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夜里的猛禽雕鸮/物种的故事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永军,上个世纪60年代末生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长期从事辽宁东部旅游风光、人参种植民俗、冬季水鸟生活、夜行猛禽等题材的拍摄。先后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摄影》、《人与自然》、《旅行者》、《中国旅游》、《旅行家》、《北方旅游》等多家期刊上发表图文稿50多篇,发表图片达500余幅。曾获得2000年《中国摄影》专业反转片优秀摄影师提名奖和2004年《中国摄影》反转片摄影十杰鼓励奖。

这本由其创作的《黑夜里的猛禽雕鸮》讲述了鸟类的故事。

内容推荐

《黑夜里的猛禽雕鸮》特别关注自然对人们心灵和情感的涵养,在当下似乎传达了另一种声音,提供了另一种态度,虽然这种声音和态度还是一种微弱的表达,但是,无论如伺微弱,这也是一种声音和态度,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类似的声音和态度出来,最终也可能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力量,促使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更具科学精神,更有智慧。

《黑夜里的猛禽雕鸮》的作者是王永军。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后记

试读章节

摄影师站起身来,向雕鹗飞走的方向望,看到它已落到对面松树的尖梢上,那尖梢好像承受不住它的分量,向下沉沉地弯着头,并且像秋千一样在微风里来回摆荡,每次它摆向摄影师的时候,都会气势十足地“嘎嘎”地大叫,在这叫声中它的高高立起的一对耳簇羽和两只橙黄色的大眼睛仿佛是一种醒目的警示标志。它叫了一阵子后,开始在静默中向这个方向望,好像并没有冲过来的意思,摄影师抓住这个机会仔细地察看雕鹗巢和周边的环境。看上去。巢非常简陋,只是崖下一块稍微突出的岩石下方可以遮风挡雨的一小块平地,雕鹗在那里稍稍向下挖了挖,便是一个巢了,里面没有用树枝、树叶或其他东西铺垫。

巢里有3枚卯,直接产在巢内比较干燥的土坑里,大小如鹅蛋,只是更显浑圆一些。摄影师用手轻轻摸一下,上面还有雌雕鹗的体温。就在摄影师欲抬手时,他猛然间感觉身后有一大的黑影向他罩过来,他下意识地蹲下去,左后有一股冷风呼地吹过去,伴着这股冷风是一阵急促的类似于敲击桌面的叩嘴声,雕鹗在他头上方约3米多的地方飞扑而过,很显然它已经发起了对摄影师的攻击。摄影师忙乱中从地上捡起一根枯树枝,胡乱地向空中挥着,雕鹗第二次俯冲着滑过他的头顶,然后又第三次滑过他的头顶。摄影师挥舞着树枝时,它抵近至距摄影师不到40米的崖壁石窝上站住,一双黄澄澄的大眼睛像一对温暖的灯泡照向他。摄影师直起腰身,盯住这家伙,既不敢动,又不敢下撤,双方互相对视,持续僵持着,这样过了足有10多分钟,雕鹗才“嘭”地抖开大翅膀飞走了,摄影师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雕鹗这回飞过小河后,一直飞过落叶松林的顶部,消失在松林后面的山谷里了。

放松下来的摄影师回过头再去观察巢,才发现在巢的外部边缘,有一大堆像动物粪便一样的条状物。摄影师细致地察看这些雕鹗独特的排泄物。雕鹗吃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一般是将猎物——例如老鼠——撕成块或整只吞下后,靠特殊的消化液在消化道内消化,再将消化不了的毛发和骨头挤成丸状或条状从嘴里呕吐出来。巢前方的呕吐物绝大部分颜色发黑,是排出来不久的,层层叠压成一大堆。这些可能是雌雕鹗长时间趴着孵卯时吐出来的。离巢稍远,有几块呕吐物由于排出来的时间长,已经粉化,从散开的团块中可以看出老鼠的灰色绒毛和细碎的小骨头。在巢的前下方,还有一对翅膀,像是野鸭的双翅,可以肯定,这也是雕鹗的食物残渣。有一缕长约30厘米的棕黄色绒羽,挂在巢正前方的一根草棍上,在微风中轻轻地飘着。这是雕鹗孵卯时长出的绒羽,在它飞走的瞬间不小心被那根草棍刮掉下来的。摄影师摸了摸那缕绒羽,感觉很柔软,比加工最精细的羊绒质地还好。

