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撰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刘观其编著的《三国原来可以这样读》立足《三国志》、《三国志注》,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三国的那段历史。书中所有的情节都来自于历史的真实,完整地叙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直至三国鼎立,最后三家归晋的历史进程,其间穿插着《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相互比较。
图书 | 三国原来可以这样读/新鲜读史系列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撰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刘观其编著的《三国原来可以这样读》立足《三国志》、《三国志注》,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三国的那段历史。书中所有的情节都来自于历史的真实,完整地叙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直至三国鼎立,最后三家归晋的历史进程,其间穿插着《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相互比较。 内容推荐 《三国原来可以这样读》立足《三国志》、《三国志注》,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三国的那段历史。书中所有的情节都来自于历史的真实,完整地叙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直至三国鼎立,最后三家归晋的历史进程,其间穿插着《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相互比较。对于三国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三国史书,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也是一本轻松读三国的普及读物。读后你会发现,三国原来可以这样读。 《三国原来可以这样读》由刘观其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熙熙攘攘,皆因那宝座起 苍天已死,蛾贼来闹 时势造英雄 仁义之主,声名渐显 领导是个糊涂蛋,请狼看羊圈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手掌权 一代枭雄登场了 群雄四起来勤王 江东孙氏出山了 大坏蛋董卓终于死了 第二章 英雄?狗熊?拉出来练练 官二代也有大梦想 拉帮结伙,恩怨难了 飘飘然的老王要丧命 杀父凶手就是陶谦 徐州,我的地盘 曹吕兖州争夺战 三雄之一正成长 皇帝在我手,全都听我的 曹操娇妻进门,曹昂丧命 三世名门今断送 吕帅哥命丧白门楼 青梅煮酒论英雄 孙策施计赢江东 北方霸主袁绍欲取曹操 第三章 决战官渡 小试牛刀在白马 曹操惜才放关羽 斩杀蔡阳表忠心 许攸献计烧乌巢 老袁留了个烂摊子 祸起萧墙,地盘归阿瞒 得地又得人,曹阿瞒从此有底气 第四章 赤壁一战,天下三分 刘备入荆州,一霸初长成 千里马与伯乐会于隆中 刘表优柔寡断,成全曹操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大战长坂坡 守业难坏小孙权 高参鲁肃有远见 周帅来了有底气 求贤求来黄盖 东风已来请点火 第五章 天下是大家的,谁抢到算谁的 刘备接管荆州四郡 保实力,曹仁退守襄樊 刘备借江陵 凤雏初展翼 邺城有个铜雀台 马超的反叛之战 巧施反间平关中 我是真的想封爵 以史为鉴,早立太子 找只狼来看羊圈 孙夫人一去不复返 英雄惜英雄 第六章 汉中争夺战 下手的竟然是本家 关二爷单刀赴会 汉中是我的 翼德不是有勇无谋的莽夫 张辽妙析锦囊守合肥 汉中是我刘备的 定军山下难定军 赵哥也会唱空城 又一个蜀国名将诞生了 刘备:我是为了大家才称王 关二爷的贺礼 孙权欲设陷阱杀关羽 一代名将命丧临沮 第七章 天下真的三分了 曹丕终登大宝 七步诗挽不回哥哥的爱 我是皇叔,我正统 刘备要复仇 夷陵之战 刘阿斗登场了 子承父志,下江南 七擒七纵平南中 诸葛、司马对上头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李严拖了北伐的后腿 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八章 天下即将姓司马 北伐继任者——姜维 钟会伐蜀 明帝不明 骑虎难下,杀出一条血路 嫡庶不分,吴国难继 司马氏世代有人才 蜀国终结者——诸葛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东吴也玩完了 从此天下归司马 附录 参考文献 三国帝王年表 试读章节 苍天已死,蛾贼来闹 “蛾贼来了!蛾贼来了!’,听到这慌张的喊声,百姓们齐齐躲进了 家里。随后,一群头戴黄巾的土匪从城门口狂扫而来,见官杀官,见兵杀兵,大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一时间,火焰与烟尘遮蔽了大汉的天空,前所未有的大乱世就这样在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之中爆发了。 黄巾起义的首领张角,河北巨鹿人,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于流行于汉代的谶纬之学也深感兴趣,对民间医术、巫术更是熟悉无比。