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风士像--民国学人从政记
内容
试读章节

胡适与宋子文

从1938年9月到1941年9月,胡适任驻美大使四年。他这四年使美外交的成败,历来众说纷纭,而所有争论的焦点,都与宋子文有关。例如杨天石先生在《排挤驻美大使胡适》一文中,便根据胡佛研究院收藏的宋子文档案,认为宋子文在美国任蒋介石私人代表期间,一再地“排挤”胡适,胡适的去职即是宋子文排挤的结果。这些材料虽然都有案可查,但宋子文之于胡适算不算“排挤”,抑或反倒是胡适在“排挤”宋子文,恐怕还是问题。客观地说,胡适在任驻美大使期间,以他的学识和人格,给美国人留下很深的好感,因此他被免职后,蒋介石委任魏道明为驻美大使,美国政府很不畅快,拖延了三个星期,才同意接受这位新任大使。美国的新闻媒体对胡适的离任,更公开表示了惋惜。

但是胡适担负的大使,很难说是“全职大使”。他刚一上任,就提出一个“四不主义”:不谈借款,不谈军援,不做宣传,也不搞募捐。他认为驻外大使的职责是“为国家做点面子”,要把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不能分心于杂役。要求政府另派专人处理这些具体事务。姑不论他对外交官职务的理解是否正确,当时对美外交的核心任务,就是争取美国政府的同情与援助。国民政府在这方面“所望于美方者至深”,早在胡适使美之前,工作已经在积极进行。所以他这种清高态度,不但令政府失望,也让一些职业外交官感到难以理解。颜惠庆在日记中说,1940年初,他曾奉蒋介石之命,借出席太平洋学会年会之便去华盛顿见过胡适,询问有关美援问题的进展。胡适“回答时吞吞吐吐,只列举了不少无关轻重的情况”。令颜惠庆大失所望。可以想见,颜惠庆回国之后,势必会向蒋介石说明自己的观感。

这也使胡适上任不久,重庆上下便议论纷纷,蒋介石也开始考虑是否召他回国,只是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当时张慰慈曾写信告诉胡适:“在重庆,程沧波对我说,‘适之快要回国了’。我问为什么,他说,‘攻击他的人很多,尤其是颜大使和孔先生’。因为他们攻击的次数太多,蒋先生曾说过,还是请他回来罢。”1940年6月,蒋介石出于权宜之计,决定派宋子文去美国做自己的私人代表,负责洽商美援事务,希望以这种方式提高对美外交的层级,同时弥补胡适职责上的不足。宋子文到达美国后,蒋介石便在电报中指示:“借款事不必与胡使相商,请兄径自进行为便。”同时又让宋子文了解“此时拟召胡使回国,未知有否不便之处”。但是这种做法不符合外交惯例,很容易造成“在同—个国家有两个大使的局面,使工作复杂化,使美国政府为难,不知该怎么办”。1948年底,蒋介石故伎重演,任命孔祥熙做自己的私人代表时,就遭到顾维钧的强烈抵制,不惜以辞职表示反对。

所以宋子文到了美国后,很难处理与胡适的关系。何况胡适与宋子文是“老朋友”,对宋子文早有成见。1939年11月,重庆传出政府行将改组,宋子文将接任财政部长时,胡适就打电报给陈布雷,反对政府采取这项任命。说陈光甫在美国谈判贷款,一切渐入佳境,“已有如许成绩”,如果宋子文做了财政部长,他“个性太强,恐怕难与光甫合作”。这也使宋子文到了美国后,首先就遇到了胡适的“不合作主义”。从道理上说,胡适应该知道宋子文作为蒋介石的代表,在对美外交上的实质地位,有关这一点,蒋介石在给罗斯福的信里说得很清楚,“余已授予宋先生代表中国政府在美商谈一切之全权,彼受余完全之信任”,但是胡适故意漠视这一点,有意给宋子文制造难堪。据薛观澜在《我所知道的宋子文》中说,宋子文初到美国时,向胡适提出要走访总统罗斯福、国务卿赫尔和财政部长摩根索,胡适都置之不理,既不与美方联系,也不给他办理手续;宋子文希望在大使馆举办一次鸡尾酒会,联络美国财政界的名流,也没能得到胡适的同意。甚至美国政府招待驻外使节,胡适给白宫开出的名单,竟将宋子文列入大使馆秘书之列。

宋子文此次使美,自己虽然很有自信,实际并无成算。因为当时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美国政府在对外政策上徘徊不定,还没有放弃以往的“孤立主义”,国务卿赫尔等人都反对向中国提供援助,担心恶化与日本的关系。胡适这种“不合作”的态度,显然又给宋子文制造了额外的困难,使宋子文的谈判地位降低,受到某些美国官员的轻视和怀疑。《纽约时报》在做新闻报道时,也只称“中国银行行长抵达纽约”。1940年9月,宋子文曾向胡适诉苦,说几项谈判“均无大希望”,但是没有得到胡适的谅解。胡适反而认为,这是意料当中的事,恰好证明了他对宋子文的了解,在日记中说:“此是意料中事。我当初所以不愿政府派子文来,因为我知道子文毫无耐心,又有立功的野心,来了若无大功可立,必大怨望。”陈光甫回到重庆以后,也配合胡适的说法,一方面告诉孔祥熙,“如我方履行合同,美方必能源源援助”,似乎美援已经水到渠成了。另一方面又贬低宋子文,说自己“上两次桐、锡借款成功,全靠彼与摩根索私人关系。此次先生(宋子文)在外接洽,希望极小”。

