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卧铺里的鱼(彩插版)/人文阅读书系
内容
内容推荐
“人文阅读书系”立足中国文学的高度,以名家名作为重要牵引,挑选出作家的经典篇章(包括散文和小说)单独成册,引导大众从经典中品读、感悟人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卧铺里的鱼(彩插版)》精选了作家海飞《瓦窑站的蜻蜓》等3篇小说,以及《江南的蝉》《庄稼的模样》等多篇经典散文,让读者感受作家隽永的哲思,灵动的妙笔。
作者简介
海飞,1971年生于浙江诸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花雕》《花满朵》《向延安》《惊蛰》等,小说集《麻雀》《青烟》《看你往哪儿跑》《像老子一样生活》等,散文集《丹桂房的日子》《没有方向的河流》等,以及影视作品多部。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奖”、“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贝塔斯曼全球华人大赛散文奖”等。作品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目录
·小说·
卧铺里的鱼
瓦窑车站的蜻蜓
为好人李木瓜送行
·散文·
丹桂房的日子
冬天的一些事情
笼罩着或者飘荡在村庄
泥土里的往事
一条河的记忆
自己的事
江南的蝉
庄稼的模样
村庄的颜色
院里的生灵在黎明歌唱
进城的人们
走村串巷的人
序言
乡村叙事的诗性与浪漫
傅逸尘
乡土叙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应该是一个庞大的存在
,鲁迅之后,大家比比皆是,比如沈从文、赵树理、柳青
、浩然。20世纪80年代更是涌现出一批中青年作家,在“
寻根文学”之后以各自的风格持续着对乡村不同历史的书
写,甚至可以说已经固化为一种资源极其丰富与浑厚的文
学传统,或者说,建构了一条宽广雄壮的文学脉络。原因
很复杂,较为明显的可能与中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有
关,作家多数来自乡村,真正出身于城市,然后成为作家
的相对要少许多。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
以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陕西作家贾平凹,他们都来自乡村
;但细究起来,他们在乡村的年头都不多,不过二十年左
右。当然,在城市里居住下来后,再回到乡村已经有了很
大的客情成分,或省亲,或小住,与他们在城市的情形全
然不同。综观他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乡土叙事,无论是现
实的,还是历史的,尤其是他们的重要作品无一例外。不
要小看了这二十年,正是这二十年,决定了他们未来写作
的内容与方向,成为他们永不枯竭的文学叙事的源泉。无
数作家的创作经历都证明,童年的生活与经历影响着他们
一生的写作。
然而,这样的状况居然延续到了隔了数代的70后作家
海飞,不能不让我感到有些惊讶。海飞近年来广受好评的
小说《麻雀》《捕风者》(中篇)、《向延安》《回家》
《惊蛰》(长篇),从题材或文学类型论,更接近军事与
谍战;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引起文学界足够重视的散文
与短篇小说却是纯正的乡土叙事。我当然知道,海飞十八
岁当兵之前一直生活在乡村;但他在城市生活的年头早已
超过了在乡村生活的时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
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期,城市的影响力与
感染力是难以估量和想象的;而乡村则被迅速边缘化,其
凋敝的速度与程度也是惊人的。尤其是城市文化,近二十