当时地方政令混乱不堪,疫病流行,农民生活困苦。张角分析时势,认为汉朝已走到了尽头,并且自认为是承担结束汉朝使命的那个人。于是张角开始计划着推翻汉朝,他的第一步就是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当时冀州疫情严重,于是张角带着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和张宝,通过巫术、符咒帮人治病,同时趁机进行传教活动。在十余年间,追随张角的人以冀州为中心,辐射至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教徒竞达几十万之多。张角为方便统领,根据其宗教神话中黄神分天下为三十六方,故也分数十万教徒为三十六方,各派渠帅统领。再按汉代流行的天、地、人三正观念,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张角派人在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大门上偷偷写上“甲子”二字作为记认,又令其教徒马元义到荆、扬两州召集数万人做好往邺集结的准备,马元义又到洛阳勾结宦官封谓、徐奉,想来个里应外合。谁知义军内部出现了叛徒,一个叫唐周的弟子向朝廷告密,致使马元义被车裂于洛阳,朝廷派兵大力逮杀太平道教徒。事出突然,张角不得不提前起义,并飞告各方,三十六方遂“一时俱起”。义军所到之处,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遂震动京都。 汉灵帝一听,慌了,急命何进为大将军,镇守京师。京都各关口亦派兵严加防守,又命各州郡加紧操练士兵,准备作战。大臣皇甫嵩趁机进谏要求解除党禁,以皇宫钱财赠予军士。汉灵帝难得英明一回,采纳了皇甫嵩的建议,大赦党人,招贤纳士并命各公卿捐出马、弩。与此同时,派卢植、皇甫嵩、朱儁等人带精兵镇压各地乱事。朱儁又招募了下邳的孙坚,孙坚遂带同乡少年及募得的淮泗精兵共千余人前去与朱偏军会师。汉军与黄巾军的正面争夺从此展开。 起初汉军突遭巨变,反应不及,频频败退。汉军主力被困于长社,大将皇甫嵩为了不使军心溃散,安慰士兵说:“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后汉书·皇甫嵩传》)天遂人愿,傍晚时分忽吹大风,皇甫嵩趁机命手下精锐手持火种偷偷出城,点着了黄巾军营寨周围的杂草,火势随风烧到了黄巾军营寨,黄巾军遂乱成一团。城外和城内的汉军内外呼应,趁机进攻,皇甫嵩擂鼓助战,大败黄巾军。恰逢汉廷派来曹操救援,皇甫嵩遂和曹操、朱儁三面夹击,斩杀黄巾军数万人。皇甫嵩又与朱儁乘胜出兵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均取得胜利。彭脱残军想逃往宛城,然而却被孙坚抢先登城,失机大败。 北方战线上,卢植亦大败张角,正欲乘胜追击,却遇小黄门左丰受灵帝之命前来视察军情。旁人劝说卢植贿赂左丰。卢植摆摆衣袖,嗤之以鼻。左丰见卢植不懂官场“规矩”,竞诬告其作战不力。灵帝昏庸,听信了左丰谗言,派出囚车押卢植回京。卢植既遭罢免,朝廷于是下令派皇甫嵩北上东郡,朱儁攻南阳赵弘,又令董卓代替卢植攻下张角驻守的广宗。 朱儒到了南阳,与荆州刺史徐璎及秦颉以一万八千兵围攻赵弘,从六月开始进攻,两个月过去了却迟迟不能攻克。京城这边于是又起风波,有人上奏灵帝征朱儁回师,所幸有张温上表说情,灵帝才放弃这个想法。这边朱儁又急攻,赵弘败而被杀,韩忠代之。后朱儁声西击东,掩杀东北偷袭敌人后方,外城遂破。韩忠退守内城。韩忠军向汉军乞降,秦颉等人均认为可以接受,而朱儁以“若接受,则百姓会产生有利为贼,无利乞降的观念”为由,拒绝黄巾军的投降。黄巾军困于内城,毫无退路,因此搏命而战。朱儁于是放开一个围口,韩忠见有缺口,果然出战,被朱儁大败,斩杀万余人。这便是《孙子兵法》里讲到的“围城必阙”。后孙夏接替韩忠,亦被朱儁大败,宛城一带遂平。 皇甫嵩到东郡后亦报捷音,生擒黄巾将领卜己。唯董卓一线无法攻克固守广宗的张角。于是朝廷派遣皇甫嵩北上进攻张角。皇甫嵩未至,张角已死,其弟张梁接替。后皇甫嵩击败张梁,破张角棺戮尸,运其首级回京。十一月,皇甫嵩再攻下曲阳,斩杀张宝。三大首领至此均亡,黄巾之乱才告平息。黄巾军作战时如散沙一盘,彼此之间无法相援,被汉军一一击破,败也是必然的。 黄巾之乱虽已大致平息,各种起义却纷至沓来。中平五年(188),黄巾余党再次生乱,声势虽小,却使汉室十分头痛。时任太常的刘焉荒唐地认为黄巾之乱,无非是由于地方长官权力太小。所以刘焉便向灵帝上书建议,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重臣担任,并放其地方军政之权。散权于地方的后果如何,灵帝不傻,他知道,但他却只希望将抓贼的义务交给各地方,自己就可以轻松地继续玩乐了。而他这个偷懒的想法直接导致了地方政权的实力膨胀,各地的地主豪强逐渐扩张了自己的势力,使得本来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的群雄割据的态势更加严重。中央集权被极大削弱,地方实力急剧增长,形成了一片片的“国中之国”。这样的政治局面为后来的群雄争霸预设了伏笔,也为三国时代拉开了序幕。P2-4 序言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才辈出。这一时代,肇始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此后各路诸侯势力划州割郡,拥兵自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割据江东,刘备入主益州,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这一时代,各方面的人才简直可以用“井喷”二字形容:政治和军事方面,涌现出像曹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卓越人才;科技方面,有马钧、刘徽、华佗、张仲景之流;文学艺术方面,有“三曹”、“建安七子”等。