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不长大的孩子(简写本)/少年阅享世界文学名著经典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杜光庭改写的《永不长大的孩子(简写本)》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詹姆斯·巴里创作的童话剧和童话故事。这是可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相媲美的一部世界童话名著。

作者以其异想天开的构思、令人惊叹的幻想刻画童话人物,描绘童话环境,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乐章,应该让孩子们珍惜可爱的童年时代,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自然、纯朴天性的热情召唤。

内容推荐

杜光庭改写的《永不长大的孩子(简写本)》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詹姆斯·巴里创作的童话剧和童话故事。这是可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相媲美的一部世界童话名著。

这个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达林夫妇有三个可爱而听话的孩子——文蒂、约翰、迈克尔。他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虽然不富裕,却很愉快。一天,母亲发现在她的孩子们的心里有一个名字——彼得·潘,可是她和孩子们都不清楚他的来龙去脉。一天晚上,达林夫妇外出,彼得·潘飞来了,他教会了三个孩子飞行,然后带着他们飞向由太阳光组成的金箭头指示着的“永无岛”。在那儿,他们和那些被父母遗失的、不再长大的孩子生活在一起。被尊为“妈妈”的文蒂爱护并细心照料着孩子们。他们在永无岛上盖了房子,他们开家庭舞会,他们去环礁湖看美人鱼踢“足球”,他们机智地消灭了凶残的海盗……总之,他们经历了许多许多惊险的事情,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后来,因为想念父母,彼得·潘又把他们送了回家。文蒂长大后,她的女儿及其后代继续不断地随彼得·潘到永无岛去,给那些永不长大的孩子以温馨的母爱。而彼得还是满口乳牙,永不长大。

目录

彼得·潘飞进孩子心里

彼得·潘的影子

“鸟儿”都飞了

飞向永无岛

在永无岛上

为文蒂盖个小房子

地下之家

美人鱼的环礁湖

风筝尾巴和永无鸟

快乐的家庭

文蒂妈妈的故事

孩子们被海盗捉去了

胡克完蛋了

孩子们到家了

文蒂长大以后

试读章节

所有的孩子,都是要长大的。但是,有一个叫彼得·潘的孩子,他永远不会长大。彼得·潘为什么永远不会长大呢?让我慢慢把彼得·潘的故事告诉你吧。

当然,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

有一天,两岁的小女孩文蒂在花园里玩耍,她采了一朵花,拿着跑到了妈妈跟前。妈妈看到女儿那样高兴,激动地把手放在胸口上叫道:“啊,我的心肝宝贝,你要是永远这么大该多好呀!”听了妈妈的话,文蒂明白了,她是一定要长大的。

文蒂家住在十四号。文蒂的妈妈又美丽又可爱,还有一颗富于幻想的心。那颗心仿佛从东方运来的神秘的小匣子,打开一层还有一层,不管你打开多少层,里面总还有一层。她那美丽的嘴角上,总挂着甜蜜的微笑。

文蒂的爸爸叫乔治·达林,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懂得股票一类的事。他是怎样和文蒂的妈妈结婚的呢?谈起来也很简单。当妈妈还是个姑娘的时候,有许多先生都爱她,全都跑到她家去求婚。达林先生雇了辆马车先赶到了,就娶了她。她便成了达林夫人。

达林夫人出嫁以后,最初,她记家庭账目总是很仔细,即使一根小菜芽儿都不会忘掉。到了后来,渐渐地连整棵的大菜花都漏记了,账本上却出现了许多没鼻子没眼睛的小娃娃。那是达林夫人记账时画的,是她对未来的宝宝的猜想。

后来,达林夫人生下了文蒂。达林先生非常喜欢文蒂,看见这小女儿简直高兴得不得了。但他是一个讲实际的人,因为家里多了一张嘴,达林先生和夫人坐在床沿上,仔细地计算着日后的开销,商量能不能养得起她。达林夫人怪可怜地望着他说:“不要算了,走一步算一步吧。”但达林先生不同意,他拿着一支铅笔和一张纸,在那里细细地打算。

“我这儿有一镑十七先令,办公室里有二先令六便士。我办公时不再喝咖啡,可省下十先令,加起来是两镑九先令六便士。再加上你手里的十八先令三便士,我的存折上的五镑,一共是八镑七先令九便士——别动别动!——八七九,别说话,亲爱的——还有你借给别人的一镑——别闹,孩子——啊呀,给你们搅乱了!——我刚才是不是说九七九?对,九七九,问题是我们能不能用这九七九过一年。”

“当然可以,乔治。”妈妈说。

“别忘了,孩子会得腮腺炎。”他几乎威吓似地警告夫人。于是又继续算下去。“腮腺炎就算花一镑吧,我先这么记上。不过我敢肯定,还得多花差不多三十先令——别吵——麻疹一镑半,德国疹——别摇头——百日咳十五先令……”他就这样算下去,可是每次得的总数都不一样。但是最后,他把腮腺炎减到十二先令,两种麻疹就算只得一种,总算把抚养文蒂的难题解决了。  接着,达林夫人又生下了约翰,再后来生下迈克尔。

