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爱玲是学前教育领域深入研究和实践50多年的专家,其清醒的、预见性的、按照孩子发展规律实施的教育,是可操作、可普及的模式。就在其教育模式下,她教育出了一个“神童”女儿。《三好妈妈——一位博士母亲的学前教育手记》一书就是这位“神童”母亲的教育手记。各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天下父母千万要来看看。
图书 | 三好妈妈--一位博士母亲的学前教育手记 |
内容 | 编辑推荐 袁爱玲是学前教育领域深入研究和实践50多年的专家,其清醒的、预见性的、按照孩子发展规律实施的教育,是可操作、可普及的模式。就在其教育模式下,她教育出了一个“神童”女儿。《三好妈妈——一位博士母亲的学前教育手记》一书就是这位“神童”母亲的教育手记。各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天下父母千万要来看看。 内容推荐 “无论你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你都可以把孩子培养得远比自己优秀,只要你有信念、有耐心、能够坚持。” 0至6岁是人生的关键期,它奠定了孩子一生的人格和智力基础。袁爱玲女士以早教博士和母亲的双重身份,在《三好妈妈——一位博士母亲的学前教育手记》一书中,向您娓娓道来她所追慕的作为“母亲”角色的至高境界——如何成为孩子的好妈妈、好老师、好朋友。她从科学与实践两个维度分探讨:我们可以做怎样的母亲,孩子可以拥有怎样的幼年。她叙述了女儿成长的细节,分享如何“轻巧”捕捉孩子每一个成长敏感期,达到了育儿事半功倍的效果,揭示了“神童并不神秘”,她能做到的,您也有可能做到。 《三好妈妈——一位博士母亲的学前教育手记》蕴含深厚而理性的母爱、充满丰富而前沿的幼教知识。仅献给负1岁—6岁的母亲;献给拥有卓越见识的智性家长! 目录 导言 需要提升的母爱 我的女儿 “神童”并不神秘 在渴望孩子时怀孕 给我负1岁的宝宝理想的胎环境 出生5天后的教育 坚信婴幼儿的大脑拥有巨大潜能 早期教育定要全面平衡 动作发展与运动习惯有巨大效益 重视孩子手的“工作” 6~8个月的宝宝是世界公民 不能低估婴幼儿的反刍能力 儿时好习惯,管用一辈子 独立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阅读习惯终身受益 阅读习惯的培养越早越易 我对早期识字的看法 如何让幼儿轻松快乐过识字阅读关 女儿拥有的学习力和自由 宽厚的科学知识基础是如何奠定的 科学地回答女儿的提问 女儿令人钦佩的坚强 一两的身教胜过一吨的言教 好家长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成功家长的共同特征 现在我国家庭教育最缺什么 希望自己和女儿拥有这样的素质 快乐的童年——充足的自由玩耍 幼年轶事中的教育 双方的反思 后记 试读章节 “神童”并不神秘 看到了我女儿的情况,您千万不要得出这个女孩是“神童”的看法。因为我们身边的确有不少的人夸奖过她是“神童”,而且夸她时有一种羡慕我中了六合彩一样的神情,甚至暗中抱怨上帝为什么不赐予自己这样的孩子?如果您也有这种观念,那对您教育孩子是不利的。下面请允许我用脑科学的原理解释我女儿的成绩,或许可以启发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宝宝。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神童”是具有某种神秘天赋的儿童。其实,神童并不神秘,从脑科学角度看,他们只不过是有幸在大脑发育的各种关键期,得到了丰富而适宜的后天刺激,从而形成了比一般儿童更多的神经突触和更发达的神经回路而已。脑科学研究已揭示了儿童大脑内神经元的发展过程:新生儿的神经元之间没有多少联结,大脑皮层的大多数区域也不活跃,可是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时,神经元联结的速度却惊人地增长,3岁儿童的神经联结数是成人的两倍,因此0~3岁儿童的脑活跃程度远远超过成人,到青春期时,联结的步伐放缓,脑活动积极性也呈递减态势,在人生的第二个十年快结束时,大量的神经联结会被非随机地消除,其中常用的稳固的联结被永久性地保留,成年后,人会快速失去大脑中的神经联结,以不至于使大脑杂乱拥挤不堪,留下的是一个经过很好地组织并适于应对将来更为复杂与困难事务的神经网络系统。初生婴儿拥有的1000亿个神经元和5000万个突触(神经元之间约百万分之一英寸的距离),到满月时,突触数量增加20倍,达约10亿个,而人体天生的基因数约10万个,根本不足以表明如此丰富的突触联系,那么具有明确意义的结构和功能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如何发育而来的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者对生活在两种不同环境下白鼠的实验表明,生活在丰富环境下的白鼠比在普通环境中的白鼠多25%的神经联结,而且这种白鼠在测试中的表现更为出色,而且仅仅在实验的第四天,两只白鼠的脑就发生了变化(增长或消亡)。在1985年由美国科学家Diamond进行的白鼠实验中,将一只年幼的白鼠与一只成年白鼠放在同一个笼子里,结果让人惊讶,由于成年的白鼠霸占了整个笼子不让年幼的白鼠玩耍,所以只有成年的白鼠长出更多的树突,形成的突触也更多。在1996年阿拉巴马大学的Craig Ramey对婴儿大脑的跟踪研究中,他将一组6个月大的婴儿带进一个丰富的环境中,这里有小伙伴、营养与学习和游戏的机会,经过对被试组与另一个控制组长达12年的跟踪研究,他发现丰富环境中的儿童明显具有更高的智商,脑成像技术的扫描揭示他们的脑在利用能量方面更加有效。