时势造英雄,更是英雄造时势,各方面的人才风云际会,斗智斗勇,共同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 从来没有这样的一个时代让战争变得如此壮阔,从来没有这样的一个时代让个人的才能发挥到如此极致,也从来没有这样的一个时代让国内外的历史爱好者都如此熟悉。长期以来,《三国演义》是中国人的三国史启蒙读物,更是整个东亚地区三国爱好者手中所捧的“圣经”。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是助力三国史学火爆的重要推手。那些英雄们的传奇故事,那些精彩绝伦的奇谋妙计,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都是三国迷们为之倾倒的重要原因。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读者带去了众多形象鲜活的人物。书中既有奸险狡诈的曹操,又有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既有残暴凶恶的董卓,又有温文尔雅的周瑜,所有的这些人物都个性鲜明。《三国演义》也无愧于中国人的三国史启蒙书。但是,想真正了解一个时期的历史,只看演义是不行的,我们还要了解《三国演义》的蓝本。也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名气太响了,以至于“三国”的正史——西晋史家陈寿呕心沥血编撰的《三国志》和南朝宋史家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反倒不太为人熟知。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撰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所以,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可谓是惜字如金。这样的撰写方式未免失去了详略的有机组合。 因此,《三国志》在创造了史学界的一部经典著作之后,也为三国史的研究造成了许多难题。因为历史根本不允许推测,是一门讲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有十分材料说十分话,没有材料不说话”的、相当严谨的社会科学学科,所以面对《三国志》当中寥寥无几的文字记载,许多研究者都相当头疼。好在有一个人为《三国志》进行了补充,让本已经陷入困境的三国史研究有了自己的新的资料,这个人就是裴松之。 裴松之的注释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注释中大量的都是完整的故事与史料,因此具有极高的可读性与参考价值,这与陈寿的《三国志》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很多材料成了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的原始素材。可以说陈寿为《三国演义》的形成搭了一个骨架,而裴松之为《三国演义》加上了肌肉,罗贯中则让这个人活起来了。 作为热爱三国的人,我们不仅要读《三国演义》这样经过演绎的文学作品,更应该看看《三国志》、《三国志注》这样的正史,但是当代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又让大多数人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探究那些古意盎然的文字。于是,写作本书的想法就应运而生。 本书立足《三国志》、《三国志注》,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三国的那段历史。书中所有的情节都来自于历史的真实,完整地叙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直至三国鼎立,最后三家归晋的历史进程,其间穿插着《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相互比较。对于三国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三国史书,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也是一本轻松读三国的普及读物。读后你会发现,三国原来可以这样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三国原来可以这样读/新鲜读史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观其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49508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5 |
出版时间 | 2013-09-01 |
首版时间 | 2013-09-01 |
印刷时间 | 2013-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6 |
CIP核字 | 2012304789 |
中图分类号 | K236.09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