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师大学(解读中国精英教育)
内容
编辑推荐

他们被称为一代学术大师,肩挑道义,矢志守护中华文化命脉的延承;它们是国内第一流的高等学府,从未放弃“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学术主张。

一个政治动荡、国运乖蹇的时代,为什么会拥有璀璨如星的大师群体和成就斐然的高等学府?今天我们缺失了什么?又该怎样做,方可破除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窘境?

由刘克选编著《大师大学(解读中国精英教育)》为您一一解答!

内容推荐

昔日之北大、清华以及西南联大能在峰火连天的动荡岁月中筑就教育之辉煌,不可不称数蔡元培、梅贻琦、周诒春、蒋梦麟等诸任校长高瞻远瞩、苦心经营之功。

没有他们,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辜鸿铭、胡适等一代众所钦仰的大文人、大学者便不可能汇聚在校园之中,没有他们,亦绝不可能在三校中形成自由、民主、团结,极利于教学的风气。

《大师大学(解读中国精英教育)》所记述的,正是20世纪上半叶发生在这三所中国最高等学府中的故事。你不但会看到这些学界的宗师巨匠如何为了改变国家以及青年的命运而竭诚努力,也将看到在深不可测的学问之外,他们各自迥异的性格与可亲、可爱的另一面。

《大师大学(解读中国精英教育)》由刘克选编著。

目录

上编 红楼气象

 第一章 北大之父与北大崛起/003

臭名远扬的京师大学堂/003

独开一代风气之先/008

不拘一格揽人才/011

“兼容并包”,有容乃大/012

《大学令》——教授治校/015

蔡元培的大学之“学”/017

从旁听开始的开放女禁/019

人人可以自由听讲/021

 第二章 任期最长的北大校长——蒋梦麟/025

临危受命、令北大“起死回生”/025

校长冏事:跑大街,讨经费/028

学问不及办事高明的“北大功狗”/031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034

陈独秀“一枝独秀”/034

怕老婆的“假博士”——胡适/038

演“双簧”的钱玄同和刘半农/044

李大钊为国人敲响晨钟/050

狂人鲁迅与北大校徽/052

 第四章 大师“疯”范/055

“老大中华末了的代表”——辜鸿铭/055

为政治所误的经学大师——刘师培/061

“八部书外皆狗屁”——黄侃/064

 第五章 公主府里的新儒者/070

苦茶庵主——周作人/071

最后的大儒——梁漱溟/077

哲学狂者——熊十力/080

最叫座的史学教授——钱穆/084

书香世家之三沈二马/087

“卯字号”的“3只兔子”/093

 第六章 北大真不愧为大/098

新北大:执中国高等教育之牛耳/098

敢为天下先/101

沙滩红楼的自由气象/102

不失原则,却肯“由他去罢”/104

如何学、学什么?全属个人自由/108

中篇 水木清华

 第一章 从游美学务处到清华大学/115

留辫子的旅美幼童/115

“国耻纪念碑”/118

清华史前期——游美学务处/120

帝国清华学堂/122

“把美国的学校整个搬到清华来”/124

清华学校奠基人——周诒春/127

化蛹成蝶:向自主办学的蜕变/132

罗家伦在清华搞“四化”/135

 第二章 终身校长梅贻琦/142

张伯苓的得意门生/142

从首席教授到校长/143

“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146

梅贻琦的办学经:《大学一解》/148

“吾从众”的民主校长/150

他深沉的爱总使人悦服/151

寡言君子/153

师表风范/155

 第三章 行健不息/158

梁启超和清华校训/158

汪鸾翔和清华校歌/159

云气氤氲的紫色旗帜/160

马约翰要打倒“东亚病夫”/161

 第四章 魅力清华园/164

山光云影映荷塘/164

“丄社”和民主政治演习/165

“无厘头”的国文入学考试/166

“拖尸”与“斗牛”/167

不雅的“雅号”/169

妙趣横生众生相/170

从“狐堂”到“炮台”/172

 第五章 国学院四大导师/174

天壤同久王国维/175

著作等身梁启超/178

教授之教授陈寅恪/183

汉语言学之父赵元任/188

 第六章 名师荟萃,一代风流/190

哲学大腕金岳霖/192

“大师之大师”叶企孙/198

经济学泰斗陈岱孙/204

“千古多情”吴雨僧/206

“太华巍巍”熊庆来/211

一代宗师吴有训/214

理化双雄萨氏兄弟/217

葫芦连理斋主潘光旦/222

“一生反复多变故”之冯友兰/226

焦不离孟的朱自清和俞平伯/230

群星灿烂,熠熠生辉/235

下编 浴火重生

 第一章 衡山湘水暂驻足/241

初迁长沙组临大/242

诗人燕卜荪传奇/246