这些研究都证明:后天的经验尤其是婴儿的早期经验(包括丰富的环境、积极尝试、自由参与、收获体验及应对挑战)对复杂神经网络的结构、突触连接模式及神经元的选择与消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神经科学家将学习定义为大脑中两个神经元之间彼此产生联结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当外界信息通过树突进入神经元的胞体,并沿着轴突传导,在神经元内部信息传递是电性质的,电冲动引起神经元突触内部形成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些递质游过突触然后附着在接收神经元的树突上。每一个神经元可以同5000到10000个神经元发生联结,所以脑中一共有1000的5次方个神经联结,它们可接纳和组织非常丰富而复杂的信息交流,然而交流的质量即神经联结的稳定性与准确性却是取决于神经系统后天的活动练习与环境刺激。而“神童”实质上就是在合理营养与已有生理发育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积极而适宜的刺激增加了其大脑的神经元接收和应用信息的机会,提高了神经联结的速度、强度与精确度,修剪掉无用的错误的突触联系,从而形成发达而高效的神经网络。每个在出生时拥有几乎同样结构的大脑与相同水平的神经元数量的正常儿童,如果得到了适时的精心的科学的养育,他们都会拥有高于自然发展状态下的智能水平而成为普通人眼中的“神童”。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一个改变与进步的过程。生理的成熟倚重于营养与时间,但心智的成熟无疑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可见处于生命发轫之初科学的家庭教育是一项实现光荣与梦想的事业。 作为妈妈,您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奋斗就是为孩子的明天、家庭的明天、社会的明天、祖国的明天、人类的明天奋斗,这不该称之为您的一项事业吗? P7-9 序言 需要提升的母爱 谈起母爱,无人不动容。每个人都承认母爱是伟大的。然而,当我们认真琢磨母爱时,很容易发现母爱的果实并非都是甜美的,体现在教育上的母爱尤其如此。有的妈妈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孩子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事与愿违,甚至养出了不孝之子。是孩子天生就该如此?还是母爱出了问题?我认为是后者,正如美国的家庭教育专家威廉·贝纳德所言:“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只有极少的父母爱得正确。”在某种意义上讲,孩子就是父母的作品,如同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画,图画上有缺陷,肯定是作者有问题。 在我看来,母爱不仅仅是情感范围的问题,也是科学问题,更是艺术问题。妈妈们如果盲目付出母爱,不讲究付出母爱的科学和艺术,很可能得不偿失。虽然母爱不求回报,但您总不希望结出坏的果实吧。诸如,有的孩子有才没德,有的孩子有德缺才;有的孩子心理脆弱,有的孩子性格怪癖;甚至有的孩子犯罪,有的孩子自杀……由此可见,母爱急需提升! 根据日常观察,我认为母爱是有水平差异的,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生物性母爱、社会性母爱和精神性母爱。 生物性母爱更多的是本能性的,犹如母鸡爱小鸡,是天然的,不学而能的。这种母爱能无微不至地满足孩子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要和安全、健康、温暖等基本需要。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母爱,婴儿才能活下来,人类才能顺利地繁衍生息。可见这种自然性的母爱是绝不可少的。但是,如果母爱仅仅停留在生物性层面,极容易使得母爱变成溺爱,成为毒素。因为生活上的过分照顾和包办,实质上是剥夺孩子基本的锻炼能力的机会,进而使得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弱化。诸如现实中不少3~4岁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4~5岁的孩子还不能自己穿衣服、系鞋带,二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能自己整理书包等等。最终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自卑感强,自信心弱以及胆小怯懦、心理脆弱。这些年大学生自杀率上升,不能说与此无关;又由于从小习惯了被迁就纵容和物质欲望的过分满足,导致孩子自私任性、物欲膨胀、情感匮乏,缺乏同情心,甚至是缺乏孝心,处理人际与事务时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年越来越高的青少年犯罪率与此也不能说无关。至少可以说我国目前出现了65%的家庭有啃老族与生物性母爱一定是有关的。北京大学著名社会学家夏学銮教授研究中国的“啃老族”问题时所指出的中国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也正是“啃老族”的主要组成人员,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的这些年轻人,从小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的“五着”下成长起来,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家长呵护、任性、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责任感的性格。这些事实再次表明母爱急需提升! 