约翰生下以后也有同样的恐慌,迈克尔更是让达林夫妇作尽了难,吃尽了苦。不过,这两个也都养活下来了,并且不久,三个孩子排成一队,由“保姆”陪着上幼儿园去。

达林夫人过日子喜欢将就。达林先生却爱模仿邻居,觉得不能没有保姆。可他们穷,连孩子们喝的牛奶都不足,所以这位“保姆”只能由一只听话的狗来充当。在达林家“雇佣”它以前,那只名叫“娜娜”的母狗并没有固定的主人。娜娜很喜欢小孩,它大部分时间待在肯辛顿公园里。达林一家人在肯辛顿公园里和它混得很熟,后来它成为一个很好的“保姆”。娜娜的窝就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夜里,孩子们稍微有一点响声,它就立即警觉地站起来;它能听出孩子们什么样的咳嗽无关紧要,什么样的咳嗽不容忽视,还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孩子带上围巾。它始终相信一些民间药方,相信大黄叶可以给孩子治病。娜娜总是很负责地护送孩子们去幼儿园,它严肃地跟在他们身边,谁乱跑了,它就把他推到队列里。平时,娜娜嘴里总衔着一把伞,随时防备着下雨。如果有客人来孩子们的房间参观,它就先解下迈克尔的兜兜,给他穿上一件蓝运动衫,再帮助文蒂整理一下,还要给约翰梳一下头发。

娜娜把孩子们的房间管理得有条有理,这一点达林先生是知道的。但娜娜有一点使达林先生烦恼。那就是达林先生有时觉得娜娜好像不大佩服他。达林夫人看出了这一点,常常劝他不要多心,然后她向孩子们使眼色,要孩子们也注意多敬重爸爸。接着,全家就高兴地跳起舞来。他们家的另一个仆人丽莎有时也被邀请参加。一家人发疯似的旋转呀旋转,孩子们跳得多快活呀!要不是彼得·潘来捣乱,再也没有比这个家庭更清净快活的了。

达林夫人第一次听说彼得·潘的名字,是在她整理孩子们的心事的时候。凡是好的妈妈,都有一种习惯,晚上等孩子们熟睡之后,总要整理一下孩子们的心事,把白天拉散了的思想重新安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使他们第二天早晨醒来以后,心里什么事情都很有条理。妈妈怎样为孩子整理心事呢?那是非常有趣的。收拾孩子的心事,也和收拾抽屉差不多:妈妈跪在床边,快乐地抚摩着孩子心里的东西,猜测着孩子是在什么地方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东西,如何把它拣来放在心里,孩子遇到它们的时候是很快乐还是不很快乐。妈妈把一件件东西贴在腮上,觉得像小猫咪一样好玩,接着就赶快收拾起来。等孩子早晨醒来,就觉得睡觉前各种淘气的行为和不愉快的情绪早已折叠得很小很小,放在了心底。心上面清清爽爽的,布满了美丽的思想,准备着在新的一天里使用。

P1-3

序言

《永不长大的孩子》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詹姆斯·巴里(James Matthew Bame,1860-1937)创作的童话剧和童话故事。这是可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相媲美的一部世界童话名著。

这个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达林夫妇有三个可爱而听话的孩子——文蒂、约翰、迈克尔。他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虽然不富裕,却很愉快。一天,母亲发现在她的孩子们的心里有一个名字——彼得·潘,可是她和孩子们都不清楚他的来龙去脉。一天晚上,达林夫妇外出,彼得·潘飞来了,他教会了三个孩子飞行,然后带着他们飞向由太阳光组成的金箭头指示着的“永无岛”。在那儿,他们和那些被父母遗失的、不再长大的孩子生活在一起。被尊为“妈妈”的文蒂爱护并细心照料着孩子们。他们在永无岛上盖了房子,他们开家庭舞会,他们去环礁湖看美人鱼踢“足球”,他们机智地消灭了凶残的海盗……总之,他们经历了许多许多惊险的事情,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后来,因为想念父母,彼得·潘又把他们送了回家。文蒂长大后,她的女儿及其后代继续不断地随彼得·潘到永无岛去,给那些永不长大的孩子以温馨的母爱。而彼得还是满口乳牙,永不长大。

《永不长大的孩子》原作名为《彼得·潘》,是一部童话剧,1904年12月27日在英国伦敦公演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从此,每年的这一天,都在伦敦上演这部童话剧。后来巴里把它改写成童话故事。从此《彼得·潘》被译成多种文字传到国外。以彼得·潘的故事为内容的图画故事、纪念册、版画、邮票风行欧美各国,每年圣诞节,西方许多国家都在电视上播放这部童话剧,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这部童话为什么能赢得各国大小读者的欢心呢?原因在于作者在这部幻想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永保童真的人物形象——男孩彼得·潘。