P1-3

书评(媒体评论)

李村没有村气,肚皮里的书多,腹笥宽,文字有民国范儿。

——张鸣

平淡之笔墨,中正之眼光,坦诚之态度,幽深之情怀,不动声色中见史家之气象。

——孙郁

以随笔体写民国学人从政,实非随笔而成,所言均人所不知,或人所少知,广稽博采,娓娓道来,言必求其据,事必求其真,因而有很高的可信度,可作历史读,亦可作掌故读。

——杨天石

李村先生前著《前人后事》对一些鲜有人关注的史事已有较深钩沉,《世风士像》一书更聚焦现代史上“政学”交集之处,贯穿中国传统的“文人政治”视野,颇具敏锐之问题意识。虽是随笔集,却见大眼光。

——叶隽

后记

对于一般人来说,人过了五十岁,就可以看见生命的尽头了。唐朝诗人元稹写过一首《看花》:“努力少年求好官,好花须是少年看。君到老大逢花树,未折一枝心已阑。”人到了这种年纪,我想最适合做的事,大概就是理理旧书,想想陈年往事,沧桑如对故人。好像只有这样倒行逆施,才能延长与生命尽头的距离。

不过我没想到,写完《前人后事》以后,这么快又写完了第二本。因为随笔虽然只是“随便写几笔”,记录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但是对知识性、趣味性都有很高的要求。我认为好的随笔,还要有一定的学术性,甚至还要有好的文笔。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随事点染,益人以智。而我不是专业写家,没有足够的资料,平时读书又随看随弃,再搜集求证就很困难。所以在写这些文章时,只能因陋就简,依靠身边仅有的材料,其他的只好凭记忆。

这本书中的文章,大部分是写现代史上的政学关系,其中有关胡适的最多。有些与胡适无关的题目,也有涉及胡适的内容。我也知道,近些年来,有关胡适的文章、著述,已经连篇累牍,令人不胜其烦,连一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也喜欢以胡适为题,做硕士、博士论文。我问过他们当中的几位,你为什么要选胡适呢?他们的回答是,胡适的思想比较单纯,文章也比较浅显,容易把握。这真让我大吃一惊。因为在我看来,胡适是现代史上最复杂的人物,他的思想与人格都比鲁迅要复杂得多,绝不是“自由主义者”这几个字能够概括的。他“暴得大名”之后,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地位都举足轻重,在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上,涉及内情之深,参与决策之要,都是现在还无法定论的。特别是他一生的交往,从杜威到梁启超,从陈独秀到汪精卫,从罗斯福到蒋介石,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与蒋介石的“君臣遇合”,甚至有许多难解之谜。因此他的经历与识见,我们根本无法企及。

但是正因为这样,胡适也成了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只要谈到现代史上的政学关系,你首先就要遇到胡适。而且几十年下来,胡适和鲁迅一样都被刻意偶像化了,既成了官方表彰的“圣贤”,也成了民间供奉的“神祗”,本身就存在着对立的价值,真实面目更难以辨认。所以既然是难题,就不能妄下结论。即便这样,这些文章仍然会有先后矛盾的地方。因为我在写这些文章时,经常发现我对胡适的认识在发生变化,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因此,这些文章只是我个人的浅见,不当之处,还有待专家指教。这就是我在后记要说明的。

写完这篇后记,北京就快进入深秋了。秋天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季节,也是北京最好的季节。人在秋天里,最应当有感恩的心。而我此时最应当感恩的,就是出版社。虽然我还不知哪个出版社愿意出我这本书,但还是要将谢意先写在这里,以表达对秋天的诚意。

2011年10月25日

于李村

目录

真伪难辨

胡适与宋子文

再说胡适与宋子文

胡适1949年赴美之行

胡适为什么不做行政院长

胡适与“第三党”问题

胡适与“第三势力”

“吴国桢事件”中的胡适

胡适是学者还是政客

胡适的胸襟与气度

师生之道

书生从政

傅斯年书生误国

再说傅斯年书生误国

蒋介石的错误:说翁文灏

我看何廉这个人

从蒋廷黻说起

不失书生本色

学者从政之后

宋子文的傲慢

马寅初、傅斯年、费巩:同罪不同罚

偏听则明,兼听则暗

世事难料

历史不能轻信

书生情是一张纸

顾维钧的结局

早期留美学生之“兄弟会”

我所知道的王造时

有关王造时的补记

吴国桢与叶公超

秦德君、茅盾、穆济波

刘尊一与潘宜之

世风士像

林庚白其人

吴虞与吴宓

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

政学之间

学者之间的应酬

五四以后的新旧之争

后记

续后记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政治可以称作“文人政治”。现代史上,许多人在政学两界出入频繁,到底是学者还是政客,面目不清。李村所著的《世风士像--民国学人从政记》这部随笔集从胡适之谈起,评述民国时期的政学名人,虽内容分散,涉及人物众多,但有一个相互联系的主题,即探讨现代史上的政学关系。《世风士像--民国学人从政记》中谈及的诸多往事一度尘封,作者广征博引,以缜密的判断和功力深厚的笔触,抽丝剥茧,层层梳理被忽略的历史细节,让那些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见。

编辑推荐

李村所著的《世风士像》一书聚焦现代史上“政学”交集之处,贯穿中国传统的“文人政治”视野,颇具敏锐之问题意识。书中谈及的诸多往事一度尘封,作者广征博引,以缜密的判断和功力深厚的笔触,抽丝剥茧,层层梳理被忽略的历史细节,让那些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风士像--民国学人从政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4372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302748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