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武志红青春成长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武志红编著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是一本心理自助书。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剖析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常见的一些对不完美现象的误解,因为这些误解,我们不接纳自己,由此自寻烦恼,不开心、不快乐,埋怨他人,埋怨自己的缺点,事实上,这些缺点,甚至自己经历的一些痛苦,都在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愈加坚强,愈加完美。

内容推荐

我们一直以为一些负面情绪,如坏习惯、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是不好的,甚至认为这些是不完美的,阻碍了我们成长,我们努力去避免和克服它们。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作者(武志红)从新的角度、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些坏情绪,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和正面意义。这些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而且这些情绪并不是我们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接纳它们,并要感谢它们让我们越来越坚强,体验更多生命的无限精彩。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是一本心理自助书。

目录

Part 1: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认识恶习:它一定曾让你获益

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生活

心灵成长书吧:《克服焦虑》

Part 2: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每一次磨难都是生命的财富

越控制,越失序

对抗痛苦才是痛苦主源

越快乐,越悲伤?

超越挫折:变逆境为机遇

心灵成长书吧:《体验悲哀》

Part 3: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愤怒:你的力量之泉

向创可贴式的爱说“不”

如何与传销者谈话

“走饭”之死与快乐王子的“铅心”

Part 4: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

从承受内疚开始

你的欲望不是罪

自卑,只是因为缺乏爱

心灵成长书吧:《女心理师》

Part 5: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

无需战胜恐惧

好好活着是最好的想念

人生为什么会轮回?

温柔地对待你的疾病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心灵成长书吧:《关于坏人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

Part 6: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在关系的镜子前审视自己,理解自己

关上车窗,关上心房

我们为什么需要崇拜谁?

心灵成长书吧:《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Part 7: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学会接受自己

宽容自己,才能宽以待人

让你的身心重归流动

越懂黑暗,越相信光明

结语: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

试读章节

Part 1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坏习惯是一个人的人格的一部分,接受它才能更好地改变它。

“本来,昨天安排好了今天的工作,但忽然间不想干了,于是放纵自己,一整天在单位什么正经事都不做,只是晃着。下班了,没人指责自己,但自己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黑洞,真是可怕。”

“我是个胖子,知道减肥的最有效方法是少吃多动。大多数情况下,我还能控制住自己,但情绪一低落就会敞开肚皮大吃一顿。于是减肥计划中止了,自己心里也充满挫败感。”

“我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拼命工作,平时都挂在网上,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一遍遍地刷屏,哪怕眼睛发疼两腿发麻都不停下来。”

…………

“以上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当事人没有自控力,让坏习惯成了他们的主人。”广州朴实管理咨询公司的资深培训师何长明说,“在我近十年的培训生涯中,如何增强自控力是被问到最多的问题。”

“增强自控力并改变坏习惯可以说是一门科学,”正在写关于自控力专著的何长明说,“与一般的理解不同,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习。因为,积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认识恶习:它一定曾让你获益

“无论你现在怎么痛恨坏习惯,它一定曾让你获益。”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袁荣亲咨询师说,“认识坏习惯的这一特点,是改变它的第一步。”

某私营公司的文秘小刘有一个坏习惯:什么文件她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会拼命做。譬如,公司周一开了次会议,老总让小刘最迟周四交上整理好的会议记录。无论周一、周二时间多么宽裕,小刘都不会先完成这份记录。她是一天10次、20次地在电脑上打开一个文件,但每写几个字就会停下来,一个字都写不下去。直到周三的下午,她才会对着键盘一通狂敲,如果下午还没完成——这对小刘是家常便饭,她就会拖到晚上,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深夜一两点才下班。周四,她一定会一早就来到单位,红着眼睛、带着一脸的疲惫把会议记录交给老总。

小刘下了无数次决心,发誓要改变自己这一作风,但一年年下去,没有任何效果。

袁荣亲说,小刘知道这是一个恶习,但她一直没有想过这个恶习给她带来了不少好处。譬如,同事们都知道她是“加班大王”,这个称号传到老总耳朵里,老总也从不批评她做事拖沓。这些好处成了奖励,强化了小刘办事拖沓的习惯。

这个恶习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小刘的爸爸对小刘要求很高,上学的时候,每次她做完作业,她爸爸都要检查一遍,一发现差错,就会狠狠地批她一顿,斥责她不努力不认真。

