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语先生郝大通的修炼之法
就在王处一拜师的第二个月,郝大通前来皈依了。郝大通原名郝升,宁海人士,最初是个算命先生,《金莲正宗记》上说他“深穷卜筮之数”,并且, “黄老庄列未尝释手”,显然对道家学说也是一直感兴趣的。平日里,他特别喜欢那些清幽之地,每次遇到“林泉幽寂之地”,总是“徘徊而终日忘返”。
郝大通遇到王重阳的时间其实是比较早的,在他正式拜师的前一年他们就见过面了。那时候郝大通正在街边摆摊算命,然后王重阳就来了,他背对着郝大通。郝大通见了感到奇怪,问道: “何不回头?”王重阳说: “只恐先生不肯回头。”这是一句富有玄机的回答,郝大通一听果然惊起,虔诚作礼。
接着两个人便攀谈了起来,谈话是非常投契的,最后郝大通献诗一首说: “同席诸君乐太古,未明黑白希夷路,今朝得遇达人吟,伏望先生垂玉句。”王重阳以诗答日: “口爱郝公通上古,口谈心甲神仙路,足间翠雾接来时,日要先生清静句。”郝大通看了之后非常高兴,蹦蹦跳跳地回家去了。
郝大通当时没有直接拜师,因为家中老母尚在,直到第二年他母亲去世之后,他才正式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给他起名为磷,号恬然子。和丘处机一样,郝大通也没得到王重阳传授什么东西,王重阳对他说:“我有布衲剪去两袖,我要替背,与汝过冬,自缀袖去。”意思是让他自己去修炼,自成圣道。
王重阳仙逝之后,郝大通来到了终南县刘蒋村,想要给他守墓,但是遭到了其他弟子的拒绝,谭处端甚至还讥讽了他一句。郝大通于是只得离开,后来在岐山这个地方,他遇到一位异人,改名为大通,字太古,号广宁子。到了金大定十五年的时候,郝大通来到了赵州,在这里修炼了六年,直至得道。
在这六年之中,郝大通曾在一座石桥下修炼,端坐桥下,身形不动,有一次发洪水,差点把他给淹了,他也照样一动不动。甚至是肚子饿了,他都不起身出去乞食,只等着别人给他送饭吃,有人给他送他就吃,没人给他送他就不吃。几年下来,身形枯槁,面目全非,以至于连他的亲戚都不认识他了。
很多人看到他这种奇怪的举止,都觉得不可思议,有的惊奇,有的调侃,有的笑骂,但郝大通都只是一笑置之。事实上,期间有三年的时间,郝大通甚至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交流只用手势,人们因此把他称为“不语先生”。六年之后,郝大通终于得道,然后“忻然而起,杖屦北游”,开始了他的教化之路,数年之间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信众很多,后于金崇庆元年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五、刘处玄:深陷牢狱而不做解释
金大定九年九月,刘处玄也来皈依王重阳了。他为东莱人士,今山东莱州武官庄人。幼年丧父,只与母亲相依为命,对她非常孝顺。刘处玄早年对世俗生活就不感兴趣了,史料上记载他说,“誓不婚宦,憎华丑荣”,并且他多次想要离开故乡,出外云游,访问异人,只因为母亲不许,他才作罢的。
有一年春天,刘处玄无意间看到邻里壁间写有二颂,颂是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如《诗经》中的周颂和商颂等,那二颂的最后一句是:“武官养性真仙地,须有长生不死人。”刘处玄看到的时候感到很惊奇,因为那颂写在了壁间很高的地方,那地方除了壁虎之外谁也上不去,不知道是如何写就的。
后来刘处玄遇到了王重阳,相见之后,王重阳便笑问说: “壁间墨痕,汝知之乎?”刘处玄自此才知道那是王重阳写的,非常高兴,马上拜他为师了。王重阳于是给他取名为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这一年他才二十二岁,王重阳很喜欢他,赞叹说: “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於黄尘。”并且还赠诗一首,日: “钓罢归来又见麓,已知有分列仙曹,鸣榔相唤知予意,濯出洪波万丈高。”
王重阳仙逝之后,刘处玄曾跟着谭处端修炼过一段时间,谭处端喜欢出没于花林酒阵间修行,刘处玄于是也跟着他这么做,进境很快。《金莲正宗记》上记载他说,“管弦不足以滑其和,花柳不足以挠其精,心灰为之益寒,形木为之不春”,而且还和郝大通一样,也不问人家要饭吃,只看别人给不给,给就吃,不给就不吃,别人和他交流什么的,他也不说话,只用手势加以回答。P29-31
这本丘处机传记,文笔通俗浅白,充满趣昧陛和可读性,完整地阐述了丘处机的一生,把真实、有血有肉的丘处机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
我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其实我是没有文化的,但是处在一个更没文化的圈子里面,让我觉得自己的文化底蕴是相当深厚的。我这么说只是想说明,在我所处的圈子,甚至是我们国家,文化现状是非常让人堪忧的。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以没文化自傲,以表现出一种粗鲁的土匪样子而洋洋自得,这只要我们多上几次饭局,看看大家是怎么敬酒的,对此就能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了。
其实以前我们并不是如此的,把时间往回倒一百年,我们还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民族。那时候我们所崇尚的也只是知识,而不是金钱,穷是穷了点,但大家却享有着恬静和自由的生活。罗素先生来我们国家之后,更是被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深深折服,对中国人简直充满了热爱。他来中国是教书的,但他觉得自己能教的东西是那么少,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却又是那么多。