年来更是色彩斑斓、花样翻新、思潮云涌,它们足以构成
对年轻世代的诱惑,令其欢呼雀跃。吸引海飞思想与眼球
的东西一定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但他还是自觉接续
了近百年中国文学乡土叙事的烟火。何以如此?这确是一
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现象。
我不太喜欢“乡土”这个词,“乡村”可能更好一些
。因为它是具体的,也是具象的,让我想象出了中国“乡
村”生活的本源与底色,甚至生命的状态与哲学。“乡村
”更亲近,它逼仄的空间甚至更接近普通人的性情;或者
,我觉得“乡土”似乎沾染了些许哲学意味,而“乡村”
则更文学与艺术。所以我选择以“乡村叙事”的概念,试
图走近更加真实的海飞,包括海飞的散文与短篇小说。
在读本卷选本时,尤其是其中的散文的时候,我自然
而然想到了画家凡·高。海飞与凡·高似乎在某些层面既
有外表的相像,也有内在的关联。凡·高是荷兰人,艺术
交易的物质主义让他产生了幻灭感,他问弟弟提奥:“我
干什么合适呢?” 提奥的答复却是预言性的:“成为一
名艺术家。”学习绘画五年后,凡·高来到了法国巴黎,
看到了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起初,凡·高被他们的色彩
以及厚涂技法所迷惑,最终却顿悟了。在法国南部纯净而
美丽的阿尔勒小镇,在金黄的田野里,凡·高发现了与北
方完全不同的强烈色彩。这让他激动不已,创作激情不可
遏止,居然在短短的十四个月里绘制出两百余幅作品,包
括诸多代表作。为了描绘出对所见景象的感受,凡·高不
惜扭曲笔下的形象,用夸张的技法来表达他想象的主观艺
术效果。咖啡馆、树木、寝室、农民、向日葵、夜晚的星
空、田野里奔走的人和太阳等等,这些日常生活里平凡的
物象与场景都成为凡·高笔下的艺术形象,凡·高以表现
主义的方法让这些扭曲夸张的形象走向未来难以企及的现
代艺术的高度。
1971年出生的海飞,故乡是中国江南诸暨的一个名叫
丹桂房的乡村。海飞的很多作品讲述了他参军之前作为一
个普通青年农民的普通的乡村生活,描绘了丹桂房里的村
民、物事与场景。那个只有一条街、一条小河、一座山丘
和林子的逼仄的空间,完全可以被城里人藐视为“土气”
,那里没有让人惊讶与震撼的事情发生,有的都是些鸡毛
蒜皮,甚至根本就不值得一说,更不要说书写的琐碎,海
飞就在这里晃荡了十八年。在村里人的眼中或印象里,海
飞是个热心人,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会赶去帮忙,偶尔
有外面剧团来演出,他又是帮人家搭台,又是帮人家搬弄
戏装道具,一分工钱都不知道要。父亲为此多次说过海飞
,让他学门手艺,但海飞却我行我素。海飞的超凡脱俗哪
里是“土气”的村里人,包括父亲能领略得到的呢?在那
个毫无文化可言的乡村里,海飞多少有些诗人的气质,或
者说骨子里就是个诗人,虽然他没有如村里唯一的一位“
诗人”那般地啊啊咿咿;海飞本色地感觉到了一种只有他
能感受到的乡村里独特的“诗性”。这“诗性”弥漫在街
道、房前院后,氤氲于空旷的田野与河流,还有炊烟袅袅
的村庄上空。就像画家凡·高一样,不是“诗性”改变了
海飞的生活,而是海飞就在“诗性”地生活。这一点是不
能忽略不计的,它们之间有着哲学层面的本质不同。“土
气”的乡村丹桂房的空间里,根本没有可供海飞浪漫的自
然与物事;但海飞却有着乡村人很难理解的“诗性”想象
和浪漫情怀,他与现实几乎没有任何交易式关联,或者说
他就不曾活在世俗的现实中。简直是一身的魏晋气质与风
度,这样的比喻当然是夸张的。但我们所读到的这些没有
引起文学界足够重视的散文与短篇小说里,充盈的确乎完
全是诗性与浪漫的气息,这样的乡村叙事与俄国作家屠格
涅夫,或者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作家沈从文藕断丝连
,又不尽相同;尤其是文本内在的文学性上,是一种完全
独立的存在,它只属于海飞个人。乡村的僻陋没有让海飞
走向世俗,而城市的繁华也没让海飞丢失了诗性与浪漫,
他在后来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创作中,甚至创造了一种可
