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世面(我曾视为生命的日记1968-1978)(精)》是瑞丽市样样好国际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东18岁至28岁的日记。日记里有摘抄也有实录;有感受也有议论;有散文也有诗歌,文字质朴纯真,生活阅历丰富。他的文字既有对善的真切赞扬,亦有对恶的反思批判;既有对自我的感悟,亦有对人生的思考。
图书 | 风雨世面(我曾视为生命的日记1968-1978)(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风雨世面(我曾视为生命的日记1968-1978)(精)》是瑞丽市样样好国际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东18岁至28岁的日记。日记里有摘抄也有实录;有感受也有议论;有散文也有诗歌,文字质朴纯真,生活阅历丰富。他的文字既有对善的真切赞扬,亦有对恶的反思批判;既有对自我的感悟,亦有对人生的思考。 内容推荐 《风雨世面(我曾视为生命的日记1968-1978)(精)》是瑞丽市样样好国际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东18岁至28岁的日记。抱着“到社会上经风雨、见世面”的信念,作者的整个青年时代一直向往看到社会的大风大浪中去经受锻炼。由于热爱文学,即使在饥寒苦累的打工之余,仍然手不释卷,并坚持以记日记的形式“积累素材”。正是文学,像一只载看希望的小船,拯救了他的青春,也给了他的人生以意义。1980年,作者以一篇《让我们用热血来拥抱世界》参加《中国青年》杂志开展的“潘晓讨论”,激起社会强烈共鸣,收到1000多封读者来信。最后,作者虽然没成为作家,却成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另一个人生的高地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风雨世面(我曾视为生命的日记1968-1978)(精)》堪称“日记体的《平凡的世界》”。 目录 成功者的根在哪里 ——《风雨世面——我曾视为生命的日记》序/吕日周/001 玉石人生 ——读周晓东《风雨世面——我曾视为生命的日记》所想到的/ 田野/006 我和我的日记/周晓东/010 1968年/021 1969年/111 1970年/235 1971年/329 1972年/441 1973年/507 1974年/569 1975年/597 1976年/625 1977年/637 1978年/665 附录 让我们用血肉来拥抱世界/周晓东/712 生活之路谁开拓/周晓东/718 试读章节 补记 1968年1月中旬,得到江西有活做的一个消息,我兴奋极了,匆匆准备了一下,决定立即出去。这天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二夜。母亲哭了,说:“别人是过年回家团聚,你怎么过年了反而要出去呢?’’到外面经风雨见世面是我多么渴望的事啊,母亲哪能阻止得了我呢? 为了怕第二天早上被人发觉,头天晚上我就把被铺挑到了陈蔡汽车站旁的同学蔡培年家里。蔡培年的母亲极慈祥,极富同情心,知道我要外出,一定叫我吃了晚饭才回家。我记得那是我那时很难吃到的一顿饭——没有掺红薯、萝卜之类的白米饭,太香了!我至今记忆犹新。蔡培年妈妈还舀了几瓢水蒸蛋在我碗里,反反复复叮咛我到外面要千万小心。我只有含着泪频频点头。回到家里,夜已很深。这一夜,我毫无睡意,知道一早生产队要做早工,收草籽种,为了怕被人碰到,天还未明,我就摸黑出门了。母亲和哥哥送我到村口,我坚决不让他们再送了,走了几步就听见母亲的哭泣声…… 我们村周家湾大队到陈蔡汽车站有十多里路,没有手电,我一个人在微弱的星光下疾行,气温在零下十度左右。我没有棉衣,单薄的衣衫抵御不了刺骨的寒风,我不自禁地牙齿打颤,抬头望望寂寥的星空,心里又有一种说不清舒畅的解脱感,我终于要到外面去了! 到了诸暨县城,才知道我们一起去的有16人,有西岩公社琴弦大队的吴东灿、吴光灿,有双桥公社章村大队章火根等人,还有保安公社姚下大队的几人。大家见了面,一想到以后是“同事”了,很亲昵。因为近年关了,诸暨火车站挤得水泄不通,熙熙攘攘,真想不到会有那么多人乘火车。 火车来了,人们不顾命地往车厢里挤,车上的人要下来,下面的人要上去,挤成一团。乘务人员个个凶神恶煞般喊叫着、拉扯着维持秩序,也丝毫阻止不了近乎疯狂的人们。看到有个车窗门开启,我蹲下身,一个同伴踩在我背上拼命挤进了车厢,等他一进去,我们七手八脚把行李往上塞,行李刚塞完,火车也启动了,我赶紧跑步跳上火车踏板,紧紧抓住扶手。乘务人员大骂:“你找死啊!”他想拖我下去又不敢狠命地拉,我终于站住了。