彼得·潘会飞翔,在夜间飞行时发出一团拳头大小的亮光。他是那个童话国度——永无岛上的主宰和英雄,有着过人的机智和勇敢。被狼群围攻时,他可以从两腿间倒着看狼群,使它们惊惶逃走。他曾砍下海盗头目胡克的右臂扔去喂鳄鱼。因为鳄鱼曾吞下一只钟,彼得便利用胡克惧怕鳄鱼的心理,在几次作战的危急关头,模仿钟的嘀嗒声,每每吓得胡克胆战心惊,仓皇逃窜。彼得的这种壮举和侠义、乐观、勇于探险及自主的精神,使岛上的孩子无比佩服,也使小读者们惊叹和钦羡。

彼得·潘似乎是个半仙半人的童话人物,但他同样又是一个十分可爱的普通男孩形象。他身穿用树叶做成的衣服,始终保留着所有的乳牙。他天真烂漫,顽皮任性,时刻不忘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因为文蒂说要给他一个吻时,递过去的却是一个顶针,他便当真以为顶针就是“吻”;在教文蒂姐弟飞行时,他没有耐心,只顾自己飞的样子好看,不照顾他们,反而故意捉弄他们。对于那些连连不断的历险和无休止的游戏,他从不厌倦,而且常常稚气十足地恪守着孩子王国的游戏法则。例如,他正要把腰刀刺进海盗头目胡克的胸膛,忽然发现自己在礁石上站的位置比敌手高一些,便伸手把胡克拉上来一点再战,以显示公平。当文蒂他们想念父母要回家时,彼得内心十分留恋,却又倔强地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这些性格特征和情思意绪,都与同龄的儿童读者的特点相吻合。

作品中,作者还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十分诱人的童话境界——永无岛。那是一个不易找到的遥远的地方。在这个独特的天地里,每日都发生无穷无尽的新奇事。岛上有手执利剑、身涂红漆的红人,有用铁钩子代替右手的海盗头目胡克及其喽哕,有由孩子的笑声化成的仙女。生气勃勃的永无岛上还有美丽的环礁湖,成群结队的美人鱼常在湖心的礁石上晒太阳,梳头发,举行吹泡泡比赛,她们把天上的彩虹当作球门,用尾巴把泡泡拍到彩虹上去。岛上还有个“地下之家”,它用蘑菇作烟囱盖;各个进出口是按各个孩子身材大小挖成的树洞;中间那棵“永无树”不断地生长着,孩子们每天早晨把树锯下一段,下午吃茶时分树又长到二尺高,孩子们在上面铺块门帘当桌子。岛上还有往沙里埋蛋的乌龟、断腿的红鹤、神奇的矮树林和柳条船,以及能用鸟巢救人的永无鸟…一

在这个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是自己世界的主宰,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游玩,完全不必盼望长大,也只有那些快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孩子才有可能飞到永无岛。作者以其异想天开的构思、令人惊叹的幻想刻画童话人物,描绘童话环境,深情地告诉人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乐章,应该让孩子们珍惜可爱的童年时代,尽情地享受那仅仅属于他们的欢乐。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自然、纯朴天性的热情召唤。

彼得·潘是世界童话史上最生动最具生命力的形象之一,彼得·潘是“永不长大的孩子”,他身上体现出的那种“永恒的童心”,就是一颗善良、纯洁、天真、勇敢、公正的体现人类永恒追求的真心。

本书原著作者詹姆斯·巴里1860年5月9日出生于苏格兰农村一个织布工人之家。他自幼酷爱读书写作,1882年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在诺丁山从事新闻工作两年。1885年他迁居伦敦,当新闻记者,开始创作反映苏格兰人生活的小说和剧本。

詹姆斯·巴里移居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从那儿路过。一天,他看见有几个小孩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还扮作童话中的仙女和海盗。这游戏吸引了这位黑胡子作家。他在一旁笑嘻嘻地看着。后来,一个胆子大点的孩子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于是他高高兴兴地加入孩子们的游戏,一直玩到天黑。在回家的路上,巴里才发现这些孩子都是他的邻居。其中最活跃的那个男孩叫彼得。当时巴里正在写一个剧本叫《彼得·潘》。于是他便把这些小朋友一个个都写进故事里了。  巴里早年爱好戏剧,1897年,他把自己的畅销作品——长篇小说《小牧师》改编成剧本,上演后获得成功。此后,他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部剧本,其中有些在伦敦和纽约演出数百场,颇为轰动。由于文学上的建树,他曾获得过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博士学位,并获荣誉勋章。1912-1922年,巴里任安德鲁斯大学校长。1930年,他受聘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

1937年6月19日,詹姆斯·巴里在伦敦去世。他为孩子们创作的童话剧《彼得·潘》和它的同名童话故事获得了世界声誉,成为不朽的名著留存下来,感动着世界各地的大读者和小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不长大的孩子(简写本)/少年阅享世界文学名著经典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詹姆斯·巴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212312
开本 16开
页数 1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8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2015055792
中图分类号 I561.88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6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6: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