以名之为海飞的文学叙事风格。
海飞的乡村叙事,尤其是他的散文,都是片段式的,
没有精心的构思与结构,更不似当下散文家那般在主题或
思想层面刻意蕴含。海飞写的就是他眼中看到的,近乎美
术中的速写,从风格或文学语境上我觉得他与刘亮程比较
接近;只不过海飞更富于诗性,刘亮程则倾向于哲思。刘
亮程1998年出版散文集,名之《一个人的村庄》;海飞
1994年开始写散文,他写的是一个人的丹桂房。刘亮程在
自己的村庄也生活了二十余年,村庄是他进入这个世界的
第一站,他用漫长的时间让一个许多人和牲畜居住的村庄
慢慢地进入内心,成为他一个人的村庄。海飞也是,十八
年里,丹桂房里的人与物事,还有山和水,成为他拥有这
个世界的唯一方式。在散文里,海飞的乡村叙事有着很强
的现场感,是一种与现实的遭遇,这与所谓的“美文”,
或日艺术散文有着相当大的不同。海飞当然也营造意境,
但那是他感知并赋予那些自然与物事的;换言之,海飞在
与现实遭遇的时候,没有滞留于生活的窘迫以及人与人之
间的龃龉,也没有逃避现实,而是以诗性的真诚感知与浪
漫情怀拥抱现实。海飞像诗人一样敏锐地用心感受着乡村
的粗鄙生活,那些看似并不惊艳的细节因他诗性的叙述而
具有了美的气质与韵味;有时他也调侃与反讽,但调侃与
反讽也是浸润在诗性的意蕴之中。
《丹桂房的日子·最后一棵枣树》:“在城镇和村落
,砍伐之声始终响着,像一只啄木乌在清晨的歌唱。”反
讽,有反思性的精神贯注其间。
《丹桂房的日子·麦场的青春》:“但是它们成熟了
,我们用闪亮的镰刀放倒了它们,然后用牛车一车车运往
村里。田野本来满头金黄的秀发,一下子变得苍凉。一些
鸟上蹿下跳衔食麦粒,但这样的情景,还是苍凉。”日常
的乡村生活场景被作家的诗性所浸润,不像凡·高的画吗

《丹桂房的日子·民办老师的春天》:“民办老师注
定要与村庄一起成长。他打着背包走进村庄,就像一不小
心掉进井里的一滴水,掉进去就分不开了。”随时的感受
,却也有深刻与哲理。“他一直都没考上大学,但他为自
己也为小琴拼搏过,这就够了。多年以后,他娶了丹桂房
一名普通女子做妻子,生下了两个孩子。多年以后,他的
庄稼活干得得心应手,粗俗的玩笑也常挂嘴边。”曾经的
青春的激情与理想,在那个“土气”的环境里,最后转化
为普通的乡村的现实生活和人生。陡起一丝伤感,想起陆
游的诗,“零落成泥碾作尘”,是否还有“香如故”?
《丹桂房的日子·群鸟飞临村庄》:“我等不到群乌
飞临村庄,只在某一天锄玉米地时,一只鸟停在我的肩头
。那时候我戴着草帽,心情激动,左顾右盼的乌儿一定听
到了我怦怦的心跳。我希望的是,鸟儿别因为误把我当成
稻草人,才肯栖息在我的肩头。”对自然,对生命间的相
互依赖的渴望。什么是诗?“鸟儿别因为误把我当成稻草
人,才肯栖息在我的肩头”,这个才是诗。
《丹桂房的日子·一个人和一座村庄》:刘亮程的散
文集名之《一个人的村庄》,与之不相同,但有近似的东
西在里面。《冬天的一些事情·风吹院门》:刘亮程的第
三本散文集名之《风中的院门》。还有《笼罩着或者飘荡
在村庄-扛着铁锹在村庄里巡行》:“像九斤佬一样,我也
会扛着铁锹在村庄里巡行。”刘亮程在《风中的院门》中
给我的印象就是个扛着铁锹闲逛的哲学家,他说他闲着没
事,便扛着铁锹村里村外和田野里四处闲逛。当然。他肯
定不是闲逛,他善于思考,他将所有的一切都哲学化了,
或者说都被他赋予了哲学的意味。而海飞,是向着另一个
方向,一个诗性的方向,“闲逛”。
《泥土里的往事》:将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诗性化,赋
予它们人的情感,优美至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性
,却又哲学。第四自然段对泥土与女人的关系的想象与亲
昵,堪称经典。
《村庄的颜色》:其实丹桂房真的有位“诗人”,姓
陈,虽然没写出什么像样的诗来,但他在海飞从他家门口
路过时对海飞说的一句话却是真正的诗,而且对海飞的预
言亦一语成谶:“是不是村庄没有了村庄的颜色,海飞,
你才会以你的姿势选择了飞翔。”说得多么好,一种反思
的,一种诗的想象的,一种哲学意味的,包含了复杂微妙
的精神质素。我们可能会对这位乡村诗人有很多怜惜与无
奈,一种复杂的情感也氤氲其中,不是吗?