社会性母爱是自然性母爱经过社会需求的改造或过滤,打上了社会文化烙印的母爱。具有这种母爱的妈妈们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力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妈妈们出于让孩子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成功富有,不遗余力地教孩子知识经验、技能技巧、行为规范、处事之道以及其他人生经验等等。她们的教育意识极强,对孩子要求严格,许多情况下扮演教师的角色,因而有“教育妈妈”之称。这种母爱已经超越了自然属性的母爱,体现出了更多的理性和更多的付出。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母爱,一个生物性的、无知无能的婴儿能顺利地认识自然、适应社会、理解自我。这样的母爱为文化的传递、社会生活的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社会里,表现出的社会性母爱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的母爱也会出问题,而且对孩子造成的危害,有时不亚于医生给病人开错了药。轻则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极容易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心理,对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行为习惯或性格特征穷追猛打、整天唠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在意,对分数的要求层层加码,得了80分要求得90分,得了90分又要求得100分。对孩子达不到期望就训斥甚至拳脚相加。因此有不少的妈妈被孩子怕,被孩子躲,被孩子厌恶,网络上喊出了“妈妈是祸水”这样令人大跌眼镜的口号就是证明。亲子关系对立,以至于离家出走,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这些事实还算是轻的。重的如我们从各种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或读到那样,由于教学方法不正确,使孩子痛恨学钢琴而自残手指,永远丧失了学习钢琴的兴趣和能力;由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达不到妈妈设定的目标,而失手把孩子打死了。由于恨铁不成钢,用过激的方法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激起孩子的反抗,而杀父弑母。这些悲剧后面隐藏的就是畸形了的社会性母爱。其实,在这种母爱中,弥漫着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文化霸权。母亲一意孤行的教育、错误理念的教育、错误方法的教育导致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其危害显而易见。在这里,母爱演变成了对孩子的控制和奴役,其结果是令孩子失去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成为只会认同、屈从他人操纵和控制、没有自我、没有主见、没有自尊的人异化了的人,成为没有精神与灵魂的、麻木不仁的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在这里,母爱演变成了一种霸权,在“为了孩子好”的信念下,母亲试图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全盘内化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自己理想的化身。看来这种社会性的母爱仍然需要继续提升。 精神性母爱是以前两种母爱为基础并将二者整合升华了的母爱。 达到这一层次的母爱表现出的是母亲与孩子的沟通变成了心与心的交汇,灵魂与灵魂的告白。妈妈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视界融合,与孩子精神交汇。具有这种母爱的妈妈常常会细心观察孩子、研究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摆家长的架子,像朋友那样地位平等,独立自由,真诚坦率,互诉衷肠,互为对方的精神家园。妈妈与孩子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爱戴,相互信任,相互支撑,而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更不是那种妈妈是孩子的奴隶,或孩子是妈妈的奴隶。 这种母爱下的教育使得孩子发现了深层次的精神价值,使孩子的需要从生理、安全、社交、荣誉等层次上升到了“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的需要。由于有了这样的高级需要,母亲的爱变成了万里航程的航标与灯塔,变成了风帆。在人生航船中,母爱变成了孩子的导航系统和加油站。能获此母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最幸运的人,也必然是成功的人。 精神性的母爱落实到操作层面主要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尊重孩子的人格、兴趣和能力,给孩子最喜欢的礼物——自由。自由是孩子最重要的权力和最突出的心理需要,母亲在生活上或学习上的过度干预,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妈妈们要知道,孩子最需要你的支持、理解、鼓励、接纳、肯定、表扬、承认,而不是过多地用反对、否定、批评、拒绝、限制等消极的态度对待他们,孩子最需要的是朋友般的母亲。 