西方文化随着炮弹一起打人了中国,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了剧烈的碰撞。这种碰撞到底是能孕育出一种比中西方文明更好的文明呢,还仅仅是毁坏中国本民族的文化,以美国式的文化取而代之?罗素先生对此表示疑惑,还隐隐有些担忧,很不幸,他的担忧成了现实,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却越来越滞后,那些让罗素先生赞不绝口的优秀品质,已经难觅踪影了。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的时候,最开始的斗争总是免不了的,但在斗争之后,彼此融合却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王重阳所创立的全真教属于道教,道教和道家是不同的,道家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学术体系不掺杂别派学说,但道教却不是这样,道教是掺杂着许多别派学说的一个融合体。全真教继承了道教的这一传统,在学说体系上吸收了佛儒的思想,旗帜鲜明地倡导三教合一。
这正是文化融合的趋势所在,但是在这种趋势下,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丘处机晚年的时候,佛道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初现端倪了,到了第三代全真弟子掌教期间,这一矛盾更是被扩大至一个难以收拾的局面,最后还引发了一场佛道之间的旷世之战。中国人虽然总是很包容,常常说,教派有很多,道理只是一个,但在文化的激烈碰撞之下,争斗之心却还是无法彻底泯灭的。
现如今,佛道之间的争斗依旧存在,儒家有时候也要参与进去,来一场三教}昆斗,但是这种斗争毕竟已不再占据主流了,甚至是文化这样的命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热浪中,也被淹没无余了。从一个短期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负面现象,但是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看,文化的破碎,反倒是给了我们一个重组的机会,不仅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组,更是融合西方文化的重组。
在历史之中我们能找到很多例子证明,两种文化的融合往往会孕育出一种更灿烂的文化,譬如希腊文化融合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融合罗马文化,都使本身进发出了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拿我们国家的例子来说,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之后,就孕育出了禅宗文化,同样也是非常灿烂光辉的。那么,这样来看,西方文化进入中国,虽然在短期之内形成了一个冲击,但当最终融合之后,必定能出现一个更灿烂先进的文明,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期待和向往的。
我去西方一些国家,在他们的饭店里面,总能看到他们摆放着一些《圣经》,但是在我们国家,我却几乎见不到有哪家饭店会放上一些古代的经典,不得不说,在延续传统文化方面,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更好。
中国历来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是充满自信心的,往往只有别国来学习我们的文化,很少我们去学习别国的文化,但清末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大家见到了中国在物质发展方面与西方的差距,于是对本国的文化也开始产生了厌离,偏激的思想家甚至主张连一本中国书都不要去读。
中国文化渐渐开始与大家割裂开来,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除了一小部分人之外,真的很少有人再去关注传统文化了。清末民初一些主张西化的思想家可能觉得这是好事,但是当我们放下传统文化,一头扎进西方文化之中的时候,我们发现,社会的确产生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道德方面,滑坡非常严重。
近来,习近平主席多次谈到要发扬传统文化,让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复兴萌生了不小的希望。我们也想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为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这本丘祖传记,文笔通俗浅白,充满趣味性和可读性,完整地阐述了丘祖的一生,把真实、有血有肉的丘祖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实属难能可贵,对普及我们的传统文化,无疑是有一定作用的。
与作者乐文城结识实属偶然,当我了解到他在积极发扬传统文化,看到年轻一辈也在做这件事,真是感到非常欣慰和高兴的。
乐文城编著的《大道无名》介绍:丘处机并不是一位功夫侠客,也从未去过牛家村。但他确是王重阳弟子,也确实是一位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的修行者、思想家。作为道家龙门学派的创始人,他曾为修炼自宫去欲,并于西行回归之后,救赎教化无数人;他曾以73岁的高龄行程万里西觐劝成吉思汗止杀,拯救无数生灵;他曾在道佛儒等崇教派系的矛盾中起到缓冲作用,并成为玉器业、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民间艺术的祖师。
坚韧、慈悲、勇敢、无畏……
本书揭开道家宗教神话、炼丹妙术的面纱,还原一位修道者真实的人生轨迹,感受修道者的智慧与人道主义精神,对于一个浮躁的现代人,实为修炼之佳作。
中国历来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是充满自信心的,往往只有别国来学习我们的文化,很少我们去学习别国的文化,但清末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大家见到了中国在物质发展方面与西方的差距,于是对本国的文化也开始产生了厌离,偏激的思想家甚至主张连一本中国书都不要去读。
乐文城编著的《大道无名》,文笔通俗浅白,充满趣味性和可读性,完整地阐述了丘祖的一生,把真实、有血有肉的丘祖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实属难能可贵,对普及我们的传统文化,无疑是有一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