海飞的小说比散文更好,它的叙事与结构的相对完整
性,它的对人物的刻画的深入程度,思想与情感的高度与
浓烈,都是散文所无法比拟的。可能是虚构让作家对生活
细节的想象与叙述的空间更大,更自由;多少也会有一种
文体方面的暗示,写小说的时候心理上更放松,甚至于放
纵。,、收在这里的三个短篇完全呈现出了海飞的小说的
文学风格:语言仍然如散文那般内含着浓郁的乡村气息的
朴拙;但小说整体上却是一种诗性与意绪的纠缠,一种残
酷与苦涩的浪漫,这样的纠缠与浪漫在海飞的笔下有了一
种黏稠的,一种海飞在小说里写的被淋湿了的感觉,让读
者在伤感与哀叹中不尽地咀嚼与回味。表面看,海飞似乎
并不在乎小说技术层面的东西,其实不然,在构思与结构
上他是下了很大气力的,只不过细节精彩与叙述的质朴掩
盖了它们的光芒,或者迷惑了读者。这种诗性与浪漫的风
格让那些在底层艰难生存着的朴拙平实的人物与生活充盈
了一种神性的光泽,那些艰难与粗糙、卑微与寡淡的生活
有了人性的温暖与活力,有了一种厚重踏实的依托。
《卧铺里的鱼》写的是出版社的编辑苏杭的一次无名
之旅,表达的则是人生的无奈与哀愁。鱼应该是一个意象
,或者象征,比如人,或人生就有如过江之鲫,倒未必是
时尚,更接近人的宿命。苏杭不知道自己为何在晚间从酒
吧里出来就突然去了火车站,买了去诸暨的车票。车厢里
当然是各色人等,女列车员、海吃的老太太、打电话调情
的男人、警察与犯人,苏杭就觉得他们都像鱼一样,行色
匆匆,似乎并不知何以如此,甚至于不知方向。苏杭补的
软卧,上铺对面的美丽女人吸引了他,而且有了对话,甚
至更亲昵的举动。女人叫辛迪,也是到诸暨,与苏杭不同
的是那是她的家。辛迪在北京出入各大酒店,她的复杂经
历似乎让苏杭有些想入非非。辛迪的询问让苏杭想起了曾
经追求过的女同学顾燕,可是苏杭已经记不起她的面孔。
顾燕倒是诸暨人,但苏杭怀疑,或者说不认为自己是奔她
来的。将近24小时后,火车到了诸暨。辛迪帮苏杭定了一
家小宾馆,苏杭想让辛迪留下来;但辛迪走了,却给苏杭
留了电话。第二天,苏杭给辛迪打电话,想告诉她,其实
顾燕就在北京,生活得很好,可是电话却是空号。此前医
生告诉过苏杭,他的生命只有半年的时间。也许,对初恋
的重温与怀想(包括不自觉的),能够抚平人生的艰难与
苦涩;否则,苏杭的诸暨之旅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撑,那对
苏杭就过于残酷了。
《瓦窑车站的蜻蜒》讲述了十四岁的残疾少年毛小军
在那个夏天里的经历,一段残疾少年的清纯情感,有限制
的叙述视角,让毛小军所见的生活就有了朦胧与混沌的感
觉。毛小军短暂卑微的人生折射了粗糙龌龊的底层社会生
活,蜻蜓既是小说的道具,也是小说的一个富于诗意的意
象,毛小军的死也因此而升华。小说里,毛小军、毛小军
父亲毛大、售票员红红构成叙述的三条线:毛小军的母亲
扔下他和父亲跟父亲的战友跑了,父亲虽为瓦窑车站的站
长,却一心只顾着找女人,根本就不关心儿子的生活;毛
小军的生活可想而知,卑微屈辱的境遇却激发了他反抗的
心理,包括对父亲,以及那些欺负他的青年,他甚至冒着
风险,大胆地用弹弓射击那几个调戏他心中的女神红红的
青年;红红终于被人接走了,到县城去生活了。毛小军的
唯一理想幻灭了,他也像他喜爱的、却被人撕碎了的蜻蜓
一样,整个身体被一辆汽车贴在了墙上。此时,毛小军的
母亲归来,却并不能给毛小军带来任何安慰,有的只是生
活的残酷而已,因为她被父亲的战友抛弃了。
海飞小说的特点是不依靠故事或情节推动叙事,但他
会设置一个叙事线索,这个叙事线索会把相关人物与细节
勾连起来,构成一个网状的形态,混沌而黏稠。《为好人
