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精)
内容
内容推荐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在提及全球重大转型事件时,人口一直是被忽略的关键因素。从大英帝国的崛起到美国全球霸权的建立,从日本经济大萧条到中国经济腾飞,从阿拉伯之春到欧洲难民潮……这些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都可以从人口的角度给以全新的解读。
前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在数千年里一直保持低速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在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从10亿膨胀到70亿。以1800年为起点,全球人口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以出生率高企、死亡率下降为特征的人口扩张,它始于英国,随后蔓延至包括俄国在内的整个欧洲,以及被欧洲征服和殖民的土地,最终撞上黑海海岸开始消退。人口扩张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优势——不断增长的人口为工业革命持续补充年轻的劳动力,反过来,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增长又进一步刺激了人口生产与海外迁移。
人口浪潮到达“潮头”之后,增速开始放缓。人们先是停止了兔子一样的繁殖过程,随后变得不再像蜉蝣那样短命。人口数量向人口质量的转变,直接影响就是预期寿命的增长。家庭规模从6~7个孩子降低到2个左右,人们不会再为生活所迫选择多生,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人口预期寿命从不到30岁增长到百岁以上。年轻的国家进入老龄化,开始遭遇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比如福利负担加重、老后破产、老年人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孤独死去。老龄化也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机遇,以日本为例,这个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社会,一直在研发提供基本老年护理的机器人,它们可以陪伴甚至充当老人的宠物。
从现代社会起步至今,欧洲最先经历人口浪潮,也最先走向人口衰退;继欧洲之后,亚洲接起新一轮潮头全速翻涌;近几十年,这个地区也开始戏剧性地退潮。每一次潮头所至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景象,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下一次将会怎样?《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给了我们答案。书中指出,人口的未来将由3种颜色构成:更多的灰色(越来越多的老龄化社会)、更多的绿色(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以及更少的白色(非欧洲人口加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欧洲)。
目录
第一部分 人口与历史
第一章 引言
本书的主旨以及它为何重要
第二章 人口数量的重要性
大转变
历史上的人口大趋势
人口统计公式是怎样运算的?
人口带来的变化
人口数量与军事实力
人口数量与经济实力
国内人口而不仅仅是国际人口
简易人口学指南
数据
结论
第三章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胜利
领先者英格兰
解释人口增长
与海峡对岸比较
爱尔兰:例外中的例外
世界工厂:人口如何使英国成为世界领先的经济体
为了女王和国家:帝国移民
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傲慢
第四章 德国和俄国的挑战
衰落的英格兰
预防出生:避孕简论
大规模移民一如既往
德国的觉醒
搅局者俄国
欧洲的失败者和苦难的移民
傲慢与恐惧:对人口均势变化的反应
摇篮何以撼动世界
第五章 逐渐消逝的“伟大种族”
战争、流感与人口
欧洲的大衰退
留在欧洲
竞争、悲观情绪与政策
人口与独裁者
欧洲列强的终结
第二部分 欧洲人口浪潮的合流之势
第六章 自1945年以来的西方世界
从婴儿潮到大规模移民
婴儿潮的出生
婴儿潮的消退
第二次转型
白种人口的老龄化
墨西哥的人口浪潮
接踵而至的西方其他地区
败退的欧洲人?
第七章 1945 年以来的苏联和东欧集团:冷战失败背后人口学
退缩的俄罗斯
政治上的回应
人口与苏联的解体
俄罗斯奄奄一息?
俄罗斯的反击
俄罗斯以外的东正教世界
罗马尼亚生育率的跃升
南斯拉夫战争
消失的人口
第三部分 涌向全球的人口浪潮:欧洲以外的人口
第八章 日本、中国和东亚:人口大国的老龄化
日出之国:日本的崛起
战后的日本:向世界最高龄国家迈进
中国:迈向并超越第一个十亿人口规模
中国的人口过山车
亚洲人口浪潮
第九章 中东和北非:政局不稳的人口学
人口振动
伊斯兰教、石油和政策:中东和北非人口的生成
人口压力与内部崩溃
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冲突的人口学
第十章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最后的潮头和未来的前景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拉丁美洲
南亚的人口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浪潮最后的浪头
下一步去往何方?人口未来的颜色
超乎想象
附录1 如何计算预期寿命
附录2 如何计算总和生育率
致谢
延伸阅读
导语
为什么说人口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世界呢?书中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政治、军事力量、宗教文化、社会形态等方面给出了全面的分析。
如何重新定位技术与人的关系?这是本书能够为我们带来的另一个警醒。
本书是2019《经济学人》书单推荐。
书评(媒体评论)
保罗·莫兰所讲述的这部宏大历史,不仅提示我
们人口资源何等重要,还让我们认识到,对人口转型
的理解甚至比转型本身更为重要。要想理解这个时代
,这本书不可不读。
——埃里克·考夫曼(Eric Kaufman),英国知
名人口学家
《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引人
入胜地讲述了人口规模是如何影响人类进程的。
——艾利森·沃尔夫(Alison Wolf),英国知名
经济学家
保罗·莫兰真正的技巧在于将经济、政治、军事
、文化与人口的发展贯穿起来……论证清晰、简明、
熟练。在莫兰看来,未来将会是更多的灰色(未富先
老的社会)、更多的绿色(全球人口锐减,人们不再