火车逐渐快了起来,惊魂未定的我才发现车厢外面的踏板上,挤着我和另一个人,我在最外面,怎么也挤不进车厢了。里面的伙伴从车窗挤出头来,拼命喊着什么——大约是叫我抓住吧! 火车飞驰起来,我只听见耳边尖利的风声和轰鸣的火车声。眼睛根本睁不开,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抓住!”“抓住!”“抓住!” 幸亏这趟车是慢车,约行半个小时后,车又慢了下来。外陈车站到了,火车停下,下去了几个人,我终于挤进了车厢,有伙伴挤过来,紧紧握着我的手。我整个人都麻木了,也可能是冻僵了,连后怕的感觉都没有。 火车到鹰潭,已是晚上。走出站台,寒风刺骨,又下起了雨,我们想进候车室休息,被值勤人员拦住了,不让进,无奈只得在车站近处的一处屋檐下集聚。有人说去看看旅馆吧,又有人说住旅馆是要证明的,问谁有证明。双桥公社一个叫章火根的说他有一张空白的大队证明,只盖了章,没写字。不知谁知道我有些文化,就叫我写,我当时毫不推辞,借着路灯光就着铺盖写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报名字,一张纸满满写了十六个人的名字。写好证明,交给了火根,他与其他两人去找旅馆。回来说旅馆是有的,但每人每晚要一元五角钱。大家都说太贵了,坐一夜算了吧。正说着,又过来了一批诸暨人,他们也是出来做工的,昨天晚上到鹰潭,今天白天没有等到来接的人,就一直在火车站旁等着,有两个人的被子被人偷走了,他们显得很沮丧,叫我们千万小心。 在鹰潭车站坐了一夜,第二天乘汽车,傍晚终于到了目的地——南丰县自舍公社。一下车,见到来接我们的章宝祥,我就预感不好。这个心目中应该颇伟大的包工头巳五十多岁,个子高,瘦得只有一副皮囊包裹着骨架,丝瓜似的一张脸,人中上两条鼻涕若隐若现。他穿着单薄,两只手拱在袖子里还是冷得直发抖。这个想做包工头的人也是我们诸暨双桥公社人,是去年才出来做工的,现在是一个林场的临时工。见到我们,他哭丧着脸说:“你们还来了,我昨天就打电报回去叫你们不要来了!”原来,他联系好的工作是到白舍公社一个生产队的山上砍木头,做矿木。一般这种工作是要先修建好到山林的路,然后把山上的木头砍倒、去皮、锯成段,待木头干后用手拉车拉出来到当地林场堆场量方验收。结到钱后生产队的收入是山林费,我们得到的是工资。这一个过程一般需要大半年时间,而这大半年时间的生活费是要自己负担的。本来这山林所在地的生产队队长答应米由他们供应,并适当供给一些菜。现在这个生产队的队长换人了,新队长不同意由他们来负担生活费。 听到这情况,我们都呆住了,我们这些人就是因为家里没有粮食,吃不饱才到江西来的。要自己解决大半年的生活费,显然是绝不可能的事。P22-24 序言 成功者的根在哪里 ——《风雨世面——我曾视为生命的日记》序 吕日周 半年前,我收到周晓东给我寄来的一箱书稿,这些书稿是他从1968年到1978年这11年来的日记,他准备把这些日记汇编成册,请我为这个册子做一个序。 我尽管手头事情不少,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位老朋友的要求,并开始挤时间阅读他的日记。在这半年时间中,读他的日记,时而心酸落泪,时而沉入深思,时而会心微笑,更多的时间是为他鼓掌喝彩,一个在苦难中成长的有志青年跃然纸上。细细琢磨晓东的过去以及相识以来的点点滴滴,我特别想写出一个真实的周晓东,寻找他为人、安家、创业的成功之道及耐人寻味的闪光之处。 我和晓东认识也有10年了,我们的结缘是因为2003年初《长治,长治》这本书的出版。他读了这本书后给我来过一封信,信中他是这样说的: “前些天看了您的《长治,长治》,当时感觉颇深,很有一种‘知己,的感觉,也就有了给您写信的动机。”并且,他还讲到非常理解我在书中阐述的“做官辛苦,做好官更辛苦”的道理,还希望能和我探讨如何搞好经济。 当时,我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封信,但他的来信让我感动。这是因为我读了他同信寄来的关于《中国青年》组织的潘晓提出对人生认识问题发表的文章,我同意他的观点;读了他在有关会上的讲话,我认为他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能和这样的企业家相识,我颇感欣慰,并为他家庭和睦的幸福人生、事业有成的成功人生表示羡慕和敬佩。我也一直在想,一个成功的人背后必有他成功的道理,那么晓东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日记是思考生活、表达心声的最好方法。十年来萦绕心中的问题现在我从他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晓东的日记里有摘抄也有实录;有感受也有议论;有散文也有诗歌,文字质朴纯真,生活阅历丰富。