李木瓜送行》的叙事线索是退休了的邮递员李木瓜在替人
家报死的时候突然倒地上死了,他虽然将自己的退休金及
报死挣的钱都借给了村里的人(但没人还),可是因为村
长许大马拦着,谁也不敢去给他送行。许大马之所以拦着
,是因为李木瓜为了他把马寡妇的信给撕了而跟他干了一
仗。许大马看上了马寡妇,但马寡妇不从;于是,马寡妇
因李木瓜跟许大马干了一仗而找到球球,让球球张罗给李
木瓜送行。问题是,球球因为十年前与李木瓜争新寡春树
而有了矛盾,尤其是春树死时想见李木瓜,但李木瓜死活
不肯去见春树,球球进而与李木瓜结下了死仇;因此,球
球说什么也不肯张罗给李木瓜送行。最后,马寡妇对球球
说出了李木瓜给三根道士送钱,才有三根道士给春树做道
场的事情,球球被感动了,找了几个虽然残疾,但都感激
李木瓜接济过他们的人,为李木瓜举行了一场别样的几近
滑稽的送行。到了墓地,才看见村子里的人都来了。雨中
,人们或戴着笠,或撑着伞。人性的粗鄙、美好与丑恶交
互在一起,呈现出的就是那样的一种底层的生活。苦难中
却有着诗意与浪漫,晦暗里却闪耀着亮色与光明。
海飞的这些乡村叙事的短篇小说及散文里(有几篇没
有收入,比如《青烟》《胡杨的秋天》等),其实有着浓
厚的自传色彩,里面的人物、生活的场景等与散文中大致
相同。那些丹桂房里的人物与物事当然是一种自然真实的
存在;但是,海飞却是用他诗性与浪漫情怀重新“创造”
了它们,由于它们被海飞文学地呈现在小说里,它们才为
读者所知,它们才被传播得更为久远。海飞希望自己的作
品远离那种世俗的趣味与美学,即便是长篇小说或影视剧
,他精心结构的战争与谍战,也不是单纯地指向娱乐,而
是崇尚着英雄与牺牲,充盈着理想与崇高,跃动着诗意的
人性光芒。海飞所希冀、执拗追寻的“那种辽远的东西”
,未必可以改造现实生活,但让很多读者受到了它们的感
染,并记住了它们是可以肯定的。我想,这恐怕也是海飞
所想。
(傅逸尘:评论家,解放军报社编审)
导语
《卧铺里的鱼(彩插版)》选择以“乡村叙事”的概念,试图走近更加真实的海飞,包括海飞的散文与短篇小说。海飞的很多作品讲述了他参军之前作为一个普通青年农民的普通的乡村生活,描绘了丹桂房里的村民、物事与场景。海飞的乡村叙事,尤其是他的散文,都是片段式的,没有精心的构思与结构,更不似当下散文家那般在主题或思想层面刻意蕴含。
精彩页
卧铺里的鱼
苏杭随着人流进入站台的时候,老是觉得自己像一条鱼一样。在捕鱼期,这样的鱼群很容易被脸容黝黑的渔民们一网打尽。其实有许多时候他就觉得自己是一条草鱼,在浑噩的水里游泳。宽大的电子显示屏跳出红色的汉字,上上下下的电梯上站满了人,像是一群停在电线杆上的鸟一样。苏杭又看了看手中的票。那张票是苏杭刚刚买到的,苏杭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跑到了火车站,而且对着那个小小的窗口说我想去诸暨,有去诸暨的票吗。
售票的女人三十多岁年纪,长了许多的雀斑,这是许多女人共同的悲哀,年过三十总是有那么多的色素会在白嫩的皮肤上沉淀下来。女人给了苏杭一张票,苏杭抓紧时间问有卧铺的吗。女人愣了一下,然后很坚定地摇了摇头,女人有一个粗糙的嗓门,女人说你去车上补一张吧。