 第二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251

南下!南下!/251

入滇,用脚丈量出的三千里长征/253

“陆军中将黄师岳”/256

 第三章 笳吹弦诵在山城/259

在硝烟战火中崛起/259

世外有桃源/261

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262

 第四章 窘迫环境下的坚卓/264

联大人的奇装异服/264

想方设法还是填不满的“五脏庙”/265

关于“住”的故事/266

骑马牵驴的城外教授/267

人人皆为生计苦/268

战时必修课:跑警报/270

 第五章 大师遗风/271

民主斗士闻一多/271

妙事一箩筐之刘文典/273

吴宓怒砸“潇湘馆”/276

浦江清万里西行/277

温德:“我没有从中国赚走一分钱”/278

 第六章 不朽的丰碑/281

北大海·清华云·南开山/281

独有的联大精神/284

战火中延续的文化命脉/286

试读章节

首先是封建衙门习气浓重。按照1903年的癸卯学制规定,京师大学堂毕业生可以授予进士头衔并奖励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职。因此,大学堂便在当时成了各种失意官员、举贡生监寻求出身的好地方。仕学馆、进士馆的学生,均带有听差。每到上课时间,各房中便响起一片听差“请大人上课”的声音,然后由听差把纸墨笔砚及茶水、烟具送到讲堂。下课了,听差又来“请大人回寓”,学生大人拍拍屁股便走,听差收拾杂物在后。上起体育课来就更热闹了,操场上时不时传来“大人,向左转”、“大人,向右转”的喊声。浙江象山人陈汉章,是一名老举人,以博学闻名于世。京师大学堂因他名头很响,便聘请他做大学堂的教习。但老先生到校以后,得知大学堂毕业可以授进士、奖励翰林头衔,于是甘愿做学生而不做教习,以取一翰林慰平生。他在马神庙公主府梳妆楼上的大学藏书室里苦苦用功6年后,眼看就要毕业,辛亥革命却爆发了,翰林自然也泡了汤。不过这6年也没有白费,陈老先生学问大进,成为朴学大家。可以说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培养的就是封建官僚,因而官场习气在学生和教师中蔓延,学堂更像是衙门。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仍然是衙门气十足,没有多少学术氛围。有的教师不学无术,进大学教书只不过为做官准备;有的教师干脆就是清末旧官僚或北洋政府的官僚,学问不大,派头却不小。如沈尹默记述的,他初入北大任教时,有一预科教地理的桂蔚丞老先生,每上课时,均有一听差挟一地图、捧一壶茶和一只水烟袋跟随上讲堂,置之于讲台上,然后退出,下课照送如仪。这位老先生还经常在上课时对学生留一手,教科书、参考书和讲义对学生是保密的,绝对不允借阅。

学生也以读书求功名利禄为目的,仍然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虽然取消了科举,一般学生认为学校毕业相当于科举的举人、进士资格,以毕业后做官为目标。由于有做官发财思想,学生从预科毕业后,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更少,因为最后总是做官,不如入法科,学一点政治、法律,比较吃香。据统计,1917年底,北大法科的本科和预科在校学生841人,文科学生418人,理科学生422人,工科学生只有80人。读法科的学生是文、理科的总和,是工科的10倍多。以至于北大为招收文科学生,不得不降格以求,报考文科可以不要预科毕业文凭,只要有同等学力即可。学生入北大后,从法科改文科,随便;从文科改法科,对不起,不准。

第二,学风不正。由于师生满脑子当官发财思想,不思学术,学风极坏。学生中官僚、富豪子弟不少,很多学生一年花钱上千大洋,有的甚至一年要花5千上下。一些有钱的学生,在学校里带听差、吃花酒、打麻将、捧名角,对读书毫无兴趣。当时北大还流行一种坏风气,一些无聊师生,吃过晚饭后就坐洋车直奔“八大胡同”(和平门外韩家潭一带妓院集中的地方),以至当时“八大胡同”有“两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顾之说。此语指去逛“八大胡同”的嫖客,当以国会议员和北大学生为最多。“两院”指当时北京政府国会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一堂”指北京大学。北大此时虽已改名,社会上仍有许多人习惯称之为大学堂。为了将来毕业能做官,许多学生在校期间不学习,整天拉帮结伙,往来应酬。当时在北大还流行“结十兄弟”,即10个气味相投的学生结拜做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做官,谁的官大,其余9人就到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捞个一官半职,“有福同享”。如果是向军阀或大官僚买官,那么花的钻营费由10人分摊。如此学校,不乌烟瘴气才怪。

