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朝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经典3.0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渔说,睡有睡之乐,坐有坐之乐,行有行之乐,立有立之乐,饮有饮食之乐。而行路之苦,居家之乐,此等况味都要去品尝;要是能见景生情,逢场作戏,即使是可悲的事,亦成乐事。于是他寻欢作乐,一生都在追求美、追求标新立异。这些热爱生活的主张,都可以在他对园林建筑设计、小说戏曲创作,以及女性容姿的要求上,一一找到线索。

《明朝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导读者汉宝德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他是以明末清初的读书人其精神和美学观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怎么样去游戏人间,寻求生活中的情趣,如何过得愉快,活得痛快,寻求的是感官的满足。

内容推荐

《闲情偶寄》是中国清代一部关于艺术生活和审美现象的内容驳杂的著作。刊行于康熙十年(1671)。《闲情偶寄》一书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部,其中相当大篇的幅论述了戏曲、歌舞、园林、建筑、花卉、器玩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书中有关戏剧美学的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明朝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导读者汉宝德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他是以明末清初的读书人其精神和美学观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怎么样去游戏人间,寻求生活中的情趣,如何过得愉快,活得痛快,寻求的是感官的满足。

《明朝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的着眼点在于李渔谈居屋的设计,并归纳出三个美学原则:用人情来表达王道。第一是不要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中庸之道,要找到一条新路。如果每个事情还是要回复到中庸之道,那就没有情趣可言,所以求新求变是很重要的原则。第二点是既要风雅,亦谈庄论,实质上是情理兼备,在追求风雅生活时不忘的礼制,而礼制实际上是知性的基本。第三点是李渔认为非常重要、一再强调的观念,就是要节俭。把这些原则运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经营出富于情致的居住空间。

目录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和作者相关的一些人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这位作者的事情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

导读 汉宝德

图解江南园林 游峻轩

原典选读 李渔原著

这本书的谱系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

试读章节

研究《闲情偶寄》的专家大都是戏剧的学者,因为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主要内容是词曲跟它的表演。但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多年前我在哈佛燕京图书馆看书,自然先找与建筑有关的古书,就觉得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几乎没有人谈到建筑;而且认定以著有《营造法式》的李诫等为典型的建筑学者好像就只是盖房子的。难道中国知识分子只把建筑完全当成匠人之事吗?所以在偶然的机会里,看到有一篇文章提到《闲情偶寄》讨论有关建筑与生活的问题,我便开始注意这段生动活泼的历史。

我发现,确实有一段时间文人思想是很活泼的,那就是在明清之交。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人对建筑发生兴趣呢?世上没有一个文化对建筑的文明忽视到这个程度。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问题。知识分子──主要就是统治阶级──利用传统文化来建立社会秩序,作为统治广大民众的一个工具,所以过去的文人读圣贤书很乐于被当权者所驱使。他们几乎生来的使命就在做这件事情,说得好听是治国平天下,但老实说,轮得到他们治国平天下吗?可是每一个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都认为自己要努力做点事情,那就是做官以便为国为民服务,到今天还是这样。

美其实不是美

过去的读书人,真的有点可怜。在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他们的精神生活怎么办呢?所以他们几乎一致以陶渊明为崇敬的楷模,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主动弃官不做了,下乡种田去,而且认为做官是很糟糕的事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出路,被后世视为高风亮节。从这个观点结合道家的观念,然后多少加上一点出世的思想,去欣赏自然风景中的山水之美,创造出中国人独特的一套艺术来。中国山水诗与山水画都是在这种心灵状态下产生的。这其实不是我们传统读书人主要的理想,而是一种心理的补偿,因为读书人没有几个人可以真正发挥自己所长,多半终其一生“怀才不遇”。

中国古代诗人事实上只写了一首诗,无论谁作的诗,无论诗的好坏,意思都差不多。大意是这样:山光水色非常动人,自然美不胜收,可是国家事一团糟,我却帮不上忙。每一首诗都是怀才不遇的感叹。像这样的知识分子,要他们去关心建筑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建筑对于他们是太小的一件事情,是匠人之事。

我们的民族是很不重视美感的,因为美感无关于国家大事。圣贤之道不谈美,要是看到古书上面有“美”字,绝对不要以为那是美的意思,那其实是“好”。古书上面的美字全部改成“好”,或是改成“善”,都通。我们这个民族不在乎美,所以我们没有美学。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德行,而德行中要以伦理为骨干。伦理是什么意思?是这个社会井然有序的人际关系与维持这种秩序的行为,这才是我们文人首要的工作。中国的传统文人和生活美学的关系,其实是非常遥远的。通常他们做不了官只好回到家里来,然后再想到怎么排遣岁月。但是排遣方法的第一件选择先是诗文,诗文可以发牢骚,可以留下来给后世的人颂赞,然后替他打抱不平。而诗文之外,才是生活的情趣,谈到情趣就是枝微末节,人生谈到那里已经绝望,基本上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已。

一个苦闷的年代

所以什么叫做“闲情”?其实听“闲情”这两个字意思就知道了。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根本就不把他想的这些事情当作正事,或最重要的事。他写这本书不太好意思,所以告诉你:抱歉,这是我的闲情啦,不是什么真正的人生大事。为什么在明清之交的时候突然出现这么一个著作呢?其实《闲情偶寄》只是当时其中的一本书而已。明朝中叶以后,有好几位重要的作者写过类似的书,像文震亨写了一本《长物志》,可以说是谈生活谈得最多的,还有计成的《园冶》等,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抱着同样心情的著作。那个时代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呢?其实整体说起来,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改变有关。

