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中的太阳/老农民小说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老人家有四个儿子。老大王福田学的是秦行厨艺,鲁菜系列。据说他老人家切的菜细如发丝、薄如蝉翼,并且能兼顾色、香、味、形、意,随便什么食材都能做成美味。

有一次事主家准备的菜少,来的客人多,再去集上买菜已经来不及了。王老大爷就用事主家的山芋、剩菜帮子和刮下来的两盆鱼鳞,做出10多桌美味。后来川陕一带有人把鱼鳞菜发扬光大,美其名日“美味锦鳞”。更为重要的是,不论谁家有事请他,他都想尽办法为事主省钱,还给事主长脸。老人家在十里八乡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蔺王庄及周边地区的乡亲们视为秦行的正宗师表。

老二王福林就是彭生的亲爷爷。他老人家主学的是剃头和吹喇叭。老爷子聪明好学,还勤奋钻研。老人家连偷带学,混了一身的本事。笙、箫、笛、管、喇叭、号,他样样玩得精熟。此外还会理发、推拿接骨,兼配一些不伦不类的偏方治疑难杂症,无一例无效。

老三王福品学的是堂倌手艺,单手裸托5只大盘,信手撒到桌上,就能摆出梅花形状。把盛满汤菜的大小碗盆摆在托盘上,老人家举盘过顶,劈叉打把势,汤菜纹丝不动。这有点像云贵大山深处少数民族重大庆典上表演的“跳菜”形式,在当今的年代里,是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惜这门手艺失传了,项目好立,传承人难觅。

老四王福德专业学习理发,技艺炉火纯青,一生以此为业。他老人家曾经跟着师傅一起到探花郎府邸干过细活,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所以老人家总是中气十足地吹嘘“谁敢在探花郎头上耍刀?我。”在集市上遇到同行,他总是毫不客气地指导一二:“执业几年了?师傅教你剃头的规矩了么?不能拿起推子就动手,要看清对方的身份。僧前道后人偏旁,知道么?”

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兄弟四人骑着蚂蚱驴走州过府,十天半月回家一趟,总要驮几被搭制钱、铜板回来。路上常有劫匪出没,仗着王二爷会几句过卡子的黑话,他们总能化险为夷,安全到家。王二爷利用这身杂学作掩护,替儿子王义轩往红区送情报,到白区接关系,全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乡亲们都说,他老人家没能生在达官显贵之家,瞎了一个相国之才。他若是少年时期到文庙拜过孔圣人,必能捞个“顶子”在头上,说不定还是“三眼花翎”呢。谁料社会变了,老爷子的才智没能施展,以至穷困忧郁到老死。否则,老人家是绝对可以创造辉煌,当上千儿八百次“万元户”的。

王福林老先生也是很有忧患意识的。新中国成立前,像他们兄弟这样的手艺人,都归属在“下九流”之列,是伺候人的差事。挣钱辛苦不说,还受气。他认为前程在仕途经济上,当官才是“正经木头”。所以他没让儿子跟着出门学艺,而是花重金把儿子送进了“私塾堂”。儿子并不理解老爷子的苦衷,没有认真专注的晃着脑袋读“子日”,却悄悄地投奔了共产党。

蔺王庄王姓家族的子弟们,除了上学参军等在外地工作的人,凡是留守家园的后辈,都还依靠着祖传的技艺生活。很多自学成才,没拜过山门的“吕生子”,外出干活时往往被科班出身的正统手艺人盘道。被问得理屈词穷时,便冒名是蔺王庄王家的弟子,于是就不受难为了。不过“家伙什”不能带走,要有王家嫡传弟子亲自带领前去才能讨回,这是“验明正身”的意思。帮别人讨要“家伙什”,自然少不了要喝一壶小酒的。王氏族人常为此类事情出入酒场,被乙醇和请酒人的溢美之词熏得飘飘然,不免沾沾自喜。不论活干得好坏,钱挣多少,老王家……是郯南手艺界的正宗。

P20-21

目录

不泯的心结

引子

正文

序言

不泯的心结

人都有忘不掉的情怀,都有解不开的心结。赵本夫老师说文学是我心中的魔,我一直不能释怀的就是文学创作。我从1978年开始迷恋文学,而且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很快就能写出不朽的传世之作。这或许就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吧?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相当枯燥贫乏。家中没有电视和电脑,唯一的消遣就是读书。那时候年轻人无所事事,搞文学又不似搞科学那样严谨,只要会写作文,能拽几句成语、歇后语,能说几句俏皮话,就能标榜自己是文学青年。文学青年似乎高人一等。那个年代文学爱好者如过江之鲫,我就是一条浑浑噩噩的小鱼苗,在拥挤到缺氧的河道上盲目追随,一直到窒息。

我是非常幸运的文学青年,1981年就认识了小说名家赵本夫老师,二十来岁就跟着他学活。虽然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准不咋的,但对师傅执礼甚恭。1984年赵本夫老师调到省城工作,仍然经常写信鞭策鼓励我,说我是他麾下那群弟子之中悟性最高、进步最快,也最接近成功的一个。我有几分飘飘然,以为再坚持几年,就会像师傅那样脱颖而出,并且名声大噪了。

一团浮躁之气在我胸中涌动,时常怨恨编辑有眼不识金镶玉,自诩“风流不入时人眼”。坚持到1990年,我仅在《太湖》、《翠苑》、《滇池》等杂志上发表几篇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获得一次“徐州市国庆四十周年征文大奖赛”的特等奖。与自己心中设定的目标,与赵本夫老师的要求,实在是相差太远了。一同跟着赵老师学活的大师兄王振山老师,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却像“井喷”一样往外发表作品。