需要更多土地和资源)和更少的白色(非洲人口加速
增长以及越来越多的人移民到欧洲)组成……他的这
本书为我们了解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提供了一次极佳
的推演。
——《泰晤士报》
《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以出
生率、死亡率和移民为三棱镜,折射出从1800年人口
起飞到特朗普修建“墨西哥墙”的全球人口发展历程
。书中提供了大量信息……尤其写给对人口历史不甚
了解的读者。书中尤为精彩之处,在于从人口统计学
的角度描绘了一幅人类流动的图景。以老龄化的英国
为例,未来30年内,年龄超过85岁的人口数量将达到
婴儿潮第一代人出生时的3倍。这意味着国家负担更重
,同时也将在衰退中更加趋于平和。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本书对人口趋势的历史和可能的未来提供了启
发性的观察视角。
——《书单》重点书评
精彩页
引言
1754年,19岁的琼·朗博尔德(Joan Rumbold)与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相遇,当时她正住在伦敦的切尔西区。三年后,菲利普斯抛弃了有孕在身且染上了淋病的琼,她最后走投无路,被济贫院收容。当一个带服务性质的工作机会出现后,她便被派往临近的布朗普顿工作,把儿子小约翰留在济贫院,小约翰在两年后夭折。如今,这个与绝望、抛弃和婴儿死亡相关的普通人的故事,会令多数发达国家中的人感到羞耻,社会福利机构和媒体也会对此进行自我检讨甚至推诿责任。但在18世纪的英国乃至当时其他任何地方,这实在不足为道。甚至,人类有史以来便是如此。在当时或者更早的时候,欧洲成千上万,甚至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女性身上可能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那时的物质生活极为匮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每天都要与饥饿、疾病或其他灾祸做斗争。
从历史长河中回望,仿佛就在昨天,人类依旧过着肮脏、野蛮和寿命短暂的生活。早期工业化甚至前工业化时期,普通人生活的任意一个侧写,从饮食、居住环境,到生老病死、愚昧无知;从卫生条件缺乏,到健康无法得到保证等,都很容易触动当代读者。例如,对西班牙葡萄酒产区的农民来说,每年的关键季节都需要所有帮手齐上阵,养育小孩的妇女只好把孩子“留在家中,任其裹着肮脏的尿布,眼巴巴地哭泣和挨饿”。结果,无人看管的小孩可能就被院子里放养的家禽啄伤了眼,或者被家猪啃伤双手,甚至还可能“掉进火堆中,或者……溺死在无意中留在门口的水桶或洗衣桶里”。因此,18世纪西班牙出生的婴儿中,有1/4到1/3在活到一岁之前天折,这一点并不让人感到奇怪。
而在比利牛斯山的另一侧,法国普通农民——占当时法国人口的大多数——的生活则相对好些。如今,法国的洛泽尔省是一个因皮划艇运动和鳟鱼垂钓而令人向往的地方,但在18世纪的时候,当地多数居民都穿着破烂的衣服,居住在破败的村舍里。那里“遍地粪便”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恶臭,村舍绝少装有窗户,地板上铺着残破的帆布和毛料当作床用,“年迈的人、新生婴儿……健康的人、生病的人或者将死之人都躺在上面”,而刚刚过世的人也并排放在一旁。大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以来,全世界绝大多数地方、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可以见到类似的悲惨描述。
早期乡村生活的田园诗幻想不过如此,它只有在一个城市化由来已久,乃至丧失了对前工业化时代真实乡村生活记忆的社会中才可能存在。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是简·奥斯汀笔下所有追求继承富有财产的贫穷女主人公们极力避免的,即便这种追求不是为了她们自己,也很可能是为了后代——他们生活在条件艰苦、经济下行、社会流动性弱且享受不到任何福利的世界中。
如今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乡村生活与18世纪西班牙或法国的乡村生活相比已大为改观。城市生活也从19世纪常见的悲惨状况(甚至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如此)中走出来,得到明显改善。这一点在伦纳德·伍尔夫(他的妻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气更大)的回忆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生于1880年,卒于1969年,一辈子生活在英格兰东南部(但有10年时间担任殖民地斯里兰卡的总督),目睹了当地生活条件的转变。晚年的伍尔夫写道,他震撼于伦敦“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的巨大转变”(实际上在他的一生中,英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实现这种转变),并将之视为“经济和教育取得的奇迹之一”。伍尔夫认为,贫民窟及其“可怕的附属物”已不复存在。到了20世纪中期,那些从未见过19世纪80年代的伦敦的人,压根无法想象彼时生活在“匮乏、肮脏、酒气熏天和粗陋的贫民窟”中的穷人的状况。
这些变化不仅发生在英国。与伦纳德·伍尔夫一样,但比他晚一年出生在维也纳的回忆录作者斯蒂芬·茨威格,也注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些年的生活的惊人改观。电灯照亮了曾经昏暗的街道,更加敞亮和商品品种更加丰富的商店散发着“诱人的光彩”,便捷的电话、各种曾经专为上流社会享受的舒适品及奢侈品现在已进人中产之家。人们不再从井中打水,也不再“费劲地从壁炉中”生火。卫生条件改善了,污秽物减少了,基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公众的贫困这个终极问题也不再是无法克服的了”。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保罗·莫兰
译者 译者:李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705324
开本 16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5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2019-06-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34
CIP核字 2019086139
中图分类号 C92-05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9
2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8: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