辽宁东部山区里的雕鹗,一般在惊蛰(3月5、6或7日)之后开始产卵。这时山区的积雪还没有化尽,它们要在风雪中开始艰难的孵化。雕鹗的孵化期一般在35天左右,从惊蛰开始计算,估计摄影师此时看到的这3枚卯用不了多久就该孵化完成了。此时正是孵化的关键时期,雌雕鹗离开巢的时间不能太长。因为在当时的气温下,时间长了,卯如果凉了,就可能再也孵不出小鹗了。为了不过于惊扰雕鹗,摄影师并没有设置夜间拍摄的相机,就从那里匆匆地撤走了。

跑到500米外乡路边的摄影师,坐到小凳子上,焦急地等待雌雕鹗回巢。时间很快过去10多分钟,但没有一点它的踪影,摄影师开始担心那些鹗卵是否会受凉了。有这番干扰,雕鹗不会很快回到巢里。

这会儿,摄影师才发现山脚下距山崖不到400米的田里,有一位老乡正在翻地,动作执着而生硬,农具在土地上发出沉闷的“嘭嘭”声。摄影师急忙跑过去,向他解释了好一会儿,对方才勉强同意为了摄影师的观察,可以停一会儿,到摄影师刚才坐着的地方休息一下。尽管是中午,摄影师仍然害怕雌雕鹗离巢时间长。使那3枚卵的温度降得过低,从而对蛋壳里的小生命造成伤害。

摄影师刚把那位老乡拉到路边坐下,就有一只乌鸦飞到那处断崖顶部落下。“哇哇”地怪叫着。摄影师和老乡静静地向那个方向望着。乌鸦好像发现了什么,站在崖顶歪着头,不住地向下张望。过了不到两分钟,它又飞到和巢在同一水平线的一块岩石上。摄影师相信这时候它已经看清了巢中那带有雕鹗体温的3枚卵了。一时间,乌鸦停止了怪叫,静默着,如临大敌一般,朝着巢的方向望,身体前倾,随时准备冲下去的样子。突然间,它好像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大叫一声,仓皇地飞走,很快地消失在山脊背后。就在它离开的瞬间,一只大雕鹗从山崖后飞腾而起,稳稳地落到崖顶,然后向下停落了两下,一头钻进巢中。很奇怪,被摄影师惊飞时,那只雕鹗明明飞过了小河,飞到对面的山林中去了,没有看到它什么时候飞回来,怎么会猛然间从崖后飞出来呢?会不会是藏在山林中的另一只雄性雕鹗呢?摄影师又一次被这种诡异多变的大乌搞糊涂了。不过此事使摄影师明白,雕鹗夫妻即使在被惊飞的情况下,仍然关注着巢和巢周边的情况,需要的时候。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冲回来。

雕鹗是国内最大的夜行猛禽,身高约0.8米,翼展近2米。耸立在头顶的10厘米左右的耳簇羽,很像古代战将头盔上的雉鸡翎,威风凛凛。一双金黄色的大眼睛夸张得像卡通片人物的眼睛。第一次看到这种大鸟,摄影师就喜欢上了它。不过,它们在野外很难见到,又被百姓认为是不吉祥的猫头鹰中的一种,人们极不愿意接触它。加上它完全在暗夜中出来活动和捕食,有着鬼魅一般悄然飞行的能力,想追寻它们的踪迹十分困难。摄影师已经断断续续地追踪它们一年了。它们凭借高度发达的声音定位和夜视能力,在黑沉沉的夜晚飞行,甚至比在白昼飞行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很多情况下,还没等摄影师接近,这些鸟儿已经早早发现了摄影师,悄悄地飞走,摄影师连它们的影子都很难见到。为了观察和拍摄这些大鸟,摄影师用了很多技术手段,想了很多办法,总算磕磕绊绊地勉强了解了一些它们在暗夜中的生活。摄影师此时正在观察的这处巢,就是他在这个春天搜寻了10多天的结果。