从1983年开始,王振山老师出版了长篇小说《水魂》、《王公玛》、《禹风》等,并在《雨花》、《青春》、《东方》、《传奇演义》、《太湖》、《大江文艺》等刊物上共发表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几乎是一跃而出,跻身于作家的行列了。我羞愧难当,汗颜无地,觉得“王”郎才尽了。

娶妻生子之后,身为人夫和人父,无论如何要有担当。苏北有句俗话,说是“买起马配起鞍,娶起媳妇管起饭”。老婆不能当画看,儿子不能当狗养。画挂在墙上不吃不喝不花钱,癞皮狗可以自己寻食,无需智力投资。儿子要传承香火,光大门楣,所以一定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否则无法光宗耀祖,报效祖国。吃饭、穿衣、受教育,等小兔崽子长大了还得给他买车、买房、娶媳妇,都是要大把花钱的。我有了罗锅腰上树的感觉,钱(前)紧了。

对于现实,不论你有多大的能耐,有多么伟大的理想和抱负,都是无法改变因而必须接受的。我离开了文学殿堂,闯入了完全陌生的商界。

赵本夫老师始终关注我的行踪和动向,大师兄王振山老师更是耳提面命,穷追猛打。只要一见面,他必定要求我拿起笔来,重复赵本夫老师曾经激励我的话。我被催出了负罪的感觉,好像不写点东西出来就是大逆不道,就对不起全国十几亿人民,就白吃了几十年的人粮食,并且深荷罪孽。我对自己的祖父母万分感激和敬仰,他们身上有着勤劳、善良、坚韧、宽容、节俭、温良恭俭让等诸多的中华传统美德,印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厚重和传承,勾引着我的创作冲动。

2013年7月底,我终于鼓起勇气,重拾创作。两个月后,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心中的太阳》。我把书稿的电子版发给了王振山老师,把纸质版寄给了赵本夫老师。因为阅历所限,我写的是基层小人物的命运和历史。

王振山老师阅后说文笔上有莫言的风范,写小说要求的“情、理、意、趣”四项指标你都做到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赵本夫老师看完之后,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太阳》已看完,可读性很强,内容扎实,语言流畅,人物有典型性。是一部接地气的不错的小说。

我知道各位老师心地善良,怕挫伤我的创作积极性,故意这样祝福我。也可能是给我树立一个目标,叫我向宗师泰斗们学习。我的胆子毕竟被两位老师鼓捣肥了,敢跟着王振山老师把拙作送到新华出版社。出版社的主任编审贾允河博士当面认真翻阅一下,说我语言功底不错,有大家风范。不久贾老师给我来电话,说对我很有意见。一是让他受累了,他看了好几遍,改掉将近两万字。二是把他的情绪弄坏了,弄得他鼻子发酸,眼睛发热发潮。后来稿子通过了,说达到了出版要求,决定给以出版。

我想拉大旗作虎皮,让师傅给我装潢门面。凑着赵本夫老师到丰县来开梨花笔会的时候,要求他替我作序。这时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商旅生涯》完成了初稿,一并送给师傅审阅。赵老师看后把题目改为《骚动的小城》,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方案,也给我写了序。师傅说他的工作很忙,应酬很多,只能给一部小说作序,哪部书好就给哪部书写序。他最终认为我的第二部小说超过了第一部,希望第三部能好于第二部。所以序言是写给第二部小说的,我只能腆着脸向大家作自我介绍了。

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我由衷地向三十年前就栽培、教导并领我上道的授业师傅赵本夫老师,向坚持不懈催促我猛省的大师兄王振山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谢忱!

有道是笨鸟先飞,破裤子先伸腿。我自知资质愚钝,一定会加倍努力,多写几部书,写几部可以入眼的小说,报答各位帮助我的师长,奉献给亲爱的读者。另外,小说就是小说,虽然融有自身的经历,但虚构的居多。如有雷同之处纯属巧合,切勿对号入座。

2014年4月29日于帝王之乡

内容推荐

王志强编写的这本《心中的太阳》是一部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描写一对年迈的夫妇隔代抚养孙儿、孙女的故事。祖父王福林勤俭善良、坚忍执着、与人为善、吃苦耐劳,他与老伴一起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孙辈,逼迫他们学习文化知识。重男轻女的老人虽然给孙子盖一座瓦屋的梦想没有实现,但他在孙子心中却树起了一座丰碑。

孙女、孙子原本是城里人为何会生长在农村,他们的父母为何会抛弃他们,他们的祖父母又是如何让他们原本苦难的童年充满温馨,书中都有交代。相信曾生活在农村的人们,看到这个故事会勾起心灵深处一些五味杂陈的记忆。那段经历坎坷曲折也罢,清贫痛苦也罢,对我们的成长绝对有益,刻骨铭心。盖瓦屋、学文化、传宗接代、光宗耀祖……这就是一代又一代普通农民的梦想。

编辑推荐

王志强编写的这本《心中的太阳》是一部反映上世纪农村题材的小说。本书主人公王福林爷爷一生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与老伴一起默默地承担起一家三代人的生活重担,一心想恢复家族昔日的辉煌,为孙子建造瓦房。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去世也只是打下了地基,却未盖起瓦房。但他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美德却深深地触动了孙子的心灵。本书刻画了勤劳善良、充满希望与追求的农民典型形象。小说语言生动,主题鲜明,人物刻画性格突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中的太阳/老农民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志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10800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2014140948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