古今中外,达到这一层次的伟大母亲不胜枚举,孟母、岳母、爱迪生之母……她们科学而又艺术的母爱,成就了一批人中豪杰。从许多名人的言论中可以证实这一点,兹举几例与您分享: 林肯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绘画大师夏加尔说:“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爱是值得的。” 贝多芬说:“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 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歌德说:“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快乐。”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母亲博大的胸怀能够孕育出孩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高度发达的创造能力。这是许多研究所证明了的。这样的母爱才能提升孩子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强的人,才是有能量的人,有希望的人,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引领着、拉动着。 综上所述,如果妈妈们能合理控制生物性的母爱,正确发挥社会性的母爱,努力进入精神性母爱境界,既是孩子亲爱的妈妈,又是孩子尊敬的老师,更是孩子真挚的朋友,能集三种角色于一身,并会灵活转换角色。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妈妈,最懂母爱科学和最具母爱艺术的妈妈。这种妈妈的母爱就会转换成孩子的智慧、梦想、信念、真爱、勇气、毅力、责任等品质。这些品质是实现天下所有母亲的心愿——让孩子获取健康、幸福、成功、财富所必备的条件。妈妈们,让我们一起提升自己的母爱到精神层面,做孩子慈爱的妈妈,恰当地传递亲情佑护;做孩子尊敬的老师,领航、传道、解惑;做孩子真挚的朋友,相知、互敬、互爱吧!请记住!好妈妈的角色不单一,孩子需要什么角色就承担什么角色! 美国的泰曼·约翰说过:“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您的母爱会影响您的教育是否成功。让我们一起提升母爱吧! 我将以妈妈和大学幼儿教育专业教授的双重身份向您讲述我向“好妈妈、好老师、好朋友”这一母亲至高境界奋斗的历程,与您分享我的经验与教训,以期让您少走弯路,轻松快乐地迈向母亲的至高境界。 后记 本书要收笔了,回想起来,我实施的家庭教育并没有用什么新技术或新方法,只是坚持践行了一些理念,现概要如下: ◆家庭教育是广义的,时时处处皆教育。我始终牢记自己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为人处世,价值观、态度、人生观等等都时刻在熏染和影响着孩子。因此要小心,要认真。 ◇一两的身教胜过一吨的言教。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求孩子之前,先检视自己。 ◆教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育不能三分钟热度,而要坚持不懈。其实干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家庭教育更应该是素质教育,不能迎合应试教育——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家长不能做应试教育的马仔。因为我们希望孩子将成为精神浩瀚,想象活跃,心灵勤奋的人。 ◆教育不能总是老一套,要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教育能力要与孩子同步成长。 ◇把握并利用好孩子发展的各个敏感期,如感官敏感期、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等,自然取胜,以实现最为经济的教育——多、快、好、省。种庄稼讲究不误农时,教育孩子同样讲究适时。 ◆充分利用孩子3岁前的无意识的心智吸收力,把孩子浸入合有丰富而优良的教育因子的环境中。 ◇开启孩子自身的发动机,不能总是推着孩子走。 ◆家庭教育是艺术,是科学,要严肃对待,值得下工夫研究并践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科学而艺术的耕耘,就可能有十分的收获。 ◇做有责任感的家长。 我就坚持做这些,但做得还很不够。但愿您做得比我好!谢谢您耐心地读到最后一行的文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三好妈妈--一位博士母亲的学前教育手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袁爱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06186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1-02-01 |
首版时间 | 2011-02-01 |
印刷时间 | 2011-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78 |
丛书名 | |
印张 | 1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40 |
宽 | 169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