细雨还在飘落,没有一点停止的意思。摄影师钻进帐篷,继续从监视器上观察着巢内的情况。P17-20

序言

作者永军用连续50多个夜晚的观察和拍摄,亲近了一段常人无法亲近的动物生活,创作了这本自然文学和图片故事相结合的科普书籍,向人们讲述了这段精彩的经历和体验。读了令人难忘。高兴之余,欣然为之作序。

雕鹗是一种大型夜行猛禽,对于野外研究者来讲,发现和接近都很困难,永军在野外能进行长达50多个夜晚的连续追踪观察,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而且,利用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对雕鹗的夜行生活进行了精彩的拍摄,与这组摄影图片故事同时创作的自然文学,在科普意义上对雕鹗的夜行生活进行了有趣的揭秘,成了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特质,同时,书中还传达出了对自然的孩童般的好奇和忘情的热爱,生动地描述了自然对心灵和情感的涵养,这成了本书又一个重要的特质,营造了一般科普读物所没有的具有审美意蕴的独特内涵。当我们的社会更多地关注对自然的前所未有的物质化的开发和利用,更多地热衷于用物质化的眼光去看待和改造自然,这本书特别关注自然对人们心灵和情感的涵养,在当下似乎传达了另一种声音,提供了另一种态度,虽然这种声音和态度还是一种微弱的表达,但是,无论如何微弱,这也是一种声音和态度,我相信会有更多类似的声音和态度出来,最终也可能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力量,促使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更具科学精神,更有智慧。

这本书娓娓动听地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夜行猛禽雕鹗的故事,不动声色地介绍了很多常人无法了解的雕鹗的知识。是一本不错的科普读物,但我认为它在某种意义上已超过了科普的层面。我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摄影师永军利用50多个夜晚对雕鹗的生活进行了不间断的观察和记录,这里面有一种科学求知的坚韧的精神,忘情而执着,这种精神恰恰是很多科普类书籍所缺乏的,这也是我认为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从另一个层面看,本书为鸟类学科技工作者研究雕鹗的行为生态学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用自然文学和摄影图片故事来架构科普读物的形式,从这本书的效果看,无疑是成功的。期望永军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像这本书这样令人喜闻乐见的作品,带动人们走进自然,爱护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中获得知识和心灵的增益。我祝愿这本书能赢得广大读者真正的喜爱,在社会上产生更好、更广泛的影响。

马建章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

2013年6月17日

后记

2005年拍摄雕鹗的那段生活过去已经7年多了,至今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在此之前。我对雕鹗的了解,仅限于科普文章中的介绍,当我真正走进它们的生活,才发现它们有属于自己的神秘的世界,那是我们日常的想象力所无法捕捉和接近的另一种生存。它们藏在夜色里的生活,绝对是夜晚的一份美妙,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

第一次看到雕鹗这种样子惊人的大鸟,是在辽宁东部的宽甸满族自治县。一户农民收养了一对小雕鹗,当地的报纸报道了这件事。热衷于拍摄鸟类的我,看到这则消息很感兴趣,就专程赶到宽甸县永甸镇所属的那个小村子,去看那对在农家已经生活了一年多的雕鹗。

……

 2004年和2005年的春天,利用50多个夜晚对雕鹗进行观察和拍摄后,我对这种只在暗夜中活动的猛禽有了更多的了解,关于雕鹗的图片故事也基本成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夜里的猛禽雕鸮/物种的故事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永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13904
开本 32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2013145482
中图分类号 Q959.7-49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