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平民哲学与社会发展(南宋浙学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
内容 | 内容推荐 浙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具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卓越的文化赞献,南宋浙学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领域,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许多局限性。本书不赞同许多研究者把南宋浙学简单地归之于传统儒学及理学范畴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一种多元、开放的学术史观重新解读和梳理南宋浙学史,从具体的历史角度出发重新找出南宋浙学自身形成、演变的固有线索及其规律,挖掘出南宋浙学中对传统儒学泛道德主义的超越性、强烈的独立自主精神以及强调实事实功、追求经世致用等具有平民哲学精神的思想特质,确认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范式所具的创新性,从而厘清若干思想学术史上的是非和模糊之处,探求南宋浙学独特的思想内涵、历史作用及文化精神,揭示其所具有的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和普遍性价值,恢复其作为中国思想史上辉煌而独特的思想学说的本来面目和应有地位,寻求当代中国自己的社会发展路径。 目录 绪论 一 南宋浙学的研究现状 二 南宋浙学研究的现代意义 三 南宋浙学研究的方法问题 第一章 南宋浙学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一 唐宋变革 二 经济自由的初曙 三 政治的集权化与平民化 第二章 浙学及南宋浙学 一 “浙学”概念考 二 “浙学”新说 三 南宋浙学的思想史价值 第三章 宋代思想的演变与南宋浙学的形成 一 北宋思想文化遗产 二 政治实用主义 三 道德理想主义 四 作为第三条道路的事功主义 五 南宋浙学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吕祖谦思想及其意义 一 吕氏家学 二 “中原文献之传” 三 吕学的思想渊源 四 吕学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陈傅良与永嘉学派的发展 一 陈傅良的思想特征 二 永嘉学派的思想史地位 三 永嘉学派的学派归属 第六章 陈亮思想的特质 一 “道存于物”的世界观 二 “理欲统一”的道德观 三 “义利合一”的价值观 四 “学为成人”的人生观 五 富民强国的治道观 六 陈亮思想的历史定位及其意义 第七章 叶适的事功思想 一 叶适事功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 叶适事功主义基本思想 三 叶适事功思想评析 四 叶适事功思想与现代温州精神 第八章 南宋浙学基本精神 一 来自草根的平民哲学 二 求真务实、讲求功利 三 实践理性追求 四 独立自主精神 五 包容开放精神 第九章 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 一 浙学传统与“人”的发现 二 浙学与浙商 三 浙学与当代浙江精神 四 浙学传统中的“本土化”问题与普遍性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研究力图把南宋浙学的形成、发展和它对整个浙学传统和浙江精神的意义、影响的研究,放在一个充分互动的关系模式中予以考察,即认为南宋浙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整个浙学传统、浙江精神、浙江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域因素、民风民俗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平民哲学与社会发展(南宋浙学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晓鹏//赵玉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5139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6 |
出版时间 | 2019-09-01 |
首版时间 | 2019-09-01 |
印刷时间 | 201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36 |
CIP核字 | 2019136960 |
中图分类号 | B244.05 |
丛书名 | |
印张 | 2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5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