现在苏杭手中的这张票已经变得皱巴巴了,上面标着黑体字K101。苏杭最近手心里老是出汗,那一定也是一种虚脱的表现。苏杭混在一群黑压压的鱼中,排队检了票。到了站台上的时候,苏杭才知道这儿完全没有了候车室的温暖。苏杭将衣服的领子竖了起来,然后他灵活地避开那些磕磕碰碰的鱼,然后他上了车,然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座位是靠窗的,意味着苏杭可以在不到二十四小时的行程中很方便也很惬意地看到窗外的景色。苏杭对面坐着一对农民工模样的年轻人,他们像是在谈恋爱,女孩子老是剥着廉价的橘子给那个木讷的男孩子吃,他们的年纪都不是很大。苏杭想,如果这个男孩子去演《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的话,一定要比李亚鹏演得好。这时候苏杭想到了小忆,小忆最近一直在看《射雕英雄传》,小忆一边说着新版的不如1983年香港版的好,一边却仍然面对电视机把自己坐得像一尊雕塑一样。苏杭一般都会坐在一边抽烟,他在烟雾里看着小忆。小忆是个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快乐的人,小忆和苏杭的生活很平静,只是两个人一直都还没有孩子。现在苏杭的旁边坐着一位老太太,老太太一上车就摆出了睡觉的姿势。这让苏杭想到了母亲,苏杭的母亲略略有些肥胖,年轻时是一个歌舞团里的台柱子,没想到后来发福了,她不再有自己的市场。母亲很喜欢睡觉,下午的午觉是雷打不动的。醒着的时候,母亲就那么不停地絮絮叨叨。苏杭很奇怪父亲会有那么好的忍耐力,父亲总是选择阳台的一角晒太阳,终于有一天苏杭发现父亲的耳朵里塞着一小块棉花,这个发现让苏杭大笑起来,笑得很久都没有停。父亲的脸红了,像是被人发现秘密一样,最后父亲放低声音说,你不要告诉你妈妈,你不可以告诉你妈妈的。
晚上十一点十分,车子开动了。这个时候酒吧的生意正是红火的时候,这个时候夜生活的人群极有可能刚刚从家里走出来。车窗外还是灯火通明的,这就是北京,北京人就算再节约也不会节约电。北京的站台越来越远了,车窗外只能看到几点零星的灯火。老太太打起了轻微的鼾声,她甚至把头靠在了苏杭的肩上。苏杭笑了一下,他老是觉得这样的老太太一定心地善良为人慈祥。农民工模样的男孩和女孩在谈论着一些什么,他们的方言苏杭一句也没有听懂,他只看到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子的眼神,充满着爱怜。女孩子不时用胳膊肘撞着男孩子的胸,要么就用拳头捶着男孩子。苏杭想笑,苏杭想,这些都是特定年龄或是恋爱中的特定阶段才会使用出来的动作。女孩一定注意到了对面男人的目光,她红着脸整了整衣服,然后一只手掌托着腮看着窗外渐渐稀少的灯火,很安静的样子。白白的灯光下有一些人走过,苏杭突然感到很奇怪,这不是一车鱼吗,这是一车不知道夜晚来临的鱼。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卧铺里的鱼(彩插版)/人文阅读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海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227486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8-09-01
首版时间 2018-09-01
印刷时间 201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96
CIP核字 2018216888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46
1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0: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