最后,小刘发展出应对办法:熬夜到最后一刻才把作业完成。这样,即便爸爸检查出了错误,但因为知道小刘熬过夜,不仅不斥责她,反而会夸她用功。在公司里其实也一样,老总是男性,面对老总就仿佛是面对老爸,小刘害怕老总斥责自己不努力,所以用了以往的应付方式应对老总。

“某一方式让自己在过去得到了很多好处,自己现在就会无意识地去习惯它、运用它。”袁荣亲说,“这是一种特殊的‘刻舟求剑’。”

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每一种习惯的形成都必然会经历以下这个循环:

行为发生—得到奖励—强化

如果这个循环只有一次,那么一个习惯不可能形成。习惯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一次次产生强化,让当事人产生了一个自动思维“如果我重复这个行为,可以再得到奖励”。

强化包括奖励和惩罚。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奖励,那么他就会养成做这件事情的习惯;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惩罚,他就会养成不做某事的习惯。

譬如,把小白鼠放在笼子里,每当它走到笼子口时,就电击它。这样的次数重复多了,再撤掉电击,这个小白鼠仍然不敢靠近笼子口。这是一种负向的强化,结果就是让小白鼠不再做某种行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大量的这种例子。一些人对做某些事充满了恐惧,原因就是他们在以前因为做类似这种事情时遭到过严厉的惩罚。

小张25岁了,还从来没有和女孩子谈过恋爱,他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在心理咨询室,他最终发现,原来是他5岁时发生的一件很小的事情造成的。当年,他去邻居家摘了一朵花(很小的孩子是没有“偷”的概念的),但年轻的女邻居却闯到他家里,对他的父母大吵大闹,指责他是个“小贼”。以后,这个女邻居见到他也是一副鄙夷的态度。小张从此开始惧怕年轻女人,这种惧怕最终成了习惯并泛化到他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让他不敢和年轻女人打交道。

在小张看来,他不和年轻女人打交道是“有好处的”,因为可以避免年轻女人对自己的侮辱和指责。但他忘记了,这是他很小时候的经验,那时候他没有能力去反击、去保护自己,理性地看待“偷花”这个指责。但现在他长大了,完全可以理性地面对年轻女人了。

不过,没办法,袁荣亲说:“人就是非理性的,人们都是根据自己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总结出自己的人生信条,这些信条发展出的自动思维左右了我们现在的行动。这听起来很荒诞,但这就是事实。”

积习为何难改?

袁荣亲说,习惯其实就是个性的基础,而个性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从这一点看,可以说“习惯决定命运”。

某外资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庞先生说,他相信“习惯决定命运”这种说法。庞先生从小极其聪明,上学从来都是不费什么力气就能在班级甚至年级名列前茅。但他说:“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选择让自己笨一点儿,必须努力学习才能名列前茅,这样我就会形成努力的习惯,而不是现在的惯性思维‘我稍微努力就能做到最好’。一般聪明加努力的习惯,要远比聪明加不努力的习惯要好。”

庞先生作过很多尝试,想培养努力的习惯,但一直未能成功。积习为何如此难以改变呢?

北京大学心理系的钟杰博士说,最新的神经研究发现,每一个“积习”在大脑中都对应着一个神经回路。轻微的习惯,相对应的神经回路的“刻痕”也比较轻。持久的习惯,相对应的神经回路的“刻痕”也比较重。并且,那些“刻痕”比较重的神经回路可以说有了独立的生命力,它们自己启动后,我们就会忍不住去重复相关的行为。那么,是不是说,积习就没有办法改变了呢?P3-7

序言

序:拥抱你的不完美

接纳自己!

悦纳真我!

或许,你常听到这类哲言,但你会说,这个道理我懂啊,可是,为什么对我没有用?

因为,它们有一个前提——你首先得看到自己,而这相当不易。因而,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将认识自己这条路称为“少有人走的路”。

之所以不易,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所谓的“自己”中,有太多黑暗、太多痛苦,我们不想面对。

讲一个故事吧。

前不久,我的来访者许哲结束了他在我这儿的长程咨询,他说:“终于好起来了。”

许哲三十来岁,但他看心理医生的历史,却有近十年了。

不过,好起来的那一关键时刻,却看似与心理医生无关。当时,他在看一个电视剧,剧中一人对另一人说:你骗得了别人,但你骗不了自己!

