些观点,推荐您认为最值得父母、教师欣赏的世界经典儿童电影,推荐您认为最值得父母、教师关注的儿童教育问题、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我都热情欢迎您的赐教,并保证每信必复。

我的邮箱地址:cbyxw@163.com;cbyxw@hotmail.com

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rn.cn/u/1255602350

2010年2月11日21时06分

写于北京新京报社评论部

书评(媒体评论)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重新欣赏、解读这些电影,必将会有许多新的重要发现。

——朱永新,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爱家庭、爱生命、爱朋友、爱追梦、爱青春,从让孩子与电影一起成长开始,从看曹保印的这本书开始。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无论是从个人的亲身体验,还是从多年研究青少年的深刻心得来说,我敢断言,是否欣赏过这20部世界经典儿童电影,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乃至命运,都可能会有重大区别。理由很简单,儿童的思维方式是形象的、浪漫的、先入为主的,而电影艺术不仅可以充分满足这一切,还会给儿童的心灵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可以说,儿童电影是最适合儿童的艺术,甚至可能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曹保印用心解读20部世界经典儿童电影后写出的《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一书,令我拍案叫绝,父母们和教师们早就需要这样一本书了!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

在“读图时代”,曹保印为亲子共同成长、相互理解、互动学习以及家庭和谐,探寻了一条寓教于乐、形象生动的学习路径。他的《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一书设计独到、评论精要,突出了人类最美好的追求——爱家庭、爱生命、爱朋友、爱追梦、爱青春,并可使父母与孩子从中找到诸多启示和乐趣。同时,他的这一创造和运用,为传媒开展积极、主动、自然、形象、和谐、健康、合作的学习,提供了绝好的案例,使惧怕和抵触现代传媒自主选择的“教育心理”得到矫正。

——程方平,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保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1020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4064612
中图分类号 J973.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