明朝知识分子心情的苦闷特别加剧,比宋代以前严重得多。宋代的皇帝对于读书人大概还有某种尊重,可是到了明朝,皇帝看不起文人,尤其到中期以后,每一个都是昏君,动不动就责罚这些读书人,不满意就拿棍子打,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时代,读书人的心情真是苦不堪言。他们还是想治国平天下,还是想努力考试做官,可是谁都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遭遇。所谓“伴君如伴虎”,特别是明朝末年宦官当道,随便一个太监就可以颠覆朝政、欺压官员,你的意见皇帝根本不放在眼里。当时还有掌管东厂的太监,他们就像现代的秘密警察那般可怕。在那种政治情况下,一些真正有脑筋的读书人说不定就萌生放弃为国家做事的念头。

在过去读书人要是放弃做官这个念头也没有用,因为他们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可是在这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江南地区这个鱼米之乡的经济快速发展。南宋时江南的经济就开始发达,到了明朝,便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收来源。许多人开始经商,赚很多钱,于是便变成一个非常富庶的地区。这是一个很重大的转变,因为过去中国是农业社会,人们主要靠种田维生。但现在不一样了,赚钱的人不一定是地主,而是从事工商业的人,文人原本不放在眼里的生意人变成了有钱人。这个现象反映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社会开始多元化,读书人的知能所供应与服务的对象不一定是政府了,也不一定是皇帝了,而也可以是这些有钱的商人。这些富商虽然是暴发户,可是因为传统上尊重读书人,所以他现在虽然有钱,还是自觉不如这些穷书生,因此对他们有一种尊重。江南的读书人开始觉得这种新的经济来源是比较愉快的,生活也可以因而改善,各方面都有很多选择。这个经济来源对文人们产生了刺激,他的诗文书画开始值钱。过去的诗文都光是发牢骚,现在的诗文可以换钱了,有些商人愿意买他们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过去,书画都是用来送礼,或者自己在家里做消遣之用,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人开始喜欢艺术,你说他附庸风雅也好,说他品味提升也好,总之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产生出来了。艺术品开始有市场,促使很多艺术家以创作为生,读书人开始转变成艺术家的角色。这是一个很新的出路,整个社会环境已经准备起来,文人可以思考新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点,就是江南的环境。过去的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北方大致都是平原,当你要到山林去的时候,就要到华山泰山这种地方,而北方的名山秀丽不足峻峭有余,只是一些大石头而已。可是江南不一样:江南是丘陵地带,有山水之盛,这样的环境,如果说不想到京城去争取名利那么痛苦,退回到乡间的时候,你可以悠游其间过文雅的生活,享受山林之乐。这是一个新环境,这些环境条件优越,在明清之交,改变了江南读书人的志趣。P14-20

序言

大约一百年前,甘地在非洲当律师。有天,他要搭长途火车,朋友在月台上送了他一本书。火车抵站的时候,他读完了那本书,知道自己的未来从此不同。因为,“我决心根据这本书的理念,改变我的人生。”

日后,甘地被称为“印度圣雄”的一些基本理念与信仰,都可溯源到这本书’。

阅读,可以有许多收获与快乐。

其中最神奇的是,如果我们有幸遇上一本充满魔力的书,就会跨进一个自己原先无从遭遇的世界,见识到超出想象之外的天地与人物。于是,我们对人生、对未来的认知与准备,截然改观。

充满这种魔力的书很多。流传久远的,就有了“经典”的称呼。

称之为“经典”,原是赞叹与敬意。偏偏,敬意也容易转变为敬畏。因此,不论中外,提到“经典”会敬而远之,是人性之常。

还不只如此。这些魔力之书的内容,包括其时间与空间的背景、作者与相关人物的关系、遣词用字的意涵,随着物换星移,也可能会越来越神秘,难以为后人所理解。

于是,“经典”很容易就成为“传说中的书”——人人久闻其名,却没有机会也不知如何打开的书。

我们让传说中的书随风而逝,作者固然遗憾,损失的还是我们。

每一部经典,都是作者梦想之作的实现;每一部经典,都可以召唤起读者内心的另一个梦想。

让经典尘封,其实是在封闭我们自己的世界和天地。

何不换个方法面对经典?何不让经典还原其魔力之书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我们的想法。

因此,我们先请一个人,就他的角度,介绍他看到这部经典的魔力何在。

再来,我们以跨越文字、绘画、摄影、图表的多元角度,来打开困锁住魔力之书的种种神秘符号。

然后,为了使现代读者不会在时间和心力上感受到太大压力,我们挑选经典原著最核心、最关键的篇章,希望读者直接面对魔力之书的原始精髓。此外,还有一个网站,提供相关内容的整合、影音数据、延伸阅读,以及读者互动的可能。

因为这是从多元角度来体验经典,所以我们称之为《经典3.0》。

最后,我们邀请的就是读者,您了。

您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对这些魔力之书的光环不要感到压力,而是好奇。

您会发现:打开传说中的书,原来就是打开自己的梦想与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朝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经典3.0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渔
译者
编者
绘者 游峻轩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008688
开本 16开
页数 1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6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