这句很普通的话,却如闪电般击中了他,他感觉脑袋“嗡”地响了一下,无数感触与过往事件在他内心翻腾,并瞬间融合在一起,令他感到自己的内在与外部世界都刹那间变清澈了。

是啊,他对自己说,你一直都想扮一个好形象给别人,可你骗不了自己!

他说的好形象,即他一直都尽可能用百分百的努力,试着给周围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但其实,他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处于痛苦纠结中的人。他不能独处,因独处时会感到致命的孤独,这份孤独演化出虚无,让他窒息,让他觉得活着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和别人在一起,他同样痛苦,因人际关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他都能从中看到别人对他的鄙视。

并且,对别人的鄙视,他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就好像别人敌意的眼光——多数时候并非真的而是他以为的,会直接刺到他的心脏上。

致命的孤独,与根本不能融入关系,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成为对他的双重绞杀,令他既不能独处,又不能进入关系。结果是,他选择了最低限度的人际关系——只与一个人交往。

以前,这个人是妈妈;成年后,变成了初恋女友,她后来成为他的妻子。

他的痛苦,多数时候不是那种尖锐的刺痛,而是钝痛,它散布在他人生中的每一时刻、每一角落,围裹着他,让他感受不到其他事物。

这种钝刀割肉的痛苦,太难受了,所以当他二十来岁听到心理医生的概念之后,立即开始四处求医了。

他自己在一个小城市,而国内有些名气的心理医生,多在大城市,他听说一个就去找一个,对这个失望了,就换一个。  最后,他找到我,而在那个关键性治愈时刻发生前,他咨询我,已持续近两年了。

绝非是电视剧中的那句话将他治好了,也绝非是我之前的心理医生都是庸医,而是这十来年的努力都很重要,而那个治愈时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那么,量变到质变,是如何发生的?

许哲说,根本在于,他终于接受了自己的真实,即实现了那个所谓的“接受自己”。

过去,他一直在否认孤独而不擅交际的真实的自己,他总觉得,自己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并且,他脑海中有一个完美的自己,他一直期待自己是那个样子。

曾有几天的时间,他一度成为那样的完美男人。气质上有十足的雄性魅力,同时对别人又有高度的共情能力,可以凭直觉,清晰地捕捉到别人的感受与需求。并且,他可以自如地选择,或者满足别人,或者拒绝别人,或者支配别人,或者顺应形势……都是完全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有意思的是,不管他怎么做,他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完美的几天,让他体验到了天堂般的感觉,但更衬托出,他生命的其他时间,那些感觉是多么糟糕。这种落差尤其加重了他的痛苦:既然自己明明可以活出那么完美的感觉,却为何偏偏坠入地狱般的感觉而不能自拔?

所以,他绝对不想要那种每时每刻都在袭击他的痛苦,而期待远离,并进入一种完美的状态。

咨询的过程,特别是最后一年的咨询,就是对他的这些痛苦,作细致又深刻入骨的碰触与理解——大多数理解,都是他沉醉到自己的感觉中而完成的。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他常常怀疑自己能否好起来,并一次又一次地问我:武老师,我还有希望吗?

但这个过程,正是传说中的“认识你自己”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累积的努力,终于等来关键性的时刻。“你骗得了别人,但你骗不了自己!”——这样一句哲言,让他实现了“接纳自己”。他明白,他一直不想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那样孤独、那样自卑、在人际关系中那样笨拙,于是渴望成为相反的、完美的样子。那份完美,其实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想让别人说,这个人真不错!

可是,即便真的呈现了一个完美的外在,也只能是骗骗别人而已。

这个“接纳自己”的时刻,像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但它其实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前面漫长的咨询,是在做“认识自己”的工作,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最终导致了“接纳自己”的关键性时刻的到来。

像许哲这样的故事,在我这几年的咨询中一再看到。  这本书的首次出版是在2008年初,而我是2007年下半年才开始正式做心理咨询,所以多数文章都是在做咨询前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体验,来自我自己读研究生时的抑郁症的自愈,它让我明白,深入地碰触自己内心的黑暗,而不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乐乃至一个外在的好形象,是治愈之路。

这几年的咨询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特别是,我的个案多数是超过一年以上的长程个案,其展现的人性的深度,常让我惊叹,让我越来越真切地相信,拥抱你真实的痛苦——假若你内心有这个,就是治愈之路,也是成长之路。

无数哲人也论述过这一道理,如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的萨满依格加卡加克曾说:

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所以,拥抱你的痛苦,这是成为你自己的必经之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武志红青春成长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武志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43178
开本 32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2013295798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