他的文字既有对善的真切赞扬,亦有对恶的反思批判;既有对自我的感悟,亦有对人生的思考。我想,这与当年特殊社会背景下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他个人的独特性有很大关系。文如其人,从他的集子里,再次让我体会到他的力量源泉和人格魅力。 其一,他的人生道路比较曲折,但保持了一种不甘于现状的奋斗精神。晓东的出身不好,在那个年代,地主子女备受歧视。所以他的感情生活一直很不顺利,几次恋爱都因为地主成份而不被女方家长接受,经受了感情的煎熬;受同乡人的欺凌,经受了人格尊严的打击;受到官员的阻拦,忍受着体制的压力。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这些事情他也困惑了很久。但终究他不为感情生活的曲折而伤心;不为做事受打击而灰心;也不为挨饿受冻而痛心,他把吃苦做事放在了首要位置。“到外面经风雨见世面是我多么渴望的事啊,母亲哪能阻止得了我呢?”因而,在家长的反对声中,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他是从评工分的年代走过来的,在钢铁厂做过工、在公路上抬过石头、在林场当过采购员、学过木工、下过煤矿,到过杭州、去过江西,尽管期间曾因“三查”运动遣返回乡,但还是会寻找各种机会走出去闯他的“天下”。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的:“一个人不能遵循着前人或者别人走了又走的路,循规蹈矩地行进。虽然这样过一辈子似乎会觉得轻松些。但是刻板、平庸的生活也只能给人以刻板平庸的结果。我们做‘人’几十年不能给社会带来点好处,也不能给自己带来点乐趣,那他还做什么‘人’呢?” 其二,他勤奋好学,涉猎面非常广,保持着终身学习的精神。从日记中可以看出,晓东是善于学习的,他读各种书报杂志,包括小说、时评、论文等。在外面做工的时间长了,人的思想也变得成熟起来,他从最初只是关心自己身边的事到后来关注时事政治,他说:“对于读书或报刊之类,我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边看边批评,评其思想性,也评其艺术性。”他认为:“读书就像吃饭。人是靠吃饭长大的,但你不知道哪一顿饭自己的身体长大了多少。知识(书本知识)是靠读书得来的,但你也不清楚哪一本书给了自己多少东西。然而,到一定的时候,你终会觉得你以前的书并非白读。”所以,他觉得“不看书是不行的,我一段时间不看书,人就更加茫然起来”。他将“文明自己的精神,粗犷自己的体魄”作为座右铭之一。看着他的这些文字,读着他的这些见解,我也深有感触,人的一生就是要立志、吃苦、坚持。读书、实践、总结,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其三,他有一颗宽容而又上进的心,懂得谅解、懂得包容,始终保持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的精神。在外做工的那段时间人与人之间不免产生矛盾,他曾被同乡出卖过,只是做工却挣不到工钱,甚至生活拮据到要把自己的被子、衣物廉价抵掉的程度。但他没有产生对同乡同事的仇恨心理,而是用谅解解决误解,用吃亏做到吃苦,用无私教育自私。他敢于同看不惯的恶习作斗争,却同时又懂得包容、谅解和欣赏生活中的美,他写道:“一个人应该向好的人看,而不应该向不好的人看,对社会的看法也不能光看阴暗面,而要看全部。” 其四,他能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始终坚持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日记中他写道:“我不是为了挣钱、享福到外面来,我是来经风雨见世面的,也可以说是为了‘求真理’而出来,生活虽苦,我只要有一点办法就绝不回家。”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在他身上保留、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家,爱民族,关心弱势群体,孝敬父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其五,他永远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和成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向上精神。从没工作到工作不满足开始学技术,学好技术又不满足开始学管理,后来独立办企业,又由小做大…… 一本客观、真实的日记,记载着。