第三,教学内容陈旧,因循守旧。在清政府高压之下,京师大学堂时期课堂讲授的多陈腐无聊之论,一些有志学生对之非常不满。有个姓叶的教习给预科学生讲“人伦道德”课,学生对他的空谈不满,他仍赖着不走。当此课考试时,有个叫孙炳文的学生就在考卷上大书“叶公好龙,尸位素餐”八字。结果孙炳文被学校挂牌开除。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所教的已不是科举时代的东西,但由于沿袭清末大学堂风气,从教学方法到教材,基本上还是封建的一套,尤其在文科更为严重。1913年夏季沈雁冰入学时,预科第一类教中国历史的是陈汉章老先生。他教本国历史,自编讲义,从先秦诸子讲起,把外国声、光、化、电之学考证为我先秦诸子书中早已有之,以至当时沈雁冰于下课后作“发思古之幽情,扬大汉之天声”对联冷嘲之。当时教本国地理的老师是扬州人,也是自编讲义,主要参考书是《大清一统志》,有时还参考各省、府、县的地方志,乃至几百年前的《水经注》,可见内容之古老。冯友兰上本科时,哲学系陈介石先生讲中国哲学史。从先三皇、后五帝讲起,每周4小时,讲了一个学期才讲到周公。学生问他如此讲法,何时能讲完。他说:“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要讲完一句话就可以讲完。要讲不完就是讲不完。”果然课没讲完,他就去世了。陈汉章接着讲,讲的是《宋元学案》、《明儒学案》那一套。其实,这些老先生连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的性质,都还不大清楚。后来胡适来北大也开哲学史课后,有一天陈老先生一上课就拿着胡适的讲义笑不可抑,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字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就是哲学的大纲,现在又有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为大纲的大纲?不通之至。”如此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也高明不到哪里去。P006-007

序言

看到书的题名《大师·大学》,却想起了一段关于“小学”的故事。

如果某个书店进了一册叫做《小学识字教本》的书,估计营业员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分到启蒙教育的书架上。然而,这本书实际上却是一本语言学的专著,解释了三千多个常用汉字的形音义规律,并联系现代方言口语,以探求文字的本义及词汇中的同源关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给这本书起了这个古怪名字的,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无可非议的一位大师,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把研究声音训诂,说文考据称为“小学”。说来,陈独秀给自己的书起如此费解的名字,是很有其道理的。

当时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陈立夫对此书颇为欣赏,有意列为国文教员参考书。不过,如此书名,到了书店里肯定造成混乱。所以,请先生改个书名。

结果,陈独秀“大师”脾气发作,表示不可更动一字,既然要改名,索性不出了。

两万大洋的稿费已付,但贫病交加的陈独秀,到死不用这笔钱。

扪书暗问,作为倡导白话文的领军人物,陈独秀不知道他这本“小学”书会弄到给孩子买参考书的家长骂街吗?

大师,在我们眼里和心里,就是这种学问很大,但总会在某个地方不转弯的人物。

南渡北归几十年之后,我们慨叹着大师们的离去,写下了一系列描述他们的作品。

《大师·大学》是不大一样的。

看完这部书稿,心中有一丝欣喜,一丝钦慕,还有一丝疼痛。

这部书中,大师们仿佛直接被拉到了我们身边,甚至可以让我们听到“大人们,向左转”这样的声音。

读到最后一页,把书合上,脑海里忽然闪过一段对大英帝国的描述——号称日不落国的大不列颠,有三个支柱:殖民地、海军和传统。

饥不能食,寒不能衣,而传统,偏偏被列在殖民地和海军的后面,成为日不落国的压轴底牌。

这是为什么?

也许,只有读了中国的大师们的故事,才能真正醒悟一传统,意味着文化,也意味着积淀。

中国和鼎盛时代的大不列颠一样,都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使中国人彼此认同的,不是民族,而是文化。

而积淀,从大处说,是一代代人站在前人肩膀上推动历史前进的折射,从小处说,是你父亲手上的温暖一而这温暖也是他的父亲给他,代代相传,绵绵相续,斯为我国不绝之魂魄。

在西南联大简陋的校舍里,我们的大师,就是用他们那种不会拐弯的坚韧,传承着一个如同风前残烛,却荧荧不熄的文明。

所以,大师们的坚持,就有了为往圣续绝学的意义。

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大师不再。

回过头来,确实会引人惊奇,从清末开始,中国这块土地上涌现的大师之多,几乎可称历朝历代的异数。

读到《大师·大学》中对于蔡元培、梅贻琦、陈寅恪、辜鸿铭、胡适等各位先生的描述,你会忽然醒悟到——这个异数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伤感和壮烈。

某人修屋,当年院内梨花盛开,灿若云锦。道衍见之,叹息日必定是修屋伤了梨树的根。次年,梨树果然死去。

原来,梨树是知道自己将死,故此以生命最后的灿烂,换取更多的种子有机会繁衍。

清末民初,中国文明的命运,也正是如受伤的梨树一样。作为一个绵延几千年的文明最后的信徒,大师们在危机面前进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他们顽强地守护着这个文明的心脉,并且用各种或激进或固执的手段,尝试着为这个衰亡的文明走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即便是陈独秀这样最初是要将这个世界彻底革命的先驱,骨子里也无法割舍对于这个养育自己的文明的深深依恋。

我们的大师,仿佛那些开得最灿烂的梨花,是这个文明在危亡时刻对自己的挽救。

他们,成功了。

我们的文明已经起死回生,梨树的伤痛已经开始平复,所以,今天,梨花也不再如此灿烂,但是,我们会相信每年都可以看到有花开放。

同时,也可以在《大师·大学》中,来重温那段梨花丛中大师们写就的历史。

我等,何其幸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师大学(解读中国精英教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克选//周全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603011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9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