个人行动的轨迹;一个成功人士的日记,不但可以鞭策自己,还可以启迪别人;一个伟人或圣人的日记,他的思想、品德、智慧会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周晓东,他可算作是一个成功者,他能数十年如一日,将心底的声音记录下来,是毅力的体现,更是智者的高明。所以,在我看来晓东的日记已经不单单是对生活琐事的简单记录,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成长足迹,这些朴实的文字所记载的是他思想的深刻变化,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识;是对过去艰苦岁月酸楚的悲叹,更是对后来者的启迪。 孔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谓“知”是指知识和智慧,既包括专业知识和学问,也包括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和思路,以晓东的学识和阅历,可以算一名知者;所谓“仁”就是爱人和克己,爱人就是对社会、对人民有爱心,克己就是自己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晓东可以算作是一位仁者;所谓“勇”是建立在“知、仁”基础上的,因为有智慧、有仁德,人生才无所畏惧,有勇敢之心,才能勇往直前,也才有坚持原则和信念的勇气与决心,晓东敢单枪匹马出来“闯天下”,是名副其实的勇者。孔子的“知、仁、勇”人生三宝,是成功者必备的三个方面,也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三个境界。一个人有了知和仁,就有了自信心和感召力,有了勇,就胸怀坦荡、没有恐惧。 所以,我很欣赏晓东的品格,敢爱敢恨、敢闯敢干、敢走不寻常的曲折路。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敢为人先,敢于向现状质疑和提出挑战的品格才成就了现在的他。他的企业开始是在老家诸暨,主要是做电器生意;后来他又发展到了云南从事翡翠业,并把分店开到了全国其他地方。我深信,他的这种创业精神必然会把企业办得更好! 应晓东的邀请,我去了他的家乡诸暨。诸暨曾是春秋末年越国的古都,这里有个苎萝山,山不高而峻,林不密而秀。诸暨是西施的故乡,我们在西施曾经浣纱的若耶溪(今名平水江)边上的长亭上促膝长谈。西施一生有着富于牺牲的曲折经历,但后来还能勇于下海做生意并取得成功;诸暨也是画家王冕的故乡,王冕始终如一画梅花,成为一代绘画大师。这些故事或许就是晓东产生高尚思想和品格的文化根!那天,他还让我品尝了诸暨的特产——香榧果。香榧,又称中国榧,是世界上可生长千年的稀有经济树种。野生香榧生长于崇山峻岭、难于攀登之地,是一年开花、一年结果、一年成熟的“三年果”。香榧有一个坚硬的壳,破壳后仍有厚厚的榧衣包裹,但果实奇香无比,并可“治五痔,去三虫蛊毒,助阳道”。我现在回忆起来,更感到晓东不也是很像香榧吗!我又找到了他成长的环境根和土地根!也就在那天,我和当地农民、市民攀谈。我问他们一个问题,诸暨人有什么特点呢?他们笑着回答:“我们诸暨人呐,你给一颗树籽,能还你一片森林”“你给一分颜色,能开十个染坊”“你到袜子市场看看,就知道诸暨人的特点了”。真的,我到诸暨袜子市场转了转,才知道他们惊人的创造力!诸暨人的品格是奋斗!我找到了晓东成长的灵魂根! 草草写了上面一些,自知不能涵盖晓东日记的全部内容,更不能诠释他的全部精神实质,只是希望引导更多的人去认真看看这个成功者的经历。晓东面前还有更高的山峰等着他去攀登,我也盼望有志者与他一起去攀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风雨世面(我曾视为生命的日记1968-1978)(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晓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532125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70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600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936 |
CIP核字 | 2013292569 |
中图分类号 | I267.5 |
丛书名 | |
印张 | 4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8 |
宽 | 170 |
高 | 3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